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抗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景祐元年的冬天,來了。

  蘇州府地處江南,冬天沒有北方那麼嚴寒,但濕冷的凍氣,會順著衣服任何微小的空隙,往裡面鑽......日子一樣不好過。

  大冬天的,顧深是真的不想出門,但他不出門還不行。

  自打胡瑗來了蘇州府後,什麼籌備郡學的事兒,老爺子一概不管,全都交給了他帶來的徒子徒孫們去負責。

  老爺子就只有一個目標——每天盯著顧深讀書學習。

  當然了,老爺子也不是不講情面的人,他知道顧深是新婚,所以嘛,老爺子也特許,顧深可以晚上回城外的小院去陪老婆,第二天一早再來府衙讀書就可以了。

  到底是沒把晚自習也給顧深安排上。

  但這麼以一來,顧深也是辛苦,每天一早,就得早起,然後進城去讀書,到了晚上,才能回來見到自家媳婦兒一面。

  而且,不去還不行。

  「夫君,快些朝食,莫要讓師公久等了。」

  蘇錦兒用她那漂亮的臉蛋,微笑的表情,溫柔的話語......說著相當不近人情的言辭。

  「夫人吶......」顧深可憐兮兮的看著蘇錦兒,有點討饒的意味。

  之前一個月也就算了,如今都已經入冬了......外面很冷的。

  說實話,蘇錦兒看著顧深一個大男人,用那種討饒的眼神看著自己......多少是有些心軟了。

  但是,蘇錦兒一想到當初胡瑗和范仲淹對自己的叮囑,蘇錦兒心一橫......直接叫來了自家貼身侍女。

  「夫君吃的如此之慢,想來是妾身今日所做朝食不合夫君胃口......月兒,把東西都撤了吧!」蘇錦兒如此說道。

  「不是,那個,夫人......欸,月兒.......」顧深試圖掙扎一下,說道,「我還沒吃飽呢......」

  「這個無妨!」蘇錦兒看了眼顧深,繼續叫來漁娘,說道,「漁娘,你去後院多拿幾個點心,帶著路上給夫君用......可以多帶,但不准吃了夫君的那份!」

  漁娘高高興興的跑去廚房了。

  顧深還想再說點什麼,但蘇錦兒已經不給他機會了。

  伸出自己的小手,一把拉住顧深,輕輕用力,蘇錦兒就把顧深給帶離了飯桌。

  一邊說著悄悄話,一邊帶著顧深往自家門外走......等顧深回過味來的時候,他已經被蘇錦兒送到了自家的門外。

  顧深全程懵逼臉,不知不覺的就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的了。

  家庭地位,實在堪憂。

  但無奈,都已經出門了,再回去也不好,顯得自己多沒有上進心似的......就,出門吧。

  當然,隨行的還有帶著一包袱點心的漁娘。

  每天,都是漁娘陪著顧深入蘇州府城去學習,又陪著顧深一起回家的。

  一個家,就四個人,月兒要陪著小姐處理生意上的事情,那麼能陪著顧深去讀書的人,自然也就只有漁娘了。

  再一個,漁娘不是拜了張岊當師父嘛,張岊也不可能每天都跑到城外來教漁娘,多少顯得有些不夠尊師重道了。

  所以,進了蘇州城,顧深去府衙上課,漁娘就去王家找師父學習武藝,等到晚上顧深下課,漁娘再來匯合。

  之前一個月的時間,就是這麼過的。

  但今天,稍微有點特殊。

  老爺子有舊友來訪,大概率是老爺子用自己的人脈關係,給蘇州郡學找的老師,因此老爺子不得不親自出面接待。

  因此,到了下午時分,顧深就被「放學」了

  突然多出來小半天的時間,顧深想著要不去找一下自家媳婦兒......可到了蘇記布莊,顧深才知道,自家媳婦兒巡視倉儲去了,不在店裡。

  顧深也不想過多的打擾蘇錦兒生意上的事情,所以吧,他溜溜達達的去了王家,接上自家小丫鬟,兩人溜溜達達的,提前回家了。

  而到了蘇州城外,顧深突發奇想,想著去城外吳淞江附近看看。

  大冬天的,景色是沒什麼好看的了,但是,如今整個蘇州府,都在范仲淹的號召下,疏浚五河。

  吳淞江作為蘇州府境內最大的一條的河流,沒道理不在趕工的。


  顧深到底放心不下這個事兒,想去現場看看具體的情況。

  是的,哪怕是如今已經入冬了,蘇州府的五河疏浚工程,卻沒有因為天氣寒冷而停止。

  不是范仲淹不知道體恤民力,而是所有人都知道,五河治理,關係到明年一年的收成,如果明年再跟今年一樣來這麼一次長久的梅雨天,五河不疏浚,明年所有人都得繼續欠債。

  循環往復,蘇州府所有的百姓,都會沒有活路的。

  因此,不僅是官府在督促百姓疏浚合流,連百姓自身,也在各村三老的鼓動下,寧願冒著嚴寒出工,也不想把這個隱患留到明年。

  中國的百姓,不管在什麼時候,對種地長莊稼的事兒,從來不會抱怨辛苦的。

  但,冬天終究是冬天,哪怕是南方的冬天。

  這個時代,並沒有後世那麼完善的供暖設施,不管南北方,一入冬,所有人都難熬。

  富貴人家們還好,多少有個炭盆可以用來烤火,身上還能穿的厚實點,但百姓,沒有這個條件。

  在如此條件下,還得出工去疏浚五河......代價自然不小。

  范仲淹最近也一直在憂心這個事情。

  其實范仲淹也不想讓百姓這麼辛苦,但如果百姓今年冬天不辛苦,明年就得接著受苦。

  所以,范仲淹只能做到他職責範圍內,對百姓最大限度的照顧。

  范仲淹首先想到的,是調用整個蘇州城的藥局和郎中,熬製足夠的抗寒成藥,分發給冬天出工的百姓們。

  這部分的錢,從募捐所得中出。

  接著,范仲淹聯繫了江南東路轉運使,希望由轉運使出面,低價勻一批黃酒給蘇州府,好分發給百姓們驅寒。

  大宋朝廷倒是不禁酒麴,允許民間私釀,但大宋官府對酒麴有官營,而且幾乎壟斷了大部分的酒麴數量,甚至為此還專門設立了一個官位來買賣酒麴,因此獲利。。

  因此吧,民間的釀酒數量實在有限,哪怕是王家這樣開酒樓的,他們家的酒麴也就將將夠自己日常用度,分不出更多的酒來。

  這事兒,只能是范仲淹親自出面去求人情,然後以蘇州府的治水財政購買。

  官府的酒,私人出錢,有錢也不一定買的到,只能是公家出錢,還能有一線希望。

  不得不說,范仲淹的面子還是很好使的,再加上這事兒也算有名目——為了治水嘛。

  江南東路轉運使還是很給面子的,幫范仲淹調集了一批黃酒過來。

  酒有了,范仲淹也沒有掉以輕心,安排各河段的監工們盯著,要求一定嚴格按批次分發酒類,畢竟范仲淹也怕,怕有些好酒的百姓,白天喝多了上工,淹死在河裡可就麻煩了。

  可以說,范仲淹已經想到了他能想到的一切辦法,來減輕百姓冬天疏浚河道的辛苦。

  但......遠遠不夠啊。

  顧深在蘇州府附近溜達了一圈,發現幾乎所有參與疏浚合流的百姓,手上,腳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凍傷。

  是,江南的冬天是不如北方寒冷,但這年月的取暖條件,只要一入冬,不管南北,都得生凍瘡。

  說到底,范仲淹做了這麼多的事情,終究只能緩解一些寒冬的影響,對百姓基本的取暖需求,卻沒有任何改進的辦法。

  不是范仲淹不想做,而是他也做不到......總不能給家家戶戶都發一個炭火盤吧?!

  那得花多少錢去?!

  說到底,還是這時代的取暖條件有限,百姓不僅要頂著寒風乾活,回到家裡了,也不見得能保證自家的房子不漏風。

  顧深覺得吧,他應該做點什麼,而且,他覺得自己應該也能做到點什麼。

  顧深的家裡條件還不錯,到底還是買的起炭火使用的,再加上每年冬天,王單都怕顧深住在城外凍著,基本是成車成車的往顧深家送木炭,所以顧深以往的冬天,過的並不難受。

  但現在,尤其是經歷了這次的水患,以及崑山縣的那些事情後,顧深突然有了一種使命感。

  也許,老天爺讓自己來到這個時代,並不只是想讓自己換個地方繼續過自己的日子的。

  那麼,自己真的就應該做點什麼了。

  大的事情,自己未必做得了,但小的事情,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吧。

  比如說......是不是該把棉花搞上日程了?!

  而且這方面,自己也有優勢啊......自家媳婦兒,是搞布莊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