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張方平述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張方平來蘇州府衙述職,一呆就是十天。

  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個,是朝廷甄選的崑山縣新任縣丞即將抵達蘇州府,范仲淹琢磨著,就挽留張方平一段時間,讓他帶著新任縣丞一起,回崑山去。

  一路上也能彼此了解一下,讓張方平帶一下新縣丞,免得上任了都不知道該幹什麼。

  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范仲淹和胡瑗,都很欣賞張方平。

  范仲淹是欣賞張方平的能力,而胡瑗,則是欣賞張方平的文才。

  張方平在崑山縣,一個人頂四個人用,把受災最嚴重的崑山縣治理的井井有條,快速安定民心......就沖這一點,范仲淹就欣賞張方平。

  人品如何,老范不做評價,但能力,絕對是范仲淹見過的年輕人裡面,最強的一個。

  比富弼,歐陽修什麼的,都要強。

  至於胡瑗,是被張方平過目不忘的本事給驚到了,如果不是張方平官宦世家出身,又有官身在,老爺子都想讓張方平留在蘇州郡學,好好的研究學問呢。

  因此,因為這兩個一方大佬的看重,張方平在蘇州府城,多留了幾天。

  沒事兒跟范仲淹討論一下政務,暢聊一下朝政得失,又或者是跟胡瑗聊一下經義,探討一下儒家經典。

  本來這事兒吧,跟顧深也沒關係,就顧深對張方平的歷史濾鏡,讓張方平在家住多久,顧深都沒意見。

  但可惜,事情的發展,往往並不以顧深的意志為轉移。

  張方平不管是跟范仲淹聊政務,還是陪胡瑗聊文學,作陪的人,都是顧深。

  沒辦法,就他跟張方平有舊,而且還很閒。

  尤其是跟胡瑗聊文學的時候,顧深就是被胡瑗和張方平聯合碾壓的對象......他不僅一句話都插不上嘴,時不時的還會被胡瑗拎出來,跟張方平作比較。

  在胡瑗的眼裡,張方平就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而顧深,就是自家不成器的子弟。

  明明就差了三歲,怎麼學問上的差距,就這麼大的呢?!

  每每一想到這個,胡瑗就越看顧深越不順眼,不時的冷嘲熱諷一下。

  倒是張方平還算厚道,替顧深辯解了幾句。

  「子均雖不善經義,卻善實務,稍加磨鍊,亦是國家棟樑之才。」

  好嘛,張方平不說這話還好,一說,胡瑗頓時更氣了。

  他安定學派的要求,是經義和實務兼顧......如果只是為了培養一個偏科的人才,那還需要他胡瑗親自出面教授幹什麼?!

  顧深更加讓胡瑗看不順眼了。

  在胡瑗這邊,顧深是說什麼都錯,但在范仲淹這邊,顧深倒是能陪著張方平,跟范仲淹扯上幾句。

  一來,這種閒聊扯淡,本來就是顧深擅長的地方,當初他和范仲淹結識,就是因為閒聊扯淡扯的有幾分道理。

  二來,范仲淹跟張方平聊的,更多也都是實務,國政,軍勢,這方面,顧深多少有些了解。

  雖然不一定完全務實,但至少不至於務虛。

  甚至於,談到如今大宋面臨的困境時,顧深有後世信息爆炸的加成,有時候的認知,比范仲淹和張方平,都要務實的多。

  比如說聊到大宋的三冗問題時,顧深的發言,直接把范仲淹和張方平都給嚇了一跳。

  三冗問題,雖然是宋祁首先提出來的概念,但事實上,宋祁也不過是提取總結,這個時代的士大夫精英里,對三冗問題,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集合了。

  范仲淹和張方平,都有過類似的想法,也想過要怎麼解決這些問題......為此,兩人進行了一次簡短的交流。

  事實上,如果不是顧深中途插嘴的話,其實這場交流,還真的不會簡短,至少在三冗問題上,范仲淹和張方平,還都是很聊得來的。

  但壞就壞在,顧深非要插嘴,表示這個三冗問題,根本無解。

  三冗,是冗官,冗兵,冗費。

  其實關鍵問題在前兩點,因為冗官,所以冗兵,因為冗官和冗兵,所以才會冗費。

  范仲淹和張方平討論的,是如何通過更好的辦法,縮減官僚機構,裁撤冗官,如何改革軍制,減少冗兵,最後達到減少冗費的效果。


  但顧深卻認為,這倆人都沒有抓住事情的關鍵......造成三冗問題的原因,是從太祖立國之後就註定埋下的隱患。

  好嘛,這話說的......顧深還沒開始長篇大論呢,就被范仲淹和張方平聯手給掐斷了。

  雖然大宋並不會因言罪人,但你得分說什麼話......太祖朝,立國之基這種話,是能隨便說出來的麼?!

  真當范仲淹看不出來,這些隱患是太祖朝時期就已經留下來的了麼......不止范仲淹看得出來,很多朝中大佬都看的出來。

  但問題是,現在的大宋朝,靠的就是這些「隱患」們在維持著呢,甚至很多的朝中功勳大佬,本身就是這些「隱患」的利益代表.......你要是真的什麼都敢往外說的話,別說你一個小小的貢生,哪怕是他范仲淹,也沒人會護得住。

  趕緊閉嘴吧,這不是你一個貢生可以談論的問題。

  因此,這個三冗的問題,范仲淹和張方平只是匆匆的開了個頭,就趕緊的先掐斷了......再聊下去,容易出事兒。

  還是換個方向,聊聊遼朝,以及西北党項人好了。

  嗯,這個好,不危險,就算顧深把遼朝和党項人罵出花來,朝廷中也一樣有人會覺得有道理的。

  在對遼朝的問題上,其實沒啥好說的,檀淵之盟後,大宋和遼朝保持了相當長時間的和平相處。

  這個檀淵之盟吧,雖然在後世評價不高,但在這個時代,基本大家都認可了這個盟約,對維持南北和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是,大宋是要每年給遼朝歲幣和歲布,顯得很恥辱的樣子。

  但說實話,就大宋每年給遼朝的那點錢,邊關貿易輕輕鬆鬆就能賺回十倍以上的差額......誰真正吃虧還不一定呢。

  而檀淵之盟簽訂的真正意義,其實是遼宋雙方都意識到了,至少在短時間內,雙方都無法奈何對方。

  遼人不善攻城,只要大宋堅守黃河防線,遼人根本打不過來。

  而宋人缺馬,也無力北伐,收復燕雲十六州......本來是有機會的,但高梁河車神的幾番騷操作,徹底斷絕了這個希望。

  等到了真宗朝的時候,大宋不僅再次丟失了靈州這個產馬之地,內部的三冗問題已經初見端倪了,連年征戰又加大了大宋的財政負擔......否則真宗也不至於非要封禪泰山,搞那麼多祥瑞的事情出來。

  一切都是為了穩定民心,強調大宋正統地位的手段罷了......當然,初衷是這樣的,但最後真宗給玩砸了,把自己的名聲賠進去不說,還得自己的老婆劉娥來給自己擦屁股。

  就這樣,遼人無力南侵,而宋人也無力北上,雙方如果持續保持敵對狀態,大量陳兵邊境,對兩國都是不小的負擔。

  檀淵之盟後,遼人北撤,宋人也可以留出足夠的財政,分配到民生方面,解決自己的內部矛盾,還能藉機賺遼人的錢......檀淵之盟丟人是丟人了點,但對現在的大宋,卻是最需要的。

  至少在這事兒上,顧深也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一面感慨著百姓疾苦,一面卻不顧民力強行發動對外戰爭......這才是真正的不負責任呢。

  一統江山固然重要,但民生問題不解決,你強行發動戰爭,能不能贏不好說,就算贏了,也是滿目瘡痍......百姓可不是個人英雄青史留名的墊腳石。

  當年李二也有渭水之盟,花錢買平安,這不是什麼問題,檀淵之盟之所以被人詬病,大宋之所以被人看不起,最關鍵的原因還是沒能跟李二一樣,在解決了內部問題後打回去,一雪前恥......但那都是後話了。

  至少,現在這個時候,在遼朝和檀淵之盟的問題上,顧深,范仲淹,張方平,難得的達成了一致。

  但,當三人聊到西北問題時,顧深和張方平站到了一起,跟范仲淹發生了一些意見摩擦。

  范仲淹認為,西北的党項諸部,雖然在李德明死後,最近確實不怎麼老實。

  但是吧,党項人,本身內部矛盾重重不說,李元昊少年繼位,根基不穩,最近這段時間的對外強硬,不過是為了凝聚党項人心的行為而已。

  等到李元昊坐穩了党項人首領的位置後,他必然還會跟李德明一樣,親近宋朝。

  為啥范仲淹這麼判斷?!

  因為當初李德明繼位的時候,也不老實過一段時間。

  熊孩子嘛,不老實,打一頓就老實了。

  而且,就算李元昊這個人野心大,想重複當年爺爺李繼遷的作為,真的糾結党項諸部進攻大宋,那也不可怕。

  當年李繼遷那麼大的勢力,還不是被大宋名將曹瑋幾次揍的差點全軍覆沒。

  如果不是党項之地圍繞瀚海沙漠,大宋遠征後勤不便,打下來也守不住......哪裡還有他党項諸部存在的可能。

  而如今,李元昊不過是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心氣浮躁,又沒有他爺爺李繼遷的威望,就算他打過來,又有什麼可怕的?!

  是,曾經的西北名將曹瑋確實已經過世了,但如今的西北,不僅有名臣范雍主理地方,還有對遼作戰中屢立戰功的名將劉平引兵鎮守,還有番將世家折氏,王氏,李氏等襄助,他李元昊算個球啊。

  而這,就是范仲淹,或者說,如今的大宋朝堂諸官,對西北李元昊的真實態度。

  疥蘚之患爾,不足懼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