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棉花
「白疊布?!」
「嗯,娘子知道此物否?!」
晚上回到了自己的小院,吃過晚飯後,顧深和蘇錦兒回到了自己的房間,圍著炭火爐,在閒聊天。
這是小夫妻倆的默契。
雖然說,晚上顧深也要讀書寫字,蘇錦兒也會日常整理帳目,但是在那之前,兩個人都會有意識的留出一段時間來,進行夫妻日常交流。
聊天,溝通,永遠是最好的維護夫妻感情的方式。
白天不知為何,突然感受到了自己使命感的顧深,晚上回家後,就跟自家娘子打聽起了棉花的事情。
「倒是聽說過此物。」蘇錦兒想了一下,說道,「妾身曾聽西北和東南的布商提起過,說是一種奇怪植株所長之物,可以紡線,亦可織布......只是所織之布不如絲綢輕薄,質地也不如錦緞柔軟,難登大雅之堂,故而只在偏遠之地有所產出,江南之地,從未見過。」
是的,北宋時期,棉花其實已經傳入到大宋境內了。
只是,棉花只有在西北并州之地有所種植,又或者福建路一代的蠻人會種植一些,不知道出於什麼樣的原因,就是沒有往大宋腹地傳播。
棉花在江南和中原普及,還得等到元末明初時期,距離現在,還有三四百年呢。
但,對於顧深來說,只要有,就行。
「娘子是否可以托人,從北地或者福建路一帶,收購一些這種白疊布......或者是白疊子也行。」顧深問道。
蘇錦兒想了想,回答道,「妾身在福建路倒是有些路子,托人收買一些倒是不難......只是,夫君要此物何用?!」
「自是用之紡紗織布啊!」
顧深這個回答,理直氣壯的,倒是被蘇錦兒給弄楞了一下。
但隨後,蘇錦兒輕笑出聲,略帶調笑的說道,「夫君亦懂這絲織之道?!」
「略懂,略懂。」
「那夫君可知,那白疊子為何少有人買,少有人種?!」
「.......」
這個,顧深還真的不知道。
其實顧深也一直很納悶這事兒。
棉花這東西吧,從魏晉南北朝時期,就通過了絲綢之路,傳入了中國,但卻一直到了隋唐,也不過是作為一種觀賞植物,楞就是沒人發現這東西的實際使用價值。
一直要到元末明初時,因為黃道婆的橫空出世,棉花才快速的從西北和福建兩地,往江南和中原腹地傳播,最終在明朝中葉,徹底成為了百姓生活日常必需品。
某種程度上來說,黃道婆確實值得專門立碑做傳......但顧深就不明白了,黃道婆之前,中國歷史上那麼多的名臣能吏,就真的一點都看不到棉花的作用麼?!
如果看不到,那麼白疊布這種東西,又是從哪兒來的?!
如果看到了,為什麼不推廣開來,畢竟棉花這東西,雖然成本比麻布要高那麼一點,但保暖性能,卻是可以甩麻布衣服十條街的。
因此,蘇錦兒的這個問題,顧深還真的沒法回答,因為他真的不知道。
然後蘇錦兒就告訴了顧深真正的原因。
這年月的棉花,產量其實不高。
我們後世見到的棉花,那都是經過多次育種,從中亞等地引進過優良品種改良後的棉花,產量高不說,棉絮質量也好。
但這個時代的棉花,雖然也是從中亞傳過來的,但出於本地人對植株習性的不了解,種植不當,水土不服,以及植株本身存在的退化現象等多種原因,導致了如今在西北和福建路一代種植的棉花,產量其實並不高。
當然這些亂七八糟的原因,蘇錦兒肯定是不知道的,完全是顧深根據蘇錦兒的講述,腦補出來的原因......但蘇錦兒終歸知道,白疊子的畝產,跟麻料相比,相去甚遠。
這才是真正制約棉花傳播的原因之一。
而原因之二,則在於,這個年頭的棉花種子很大,棉絮纏繞在棉花種子上,實在是很難剝離,只能靠純手工的去一點一點的剝,時間太長,工序太繁瑣。
而這個時代的棉絮,韌性也不夠,紡線的時候非常容易斷裂,再加上棉花紡織用具的缺失,用紡絲的器具紡棉花,效率低下不說,也很難織出長匹的布來,最多只能織出一小段一小段......這樣的布匹,能用來幹什麼?!
中原和江南,高端絲織品有各種品質的絲綢,低端市場有麻布,麻料,白疊子有這麼多的缺點,自然不會有商人想著去推廣,那自然也不會有人想要就地種植。
這就不由得顧深不感慨——黃道婆,真的是值得任何時代人尊敬的存在。
不是那些歷史名人們看不到棉花的作用,他們都看到了,但他們只能看到棉花的問題,卻解決不了棉花的問題。
而黃道婆做到了。
所以,顧深決定,學習一下黃道婆。
當然,顧深可沒有黃道婆那麼豐富的紡織經驗,但顧深得感謝一下自己上輩子的外婆......老人家是農村人出身,後來生活好了,進了城,但始終念念不忘手裡的那點手藝。
因此,顧深上輩子的外婆家裡,還保留著一整套農村紡紗織布的機器。
用外婆的話說,那是用來傳代的傳家寶貝......雖然到了後來,外婆自己都把這套「傳家寶」給扔了。
但是吧,顧深小時候貪玩,最喜歡擺弄的,就是那一套全木質的器械。
顧深也是一直等到長大後,才知道那一套器械就是舊時代農村婦女紡紗織布的東西,但小時候,他就是覺得好玩而已。
而外婆呢,可能也是出於回憶,或者是陪小外孫玩,還真的教過顧深怎麼紡紗,怎麼織布......不過顧深能記起來多少,還真不一定。
但那套器械,顧深還是印象比較深刻的。
畢竟又能轉,又能踩的,好玩啊。
現在顧深要做的,就是憑藉自己的記憶里,試圖去還原這一套器械。
不過嘛,這一切,都得先等蘇錦兒把棉花給弄回來再說。
以福建路到江南東路的距離,就算蘇錦兒現在寫信給自己的朋友買棉花,等送到蘇州府的時候,估計都得明年開春以後了,至少這個冬天,是幫不上疏浚五河的百姓什麼忙了。
但有些事情,不怕晚,就怕不去做......顧深覺得,自己如果真的提前把棉花紡織工業給搞出來了,對這個時代的百姓,終究是利大於弊的。
而蘇錦兒嘛,對此倒是沒有什麼大的意見。
說實話,就蘇錦兒現在對顧深的了解,她也知道,自己的夫君,其實在經商上,是沒什麼特殊的天賦的。
但是吧,夫君的腦子活絡,經常會有一些奇思妙想,雖然有時候會讓蘇錦兒哭笑不得,但......左右不過是一些白疊子罷了,夫君想要,托人帶一點過來便是。
蘇錦兒對這事兒,並沒有太在意,權當是哄夫君開心了......聊完了這些話題,蘇錦兒話鋒一轉,又轉到了顧深讀書學習的問題上了。
畢竟,如今顧深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好好的讀書,將來科舉做官。
蘇錦兒雖然也沒指望顧深能多麼富貴,但作為顧深的妻子,勸導夫君讀書,也是作為妻子的責任。
不然過年的時候,蘇錦兒又得被范仲淹或者胡瑗責備了......蘇錦兒可不想讓這兩位大人物認為,自己是一個不稱職的妻子。
所以......顧深到了晚上,還得先老老實實的去讀書寫字。
把顧深送去書房讀書後,蘇錦兒才回到自己的房間,開始認真的梳理起布莊帳目,等到算的差不多了,蘇錦兒才會親自去書房,把顧深給接回來。
夫妻倆再說一會兒夜話,然後......就該干正事兒了。
畢竟,這年月,晚上也確實沒啥其他事情可以做嘛。
「嗯,娘子知道此物否?!」
晚上回到了自己的小院,吃過晚飯後,顧深和蘇錦兒回到了自己的房間,圍著炭火爐,在閒聊天。
這是小夫妻倆的默契。
雖然說,晚上顧深也要讀書寫字,蘇錦兒也會日常整理帳目,但是在那之前,兩個人都會有意識的留出一段時間來,進行夫妻日常交流。
聊天,溝通,永遠是最好的維護夫妻感情的方式。
白天不知為何,突然感受到了自己使命感的顧深,晚上回家後,就跟自家娘子打聽起了棉花的事情。
「倒是聽說過此物。」蘇錦兒想了一下,說道,「妾身曾聽西北和東南的布商提起過,說是一種奇怪植株所長之物,可以紡線,亦可織布......只是所織之布不如絲綢輕薄,質地也不如錦緞柔軟,難登大雅之堂,故而只在偏遠之地有所產出,江南之地,從未見過。」
是的,北宋時期,棉花其實已經傳入到大宋境內了。
只是,棉花只有在西北并州之地有所種植,又或者福建路一代的蠻人會種植一些,不知道出於什麼樣的原因,就是沒有往大宋腹地傳播。
棉花在江南和中原普及,還得等到元末明初時期,距離現在,還有三四百年呢。
但,對於顧深來說,只要有,就行。
「娘子是否可以托人,從北地或者福建路一帶,收購一些這種白疊布......或者是白疊子也行。」顧深問道。
蘇錦兒想了想,回答道,「妾身在福建路倒是有些路子,托人收買一些倒是不難......只是,夫君要此物何用?!」
「自是用之紡紗織布啊!」
顧深這個回答,理直氣壯的,倒是被蘇錦兒給弄楞了一下。
但隨後,蘇錦兒輕笑出聲,略帶調笑的說道,「夫君亦懂這絲織之道?!」
「略懂,略懂。」
「那夫君可知,那白疊子為何少有人買,少有人種?!」
「.......」
這個,顧深還真的不知道。
其實顧深也一直很納悶這事兒。
棉花這東西吧,從魏晉南北朝時期,就通過了絲綢之路,傳入了中國,但卻一直到了隋唐,也不過是作為一種觀賞植物,楞就是沒人發現這東西的實際使用價值。
一直要到元末明初時,因為黃道婆的橫空出世,棉花才快速的從西北和福建兩地,往江南和中原腹地傳播,最終在明朝中葉,徹底成為了百姓生活日常必需品。
某種程度上來說,黃道婆確實值得專門立碑做傳......但顧深就不明白了,黃道婆之前,中國歷史上那麼多的名臣能吏,就真的一點都看不到棉花的作用麼?!
如果看不到,那麼白疊布這種東西,又是從哪兒來的?!
如果看到了,為什麼不推廣開來,畢竟棉花這東西,雖然成本比麻布要高那麼一點,但保暖性能,卻是可以甩麻布衣服十條街的。
因此,蘇錦兒的這個問題,顧深還真的沒法回答,因為他真的不知道。
然後蘇錦兒就告訴了顧深真正的原因。
這年月的棉花,產量其實不高。
我們後世見到的棉花,那都是經過多次育種,從中亞等地引進過優良品種改良後的棉花,產量高不說,棉絮質量也好。
但這個時代的棉花,雖然也是從中亞傳過來的,但出於本地人對植株習性的不了解,種植不當,水土不服,以及植株本身存在的退化現象等多種原因,導致了如今在西北和福建路一代種植的棉花,產量其實並不高。
當然這些亂七八糟的原因,蘇錦兒肯定是不知道的,完全是顧深根據蘇錦兒的講述,腦補出來的原因......但蘇錦兒終歸知道,白疊子的畝產,跟麻料相比,相去甚遠。
這才是真正制約棉花傳播的原因之一。
而原因之二,則在於,這個年頭的棉花種子很大,棉絮纏繞在棉花種子上,實在是很難剝離,只能靠純手工的去一點一點的剝,時間太長,工序太繁瑣。
而這個時代的棉絮,韌性也不夠,紡線的時候非常容易斷裂,再加上棉花紡織用具的缺失,用紡絲的器具紡棉花,效率低下不說,也很難織出長匹的布來,最多只能織出一小段一小段......這樣的布匹,能用來幹什麼?!
中原和江南,高端絲織品有各種品質的絲綢,低端市場有麻布,麻料,白疊子有這麼多的缺點,自然不會有商人想著去推廣,那自然也不會有人想要就地種植。
這就不由得顧深不感慨——黃道婆,真的是值得任何時代人尊敬的存在。
不是那些歷史名人們看不到棉花的作用,他們都看到了,但他們只能看到棉花的問題,卻解決不了棉花的問題。
而黃道婆做到了。
所以,顧深決定,學習一下黃道婆。
當然,顧深可沒有黃道婆那麼豐富的紡織經驗,但顧深得感謝一下自己上輩子的外婆......老人家是農村人出身,後來生活好了,進了城,但始終念念不忘手裡的那點手藝。
因此,顧深上輩子的外婆家裡,還保留著一整套農村紡紗織布的機器。
用外婆的話說,那是用來傳代的傳家寶貝......雖然到了後來,外婆自己都把這套「傳家寶」給扔了。
但是吧,顧深小時候貪玩,最喜歡擺弄的,就是那一套全木質的器械。
顧深也是一直等到長大後,才知道那一套器械就是舊時代農村婦女紡紗織布的東西,但小時候,他就是覺得好玩而已。
而外婆呢,可能也是出於回憶,或者是陪小外孫玩,還真的教過顧深怎麼紡紗,怎麼織布......不過顧深能記起來多少,還真不一定。
但那套器械,顧深還是印象比較深刻的。
畢竟又能轉,又能踩的,好玩啊。
現在顧深要做的,就是憑藉自己的記憶里,試圖去還原這一套器械。
不過嘛,這一切,都得先等蘇錦兒把棉花給弄回來再說。
以福建路到江南東路的距離,就算蘇錦兒現在寫信給自己的朋友買棉花,等送到蘇州府的時候,估計都得明年開春以後了,至少這個冬天,是幫不上疏浚五河的百姓什麼忙了。
但有些事情,不怕晚,就怕不去做......顧深覺得,自己如果真的提前把棉花紡織工業給搞出來了,對這個時代的百姓,終究是利大於弊的。
而蘇錦兒嘛,對此倒是沒有什麼大的意見。
說實話,就蘇錦兒現在對顧深的了解,她也知道,自己的夫君,其實在經商上,是沒什麼特殊的天賦的。
但是吧,夫君的腦子活絡,經常會有一些奇思妙想,雖然有時候會讓蘇錦兒哭笑不得,但......左右不過是一些白疊子罷了,夫君想要,托人帶一點過來便是。
蘇錦兒對這事兒,並沒有太在意,權當是哄夫君開心了......聊完了這些話題,蘇錦兒話鋒一轉,又轉到了顧深讀書學習的問題上了。
畢竟,如今顧深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好好的讀書,將來科舉做官。
蘇錦兒雖然也沒指望顧深能多麼富貴,但作為顧深的妻子,勸導夫君讀書,也是作為妻子的責任。
不然過年的時候,蘇錦兒又得被范仲淹或者胡瑗責備了......蘇錦兒可不想讓這兩位大人物認為,自己是一個不稱職的妻子。
所以......顧深到了晚上,還得先老老實實的去讀書寫字。
把顧深送去書房讀書後,蘇錦兒才回到自己的房間,開始認真的梳理起布莊帳目,等到算的差不多了,蘇錦兒才會親自去書房,把顧深給接回來。
夫妻倆再說一會兒夜話,然後......就該干正事兒了。
畢竟,這年月,晚上也確實沒啥其他事情可以做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