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好日子到頭
身為這個時代的大儒,也是開創了一個學派的人物,胡瑗其實也清楚,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皓首窮經的研究學問的。
有些人,是理論派的,講什麼都是頭頭是道,但真要做事,卻一塌糊塗。
有些人,是實踐派的,也許寫不出什麼錦繡文章來,但真做起事情來,卻是國之良吏。
但胡瑗追求的,卻儘可能的讓兩者能結合到一起。
真正的儒者,就應該是那種「行事安天下,提筆出錦繡」的人。
而這,也是胡瑗創立安定書院的初衷。
但可惜,這些年,不管是胡瑗自己親授的弟子,還是從安定書院走出去的學子,真正做到這一點的,大概就只有范仲淹一個人而已。
所以,當范仲淹寫信告訴胡瑗,他在蘇州發現一個跟自己差不多的可造之材後,胡瑗立刻興沖沖的跑過來,看看到底是誰家俊傑?!
結果,胡瑗大失所望......就這小子?!
就他在安定書院的那點破事兒,哪件是老夫不知道的?!
但是吧,胡瑗琢磨著,這到底已經是五年前的事情了,而且聽說這些年,顧深家裡突遭變故,說不定受到了刺激後,性子有所轉變,開始認真讀書了呢?!
所以,胡瑗還是給了顧深一個機會,讓他帶著媳婦兒來拜見自己。
一來,那確實是自己的親徒孫,結婚的時候沒能趕上,如今既然來了,於情於理都得見見。
二來,胡瑗也想藉此機會,看看顧深是不是真的改變了些。
然後吧......胡瑗確定,這小子還是原來那個樣。
經學水平,依然局限於四書五經,對於其他的儒學經典,基本一問三不知......也不知道這五年時間,他都讀了些什麼書?!
聲律水平還是半吊子,駢體詩做的那叫一個爛,就這樣居然還有臉在村學當老師,教導孩童?!
你那不是誤人子弟麼!!!
胡瑗當場就把顧深給罵了一頓,連累的跟著顧深一起來拜訪的蘇錦兒,也被胡瑗訓斥了好幾句。
而胡瑗訓斥蘇錦兒的原因,只在於蘇錦兒作為妻子,沒有起到規勸丈夫讀書的責任......這屬於是無妄之災了,兩人結婚才幾天吶?!
但沒辦法,胡瑗是什麼輩分的人物,范仲淹在他面前都得尊敬的口稱老師......他說什麼聽著就是了。
說實話,如果不是看在這是自己的親徒孫,又是范仲淹重點介紹的人物,胡瑗都懶得罵。
等胡瑗罵夠了,接下來,就是顧深的倒霉日子了......顧深被勒令,放棄村學的教學工作,每天一早就到府衙報到,跟胡瑗一起研讀儒家經典。
村學那邊,胡瑗也不會不管......跟著胡瑗一起來的徒子徒孫中,隨便找一個人,都比顧深更加適合去當村學老師。
能跟著胡瑗一起南下的人,基本都是安定書院的老師,也是未來蘇州郡學的老師......顧深和王單見了,都得恭敬的叫一聲「夫子」的人。
總而言之一句話——顧深的好日子,到頭了。
這事兒,顧深試圖逃避,比如說......
「五河治理在即,范師伯處,想來亟需人手調度.......」
顧深試圖用這個事兒,來逃避被師公看著讀書。
但范仲淹隨即說道,「此事不需子均費心,有善友相助,事半功倍。」
范仲淹直接掐斷了顧深的希望。
而且,范仲淹說的也是實話,疏浚五河的事情,王單顯然比顧深更加有用。
畢竟王單家裡家大業大,能調度的人手也多......不比顧深這個孤家寡人強?!
救災的時候,是需要精英人手看住地方,而范仲淹手裡沒有這樣的人,只能讓顧深去做。
但疏浚五河,范仲淹雖然也缺人手,但缺的不是管理者,而是監工......多一個顧深和少一個顧深,真沒啥大區別。
而王家,別的都缺,但各種管事是真的不缺,臨時抽調一批人去當監工,再合適不過了。
所以啊,顧深就老老實實的,跟著胡瑗讀書就好。
就這樣,顧深和王單兩人,各自有各自的安排,再一次的忙碌了起來。
比起顧深的不樂意,王單其實是有些左右為難的。
說實話,但凡有機會,王單也想接受胡瑗的單獨教導......哪怕讓他跟著顧深一起旁聽,他也願意。
畢竟,那是胡瑗,一代文學宗師,有他單獨教導,科考還能是什麼問題麼?!
但是吧,王單同樣也珍惜這次疏浚五河的工作。
一方面,這是王單在范仲淹面前露臉的機會,做好了,整個王家在蘇州府的官場上,能結交下不少的人脈關係。
另一方面,王單終究是蘇州本地人,而這次疏浚五河,造福的也是蘇州百姓,如果王單做好了,對王家在本地的聲望,有著不小的幫助。
甚至可能,以後蘇州百姓提起王家,就不是簡單的豪商富戶,而是本地的望族了。
所以吧,兩邊王單都想去,但為了家族著想,他還是得接受范仲淹的任命,回家抽調人手,幫助官府疏浚五河。
不提顧深每天去府衙找胡瑗報到,但說疏浚五河的事情,范仲淹確實已經開始提上日程了。
已經九月底了,經過兩個月時間的災民安置,哪怕是出了么蛾子的崑山縣,也在張方平的治理下,穩定了災民的情緒。
這時候,已經是最合適的疏浚五河時機了。
一方面,災民得到了安置,自然會考慮到以後的生計問題,疏浚五河,本身就是為了他們日後的生計在考慮。
今年的蘇州府秋稅,欠繳已成定局,百姓田地里的糧食,基本是都給毀了,到了九月份,除了個別幸運兒外,基本都是顆粒無收。
秋收都省了。
這時候組織起百姓,開始疏浚五河,不僅百姓有時間勞作,官府也可以借僱傭百姓疏浚五河的機會,發給百姓錢糧,幫助百姓度過寒冬,免得百姓還得借債度日。
大宋的稅法,是實行的兩稅法,取代了唐朝的租傭調製。
兩稅法的好處,是取消了大部分的徭役,使得百姓不再被束縛在土地之上,但壞處也很明顯,百姓需要承擔的各種苛捐雜稅明顯增多......而這,也是大宋賦稅收入歷代最高的原因之一。
真不是大宋朝的經濟有多強,而是兩稅法導致的大宋財政收入提高帶來的表面現象而已。
老百姓該受苦的,還是得受苦。
但不管怎麼說吧,兩稅法實行以後,官府再要興修什麼大型工程,那就不能隨便發動徭役了,得官府拿出錢來,徵調本地百姓幹活。
也就是說,雖然還是強制百姓去幹活,但現在是給錢的。
當然,如果地方官不作為一點,使用差役法強行指定富戶攤派費用,調用廂兵疏浚五河也不是不行......大宋的廂軍本來就是幹這個活的。
但咱范知州肯定不能幹這麼低端的事情。
用廂兵來疏浚五河,倒是簡單直接,但那些受災後的百姓過冬問題,就真的成了問題了。
因此,范仲淹選擇的,是類似以工代賑的方式,官府從富戶手裡募捐,招募百姓幹活。
別以為古人就不懂以工代賑,事實上,范仲淹歷史上好幾次治理地方災民,都用過類似的手段。
雖然說富戶募捐這事兒,多少有點差役法的影子,但好在老范就只募捐這一次,比起差役法的強行攤派,讓富戶承擔所有廂兵費用一直到破產......這手段,已經算是良善了許多了。
至於百姓,剛剛受災過後,官府出錢招募他們疏浚五河,所得的僱傭錢糧,可以用來度過今年寒冬,對百姓來說,也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所以說啊,地方執政,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同一個朝廷法度之下,名臣和庸官之間,差異也巨大......這也就難怪歷史上百姓會稱讚那些名臣,而討厭那些貪官了。
這對百姓來說,就是一個生死存亡的問題。
總而言之,范仲淹在蘇州疏浚五河,治理水患,還真的是做到了用最小的代價,干出了最大的成績。
甚者連江南東路轉運使,在看到蘇州府治理水患的方略後,上疏趙禎,請求趙禎不要再調范仲淹到其他地方去了,讓這位大佬留在江南東路治理水患吧。
至於趙禎......趙禎就沒想把范仲淹調來調去的。
趙禎的本意,是希望范仲淹能在蘇州做出一些政績來,然後他才好找個藉口,把范仲淹重新調回京城重用。
是范仲淹一直覺得自己身為蘇州人,不適合在蘇州當官,所以才再三請求調任。
現在好了,為了治水,范仲淹安心的留任了,而且一旦治水成功,這就是最大的政績,足夠趙禎再次調范仲淹回京了。
趙禎才不會在這個時候給范仲淹添麻煩呢。
至於呂夷簡等人......說實話,呂夷簡不喜歡范仲淹,但呂夷簡本人的格局還是在的。
大宋朝的文官之間鬥法,基本就集中在汴梁城內,只要外放了,多少都會留點面子,不會趕盡殺絕的。
至於以後是不是有能力可以憑藉功績再殺回汴梁,那就看個人本事了。
這點上,大宋朝的宰執們......嗯,至少北宋的宰執們,還都是有操守的。
就這樣,范仲淹安心的呆在蘇州,開始了他的五河疏浚工程。
有些人,是理論派的,講什麼都是頭頭是道,但真要做事,卻一塌糊塗。
有些人,是實踐派的,也許寫不出什麼錦繡文章來,但真做起事情來,卻是國之良吏。
但胡瑗追求的,卻儘可能的讓兩者能結合到一起。
真正的儒者,就應該是那種「行事安天下,提筆出錦繡」的人。
而這,也是胡瑗創立安定書院的初衷。
但可惜,這些年,不管是胡瑗自己親授的弟子,還是從安定書院走出去的學子,真正做到這一點的,大概就只有范仲淹一個人而已。
所以,當范仲淹寫信告訴胡瑗,他在蘇州發現一個跟自己差不多的可造之材後,胡瑗立刻興沖沖的跑過來,看看到底是誰家俊傑?!
結果,胡瑗大失所望......就這小子?!
就他在安定書院的那點破事兒,哪件是老夫不知道的?!
但是吧,胡瑗琢磨著,這到底已經是五年前的事情了,而且聽說這些年,顧深家裡突遭變故,說不定受到了刺激後,性子有所轉變,開始認真讀書了呢?!
所以,胡瑗還是給了顧深一個機會,讓他帶著媳婦兒來拜見自己。
一來,那確實是自己的親徒孫,結婚的時候沒能趕上,如今既然來了,於情於理都得見見。
二來,胡瑗也想藉此機會,看看顧深是不是真的改變了些。
然後吧......胡瑗確定,這小子還是原來那個樣。
經學水平,依然局限於四書五經,對於其他的儒學經典,基本一問三不知......也不知道這五年時間,他都讀了些什麼書?!
聲律水平還是半吊子,駢體詩做的那叫一個爛,就這樣居然還有臉在村學當老師,教導孩童?!
你那不是誤人子弟麼!!!
胡瑗當場就把顧深給罵了一頓,連累的跟著顧深一起來拜訪的蘇錦兒,也被胡瑗訓斥了好幾句。
而胡瑗訓斥蘇錦兒的原因,只在於蘇錦兒作為妻子,沒有起到規勸丈夫讀書的責任......這屬於是無妄之災了,兩人結婚才幾天吶?!
但沒辦法,胡瑗是什麼輩分的人物,范仲淹在他面前都得尊敬的口稱老師......他說什麼聽著就是了。
說實話,如果不是看在這是自己的親徒孫,又是范仲淹重點介紹的人物,胡瑗都懶得罵。
等胡瑗罵夠了,接下來,就是顧深的倒霉日子了......顧深被勒令,放棄村學的教學工作,每天一早就到府衙報到,跟胡瑗一起研讀儒家經典。
村學那邊,胡瑗也不會不管......跟著胡瑗一起來的徒子徒孫中,隨便找一個人,都比顧深更加適合去當村學老師。
能跟著胡瑗一起南下的人,基本都是安定書院的老師,也是未來蘇州郡學的老師......顧深和王單見了,都得恭敬的叫一聲「夫子」的人。
總而言之一句話——顧深的好日子,到頭了。
這事兒,顧深試圖逃避,比如說......
「五河治理在即,范師伯處,想來亟需人手調度.......」
顧深試圖用這個事兒,來逃避被師公看著讀書。
但范仲淹隨即說道,「此事不需子均費心,有善友相助,事半功倍。」
范仲淹直接掐斷了顧深的希望。
而且,范仲淹說的也是實話,疏浚五河的事情,王單顯然比顧深更加有用。
畢竟王單家裡家大業大,能調度的人手也多......不比顧深這個孤家寡人強?!
救災的時候,是需要精英人手看住地方,而范仲淹手裡沒有這樣的人,只能讓顧深去做。
但疏浚五河,范仲淹雖然也缺人手,但缺的不是管理者,而是監工......多一個顧深和少一個顧深,真沒啥大區別。
而王家,別的都缺,但各種管事是真的不缺,臨時抽調一批人去當監工,再合適不過了。
所以啊,顧深就老老實實的,跟著胡瑗讀書就好。
就這樣,顧深和王單兩人,各自有各自的安排,再一次的忙碌了起來。
比起顧深的不樂意,王單其實是有些左右為難的。
說實話,但凡有機會,王單也想接受胡瑗的單獨教導......哪怕讓他跟著顧深一起旁聽,他也願意。
畢竟,那是胡瑗,一代文學宗師,有他單獨教導,科考還能是什麼問題麼?!
但是吧,王單同樣也珍惜這次疏浚五河的工作。
一方面,這是王單在范仲淹面前露臉的機會,做好了,整個王家在蘇州府的官場上,能結交下不少的人脈關係。
另一方面,王單終究是蘇州本地人,而這次疏浚五河,造福的也是蘇州百姓,如果王單做好了,對王家在本地的聲望,有著不小的幫助。
甚至可能,以後蘇州百姓提起王家,就不是簡單的豪商富戶,而是本地的望族了。
所以吧,兩邊王單都想去,但為了家族著想,他還是得接受范仲淹的任命,回家抽調人手,幫助官府疏浚五河。
不提顧深每天去府衙找胡瑗報到,但說疏浚五河的事情,范仲淹確實已經開始提上日程了。
已經九月底了,經過兩個月時間的災民安置,哪怕是出了么蛾子的崑山縣,也在張方平的治理下,穩定了災民的情緒。
這時候,已經是最合適的疏浚五河時機了。
一方面,災民得到了安置,自然會考慮到以後的生計問題,疏浚五河,本身就是為了他們日後的生計在考慮。
今年的蘇州府秋稅,欠繳已成定局,百姓田地里的糧食,基本是都給毀了,到了九月份,除了個別幸運兒外,基本都是顆粒無收。
秋收都省了。
這時候組織起百姓,開始疏浚五河,不僅百姓有時間勞作,官府也可以借僱傭百姓疏浚五河的機會,發給百姓錢糧,幫助百姓度過寒冬,免得百姓還得借債度日。
大宋的稅法,是實行的兩稅法,取代了唐朝的租傭調製。
兩稅法的好處,是取消了大部分的徭役,使得百姓不再被束縛在土地之上,但壞處也很明顯,百姓需要承擔的各種苛捐雜稅明顯增多......而這,也是大宋賦稅收入歷代最高的原因之一。
真不是大宋朝的經濟有多強,而是兩稅法導致的大宋財政收入提高帶來的表面現象而已。
老百姓該受苦的,還是得受苦。
但不管怎麼說吧,兩稅法實行以後,官府再要興修什麼大型工程,那就不能隨便發動徭役了,得官府拿出錢來,徵調本地百姓幹活。
也就是說,雖然還是強制百姓去幹活,但現在是給錢的。
當然,如果地方官不作為一點,使用差役法強行指定富戶攤派費用,調用廂兵疏浚五河也不是不行......大宋的廂軍本來就是幹這個活的。
但咱范知州肯定不能幹這麼低端的事情。
用廂兵來疏浚五河,倒是簡單直接,但那些受災後的百姓過冬問題,就真的成了問題了。
因此,范仲淹選擇的,是類似以工代賑的方式,官府從富戶手裡募捐,招募百姓幹活。
別以為古人就不懂以工代賑,事實上,范仲淹歷史上好幾次治理地方災民,都用過類似的手段。
雖然說富戶募捐這事兒,多少有點差役法的影子,但好在老范就只募捐這一次,比起差役法的強行攤派,讓富戶承擔所有廂兵費用一直到破產......這手段,已經算是良善了許多了。
至於百姓,剛剛受災過後,官府出錢招募他們疏浚五河,所得的僱傭錢糧,可以用來度過今年寒冬,對百姓來說,也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所以說啊,地方執政,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同一個朝廷法度之下,名臣和庸官之間,差異也巨大......這也就難怪歷史上百姓會稱讚那些名臣,而討厭那些貪官了。
這對百姓來說,就是一個生死存亡的問題。
總而言之,范仲淹在蘇州疏浚五河,治理水患,還真的是做到了用最小的代價,干出了最大的成績。
甚者連江南東路轉運使,在看到蘇州府治理水患的方略後,上疏趙禎,請求趙禎不要再調范仲淹到其他地方去了,讓這位大佬留在江南東路治理水患吧。
至於趙禎......趙禎就沒想把范仲淹調來調去的。
趙禎的本意,是希望范仲淹能在蘇州做出一些政績來,然後他才好找個藉口,把范仲淹重新調回京城重用。
是范仲淹一直覺得自己身為蘇州人,不適合在蘇州當官,所以才再三請求調任。
現在好了,為了治水,范仲淹安心的留任了,而且一旦治水成功,這就是最大的政績,足夠趙禎再次調范仲淹回京了。
趙禎才不會在這個時候給范仲淹添麻煩呢。
至於呂夷簡等人......說實話,呂夷簡不喜歡范仲淹,但呂夷簡本人的格局還是在的。
大宋朝的文官之間鬥法,基本就集中在汴梁城內,只要外放了,多少都會留點面子,不會趕盡殺絕的。
至於以後是不是有能力可以憑藉功績再殺回汴梁,那就看個人本事了。
這點上,大宋朝的宰執們......嗯,至少北宋的宰執們,還都是有操守的。
就這樣,范仲淹安心的呆在蘇州,開始了他的五河疏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