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范仲淹調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老范一說起西北李元昊,那副雲淡風輕,不以為意的勁,差點把顧深給氣的跳起來。

  好嘛,連你都都這個態度,朝中那幫大人物們,能把党項人看在眼裡就有鬼了。

  現在顧深算是明白了,為啥宋軍在三川口,好水川兩戰中,一手好牌打的那麼稀爛了。

  李元昊這人固然狡猾,善於用兵,但你們這幫嚴重輕敵的朝廷大佬們,至少也得負上一半的責任。

  尤其是三川口一戰,被老范稱讚為「名臣」的范雍,哪有半點所謂的「名臣」風範?!

  至於名將劉平......好吧,劉平確實有些輕敵冒進,指揮作戰上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他真的是以寡敵眾,最後戰敗被俘,最大的責任也確實不在他。

  但多少,這個所謂的名將,也有點名不副實就是了。

  就這倆貨,老范還寄予厚望......什麼眼光這是?!

  張方平倒是沒有顧深的上帝視角,他不可能知道後面大宋在三川口,好水川兩戰中的糟糕表現,但並不妨礙張方平以自身敏銳的洞察力,察覺到李元昊的野心。

  李元昊繼位時間不長,到現在也不過是三年不到的時間,但這三年時間裡,就張方平通過自家渠道知道的消息,就能證明,李元昊所圖非小。

  別的不說,就說李元昊改了大宋「明道」的年號為「顯道」,原因只是因為「明道」的年號衝撞了自己父親李德明的名字,要避諱......就沖這件事,他李元昊的心思就不純,絕對不是一個藩屬國該有的心思。

  更別說,明道元年七月,李元昊剛剛繼位,不先鞏固內部政權,反而直接發兵,攻打了一向跟大宋交好的吐蕃唃廝囉政權,並且獲勝。

  這事兒,雖然不是衝著大宋來的,但在戰略上,就是要斷大宋一臂,解除唃廝囉對党項人側翼的威脅。

  這兩條加在一起,你讓張方平怎麼去相信,他李元昊只是為了內部立威?!

  就這小子乾的這些事兒,哪一條不是包藏野心,將來反宋幾乎是必然的。

  因此,張方平認為,應該趁著現在李元昊勢力沒有徹底起來前,加緊西北軍事備戰,同時對李元昊可能存在的任何挑釁行為,不加任何理會。

  一來,不給李元昊任何出兵的藉口,二來,以党項人的國力,只要大宋陳兵邊境備戰,党項人肯定耗不過大宋。

  要麼倉促起兵進攻大宋,被早有準備的大宋西軍打回去,要麼,就是被宋軍的對峙拖垮,拖到內部矛盾叢生,他李元昊不想先對內部用兵都不行。

  而萬一,李元昊這個人真的有雄才大略,這樣都能讓他整合內部矛盾,完成整軍備戰,大舉來襲,那也不要緊。

  只需要在延州周邊四州加強防禦,拖住李元昊主力,然後在河東路那邊埋伏一支精兵,等到李元昊出兵後,河東路的精兵立刻前插,直撲李元昊的身後,甚至是直接進攻興州,李元昊後路有失,必然退兵自保。

  這麼來回幾次,就党項人那個國小民弱的處境,能讓他李元昊浪幾回?!

  以後就算拖著不打,党項人也得乖乖的向大宋服軟,以戰馬換取大宋的鹽,糧食,重新淪為大宋的藩屬國。

  張方平的這一番話,直接把顧深給聽傻了。

  這年月,就已經有人明白打仗打的是綜合國力的道理了麼?!!

  這個張方平,不是一般的牛啊。

  至於河東路那一手安排,不就是三川口之戰最後的收尾的翻版麼?!

  三川口之戰,劉平雖然慘敗,但到底是拖住了李元昊主力幾天的時間,讓李元昊無法直接進攻延州府城。

  而折繼閔,王仲寶也是從河東出兵,直插李元昊的身後,擊破了李元昊留在後方的軍力,威脅興州。

  再加上當時天降大雪,攻城難度太大,李元昊也擔心後路有失,最後不得不選擇退兵,撤圍延州。

  全讓這個張方平給說中了。

  真的,現在顧深就很想建議范仲淹,跟朝廷說說吧......趕緊撤了那個什麼范雍,把張方平往延州一扔,還有李元昊什麼事兒啊。

  也省的將來你老范和韓琦還得去西北走一趟,好水川一戰,打的韓琦差點自閉,也給你留下不大不小的污點。

  可惜,顧深說了不算。

  別說顧深說了不算,就算是現在的范仲淹,他說了也不算。


  這時候的范雍,確實是朝野稱頌的名臣,雖然軍事上是真的拉胯,但范雍治理地方,做的是真的不錯的,這幾年可以說是政績斐然。

  而且,范雍是咸平初年進士,歷任地方,當過三司使,龍圖閣直學士,後來才由中央出鎮地方,拜振武軍節度使,知延州。

  這人,不說能力如何,就論資歷,都是當朝大佬級別的......你就是讓范仲淹去替他,都會被人詬病資歷不足,更別說區區張方平了。

  所以,這事兒到最後,也不過是三人的口嗨而已。

  不過多少還是有點好處的。

  雖然說吧,范仲淹還是覺得,顧深和張方平有點高看李元昊了,他還是不覺得李元昊有這樣的野心和能力。

  當時呢,范仲淹也把張方平的策略聽進去了,同時也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也已經提前開始考慮,萬一西北真的出事兒,要怎麼應對西北的威脅了。

  顧深只希望通過這一遭,能讓老范提前有點警覺。

  雖然說好水川一戰,主戰場在韓琦那小子負責的那邊,老范是側翼策應的角色,但如果老范能提前有所準備,那麼就算任福依然不聽軍令戰敗,老范如果能及時出兵救援的話,說不定還可以給李元昊一點顏色看看。

  起碼不至於輸的那麼難看吧......

  總而言之,就是這樣。

  張方平,顧深,范仲淹三人,這十天左右的時間,就西北局勢問題,彼此探討,各自有了不小的啟發。

  而等到十天過後,崑山縣的新任縣丞到了,張方平也該告辭了。

  范仲淹親自相送,顧深作陪,把張方平送出了蘇州府城。

  而之後......日子又回歸到了日常。

  立春過後,蘇州郡學的招生工作,終於是正式開始了。

  這次招生的效果不錯,有胡瑗坐鎮的蘇州郡學,吸引了江南東路不少的學子過來求學,總人數不下百人。

  而經過這段時間的趕工,蘇州郡學的學舍,也終於像模像樣,可以正式開學了。

  范仲淹作為蘇州郡學的首倡者,當然對這件事情很關心,不僅親自前往,為郡學開學作賀,還非常關心郡學學生們的學業問題。

  但很快,范仲淹就發現了一個問題......大概是因為郡學倉促而起,很多規制都不完善,導致學生們入學後,並沒有多少主動學習的意願,都是懶懶散散的,毫無章法。

  對這事兒,范仲淹很不滿,但他也沒辦法。

  郡學既然交給了胡瑗去管理,那麼做成什麼樣,范仲淹也不好插手。

  而胡瑗嘛,他還是搞的安定學派的那一套,寬進嚴出。

  想來上學,可以,只要你報名,有一定的基礎,我就收。

  但能不能從這個郡學結業,拿到貢生資格,可就看你們有沒有真本事了。

  所以啊,胡瑗根本不管這幫學子們到底是不是真心的在讀書,又不是自己的親徒孫,沒必要盯得那麼緊。

  因此,胡瑗還真的就沒管。

  范仲淹也是沒辦法了,他只能是安排自己的長子范純祐,進入到蘇州郡學。

  名義上是去學習的,但實際上,范仲淹是希望范純祐能通過自己的行為習慣,影響到蘇州郡學的學生們,讓他們知道他們現在應該做什麼。

  這方面,范仲淹很有把握,畢竟自己的那個大兒子,雖然不擅長跟人交流,但他的品行范仲淹還是很了解的,他的讀書習慣,也是范仲淹一手培養的。

  再加上范純祐作為他范仲淹的兒子,進入學院後天生會引人注意,如果能起到帶頭作用,糾正郡學學風,那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

  而事實上,范純祐做的還真的不錯。

  自從范純祐入學後,蘇州郡學學生從一開始的嘲笑,到後來的爭相效仿,學風井然,只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

  而時間,來到景祐二年的三月......朝廷下詔了。

  因治水有功,調蘇州知州范仲淹入京,判國子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