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分歧
顧深不能理解,真的不能理解。
張方平選擇了在酒樓,而不是縣衙處理縣丞三人,已經讓顧深不是很能理解了,最後拿出了這麼多的證據,卻還是給了縣丞三人「最後的體面」,這就讓顧深更加不能理解了。
所謂的「體面」,就是張方平答應胡縣丞三人,只要他們能盡數退回所貪公廩糧物,那他就允許三人主動請辭,體面的回鄉養老,不追究他們貪墨的罪名。
顧深是真的不明白,張方平為什麼要這麼做......那五百餘因水患失蹤百姓,難道在這些當官的人眼裡,就只是一串數字麼?!
就這三個玩意兒犯的事兒,足夠砍好幾次腦袋的了,怎麼張方平最後會選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難道這也要官官相護?!
對此,張方平只能是嘆氣。
張方平難道不想砍了這三個豬狗不如的狗官麼?!
他也想啊,但問題是......
「我朝從未有此先例......縱是官吏貪墨,也不過是罷官流放而已。」
這就是張方平給出的解釋。
但是吧,顧深也有自己的理由,他反駁著說道,「不對吧......太宗朝的董樞,先帝時的褚德臻,不都是因為貪墨,被杖斃的麼?!」
張方平心說這你也跟我抬槓?!
別拿前朝的事兒,跟今朝相比。
真要比的話,你咋不說太祖朝時,殺的文人更多呢......可問題是,現在已經是三代以後了。
世易時移懂不懂?!
太祖,太宗那是打出來的皇帝,跟如今的官家,能一樣麼?!
況且,三代以前,咱們大宋的官員們,基本都還算是能過日子的,哪怕是底層官吏,只要朝廷能及時發放俸祿,再加上職田的收益,過好日子也不難。
可如今......別說如今了,就是先帝在位的晚年,朝廷因為冗官問題嚴重,對各級官吏的俸祿,已經開始出現折枝了。
也就是工資打折。
中高層官員還算好的,本身工資高,日子照樣能維持體面,可到了底層官吏這邊,比如說縣丞,縣尉這個級別,一個月的工資,拿到手只有五貫錢左右。
換算下來,一年也就只有六十貫的收入。
這年月,養一個廂兵丘八,一年的開銷都得三十貫錢,堂堂縣尉,一年收入居然只是養兩個丘八的錢,這讓底層官吏怎麼過日子?!
而且,底層官吏的職田收入極低,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又是流官,基本都要在當地租房子住,各種開支都不小......如果倒霉,遇到調任期間遲遲不能定下新的崗位,那麼在待崗期間,工資打折都算好的,遇到朝廷困難時節,不發工資都有可能。
因此,底層官吏往往會為了儘快上任而上下打點,可如果沒有足夠的錢糧打點怎麼辦?!
只能是在任上的時候,儘可能的摟錢咯。
順帶一提,在大宋,給上官和同僚送禮,屬於合法行為,而且是官場慣例......你不送,人家還會覺得你是瞧不起他。
所以啊.......大宋的底層官員,日子其實並不好過。
張方平事後向顧深訴苦,講述了大宋底層官吏到底有多麼的不容易......但顧深並不買帳。
至少這個理由,在顧深這邊,是說不過去的......大概率放到范仲淹面前,也說不過去。
不是,嫌錢少你就別做官啊,當了官了,不想著怎麼造福百姓,就想著搜刮錢財,歷朝歷代都沒有這樣的道理的吧?!
這話說的,張方平還真的無言以對。
張方平家裡是官宦世家,他根本不需要靠著知縣的這點工資過日子,也不需要擔心自己離任後需要待選,所以,在他得知大宋底層官吏的窘境後,才會覺得可憐。
但,就像顧深說的那樣,歷朝歷代,都不會允許官吏貪墨,哪怕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朝廷本身。
沒辦法,張方平只能把自己真正不願意追究到底的幾個原因,說了出來。
一個,是廂兵的問題。
張方平發現,這次公廩貪墨案中,廂兵出現的機率,太高了。
不管是縣尉調動廂兵巡視,藉此貪墨公廩公糧,還是在水患時機,廂兵出兵看守公廩,又或者是張方平後來調查出的,廂兵將領私借軍糧充實公廩.......這些事情裡面都有廂兵的參與。
張方平無法判定,這三人的貪瀆案中,地方廂兵將領到底參與進來了多少。
五代十國的混亂還沒有徹底從宋人的記憶中抹去,尤其是像張方平這樣的官宦世家子弟,對武人,有著一種天生的警惕和不信任感。
張方平無法確定,如果他堅持要處置縣丞三人,是否會引起廂兵將領的連鎖反應,而一旦廂兵將領煽動廂兵暴動的話,那張方平就靠手裡的官印,能不能震懾的住那群丘八。
張方平在主觀上,不相信那些廂兵們。
但這也不能怪張方平,畢竟大宋的廂兵,雖然說是軍隊,但實際上吧,成分非常的複雜。
大宋在軍事上,實行的是強幹弱枝的做法,戰鬥力最強的禁軍,基本都駐紮在京城......前些年因為北方契丹和西北的党項人不太平,禁軍也在北地和西北地區駐紮過一段時間。
但其他地方,都是廂兵來維持治安。
這些廂兵,有些也算是禁軍里淘汰下來的正規軍,但更多的,都是一些本地的地皮無賴,或者是造反被收編的百姓......這樣的廂兵,戰鬥力可想而知。
而這,也是大宋希望達成的目的,避免地方坐大。
但是吧,這麼以來,廂兵不僅戰鬥力成問題,他們的軍紀和品行也很成問題。
當然,廂兵就算作亂,等到中央禁軍一到,那也是被輕易橫掃的份......但那時候張方平是不是還活著,就不好說了。
為了自己的小命著想,張方平不想冒這個險。
而第二個原因,則在於.......一份書信。
這是張方平在尋找證據的時候,從縣丞家僕身上找到的一封書信,而書信的內容,讓張方平大吃一驚。
而等張方平把這封書信拿出來,交給顧深看過後,顧深也沉默了很久。
這封書信里,詳細記載了顧深和王單被綁架前那幾日的日常行程,以及身邊的家丁,護衛情況。
現在,顧深能明白,當初漁娘為什麼能從一個青皮的嘴裡,得到王單的個人信息,同時還能在避開張岊的情況下,把顧深和王單一起綁到湖心島上去了。
這封信表明,就算沒有漁娘綁了顧深和王單,自然也會有其他的潑皮無賴來幹這種事兒,甚至,兩人的下場,可能會更糟糕。
某種程度上來說,漁娘還算是救了顧深和王單一命。
胡縣丞三人,也許貪瀆的手段不算太高明,讓張方平一查一個準。
但他們的心狠程度,確實超出了張方平的預料——他們是真的敢借刀殺人的。
這樣的人,被逼急了,不是沒有狗急跳牆的可能,而他們狗急跳牆之下,真不好說能幹出什麼事情來。
當初自己一個人拿著官印和吏部書信去上任,現在看來,確實是有些草率了。
有鑑於此,不管是為了顧深等人的安危考慮,還是為了自己的小命,張方平覺得,不能把縣丞三人給逼到絕路上去。
得給他們留一點機會,讓他們不至於狗急跳牆......雖然他們也確實翻不起什麼大風浪來,但翻起一點小風浪,淹死個把諸如張方平啦,顧深啦這類的人,他們還是能做到的。
最後,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
「若據實處置,上報吏部,以這些年官家的脾氣,大概率也不會是砍頭的罪名,最多就是將三人革職流放,而國朝素來又優待讀書人,此三人即使流放,亦不過是換個地方生活罷了,連苦役都不用做。」
「既如此,何不令此三人戴罪,散盡家財吐回贓物,以充賑災用度。待賑災事畢後,許其辭官歸隱,保留體面,以免此三人另生歹心,平添波折?!」
這就是張方平的如此處置的真正原因所在。
咱們的大宋官家,太「仁」了些,這些人就算真的被按照律法處置,以如今的官場風氣,三人也不會死,不過是換個地方繼續過日子而已。
既然如此,還不如給他們一個體面,換取他們多吐一點錢糧出來,填補公廩,用來賑濟更多的災民。
是的,張方平這麼做,是一種更加圓滑,也更加符合這個時代風氣的做法。
至於顧深耿耿於懷的那五百失蹤百姓,張方平事後也派人去查找了,大概還有兩百多人,逃到了太湖中的其他小島上,因為范仲淹送糧及時,加上虞老大熟知水路,到底算是接濟上了。
至於剩下的那些人......張方平只能是希望,他們真的是逃到了無錫縣去求生了。
水患嘛,誰也不能保證一個人都不死的。
張方平沒辦法去做的更好,他只能更加著眼於崑山縣境內,那數千需要賑濟安撫的百姓。
只是......這樣的說辭,還是不能說服顧深。
如果真的是天災,那顧深最多也只能是嘆口氣,認了......可這次崑山的災情,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禍。
雖然沒有證據能證明,胡縣丞三人是故意拖延開放城內時間,但就算不故意,這三人也是瀆職罪。
張方平跟這樣的底層官吏妥協,選擇體面,本質上,這就是律法向人治的妥協。
顧深對此,不能理解,更不敢苟同。
如果說貪污瀆職最後的結果也不至於丟命,還能獲得一個體面的收場,那只會讓越來越多的底層官吏習慣於這種行為,造成更多的貪官污吏。
這對一個國家的基層管理,是非常不利的。
但是......顧深反對也沒用啊。
說到底,張方平才是官,而顧深只是民......張方平能給顧深解釋一遍自己這種做法的用意,已經很不容易。
一方面,是因為顧深背後的范仲淹,張方平不想得罪的太狠。
另一方,也許是因為之前被一起綁過,又或者是這段時間的配合查案,顧深和張方平到底還算相處的不錯,彼此都有些欣賞。
否則,堂堂崑山知縣,為什麼要跟一個貢生去解釋自己的做事緣由?!
顧深明白,張方平說這麼多,試圖讓自己接受,是有他的難處。
但說實話,顧深還是不太能接受張方平的做法......現在顧深開始能理解《清平樂》里的韓琦了。
電視劇里的青年韓琦,在偶遇官家趙禎的時候,告訴官家,地方官吏做的實在是太差了,差到馬上就要官逼民反了。
結果趙禎反問韓琦,既然大宋的官這麼差,那他韓琦還來考科舉做官幹什麼?!
然後韓琦告訴趙禎,正是因為如今當官的做的太差,所以他才必須去科考當官,扭轉這一種所有人都覺得理所當然的情況。
雖然這段劇情是電視劇瞎編的,但,現在顧深卻非常的感同身受。
甚至,顧深突然能理解,為什麼范仲淹,韓琦,富弼,甚至後來的王安石等人,一直要對大宋進行變法革新了。
不革新根本不行。
開國才傳承到第四代,大宋居然出現了以前王朝中後期才會出現的諸多問題。
軍隊戰力不足,軍紀下降,軍隊將領庸碌無能。
官員隊伍臃腫,人浮於事,苟且度日,且貪腐腐化成風,卻得不到任何有效的懲處。
百姓身上背負著沉重的田稅和各種苛捐雜稅,艱難度日,以此來支撐起都城汴梁的繁華。
這樣的情況,不變革,難道等著亡國麼?!
張方平選擇了在酒樓,而不是縣衙處理縣丞三人,已經讓顧深不是很能理解了,最後拿出了這麼多的證據,卻還是給了縣丞三人「最後的體面」,這就讓顧深更加不能理解了。
所謂的「體面」,就是張方平答應胡縣丞三人,只要他們能盡數退回所貪公廩糧物,那他就允許三人主動請辭,體面的回鄉養老,不追究他們貪墨的罪名。
顧深是真的不明白,張方平為什麼要這麼做......那五百餘因水患失蹤百姓,難道在這些當官的人眼裡,就只是一串數字麼?!
就這三個玩意兒犯的事兒,足夠砍好幾次腦袋的了,怎麼張方平最後會選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難道這也要官官相護?!
對此,張方平只能是嘆氣。
張方平難道不想砍了這三個豬狗不如的狗官麼?!
他也想啊,但問題是......
「我朝從未有此先例......縱是官吏貪墨,也不過是罷官流放而已。」
這就是張方平給出的解釋。
但是吧,顧深也有自己的理由,他反駁著說道,「不對吧......太宗朝的董樞,先帝時的褚德臻,不都是因為貪墨,被杖斃的麼?!」
張方平心說這你也跟我抬槓?!
別拿前朝的事兒,跟今朝相比。
真要比的話,你咋不說太祖朝時,殺的文人更多呢......可問題是,現在已經是三代以後了。
世易時移懂不懂?!
太祖,太宗那是打出來的皇帝,跟如今的官家,能一樣麼?!
況且,三代以前,咱們大宋的官員們,基本都還算是能過日子的,哪怕是底層官吏,只要朝廷能及時發放俸祿,再加上職田的收益,過好日子也不難。
可如今......別說如今了,就是先帝在位的晚年,朝廷因為冗官問題嚴重,對各級官吏的俸祿,已經開始出現折枝了。
也就是工資打折。
中高層官員還算好的,本身工資高,日子照樣能維持體面,可到了底層官吏這邊,比如說縣丞,縣尉這個級別,一個月的工資,拿到手只有五貫錢左右。
換算下來,一年也就只有六十貫的收入。
這年月,養一個廂兵丘八,一年的開銷都得三十貫錢,堂堂縣尉,一年收入居然只是養兩個丘八的錢,這讓底層官吏怎麼過日子?!
而且,底層官吏的職田收入極低,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又是流官,基本都要在當地租房子住,各種開支都不小......如果倒霉,遇到調任期間遲遲不能定下新的崗位,那麼在待崗期間,工資打折都算好的,遇到朝廷困難時節,不發工資都有可能。
因此,底層官吏往往會為了儘快上任而上下打點,可如果沒有足夠的錢糧打點怎麼辦?!
只能是在任上的時候,儘可能的摟錢咯。
順帶一提,在大宋,給上官和同僚送禮,屬於合法行為,而且是官場慣例......你不送,人家還會覺得你是瞧不起他。
所以啊.......大宋的底層官員,日子其實並不好過。
張方平事後向顧深訴苦,講述了大宋底層官吏到底有多麼的不容易......但顧深並不買帳。
至少這個理由,在顧深這邊,是說不過去的......大概率放到范仲淹面前,也說不過去。
不是,嫌錢少你就別做官啊,當了官了,不想著怎麼造福百姓,就想著搜刮錢財,歷朝歷代都沒有這樣的道理的吧?!
這話說的,張方平還真的無言以對。
張方平家裡是官宦世家,他根本不需要靠著知縣的這點工資過日子,也不需要擔心自己離任後需要待選,所以,在他得知大宋底層官吏的窘境後,才會覺得可憐。
但,就像顧深說的那樣,歷朝歷代,都不會允許官吏貪墨,哪怕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朝廷本身。
沒辦法,張方平只能把自己真正不願意追究到底的幾個原因,說了出來。
一個,是廂兵的問題。
張方平發現,這次公廩貪墨案中,廂兵出現的機率,太高了。
不管是縣尉調動廂兵巡視,藉此貪墨公廩公糧,還是在水患時機,廂兵出兵看守公廩,又或者是張方平後來調查出的,廂兵將領私借軍糧充實公廩.......這些事情裡面都有廂兵的參與。
張方平無法判定,這三人的貪瀆案中,地方廂兵將領到底參與進來了多少。
五代十國的混亂還沒有徹底從宋人的記憶中抹去,尤其是像張方平這樣的官宦世家子弟,對武人,有著一種天生的警惕和不信任感。
張方平無法確定,如果他堅持要處置縣丞三人,是否會引起廂兵將領的連鎖反應,而一旦廂兵將領煽動廂兵暴動的話,那張方平就靠手裡的官印,能不能震懾的住那群丘八。
張方平在主觀上,不相信那些廂兵們。
但這也不能怪張方平,畢竟大宋的廂兵,雖然說是軍隊,但實際上吧,成分非常的複雜。
大宋在軍事上,實行的是強幹弱枝的做法,戰鬥力最強的禁軍,基本都駐紮在京城......前些年因為北方契丹和西北的党項人不太平,禁軍也在北地和西北地區駐紮過一段時間。
但其他地方,都是廂兵來維持治安。
這些廂兵,有些也算是禁軍里淘汰下來的正規軍,但更多的,都是一些本地的地皮無賴,或者是造反被收編的百姓......這樣的廂兵,戰鬥力可想而知。
而這,也是大宋希望達成的目的,避免地方坐大。
但是吧,這麼以來,廂兵不僅戰鬥力成問題,他們的軍紀和品行也很成問題。
當然,廂兵就算作亂,等到中央禁軍一到,那也是被輕易橫掃的份......但那時候張方平是不是還活著,就不好說了。
為了自己的小命著想,張方平不想冒這個險。
而第二個原因,則在於.......一份書信。
這是張方平在尋找證據的時候,從縣丞家僕身上找到的一封書信,而書信的內容,讓張方平大吃一驚。
而等張方平把這封書信拿出來,交給顧深看過後,顧深也沉默了很久。
這封書信里,詳細記載了顧深和王單被綁架前那幾日的日常行程,以及身邊的家丁,護衛情況。
現在,顧深能明白,當初漁娘為什麼能從一個青皮的嘴裡,得到王單的個人信息,同時還能在避開張岊的情況下,把顧深和王單一起綁到湖心島上去了。
這封信表明,就算沒有漁娘綁了顧深和王單,自然也會有其他的潑皮無賴來幹這種事兒,甚至,兩人的下場,可能會更糟糕。
某種程度上來說,漁娘還算是救了顧深和王單一命。
胡縣丞三人,也許貪瀆的手段不算太高明,讓張方平一查一個準。
但他們的心狠程度,確實超出了張方平的預料——他們是真的敢借刀殺人的。
這樣的人,被逼急了,不是沒有狗急跳牆的可能,而他們狗急跳牆之下,真不好說能幹出什麼事情來。
當初自己一個人拿著官印和吏部書信去上任,現在看來,確實是有些草率了。
有鑑於此,不管是為了顧深等人的安危考慮,還是為了自己的小命,張方平覺得,不能把縣丞三人給逼到絕路上去。
得給他們留一點機會,讓他們不至於狗急跳牆......雖然他們也確實翻不起什麼大風浪來,但翻起一點小風浪,淹死個把諸如張方平啦,顧深啦這類的人,他們還是能做到的。
最後,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
「若據實處置,上報吏部,以這些年官家的脾氣,大概率也不會是砍頭的罪名,最多就是將三人革職流放,而國朝素來又優待讀書人,此三人即使流放,亦不過是換個地方生活罷了,連苦役都不用做。」
「既如此,何不令此三人戴罪,散盡家財吐回贓物,以充賑災用度。待賑災事畢後,許其辭官歸隱,保留體面,以免此三人另生歹心,平添波折?!」
這就是張方平的如此處置的真正原因所在。
咱們的大宋官家,太「仁」了些,這些人就算真的被按照律法處置,以如今的官場風氣,三人也不會死,不過是換個地方繼續過日子而已。
既然如此,還不如給他們一個體面,換取他們多吐一點錢糧出來,填補公廩,用來賑濟更多的災民。
是的,張方平這麼做,是一種更加圓滑,也更加符合這個時代風氣的做法。
至於顧深耿耿於懷的那五百失蹤百姓,張方平事後也派人去查找了,大概還有兩百多人,逃到了太湖中的其他小島上,因為范仲淹送糧及時,加上虞老大熟知水路,到底算是接濟上了。
至於剩下的那些人......張方平只能是希望,他們真的是逃到了無錫縣去求生了。
水患嘛,誰也不能保證一個人都不死的。
張方平沒辦法去做的更好,他只能更加著眼於崑山縣境內,那數千需要賑濟安撫的百姓。
只是......這樣的說辭,還是不能說服顧深。
如果真的是天災,那顧深最多也只能是嘆口氣,認了......可這次崑山的災情,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禍。
雖然沒有證據能證明,胡縣丞三人是故意拖延開放城內時間,但就算不故意,這三人也是瀆職罪。
張方平跟這樣的底層官吏妥協,選擇體面,本質上,這就是律法向人治的妥協。
顧深對此,不能理解,更不敢苟同。
如果說貪污瀆職最後的結果也不至於丟命,還能獲得一個體面的收場,那只會讓越來越多的底層官吏習慣於這種行為,造成更多的貪官污吏。
這對一個國家的基層管理,是非常不利的。
但是......顧深反對也沒用啊。
說到底,張方平才是官,而顧深只是民......張方平能給顧深解釋一遍自己這種做法的用意,已經很不容易。
一方面,是因為顧深背後的范仲淹,張方平不想得罪的太狠。
另一方,也許是因為之前被一起綁過,又或者是這段時間的配合查案,顧深和張方平到底還算相處的不錯,彼此都有些欣賞。
否則,堂堂崑山知縣,為什麼要跟一個貢生去解釋自己的做事緣由?!
顧深明白,張方平說這麼多,試圖讓自己接受,是有他的難處。
但說實話,顧深還是不太能接受張方平的做法......現在顧深開始能理解《清平樂》里的韓琦了。
電視劇里的青年韓琦,在偶遇官家趙禎的時候,告訴官家,地方官吏做的實在是太差了,差到馬上就要官逼民反了。
結果趙禎反問韓琦,既然大宋的官這麼差,那他韓琦還來考科舉做官幹什麼?!
然後韓琦告訴趙禎,正是因為如今當官的做的太差,所以他才必須去科考當官,扭轉這一種所有人都覺得理所當然的情況。
雖然這段劇情是電視劇瞎編的,但,現在顧深卻非常的感同身受。
甚至,顧深突然能理解,為什麼范仲淹,韓琦,富弼,甚至後來的王安石等人,一直要對大宋進行變法革新了。
不革新根本不行。
開國才傳承到第四代,大宋居然出現了以前王朝中後期才會出現的諸多問題。
軍隊戰力不足,軍紀下降,軍隊將領庸碌無能。
官員隊伍臃腫,人浮於事,苟且度日,且貪腐腐化成風,卻得不到任何有效的懲處。
百姓身上背負著沉重的田稅和各種苛捐雜稅,艱難度日,以此來支撐起都城汴梁的繁華。
這樣的情況,不變革,難道等著亡國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