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收網
顧深內心憤恨,臉色越來越難看,王單和張方平當然也看到了。
說實話,張方平這幾天通過整理卷宗,發現這些信息的時候,他當時的感受,也沒比顧深好到哪兒去......如果不是情況實在不允許,張方平也想發飆。
但......很多事情,你可以想,但不能去做,現在的崑山縣,想要完成救災和安撫百姓的工作,那三個老狐狸,暫時還動不得。
再說了,對那三個老狐狸,張方平也有自己的處置想法。
因此,張方平只能是拍拍顧深的肩膀,以示安慰。
倒是王單,仔細想了一下,說道,「西郊百姓,未必都已遇害!」
這話一說,顧深和張方平都看了過來。
王單趕緊解釋道,「太湖頗大,湖中島嶼亦不少......無錫縣境內,還有三座更大的,號曰三山的大島,崑山百姓許是逃難到了那裡!」
「......崑山百姓,在水災來臨時,橫跨半個太湖,逃難到無錫縣境內?!」張方平這麼說著,說完還搖了搖頭。
這是逃難,不是去旅遊......這事兒的可能性,真的不大。
王單也覺得有點離譜,但,還是說道,「這幾日我與子均也查探過,西郊百姓,多以漁民為主,若以家中漁船為托......」
好吧,剩下的話,王單也有點編不下去了。
但,至少這是一個念想啊......王單還是不想相信,這世間的人性,能惡到這個程度。
顧深也沒有相信王單的說辭,但他知道,自己就算心裡再想殺人,現實中,依然不能輕舉妄動。
先不說這事兒不合法度,現在的崑山縣,一旦縣丞,縣尉等人接連出事,還不是因為不正常的原因死亡,那麼崑山災民必然人心惶惶,隨時可能爆發民亂的。
百姓不會有那麼多的想法,他們只知道官老爺都死光了,沒人管他們了......那他們怎麼可能留在崑山等死。
所以......一切暫時還得以大局為重。
「我會將崑山情況,如實上報范知州,請范知州允許劃撥糧食入崑山......只是,如何不通過縣丞三人,交於張知縣,學生暫時還未想好。」顧深如此說道。
張方平一聽這話,立刻接口,說道,「此事本官已有思慮......懇請范知州以個人名義,由無錫縣境內,走水路,將州府公糧運至虞島主處存放,介時,本官自會安排心腹前往接應,胡縣丞等人,一時不會察覺。」
繞開崑山,利用漁娘家的湖心島作為中專站和存放地......這倒是一個思路。
如此一來,災民短時間內倒是不用擔心糧食的問題,也算是完成了對大當家的承諾。
「若此,崑山公廩之事,張知縣該如何處置?!」顧深再次問道。
公廩的問題不解決,始終無法徹底穩定民心。
而這個事情,張方平猶豫了一下,還是據實以告。
「此事,尚需緩上幾日。」
倒不是張方平在放任縣丞等人,而是......這事情,內有隱情。
根據張方平查閱的崑山縣公務志,崑山縣公廩的問題,就不是這一兩年的事情,而是持續了十幾年的事情,最早,甚至能追溯到真宗時期。
那時候,崑山縣的公廩,就已經開始被人盜用,中飽私囊了。
只是吧,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前幾任官吏,有些是操守不錯,有些是心還沒徹底黑掉,所以動的數量不多......一直到這任縣丞和縣尉等人手裡,公廩里的公糧才被大量的貪墨。
這事兒,也得怪崑山縣上任知縣離任後,有將近兩年的時間,崑山縣一直沒有新任知縣到來,這就導致了縣丞和縣尉,就是崑山縣實際上的一把手和二把手。
心野了,也覺得自己能掌控了,所以手就伸的長了。
但是,終究這個時候,還是大宋前期,制度不曾徹底敗壞,而公廩里的公糧,經過大宋三代積累,數量也不少,到底是沒讓這三隻碩鼠給徹底掏空,還剩下了一點。
其實真要是現在開公廩放糧,只要不讓百姓親眼看見公廩內存糧的多少,賑濟一時,穩定民心,還是夠的。
但是吧,張方平在早期調查公廩案的時候就已經發現了一個端倪。
隨著這次水患的發生,崑山縣的縣丞等人,也許是知道事情要遮不住了,因此也在想盡辦法,往公廩裡面補糧......大概是想補足一部分糧草,先渡過這次災情,等到州府派人下來巡查的時候,再把貪墨罪名推到前任官員身上。
畢竟,不是什麼人都有張方平的能耐,能從那一堆十幾年的卷宗里,發現各種貪墨證據的。
到了那個時候,他們也算是賑災有功之人,又有了替死鬼,上官就算查出了一些端倪,一般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
所以,張方平覺得,還是可以再等等,等這幫碩鼠把吞進去的錢糧再吐出來一點,那時候收網,才能利益最大化。
張方平的打算,顧深倒是能理解......後世抓貪官,也得吐髒,沒道理讓貪官的後人繼續錦衣玉食的。
所以這事兒,顧深倒是沒有多管,一切交給張方平去處置了,他和王單,就負責四處聯絡,收集糧食,運到崑山交給張方平分配既可。
就這樣,彼此配合之下,又過了大概半個月的時間。
張方平派人來通知顧深去議事,而顧深也心領神會......張方平這是要收網了。
只是,有點,顧深很不理解。
既然是選擇了收網,張方平為什麼是把自己請去了酒樓,而不是在縣衙升堂?!
關於這一點,張方平沒有給顧深任何解釋......他做事,自然有自己的考慮。
酒樓之內,張方平,顧深,崑山縣的縣丞胡令,縣尉王喜,典史李笛,五個人,齊聚一堂。
酒菜就免了,五人到齊後,張方平直接讓自己的家丁和護院們,關閉了雅閣大門,守在了門外,任何人不得進出。
然後,張方平就拿出了一堆卷宗,開始放大招。
「天聖十年十月,崑山縣公志記載,崑山縣丞上報蘇州府,糧食豐收,按照律例,當有兩成稅糧入公廩庫。」
「明道元年十一月,公廩志卻記載,入庫糧食,僅為當年稅糧一成半......胡縣丞,剩餘半成稅糧,去了何出?!」
「明道二年春,崑山縣縣尉上報蘇州府,言及太湖湖盜作亂,波及春耕,為保境安民,特請出動廂兵剿滅湖盜。時年八月,共計出動廂兵三百一十四人,歷時十五日,圍剿太湖湖盜,公廩負責提供討賊所需糧草。」
「可根據廂兵點錄冊記載,明道二年八月,廂兵共計出動廂兵五十六人,歷時兩日,目的為巡視地方,維護地方治安......王縣尉,先不說廂兵自有軍糧儲備,本不需本縣提供糧草,就說如此大的用兵差額,你打算如何解釋?!」
「明道二年夏,崑山縣典史上報,因春耕被湖盜波及,故此夏稅徵收不利,請求蘇州府允許允許崑山縣欠繳當年夏稅,蘇州府回文,允許最多欠繳三成,剩餘七成,必須押解入府庫。」
「明道二年,公廩入庫稅糧卻為零,言及蘇州府允許欠繳,故而不曾入庫......李典史,還請解釋一下,其中緣由。」
「明道二年秋......」
「景祐元年正月......」
「景祐元年春.......」
張方平當著縣丞三人的面,面無表情的細數了至少十五條以上的帳目問題,然後把這些帳目都攤在了縣丞三人的面前。
縣丞三人,這個時候已經是滿臉大汗,嘴唇發白,連辯解都不知道該如何辯解了。
這位知縣到底是什麼來歷,短短十幾天的時間,居然能在至少五六十本登記帳冊中,找出了十幾條不對應的地方......而更要命的事,有些條目,甚至能翻到天禧三年去。
天地良心,那時候我們三人還在家讀書呢,真不是我們幹的啊。
最後,到底還是胡縣丞比較有膽子,也更加狡猾,他想了一下,趕緊開口,說道,「許是因為多次入庫,公廩胥吏偷懶,登記不及時所致......縣公要是不信,可自入公廩清點查看,若真如縣公所言,如此大的差額,公廩之中一查便知,我等萬不敢行此違心之事啊。」
這話說的,張方平都冷笑了,說道,「爾等的勾當,真當本官不知道麼?!平日貪墨公廩,如遇上官巡查,則臨時借糧頂替,應付上官......只可惜,爾等也未曾想到,今年蘇州遭遇水患,真到了要大量使用公廩存糧的時刻,爾等拿不出來吧!!!」
張方平這話一說,胡縣丞頓時被嚇的癱倒在地。
不是胡縣丞的心理素質不好,主要是前後反差太大,有點超出了胡縣丞的心理承受範圍了。
之前胡縣丞等人都以為,張方平是那種不通政務,只會讀書的書呆子......結果人家不僅在短時間內翻出了這麼多的舊帳,而且還能一口說破三人常用的掩蓋公廩貪腐的手段。
前後落差太大了,胡縣丞一時間有些接受不了。
更何況......
「若僅僅是貪墨公廩也就罷了,此番水患,爾等為掩蓋公廩缺糧,先是敲詐勒索本地糧商填補公廩缺額,接著驅趕西郊受災百姓入太湖求生,險些逼良為盜。最後還以縣衙名義,逼迫廂兵將領以軍糧沖公廩.....你們就不怕官逼民反麼?!」
一番話說下來,直接把縣丞三人給說的,全部癱倒在地。
但緊接著,張方平收拾了一下心情,深吸一口氣,又說道,「事已至此,爾等難道還不如實交代,連最後的體面也不想要了麼?!」
這話一出,縣丞三人原本面如死灰的臉色,重新煥發出希望的光彩。
說實話,張方平這幾天通過整理卷宗,發現這些信息的時候,他當時的感受,也沒比顧深好到哪兒去......如果不是情況實在不允許,張方平也想發飆。
但......很多事情,你可以想,但不能去做,現在的崑山縣,想要完成救災和安撫百姓的工作,那三個老狐狸,暫時還動不得。
再說了,對那三個老狐狸,張方平也有自己的處置想法。
因此,張方平只能是拍拍顧深的肩膀,以示安慰。
倒是王單,仔細想了一下,說道,「西郊百姓,未必都已遇害!」
這話一說,顧深和張方平都看了過來。
王單趕緊解釋道,「太湖頗大,湖中島嶼亦不少......無錫縣境內,還有三座更大的,號曰三山的大島,崑山百姓許是逃難到了那裡!」
「......崑山百姓,在水災來臨時,橫跨半個太湖,逃難到無錫縣境內?!」張方平這麼說著,說完還搖了搖頭。
這是逃難,不是去旅遊......這事兒的可能性,真的不大。
王單也覺得有點離譜,但,還是說道,「這幾日我與子均也查探過,西郊百姓,多以漁民為主,若以家中漁船為托......」
好吧,剩下的話,王單也有點編不下去了。
但,至少這是一個念想啊......王單還是不想相信,這世間的人性,能惡到這個程度。
顧深也沒有相信王單的說辭,但他知道,自己就算心裡再想殺人,現實中,依然不能輕舉妄動。
先不說這事兒不合法度,現在的崑山縣,一旦縣丞,縣尉等人接連出事,還不是因為不正常的原因死亡,那麼崑山災民必然人心惶惶,隨時可能爆發民亂的。
百姓不會有那麼多的想法,他們只知道官老爺都死光了,沒人管他們了......那他們怎麼可能留在崑山等死。
所以......一切暫時還得以大局為重。
「我會將崑山情況,如實上報范知州,請范知州允許劃撥糧食入崑山......只是,如何不通過縣丞三人,交於張知縣,學生暫時還未想好。」顧深如此說道。
張方平一聽這話,立刻接口,說道,「此事本官已有思慮......懇請范知州以個人名義,由無錫縣境內,走水路,將州府公糧運至虞島主處存放,介時,本官自會安排心腹前往接應,胡縣丞等人,一時不會察覺。」
繞開崑山,利用漁娘家的湖心島作為中專站和存放地......這倒是一個思路。
如此一來,災民短時間內倒是不用擔心糧食的問題,也算是完成了對大當家的承諾。
「若此,崑山公廩之事,張知縣該如何處置?!」顧深再次問道。
公廩的問題不解決,始終無法徹底穩定民心。
而這個事情,張方平猶豫了一下,還是據實以告。
「此事,尚需緩上幾日。」
倒不是張方平在放任縣丞等人,而是......這事情,內有隱情。
根據張方平查閱的崑山縣公務志,崑山縣公廩的問題,就不是這一兩年的事情,而是持續了十幾年的事情,最早,甚至能追溯到真宗時期。
那時候,崑山縣的公廩,就已經開始被人盜用,中飽私囊了。
只是吧,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前幾任官吏,有些是操守不錯,有些是心還沒徹底黑掉,所以動的數量不多......一直到這任縣丞和縣尉等人手裡,公廩里的公糧才被大量的貪墨。
這事兒,也得怪崑山縣上任知縣離任後,有將近兩年的時間,崑山縣一直沒有新任知縣到來,這就導致了縣丞和縣尉,就是崑山縣實際上的一把手和二把手。
心野了,也覺得自己能掌控了,所以手就伸的長了。
但是,終究這個時候,還是大宋前期,制度不曾徹底敗壞,而公廩里的公糧,經過大宋三代積累,數量也不少,到底是沒讓這三隻碩鼠給徹底掏空,還剩下了一點。
其實真要是現在開公廩放糧,只要不讓百姓親眼看見公廩內存糧的多少,賑濟一時,穩定民心,還是夠的。
但是吧,張方平在早期調查公廩案的時候就已經發現了一個端倪。
隨著這次水患的發生,崑山縣的縣丞等人,也許是知道事情要遮不住了,因此也在想盡辦法,往公廩裡面補糧......大概是想補足一部分糧草,先渡過這次災情,等到州府派人下來巡查的時候,再把貪墨罪名推到前任官員身上。
畢竟,不是什麼人都有張方平的能耐,能從那一堆十幾年的卷宗里,發現各種貪墨證據的。
到了那個時候,他們也算是賑災有功之人,又有了替死鬼,上官就算查出了一些端倪,一般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
所以,張方平覺得,還是可以再等等,等這幫碩鼠把吞進去的錢糧再吐出來一點,那時候收網,才能利益最大化。
張方平的打算,顧深倒是能理解......後世抓貪官,也得吐髒,沒道理讓貪官的後人繼續錦衣玉食的。
所以這事兒,顧深倒是沒有多管,一切交給張方平去處置了,他和王單,就負責四處聯絡,收集糧食,運到崑山交給張方平分配既可。
就這樣,彼此配合之下,又過了大概半個月的時間。
張方平派人來通知顧深去議事,而顧深也心領神會......張方平這是要收網了。
只是,有點,顧深很不理解。
既然是選擇了收網,張方平為什麼是把自己請去了酒樓,而不是在縣衙升堂?!
關於這一點,張方平沒有給顧深任何解釋......他做事,自然有自己的考慮。
酒樓之內,張方平,顧深,崑山縣的縣丞胡令,縣尉王喜,典史李笛,五個人,齊聚一堂。
酒菜就免了,五人到齊後,張方平直接讓自己的家丁和護院們,關閉了雅閣大門,守在了門外,任何人不得進出。
然後,張方平就拿出了一堆卷宗,開始放大招。
「天聖十年十月,崑山縣公志記載,崑山縣丞上報蘇州府,糧食豐收,按照律例,當有兩成稅糧入公廩庫。」
「明道元年十一月,公廩志卻記載,入庫糧食,僅為當年稅糧一成半......胡縣丞,剩餘半成稅糧,去了何出?!」
「明道二年春,崑山縣縣尉上報蘇州府,言及太湖湖盜作亂,波及春耕,為保境安民,特請出動廂兵剿滅湖盜。時年八月,共計出動廂兵三百一十四人,歷時十五日,圍剿太湖湖盜,公廩負責提供討賊所需糧草。」
「可根據廂兵點錄冊記載,明道二年八月,廂兵共計出動廂兵五十六人,歷時兩日,目的為巡視地方,維護地方治安......王縣尉,先不說廂兵自有軍糧儲備,本不需本縣提供糧草,就說如此大的用兵差額,你打算如何解釋?!」
「明道二年夏,崑山縣典史上報,因春耕被湖盜波及,故此夏稅徵收不利,請求蘇州府允許允許崑山縣欠繳當年夏稅,蘇州府回文,允許最多欠繳三成,剩餘七成,必須押解入府庫。」
「明道二年,公廩入庫稅糧卻為零,言及蘇州府允許欠繳,故而不曾入庫......李典史,還請解釋一下,其中緣由。」
「明道二年秋......」
「景祐元年正月......」
「景祐元年春.......」
張方平當著縣丞三人的面,面無表情的細數了至少十五條以上的帳目問題,然後把這些帳目都攤在了縣丞三人的面前。
縣丞三人,這個時候已經是滿臉大汗,嘴唇發白,連辯解都不知道該如何辯解了。
這位知縣到底是什麼來歷,短短十幾天的時間,居然能在至少五六十本登記帳冊中,找出了十幾條不對應的地方......而更要命的事,有些條目,甚至能翻到天禧三年去。
天地良心,那時候我們三人還在家讀書呢,真不是我們幹的啊。
最後,到底還是胡縣丞比較有膽子,也更加狡猾,他想了一下,趕緊開口,說道,「許是因為多次入庫,公廩胥吏偷懶,登記不及時所致......縣公要是不信,可自入公廩清點查看,若真如縣公所言,如此大的差額,公廩之中一查便知,我等萬不敢行此違心之事啊。」
這話說的,張方平都冷笑了,說道,「爾等的勾當,真當本官不知道麼?!平日貪墨公廩,如遇上官巡查,則臨時借糧頂替,應付上官......只可惜,爾等也未曾想到,今年蘇州遭遇水患,真到了要大量使用公廩存糧的時刻,爾等拿不出來吧!!!」
張方平這話一說,胡縣丞頓時被嚇的癱倒在地。
不是胡縣丞的心理素質不好,主要是前後反差太大,有點超出了胡縣丞的心理承受範圍了。
之前胡縣丞等人都以為,張方平是那種不通政務,只會讀書的書呆子......結果人家不僅在短時間內翻出了這麼多的舊帳,而且還能一口說破三人常用的掩蓋公廩貪腐的手段。
前後落差太大了,胡縣丞一時間有些接受不了。
更何況......
「若僅僅是貪墨公廩也就罷了,此番水患,爾等為掩蓋公廩缺糧,先是敲詐勒索本地糧商填補公廩缺額,接著驅趕西郊受災百姓入太湖求生,險些逼良為盜。最後還以縣衙名義,逼迫廂兵將領以軍糧沖公廩.....你們就不怕官逼民反麼?!」
一番話說下來,直接把縣丞三人給說的,全部癱倒在地。
但緊接著,張方平收拾了一下心情,深吸一口氣,又說道,「事已至此,爾等難道還不如實交代,連最後的體面也不想要了麼?!」
這話一出,縣丞三人原本面如死灰的臉色,重新煥發出希望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