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人禍
「說起來......漁娘,學生有個問題,不知當問不當問?!」
「你果然是個不老實的......幹嘛說話這麼奇怪,有什麼想問的,你就問唄。」
驛站之內,顧深試探性的,跟漁娘進行了一番對話。
既然人也放了,謙也道了,又是以貼身侍女的身份跟著一起回了驛站,那就算是半個自己人了吧?!
因此,顧深很想知道,當初漁娘為什麼會綁架自己和王單,又是怎麼知道王單的身份的。
明明更重要的張方平和顧深的身份,這丫頭完全不知道,為什麼能第一時間認出王單,知道他是蘇州首富之子?!
別說漁娘有這樣的眼力啊......這個小娘子,說好聽點是憨態可掬,說不好聽一點,她做事多少有點缺心眼,應該是想不到那麼多的。
因此,顧深懷疑,這裡面是不是有什麼自己不知道的情況,是單純的巧合,又或者,跟崑山縣衙內的那三個老狐狸有關係?!
「就這個事情啊......」漁娘想了一下,說道,「王家在崑山縣開粥廠的事情,我上岸就聽說了的......」
嗯......所以,這事兒單純就是巧合?!
漁娘是因為王單開粥廠,所以才認出來的?!
「......而且我和阿兄抓到過一個青皮,從他嘴裡得知,你們會沒事兒到處亂晃,就專門在他說的地方埋伏你們倆了啊!」漁娘繼續說道。
「青皮?!」顧深眉頭都皺起來了。
自從三人進入崑山縣後,崑山縣的青皮無賴,基本都被張岊給收編了,誰那麼大的膽子,會打自己和王單的主意?!
再一個,一介青皮,是怎麼能搞清楚自己和王單的日常調查路線,同時還能掐准了時機,專等張岊不在的時候下手的?!
到底是有心人刻意為之,還是張岊手底下的青皮無賴們走漏了風聲?!
這事兒,顧深怎麼想,都覺得事情沒那麼簡單......
「哦,對了,那個青皮,還專門跟我和阿兄描述了王小官人的長相來著......但我記不住,看著你們倆都差不多,索性一起綁了。」
「......」
好吧,確定了,這事兒就是不簡單。
從漁娘的嘴裡,套出了不得了的情報,顧深和王單對視一眼,立刻找來了張岊。
這事兒,不能打草驚蛇,但也不能不管不顧......至少張岊那邊,要對他手下那幫青皮們,好好的問問才行。
這種事,有一就有二,得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而且吧,這事兒,顧深還得想辦法,傳遞給張方平知曉,免得他蒙在鼓裡,做事出了紕漏。
兩人既然約定了明暗相濟,情報自然要互通有無得......張方平得到消息後,很快有了回應。
「一切小心,莫要打草驚蛇。」
這就是張方平對這個事情的態度。
但......沒過幾天的功夫,才剛剛說過不能打草驚蛇的張方平,突然的就微服私訪的,把顧深和王單,約到了崑山縣的酒樓,萬里樓里去了。
沒辦法啊,不找不行啊......賑災的事兒,張方平一個人幹不了。
張方平到任後,按照自己的計劃,裝出一副不通政務的樣子,對縣丞三人制定的賑災計劃一通誇獎,然後就躲在縣衙內院,不理政務了。
這一手,還真的讓縣丞三人一齊鬆了口氣。
這還真的不是縣丞三人太蠢,主要是,張方平這個樣子的表現,才是最合理的表現。
從漢末一直持續到隋唐的門閥政治徹底破碎後,又經歷了五代十國那種「兵強馬壯者為王」的亂世,百姓基本不讀書.......趙大和趙二立國後最頭疼的一件事,就是缺乏治理國家的人才。
因此,從趙大開始,北宋官家就一直致力於培養讀書氣氛,科舉考中的士子,基本沒有任何崗前培訓的,只要考中,不管會不會治理地方,都會立刻被安排到了一縣官吏的位置上......有的起點甚至更高。
所以,對於縣丞三人而言,張方平這個當年考中進士就赴任的人,對地方政務兩眼一抹黑才是常態。
他們當年也是這麼過來的。
又因為張方平匆忙上任,沒有給縣丞等人太多的時間去打聽張方平的家世出身,這三個老狐狸也就是在蘇州府內有點人脈,出了蘇州府都沒人搭理他們,他們自然不可能知道張方平是官宦世家出身,還以為又是哪個考中進士就做官的窮書生呢。
這樣的人,匆忙上任,肯定不可能有任何政務經驗,放手讓手下人去做,自己先觀察一段時間,才是最正常的做法。
而這,就是張方平需要營造出來的效果,事實上這段時間,張方平在府衙後院也沒閒著,一邊在想辦法儘可能的籌糧賑災,另一方面,張方平在縣衙的大堆卷宗中,尋找著公廩案的貪腐證據。
後者,好辦,張方平過目不忘,很多縣衙卷宗在他人看來是又亂又雜,很難梳理,但對張方平來說,根本不是什麼難事兒。
但前者,張方平一個人真幹不了。
要賑災安民,就得有足夠的糧食,而要有糧食,就得開公廩,而一開公廩,就容易打草驚蛇,讓縣丞等人銷毀證據。
而且,張方平也不能確定,公廩貪腐案到底嚴重到什麼程度,公廩內,還剩下多少糧食?!
如果公廩內已經存糧不多,或者索性更狠,直接沒有糧食了,那張方平當著受災百姓的面打開公廩,讓百姓知道了公廩的實際情況......恐怕當場就會引起災民恐慌,甚至民變。
所以,張方平需要自己掌握一批賑災糧食,應對這種不時之需。
而這,是張方平的短板,他在蘇州府境內,人生地不熟的,沒有足夠的人脈關係。
因此,張方平只能是喬裝打扮,來找顧深和王單,找他們倆商議對策。
顧深,能幫張方平直接聯繫到范仲淹,讓范仲淹劃撥一批本屬於蘇州府城的公廩糧食過來應急。
如果讓張方平通過正常渠道打報告給范仲淹的話,必定要通過縣丞,所以這事兒張方平只能是通過顧深去聯繫范仲淹,先做事,事後再補上手續。
而王單,可以通過他王家在江南東路各地的人脈,聯繫一批糧商,以賒欠的形式給崑山縣送一批糧食過來,而且還可以打著王家開粥廠的名義賑濟災民,同樣不會引起縣丞等人的注意。
另外,張方平還需要王單通過張岊,控制住崑山縣內所有的潑皮無賴們,大災之後,最會鬧事,挑撥情緒的就是這幫人,只要這幫人能安分下來,縣內治安就能好一大塊。
這事兒張方平沒有想過直接拜託張岊,因為在張方平看來,張岊就是王單的僕役護院,這事兒找王單就行。
張方平需要兩人幫忙的,大概就是這些事情,剩下的事情,張方平有足夠的能力可以解決。
而顧深和王單,自然也答應了下來,畢竟他們來崑山的目的,就是為了賑災,保證崑山穩定。
但同樣,顧深也需要張方平跟自己實話實說,如今的崑山縣,到底還能不能做好賑災的工作。
畢竟,按照張方平現在的布置,顯然短時間內還是不會開公廩的,而不開公廩,讓災民看到足夠的糧食,就無法徹底的安穩民心......哪怕顧深去跟范仲淹求援,至少也得有個由頭。
一說到這點,張方平只能是嘆氣以對。
「崑山在冊人口,總計一千二百八十四戶,有人口八千餘人。」
「此番水災,西郊受災最重,其次東郊,北郊地勢高隆,受災人數最少......總計受災田地超過兩萬畝,受災人口超過五千人。」
「水勢剛起時,崑山縣衙應對不利,遲遲沒有收納百姓入城,范知州公文到後三天,崑山縣衙才開放北城門,收納城外受災百姓入城,其時,西郊全部田地被淹,大半村莊被毀,東郊亦有大半田地被淹,萬幸百姓逃難及時,未步西郊後塵。」
「縣衙收納百姓入城後,將四郊災民以村為基,自行管理.....據收容冊載,東郊百姓避難入城最多,總計兩千餘人,南郊和北郊總計一千餘人,西郊百姓最少,僅四百餘人.....這便是這次水患,崑山受災情況。」
張方平大概說完後,顧深和王單,全都沉默了。
田地被淹,村莊被毀,這是水患常態,沒什麼特別的,其他州府各縣都一樣。
但,這個受災人口......尤其是西郊的受災人口,明顯不對勁。
「西郊原本村落幾乎,居民幾戶?!」顧深還是問出了這個關鍵性的問題。
這個問題,你不問,不代表他就不存在。
「原有村落八處,總計兩百三十餘戶,人口一千三百餘人。」張方平臉色沉重的回答到。
一千三百多人,算上入城避難的四百餘人,還剩下九百人左右下落不明。
而哪怕算上顧深等人在湖心島上看到的那幾百災民,至少還有五百人左右的災民,不知去向。
顧深越想,心裡的火就越大。
這次蘇州水患,不是決堤後造成的突然水災,只是一場降雨量過大造成的水患,百姓有足夠的時間可以避難,如果崑山縣應對及時,就算有人不幸在水患中喪生,也不至於有這麼多人。
更別說,西郊災民,還有一部分都能逃到湖心島上,找虞老大討生活......現在顧深嚴重懷疑,崑山縣衙根本不是應對不及時,是故意拖延了三天的時間開城門,就為了減少災民數量,掩蓋公廩中糧食不足的問題。
如果是這樣......顧深現在都有殺人的心了。
「你果然是個不老實的......幹嘛說話這麼奇怪,有什麼想問的,你就問唄。」
驛站之內,顧深試探性的,跟漁娘進行了一番對話。
既然人也放了,謙也道了,又是以貼身侍女的身份跟著一起回了驛站,那就算是半個自己人了吧?!
因此,顧深很想知道,當初漁娘為什麼會綁架自己和王單,又是怎麼知道王單的身份的。
明明更重要的張方平和顧深的身份,這丫頭完全不知道,為什麼能第一時間認出王單,知道他是蘇州首富之子?!
別說漁娘有這樣的眼力啊......這個小娘子,說好聽點是憨態可掬,說不好聽一點,她做事多少有點缺心眼,應該是想不到那麼多的。
因此,顧深懷疑,這裡面是不是有什麼自己不知道的情況,是單純的巧合,又或者,跟崑山縣衙內的那三個老狐狸有關係?!
「就這個事情啊......」漁娘想了一下,說道,「王家在崑山縣開粥廠的事情,我上岸就聽說了的......」
嗯......所以,這事兒單純就是巧合?!
漁娘是因為王單開粥廠,所以才認出來的?!
「......而且我和阿兄抓到過一個青皮,從他嘴裡得知,你們會沒事兒到處亂晃,就專門在他說的地方埋伏你們倆了啊!」漁娘繼續說道。
「青皮?!」顧深眉頭都皺起來了。
自從三人進入崑山縣後,崑山縣的青皮無賴,基本都被張岊給收編了,誰那麼大的膽子,會打自己和王單的主意?!
再一個,一介青皮,是怎麼能搞清楚自己和王單的日常調查路線,同時還能掐准了時機,專等張岊不在的時候下手的?!
到底是有心人刻意為之,還是張岊手底下的青皮無賴們走漏了風聲?!
這事兒,顧深怎麼想,都覺得事情沒那麼簡單......
「哦,對了,那個青皮,還專門跟我和阿兄描述了王小官人的長相來著......但我記不住,看著你們倆都差不多,索性一起綁了。」
「......」
好吧,確定了,這事兒就是不簡單。
從漁娘的嘴裡,套出了不得了的情報,顧深和王單對視一眼,立刻找來了張岊。
這事兒,不能打草驚蛇,但也不能不管不顧......至少張岊那邊,要對他手下那幫青皮們,好好的問問才行。
這種事,有一就有二,得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而且吧,這事兒,顧深還得想辦法,傳遞給張方平知曉,免得他蒙在鼓裡,做事出了紕漏。
兩人既然約定了明暗相濟,情報自然要互通有無得......張方平得到消息後,很快有了回應。
「一切小心,莫要打草驚蛇。」
這就是張方平對這個事情的態度。
但......沒過幾天的功夫,才剛剛說過不能打草驚蛇的張方平,突然的就微服私訪的,把顧深和王單,約到了崑山縣的酒樓,萬里樓里去了。
沒辦法啊,不找不行啊......賑災的事兒,張方平一個人幹不了。
張方平到任後,按照自己的計劃,裝出一副不通政務的樣子,對縣丞三人制定的賑災計劃一通誇獎,然後就躲在縣衙內院,不理政務了。
這一手,還真的讓縣丞三人一齊鬆了口氣。
這還真的不是縣丞三人太蠢,主要是,張方平這個樣子的表現,才是最合理的表現。
從漢末一直持續到隋唐的門閥政治徹底破碎後,又經歷了五代十國那種「兵強馬壯者為王」的亂世,百姓基本不讀書.......趙大和趙二立國後最頭疼的一件事,就是缺乏治理國家的人才。
因此,從趙大開始,北宋官家就一直致力於培養讀書氣氛,科舉考中的士子,基本沒有任何崗前培訓的,只要考中,不管會不會治理地方,都會立刻被安排到了一縣官吏的位置上......有的起點甚至更高。
所以,對於縣丞三人而言,張方平這個當年考中進士就赴任的人,對地方政務兩眼一抹黑才是常態。
他們當年也是這麼過來的。
又因為張方平匆忙上任,沒有給縣丞等人太多的時間去打聽張方平的家世出身,這三個老狐狸也就是在蘇州府內有點人脈,出了蘇州府都沒人搭理他們,他們自然不可能知道張方平是官宦世家出身,還以為又是哪個考中進士就做官的窮書生呢。
這樣的人,匆忙上任,肯定不可能有任何政務經驗,放手讓手下人去做,自己先觀察一段時間,才是最正常的做法。
而這,就是張方平需要營造出來的效果,事實上這段時間,張方平在府衙後院也沒閒著,一邊在想辦法儘可能的籌糧賑災,另一方面,張方平在縣衙的大堆卷宗中,尋找著公廩案的貪腐證據。
後者,好辦,張方平過目不忘,很多縣衙卷宗在他人看來是又亂又雜,很難梳理,但對張方平來說,根本不是什麼難事兒。
但前者,張方平一個人真幹不了。
要賑災安民,就得有足夠的糧食,而要有糧食,就得開公廩,而一開公廩,就容易打草驚蛇,讓縣丞等人銷毀證據。
而且,張方平也不能確定,公廩貪腐案到底嚴重到什麼程度,公廩內,還剩下多少糧食?!
如果公廩內已經存糧不多,或者索性更狠,直接沒有糧食了,那張方平當著受災百姓的面打開公廩,讓百姓知道了公廩的實際情況......恐怕當場就會引起災民恐慌,甚至民變。
所以,張方平需要自己掌握一批賑災糧食,應對這種不時之需。
而這,是張方平的短板,他在蘇州府境內,人生地不熟的,沒有足夠的人脈關係。
因此,張方平只能是喬裝打扮,來找顧深和王單,找他們倆商議對策。
顧深,能幫張方平直接聯繫到范仲淹,讓范仲淹劃撥一批本屬於蘇州府城的公廩糧食過來應急。
如果讓張方平通過正常渠道打報告給范仲淹的話,必定要通過縣丞,所以這事兒張方平只能是通過顧深去聯繫范仲淹,先做事,事後再補上手續。
而王單,可以通過他王家在江南東路各地的人脈,聯繫一批糧商,以賒欠的形式給崑山縣送一批糧食過來,而且還可以打著王家開粥廠的名義賑濟災民,同樣不會引起縣丞等人的注意。
另外,張方平還需要王單通過張岊,控制住崑山縣內所有的潑皮無賴們,大災之後,最會鬧事,挑撥情緒的就是這幫人,只要這幫人能安分下來,縣內治安就能好一大塊。
這事兒張方平沒有想過直接拜託張岊,因為在張方平看來,張岊就是王單的僕役護院,這事兒找王單就行。
張方平需要兩人幫忙的,大概就是這些事情,剩下的事情,張方平有足夠的能力可以解決。
而顧深和王單,自然也答應了下來,畢竟他們來崑山的目的,就是為了賑災,保證崑山穩定。
但同樣,顧深也需要張方平跟自己實話實說,如今的崑山縣,到底還能不能做好賑災的工作。
畢竟,按照張方平現在的布置,顯然短時間內還是不會開公廩的,而不開公廩,讓災民看到足夠的糧食,就無法徹底的安穩民心......哪怕顧深去跟范仲淹求援,至少也得有個由頭。
一說到這點,張方平只能是嘆氣以對。
「崑山在冊人口,總計一千二百八十四戶,有人口八千餘人。」
「此番水災,西郊受災最重,其次東郊,北郊地勢高隆,受災人數最少......總計受災田地超過兩萬畝,受災人口超過五千人。」
「水勢剛起時,崑山縣衙應對不利,遲遲沒有收納百姓入城,范知州公文到後三天,崑山縣衙才開放北城門,收納城外受災百姓入城,其時,西郊全部田地被淹,大半村莊被毀,東郊亦有大半田地被淹,萬幸百姓逃難及時,未步西郊後塵。」
「縣衙收納百姓入城後,將四郊災民以村為基,自行管理.....據收容冊載,東郊百姓避難入城最多,總計兩千餘人,南郊和北郊總計一千餘人,西郊百姓最少,僅四百餘人.....這便是這次水患,崑山受災情況。」
張方平大概說完後,顧深和王單,全都沉默了。
田地被淹,村莊被毀,這是水患常態,沒什麼特別的,其他州府各縣都一樣。
但,這個受災人口......尤其是西郊的受災人口,明顯不對勁。
「西郊原本村落幾乎,居民幾戶?!」顧深還是問出了這個關鍵性的問題。
這個問題,你不問,不代表他就不存在。
「原有村落八處,總計兩百三十餘戶,人口一千三百餘人。」張方平臉色沉重的回答到。
一千三百多人,算上入城避難的四百餘人,還剩下九百人左右下落不明。
而哪怕算上顧深等人在湖心島上看到的那幾百災民,至少還有五百人左右的災民,不知去向。
顧深越想,心裡的火就越大。
這次蘇州水患,不是決堤後造成的突然水災,只是一場降雨量過大造成的水患,百姓有足夠的時間可以避難,如果崑山縣應對及時,就算有人不幸在水患中喪生,也不至於有這麼多人。
更別說,西郊災民,還有一部分都能逃到湖心島上,找虞老大討生活......現在顧深嚴重懷疑,崑山縣衙根本不是應對不及時,是故意拖延了三天的時間開城門,就為了減少災民數量,掩蓋公廩中糧食不足的問題。
如果是這樣......顧深現在都有殺人的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