第71章 天策府司馬
劉宴突然笑了,帶著無奈,「我剛才所言其實半真半假,那些豪紳哪裡是輕易就能動得了的,往往和朝政大臣、皇親國戚有著千絲萬縷的瓜葛。隨便一位大人物寫封信,我都很難查下去。」
「永王常居十王宅,罕至民間,自不能體會其中酸辣。」
「什麼?」李璘頓時更來了興趣,「你意思是你不是那樣做的?」
高適也投來了驚異的眼神。
劉宴清了清嗓子,又道:「其實是拉攏那些賣我面子的豪紳大族,借他們之手對付一點情面都不講的另一批人。」
「他們憑什麼賣你面子?」李璘問道。
他深知沒有利益交換,三言兩語是說服不了唯利是圖的鄉紳的。
「如今租庸調製已經很難收到稅賦了。我鼓勵豪紳多開賭場、教坊,並派人維持秩序,從中收取抽成。豐年用官錢平價購買大量糧食儲存,災年高價賣出,從中獲利頗多。」
「食鹽我也只准兩三家販賣,依然抽稅。有人犯了輕微違禁之事,交錢免罰。還有一些,就不講了。反正我通過這些手段,使所在的溫縣、夏縣倉稟實,根本不缺錢。」
「很多百姓其實還是交不起賦稅,我用縣衙公庫抵了而已。」
劉宴淡淡說完,絲毫不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有何不妥。
這……,李璘呆愣住了。
「食鹽......」他又聽到劉宴提到,腦子裡想起了這個唐中後期依靠食鹽壟斷來斂財收稅的重要手段。
貌似這個方法叫做什麼榷鹽法,鹽由朝廷專營專賣。
李璘還想起來了是有個人開創了榷鹽法,爾後另有個人在基礎上進行改革,好像還順帶改革了漕運。
那個改革了榷鹽法和漕運的官員好像姓劉,後來做到了宰相,至於最終下場並不知.......
想到此,李璘倒吸了一口燥熱之氣,克制住心中的激動,又問道:「你又如何使得下面那些官吏聽話?做這些事都需要有人執行。」
再好的方法沒有能人去落實,也是白給。
「簡單,利。」劉宴道:「官圖名,吏圖財。」
「我明白了。」李璘起身,握住劉宴的雙手,無比誠懇道:「你可當我先生。」
「入我天策府吧,天策府司馬之位是你的了。」
天策府司馬是從三品大吏,是天策上將的左膀右臂,在其之上唯有天策長史。
劉宴一下被李璘突如其來的坦誠給弄懵了,他本以為來此只是李璘對自己產生了一些好奇,想談談政事,哪會想到李璘如此直接,令他措手不及。
「永王,何故?某自認是有一點本事,但哪能擔此大任,永王還是另請高明吧。」
劉宴乾脆果斷予以拒絕,他不想摻和進險惡的政治漩渦,雖然這個職位十分誘人。
「高公,把門關緊。」李璘吩咐了高適一聲。
等高適關緊門後,李璘看著劉宴的雙眼,聲音驟然變大,「汝既已不惑,甘於如此渾渾噩噩再過二三十載,化為一坯黃土?」
「你不以暴政收稅,而另闢蹊徑,對上下都有交待,名聲頗佳。說明你體恤民情,有抱負,有作為。本王給了你機會,何不珍惜?」
「大丈夫,生於天地間,豈能碌碌無為一生?你是惜命,還是覺得本王會一敗塗地?」
「說實話,本王不會難為你。」
劉宴瞬間啞口無言,他內心有了些觸動。
認真想了想,他緩緩說道:「都有之,我何嘗不想封侯拜相,名垂青史呢?」
「只是我不太明白,永王何以就憑我過去做的一些微末之事,就拜我為司馬呢?比我能力強的人如過江之卿,我也不過是九歲那年有個神童的稱呼而已。」
「永王如今的處境可是如履薄冰,一不小心就人頭落地。」
李璘笑了笑,認真道:「我一直認為,是時勢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勢。」
「漢高祖平天下之功臣多出於沛縣,光武帝再造大漢之能臣多出於南陽。漢昭烈帝起初販賣草鞋,關公賣過棗子,張飛最早是屠戶。」
「是天下動盪給了他們機會。如今天下大勢風雲激盪,無人能測之,正是英雄輩出之際,我遇到了你,此乃天意。」
「你又為何覺得自己不行呢?又怎麼覺得我不行呢?」
「我也不敢保證自己最終是否能坐上那把椅子。輸了,就是一具枯骨罷了。我都不怕,高適、王思禮也不怕,你怕?」
「你要是在乎那條命,你就走吧,今日之事我就當沒發生過。」李璘示意高適打開門,讓劉宴做決定。
高適沒有開門,他心裡覺得劉宴是有點本事,但看不出來到底多厲害。
只是看到李璘如此堅持,他認為李璘認定了這個劉宴是大才,那他一定要協助李璘得到劉宴。
「劉御史,我有一句話請你洗耳恭聽,乃永王所說,唯有王思禮與我聞之。」
不等劉宴說什麼和做什麼,高適神色凝重,嚴肅道: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王思禮今日一早悄悄把李璘昨晚說的這句話告訴了高適,高適大為震撼,牢牢記在了心裡。
「這是永王的豪言壯語,加入我們吧!你真的打算一輩子就這樣蹉跎下去?」高適大聲喊著。
本就被李璘的一番話觸動頗深的劉宴再遭雷擊,嘴裡喃喃道:「為天地立心.....」
他沒複述完,後退兩步,朝著李璘單膝跪下,「承蒙殿下器重,某無非就是捨棄一顆爛頭顱而已,天策府司馬,我要了。」
「只是,長史會是誰?」他問。
......
高適送劉宴出府邸,倆人邊走邊聊。
「容某回去先把妻兒老小安頓好吧,這腦袋說不定哪天就沒了。」劉宴苦笑道。
「沒有什麼可安頓的,我們要是輸了,全家老小豈能有葬身之地?贏了,不必多說。」
「高御史說的是,應和項羽一般,有破釜沉舟之勢。罷了罷了,賭了!」
李璘站在窗前,透過昏暗的天色隱隱看著往外走的倆人,心中一番感慨。
懂財的人,找到了。頭腦靈活的忠心謀士,也找到了。良將也不缺,精兵正在擴充。
就差那位能總攬大局的良相了。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永王常居十王宅,罕至民間,自不能體會其中酸辣。」
「什麼?」李璘頓時更來了興趣,「你意思是你不是那樣做的?」
高適也投來了驚異的眼神。
劉宴清了清嗓子,又道:「其實是拉攏那些賣我面子的豪紳大族,借他們之手對付一點情面都不講的另一批人。」
「他們憑什麼賣你面子?」李璘問道。
他深知沒有利益交換,三言兩語是說服不了唯利是圖的鄉紳的。
「如今租庸調製已經很難收到稅賦了。我鼓勵豪紳多開賭場、教坊,並派人維持秩序,從中收取抽成。豐年用官錢平價購買大量糧食儲存,災年高價賣出,從中獲利頗多。」
「食鹽我也只准兩三家販賣,依然抽稅。有人犯了輕微違禁之事,交錢免罰。還有一些,就不講了。反正我通過這些手段,使所在的溫縣、夏縣倉稟實,根本不缺錢。」
「很多百姓其實還是交不起賦稅,我用縣衙公庫抵了而已。」
劉宴淡淡說完,絲毫不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有何不妥。
這……,李璘呆愣住了。
「食鹽......」他又聽到劉宴提到,腦子裡想起了這個唐中後期依靠食鹽壟斷來斂財收稅的重要手段。
貌似這個方法叫做什麼榷鹽法,鹽由朝廷專營專賣。
李璘還想起來了是有個人開創了榷鹽法,爾後另有個人在基礎上進行改革,好像還順帶改革了漕運。
那個改革了榷鹽法和漕運的官員好像姓劉,後來做到了宰相,至於最終下場並不知.......
想到此,李璘倒吸了一口燥熱之氣,克制住心中的激動,又問道:「你又如何使得下面那些官吏聽話?做這些事都需要有人執行。」
再好的方法沒有能人去落實,也是白給。
「簡單,利。」劉宴道:「官圖名,吏圖財。」
「我明白了。」李璘起身,握住劉宴的雙手,無比誠懇道:「你可當我先生。」
「入我天策府吧,天策府司馬之位是你的了。」
天策府司馬是從三品大吏,是天策上將的左膀右臂,在其之上唯有天策長史。
劉宴一下被李璘突如其來的坦誠給弄懵了,他本以為來此只是李璘對自己產生了一些好奇,想談談政事,哪會想到李璘如此直接,令他措手不及。
「永王,何故?某自認是有一點本事,但哪能擔此大任,永王還是另請高明吧。」
劉宴乾脆果斷予以拒絕,他不想摻和進險惡的政治漩渦,雖然這個職位十分誘人。
「高公,把門關緊。」李璘吩咐了高適一聲。
等高適關緊門後,李璘看著劉宴的雙眼,聲音驟然變大,「汝既已不惑,甘於如此渾渾噩噩再過二三十載,化為一坯黃土?」
「你不以暴政收稅,而另闢蹊徑,對上下都有交待,名聲頗佳。說明你體恤民情,有抱負,有作為。本王給了你機會,何不珍惜?」
「大丈夫,生於天地間,豈能碌碌無為一生?你是惜命,還是覺得本王會一敗塗地?」
「說實話,本王不會難為你。」
劉宴瞬間啞口無言,他內心有了些觸動。
認真想了想,他緩緩說道:「都有之,我何嘗不想封侯拜相,名垂青史呢?」
「只是我不太明白,永王何以就憑我過去做的一些微末之事,就拜我為司馬呢?比我能力強的人如過江之卿,我也不過是九歲那年有個神童的稱呼而已。」
「永王如今的處境可是如履薄冰,一不小心就人頭落地。」
李璘笑了笑,認真道:「我一直認為,是時勢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勢。」
「漢高祖平天下之功臣多出於沛縣,光武帝再造大漢之能臣多出於南陽。漢昭烈帝起初販賣草鞋,關公賣過棗子,張飛最早是屠戶。」
「是天下動盪給了他們機會。如今天下大勢風雲激盪,無人能測之,正是英雄輩出之際,我遇到了你,此乃天意。」
「你又為何覺得自己不行呢?又怎麼覺得我不行呢?」
「我也不敢保證自己最終是否能坐上那把椅子。輸了,就是一具枯骨罷了。我都不怕,高適、王思禮也不怕,你怕?」
「你要是在乎那條命,你就走吧,今日之事我就當沒發生過。」李璘示意高適打開門,讓劉宴做決定。
高適沒有開門,他心裡覺得劉宴是有點本事,但看不出來到底多厲害。
只是看到李璘如此堅持,他認為李璘認定了這個劉宴是大才,那他一定要協助李璘得到劉宴。
「劉御史,我有一句話請你洗耳恭聽,乃永王所說,唯有王思禮與我聞之。」
不等劉宴說什麼和做什麼,高適神色凝重,嚴肅道: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王思禮今日一早悄悄把李璘昨晚說的這句話告訴了高適,高適大為震撼,牢牢記在了心裡。
「這是永王的豪言壯語,加入我們吧!你真的打算一輩子就這樣蹉跎下去?」高適大聲喊著。
本就被李璘的一番話觸動頗深的劉宴再遭雷擊,嘴裡喃喃道:「為天地立心.....」
他沒複述完,後退兩步,朝著李璘單膝跪下,「承蒙殿下器重,某無非就是捨棄一顆爛頭顱而已,天策府司馬,我要了。」
「只是,長史會是誰?」他問。
......
高適送劉宴出府邸,倆人邊走邊聊。
「容某回去先把妻兒老小安頓好吧,這腦袋說不定哪天就沒了。」劉宴苦笑道。
「沒有什麼可安頓的,我們要是輸了,全家老小豈能有葬身之地?贏了,不必多說。」
「高御史說的是,應和項羽一般,有破釜沉舟之勢。罷了罷了,賭了!」
李璘站在窗前,透過昏暗的天色隱隱看著往外走的倆人,心中一番感慨。
懂財的人,找到了。頭腦靈活的忠心謀士,也找到了。良將也不缺,精兵正在擴充。
就差那位能總攬大局的良相了。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