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東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夜色剛剛降臨,梁丘傑已帶著六千多兵馬一路往東,準備支援渭南的僕固懷恩。

  高適送走劉宴,又回到了府邸里。

  沒一會兒,王思禮和呂四郎也來了。

  「殿下,陳希烈和張均求見。」正準備議事時,柴銘忽然稟了一聲。

  「倒挺上道的。」王思禮嗤笑一聲。

  李璘也笑著說道:「詔書已下發,代表著倆人為相的任命生效,是該來拜拜我。」

  「讓進來吧,正好有事也要與他們說。」他對柴銘吩咐一句。

  沒過多久,陳希烈和張均十分拘謹的走了進來。

  見到李璘,便納頭就拜,十分誠懇。

  「快請起。」李璘扶起倆人,「兩位都為長者和國之柱石,豈能如此?」

  陳希烈和張均被扶了起來,連聲感謝李璘,聽那話語以後必是唯李璘馬首是瞻。

  「坐吧,我時間有限,先挑幾件事說,都聽著。」李璘淡淡說道,眼睛看著陳希烈和張均。

  「永王請講。」陳希烈道。

  「明日擢升劉宴判度支,兼領中書門下戶房,韋見素不敢有意見,聖人也不會有。」

  戶部下設四司之一的度支司負責管理賦稅租賦、物產管理及漕運、陸運事宜,位高權重。

  開元前,由戶部本司郎中、員外郎專管。

  開元末,始以他官判度支,到天寶期間,甚至由戶部尚書、侍郎或其他部門的高官兼領度支事務,稱判度支。

  楊暄生前就兼任著判度支。

  陳希烈與張均對視一眼,難掩心中驚訝。

  劉宴這個人他們自然是聽過的,小小有那麼點名氣而已,怎麼就搭上了李璘。

  「不要問為什麼,他還會是天策府司馬,照做就是了。」李璘補充了一句。

  「是。」陳希烈與張均連忙表態,「明日就辦。」

  「明日朝會我就不去了,用過晚膳我就會秘密赴渭南。」李璘又慢條斯理說道。

  這下,所有人都驚訝了,梁丘傑前腳剛走,怎麼李璘現在也要去,也沒提前與人商量。

  「永王,這——」王思禮準備勸幾句,眼下離開長安並不明智。

  「不用,我意已決。」李璘擺手制止了其他人準備勸說自己的打算。

  他接著說道:「我帶著呂四郎、吳阿七以及十幾個袍澤,其他人都不用跟著,包括柴銘。」

  「你們把長安盯好,一切事皆由王思禮和高適做主,我此去不會太久。朝政之事,陳希烈、張均你們看著辦就是。」

  王思禮和高適只好嘆氣一聲,無奈表示同意。

  陳希烈、張均連忙也應承了下來。

  「本來還有許多事要一一商議,但沒必要了,先把眼前的威脅解除了再說。」李璘道:「我需要先見僕固懷恩,不然他心裡會很不爽。」

  「我一起吧,高適留在長安就行了。」王思禮接著李璘的話說道,他還是很擔心。

  「後方穩固一樣重要,大後方沒了,我即使全殲潼關賊軍又如何?」李璘笑了一聲,「放心,我現在的命很珍貴,我不會以身犯險。」

  王思禮只好道了聲,「好。」

  呂四郎看著這一幕,一聲不吭,他迅速在腦子裡思考李璘帶著他去的用意是什麼。

  半個時辰後,借著夜色,李璘一行十餘人悄悄扮做行商,騎著馬出了長安城。

  「晚上涼爽,正好借著月色慢慢趕路,天亮前到渭南,不錯不錯。」出城後,李璘心情挺好。

  ......

  潼關,從洛陽來的宦官敏銳的察覺到了情況不對。

  趁著夜色,他沒和任何人打招呼,瞅准機會,騎上一匹馬徑直東去。

  「崔將軍,那閹人走了。」一名親兵向崔乾祐報告。

  「嗯,帶著幾個身手好的,悄悄跟在後面,等他到快到了陝郡的時候,送他上路。」

  「遵命,我這就去辦。」

  子時四刻左右,崔乾祐領著一萬騎兵迅速往華陰而去。

  沒有費吹灰之力,叛軍占據了華陰,華陰縣令早就跟著僕固懷恩撤到了渭南,留下守城的人直接開城門迎賊,似乎沒什麼反抗的必要。


  安慶緒留了一萬人坐鎮潼關,和孫孝哲帶著其餘大軍也趕向華陰。

  「急報,急報,賊軍占了華陰。」一名塘騎心急火燎地將消息報給了僕固懷恩。

  「果然來了。」僕固懷恩當機立斷,對身邊傳令兵吩咐道:「快,喊醒所有士兵,做好禦敵準備。打開往西的大門,見機不對,我們就撤。」

  一個多時辰後,四萬大軍齊至渭南城下。

  僕固懷恩站在城樓下,看著一眼望不到頭的叛軍,緊緊抿著嘴唇,一言不發。

  三千先鋒憑藉城池之險要,他有信心抵擋幾日。

  但問題在於,那樣自己的士兵損傷會很大,這三千可是朔方軍精銳,遠不是後面招募的雜兵可比。

  還有一個原因是為了趕路,三千大軍幾乎沒帶什麼輜重,僅帶足了糧草和不占負重的弩、箭支,守城器械是一點都沒帶。

  僕固懷恩很清楚,無論如何,他都得盡力守一守。若是直接棄城而逃,根本沒辦法向郭子儀交代,自己心裡也會過意不去。

  千里迢迢從河北趕回長安,一箭不放,連丟兩城,誰都會恥笑。

  唯一的好消息是,叛軍的攻城器械也沒多少了,在潼關被李璘消耗的差不多了,一日來也沒製造多少。

  「攻城!」

  安慶緒一聲令下,黑壓壓的叛軍立刻開始行動,氣勢猙獰而兇惡。

  在接到宦官帶來的聖旨後,他除了背水一戰,別無他法。

  拿不下長安,意味著他就要失去儲君之位,安慶恩會取而代之。

  哪怕嚴莊再勸安祿山,恐怕也不能改變安祿山的心意。

  不過,他留了心眼,駐守潼關的一萬大軍是退路,要是拿不下長安,就退回去,另想它法。

  在揮師西進的時候,他也派了快馬前往洛陽,請教嚴莊如何行事。

  渭南的大戰剛剛開啟時,李璘一行尚在路途。

  他忽然見到遠遠有些百姓腳步匆匆往自己這邊趕來。

  「呂四郎,去問問怎麼回事。」

  「好嘞。」

  很快,呂四郎回來稟道:「賊軍占了華陰,在攻打渭南,這些人害怕渭南被破,連夜西逃。」

  「這麼快?」李璘一驚,冷聲道:「還好我們來了,恐怕是賊軍那邊生了什麼變故。」

  來不及細想,他揚起鞭子狠狠抽了下馬,道:「全速前進,一個時辰內趕到渭南。」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