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明暗
不管怎麼說吧,綁匪大姐頭和綁匪小弟這對親兄妹,還是跟著顧深三人一起,進了崑山縣城。
叫了人家好幾章的綁匪大姐頭,還不知道人家到底叫什麼名字.......為了以後稱呼方便,顧深還是問了一下人家的名字。
結果,綁匪大姐頭沒有名字。
綁匪小弟倒是有名字,叫水哥兒......是那個老學究給起的名字。
可以理解,這年月,普通漁夫家的女兒,能有個諢名就算不錯了,只有那些有身份地位的人家,才會給自家女兒起閨名......比如說程玉和蘇錦兒。
但終歸,知道了兩個人的姓......其實大當家的本來也沒姓,是老學究說,既然大當家的打魚為業,那就取個虞姓吧。
所以,顧深給綁匪大姐頭起了一個名字,就叫漁娘......諧音「虞娘」。
貌似漁娘還挺喜歡這個稱呼的。
至於漁娘和水哥兒跟著顧深三人的原因,最後還是水哥兒不抗壓,被顧深和張方平聯手吊出來了。
確實,虞老大只是交代漁娘和水哥兒兩人把人送回對岸就算完事兒了,但是吧,漁娘覺得,他們倆應該全程盯著這三個郎君。
畢竟,這三個郎君可是答應過阿爹的,說要去跟本地大老爺們傳信,如果傳不了信,那個王小官人還得幫忙聯繫糧食,救濟島上的流民呢。
漁娘不關心那些流民的生活怎麼樣,但如果流民繼續增多下去,島上原本的鄉親們,糧食也會不夠吃的。
所以,漁娘想盯著這個事兒,希望能親眼看到這三個人把事情辦完了。
而水哥兒一琢磨吧,這事兒也確實算不得什麼胡鬧,這三個人既然答應了阿爹,那就應該把事情做完......就算阿爹相信他們,但多個人盯著點,也是應該的。
因此,水哥兒默認了妹妹的想法,跟著顧深三人一起,進了崑山縣。
現在,壓力來到了張方平這一邊.......張方平拿著官印和吏部書信,站在崑山縣衙門口,正在猶豫要不要進去。
在漁娘面前暴露身份,有些丟人是一方面的,另一方面......
「說起來,張郎君......你這塊石頭和書信是哪兒來的?!」漁娘好奇的,問著張方平,並且喃喃自語道,「我記得剛剛上島的那會兒,阿兄不是搜過你了麼,明明什麼都沒有的啊......」
給張方平尷尬的,就想找個地縫鑽進去。
官印和吏部介紹信,那都是張方平赴任的最關鍵證明,他當然不可能隨便亂放,從來都是貼身存放的。
嗯,非常貼身的那種,一般人輕易搜不出來。
至於放在那兒,為什麼沒被水哥兒發現......張方平就算不說,顧深和王單還能不明白麼?!
反正這會兒,顧深和王單下意識的就看向了張方平的身體中後偏下部位,一個勁的憋笑中。
張方平那個無奈的......老子就是藏在褲襠里了,你們往後面瞧什麼?!
但......沒工夫跟這幫無聊的人置氣,張方平最終還是決定,當天赴任。
遲一天,受災百姓就會多吃一天的苦,如今已經不是他張方平要不要面子的問題了。
托著官印,拿著吏部書信,張方平毅然決然的走進了縣衙。
本來吧,顧深和王單還是有點不太放心的,生怕張方平的突然到任,會讓縣衙內的縣丞等人狗急跳牆,鋌而走險。
但,張方平對此嗤之以鼻。
倒不是張方平真的那麼有把握,主要是在大宋朝,根本不存在這些底層官吏「鋌而走險」的土壤。
大宋的流官制度,執行的太到位了,連縣丞,縣尉,典史這樣的底層官吏,也都是流官制......一任三年,到期換地方。
因此,崑山縣的底層官吏們,只有捕頭,弓級,步級這樣的小吏是本地地頭蛇,縣丞,縣尉,典史,都是流官。
很顯然,就算他們想要鋌而走險,捕頭和弓級,步級等底層的小吏會不會聽他們的都不好說。
至於廂兵,那是想都別想,人家只認官印不認人的。
所以,只要張方平到了縣衙大堂,托著官印,拿著吏部書信,往大堂主位上一坐......縣丞,縣尉,典史得到消息,第一時間的反應,只能是出來迎接上官。
再一個,張方平還是認為,不要讓太多人知道自己和顧深等人走的太近比較好。
雖然如今的第一急務是賑災,但是張方平也沒打算放過縣丞等三人......總是要算帳的,那就不能讓這三人察覺到危險,這樣的話,張方平最好還是跟顧深保持距離為好。
畢竟從表面上看,張方平是剛剛從汴梁南下赴任,而顧深則是蘇州來的,不應該彼此認識才對。
而且,如今關於縣丞三人的問題,張方平雖然有了應對思路,但到底還沒有掌握足夠的證據,這也需要一定的時間。
張方平和顧深商量好了,他在明,顧深等人在暗,彼此配合,互通情報,掌握到足夠的證據,等到災民安置初步完成了,就可以收網抓人了。
這就是張方平從西郊城外,到入城,短短半個時辰的時間裡理出來的破局思路。
就沖這份條理清晰,有明有暗的頭腦,顧深都得甘拜下風......這幫大宋名臣們,就沒有一個是省油的燈。
張方平帶著自己的官印,去了崑山縣衙赴任,跟三個老狐狸打太極去了。
而顧深和王單,也趕緊回到了驛站,等著張岊來找兩人。
顧深和王單一共失蹤了三天,這三天裡,張岊可沒閒著。
一面,張岊派人趕回蘇州府去,跟王升和范仲淹報信,另一面,張岊甚至已經開始動員崑山縣內的地痞無賴們,只要找到確切的消息,就準備打上門去救人了。
張岊同樣沒有官身,他糾結地皮無賴,往輕了說是聚眾鬧事,往重了說,給他扣個聚眾謀反的罪名都說得過去......這年月可不跟你講什麼「事出有因」。
這傢伙的行動力怎麼就這麼強的呢?!
因此,當顧深回到崑山縣地界,通過無賴閒漢的口中得知了這個消息後,立刻讓人去找張岊,千萬不能讓他捅出大簍子來。
至於漁娘和水哥兒,也跟著顧深一起回到了驛站,不過對外嘛,就說這兩人是顧深在城外西郊開粥廠的時候,收容的災民兄妹,充作使喚僕役的。
為了不引起麻煩,漁娘是顧深的貼身婢女,水哥兒是王單的僕從.......其實本來是可以反過來的,但奈何王單不干。
王單要是在崑山縣收容一個貼身婢女,這話傳回蘇州府城去......嗯,程玉估計能手撕了他。
雖然說吧,貼身婢女不一定要承擔某種特殊的任務,但作為貼身婢女,確實是有承擔那種任務的職責的.......王單不敢冒這個險,怕有家不能回。
所以,只能是顧深收容了漁娘.......反正顧深也沒結婚,而且作為蘇州知州范仲淹的幕僚,顧深身邊連個使喚丫頭都沒有,也確實有點說不過去。
這年月的風氣自是如此,太特立獨行,也不是什麼好事兒。
當然,水哥兒和漁娘是不懂這裡面的道道的,他們只是來盯梢的,對於臨時充當別人的僕役也沒什麼抗拒心理。
顧深和王單多少是有些心虛......但考慮到這事兒就是個臨時的舉措,等到事情結束了,他們不說,又有誰能知道呢。
嗯,嗯......應該沒什麼問題。
就這樣,四個人在驛站等了大概半個時辰的時間,張岊終於是得到了消息,急匆匆的趕回來了。
一問才知道,張岊都已經開始在鄉間搜集各種「農具」,以備不時之需了。
北宋這個時代吧,就很奇葩的。
北宋有著非常嚴格的刀具兵器管制令,民間各種形制的兵器刀具都會受到管控,但唯有一種刀,沒有被朝廷收納到管制刀具的名錄中。
朴刀。
朴刀這個東西吧,其實在各個地方的形制都不太一樣,有正刃的,也有逆刃的,長短各不相同,而且,大多數的時候,是作為農具的形式出現的。
因此,官方很難去描繪它的規制,如果僅僅靠長短來判斷它是否屬於兵器,又顯得有些草率。
就這樣,朴刀遊走在兵器和農具之間的灰色地帶,並不在朝廷封禁的管制刀具之內。
而朴刀這個東西,加上一根同樣不被禁止的哨棒,就妥妥是一桿長兵器。
很顯然,這種想法,不是梁山好漢們獨有的,張岊同樣能想到這樣的應對方式,他都已經開始搜集民間朴刀了......這要是再等上幾天,天知道張岊能搞出什麼亂子來。
真的,跟這個西北大漢比起來,咱們的綁匪大姐頭漁娘,簡直是善良到不能再善良的良民了。
叫了人家好幾章的綁匪大姐頭,還不知道人家到底叫什麼名字.......為了以後稱呼方便,顧深還是問了一下人家的名字。
結果,綁匪大姐頭沒有名字。
綁匪小弟倒是有名字,叫水哥兒......是那個老學究給起的名字。
可以理解,這年月,普通漁夫家的女兒,能有個諢名就算不錯了,只有那些有身份地位的人家,才會給自家女兒起閨名......比如說程玉和蘇錦兒。
但終歸,知道了兩個人的姓......其實大當家的本來也沒姓,是老學究說,既然大當家的打魚為業,那就取個虞姓吧。
所以,顧深給綁匪大姐頭起了一個名字,就叫漁娘......諧音「虞娘」。
貌似漁娘還挺喜歡這個稱呼的。
至於漁娘和水哥兒跟著顧深三人的原因,最後還是水哥兒不抗壓,被顧深和張方平聯手吊出來了。
確實,虞老大只是交代漁娘和水哥兒兩人把人送回對岸就算完事兒了,但是吧,漁娘覺得,他們倆應該全程盯著這三個郎君。
畢竟,這三個郎君可是答應過阿爹的,說要去跟本地大老爺們傳信,如果傳不了信,那個王小官人還得幫忙聯繫糧食,救濟島上的流民呢。
漁娘不關心那些流民的生活怎麼樣,但如果流民繼續增多下去,島上原本的鄉親們,糧食也會不夠吃的。
所以,漁娘想盯著這個事兒,希望能親眼看到這三個人把事情辦完了。
而水哥兒一琢磨吧,這事兒也確實算不得什麼胡鬧,這三個人既然答應了阿爹,那就應該把事情做完......就算阿爹相信他們,但多個人盯著點,也是應該的。
因此,水哥兒默認了妹妹的想法,跟著顧深三人一起,進了崑山縣。
現在,壓力來到了張方平這一邊.......張方平拿著官印和吏部書信,站在崑山縣衙門口,正在猶豫要不要進去。
在漁娘面前暴露身份,有些丟人是一方面的,另一方面......
「說起來,張郎君......你這塊石頭和書信是哪兒來的?!」漁娘好奇的,問著張方平,並且喃喃自語道,「我記得剛剛上島的那會兒,阿兄不是搜過你了麼,明明什麼都沒有的啊......」
給張方平尷尬的,就想找個地縫鑽進去。
官印和吏部介紹信,那都是張方平赴任的最關鍵證明,他當然不可能隨便亂放,從來都是貼身存放的。
嗯,非常貼身的那種,一般人輕易搜不出來。
至於放在那兒,為什麼沒被水哥兒發現......張方平就算不說,顧深和王單還能不明白麼?!
反正這會兒,顧深和王單下意識的就看向了張方平的身體中後偏下部位,一個勁的憋笑中。
張方平那個無奈的......老子就是藏在褲襠里了,你們往後面瞧什麼?!
但......沒工夫跟這幫無聊的人置氣,張方平最終還是決定,當天赴任。
遲一天,受災百姓就會多吃一天的苦,如今已經不是他張方平要不要面子的問題了。
托著官印,拿著吏部書信,張方平毅然決然的走進了縣衙。
本來吧,顧深和王單還是有點不太放心的,生怕張方平的突然到任,會讓縣衙內的縣丞等人狗急跳牆,鋌而走險。
但,張方平對此嗤之以鼻。
倒不是張方平真的那麼有把握,主要是在大宋朝,根本不存在這些底層官吏「鋌而走險」的土壤。
大宋的流官制度,執行的太到位了,連縣丞,縣尉,典史這樣的底層官吏,也都是流官制......一任三年,到期換地方。
因此,崑山縣的底層官吏們,只有捕頭,弓級,步級這樣的小吏是本地地頭蛇,縣丞,縣尉,典史,都是流官。
很顯然,就算他們想要鋌而走險,捕頭和弓級,步級等底層的小吏會不會聽他們的都不好說。
至於廂兵,那是想都別想,人家只認官印不認人的。
所以,只要張方平到了縣衙大堂,托著官印,拿著吏部書信,往大堂主位上一坐......縣丞,縣尉,典史得到消息,第一時間的反應,只能是出來迎接上官。
再一個,張方平還是認為,不要讓太多人知道自己和顧深等人走的太近比較好。
雖然如今的第一急務是賑災,但是張方平也沒打算放過縣丞等三人......總是要算帳的,那就不能讓這三人察覺到危險,這樣的話,張方平最好還是跟顧深保持距離為好。
畢竟從表面上看,張方平是剛剛從汴梁南下赴任,而顧深則是蘇州來的,不應該彼此認識才對。
而且,如今關於縣丞三人的問題,張方平雖然有了應對思路,但到底還沒有掌握足夠的證據,這也需要一定的時間。
張方平和顧深商量好了,他在明,顧深等人在暗,彼此配合,互通情報,掌握到足夠的證據,等到災民安置初步完成了,就可以收網抓人了。
這就是張方平從西郊城外,到入城,短短半個時辰的時間裡理出來的破局思路。
就沖這份條理清晰,有明有暗的頭腦,顧深都得甘拜下風......這幫大宋名臣們,就沒有一個是省油的燈。
張方平帶著自己的官印,去了崑山縣衙赴任,跟三個老狐狸打太極去了。
而顧深和王單,也趕緊回到了驛站,等著張岊來找兩人。
顧深和王單一共失蹤了三天,這三天裡,張岊可沒閒著。
一面,張岊派人趕回蘇州府去,跟王升和范仲淹報信,另一面,張岊甚至已經開始動員崑山縣內的地痞無賴們,只要找到確切的消息,就準備打上門去救人了。
張岊同樣沒有官身,他糾結地皮無賴,往輕了說是聚眾鬧事,往重了說,給他扣個聚眾謀反的罪名都說得過去......這年月可不跟你講什麼「事出有因」。
這傢伙的行動力怎麼就這麼強的呢?!
因此,當顧深回到崑山縣地界,通過無賴閒漢的口中得知了這個消息後,立刻讓人去找張岊,千萬不能讓他捅出大簍子來。
至於漁娘和水哥兒,也跟著顧深一起回到了驛站,不過對外嘛,就說這兩人是顧深在城外西郊開粥廠的時候,收容的災民兄妹,充作使喚僕役的。
為了不引起麻煩,漁娘是顧深的貼身婢女,水哥兒是王單的僕從.......其實本來是可以反過來的,但奈何王單不干。
王單要是在崑山縣收容一個貼身婢女,這話傳回蘇州府城去......嗯,程玉估計能手撕了他。
雖然說吧,貼身婢女不一定要承擔某種特殊的任務,但作為貼身婢女,確實是有承擔那種任務的職責的.......王單不敢冒這個險,怕有家不能回。
所以,只能是顧深收容了漁娘.......反正顧深也沒結婚,而且作為蘇州知州范仲淹的幕僚,顧深身邊連個使喚丫頭都沒有,也確實有點說不過去。
這年月的風氣自是如此,太特立獨行,也不是什麼好事兒。
當然,水哥兒和漁娘是不懂這裡面的道道的,他們只是來盯梢的,對於臨時充當別人的僕役也沒什麼抗拒心理。
顧深和王單多少是有些心虛......但考慮到這事兒就是個臨時的舉措,等到事情結束了,他們不說,又有誰能知道呢。
嗯,嗯......應該沒什麼問題。
就這樣,四個人在驛站等了大概半個時辰的時間,張岊終於是得到了消息,急匆匆的趕回來了。
一問才知道,張岊都已經開始在鄉間搜集各種「農具」,以備不時之需了。
北宋這個時代吧,就很奇葩的。
北宋有著非常嚴格的刀具兵器管制令,民間各種形制的兵器刀具都會受到管控,但唯有一種刀,沒有被朝廷收納到管制刀具的名錄中。
朴刀。
朴刀這個東西吧,其實在各個地方的形制都不太一樣,有正刃的,也有逆刃的,長短各不相同,而且,大多數的時候,是作為農具的形式出現的。
因此,官方很難去描繪它的規制,如果僅僅靠長短來判斷它是否屬於兵器,又顯得有些草率。
就這樣,朴刀遊走在兵器和農具之間的灰色地帶,並不在朝廷封禁的管制刀具之內。
而朴刀這個東西,加上一根同樣不被禁止的哨棒,就妥妥是一桿長兵器。
很顯然,這種想法,不是梁山好漢們獨有的,張岊同樣能想到這樣的應對方式,他都已經開始搜集民間朴刀了......這要是再等上幾天,天知道張岊能搞出什麼亂子來。
真的,跟這個西北大漢比起來,咱們的綁匪大姐頭漁娘,簡直是善良到不能再善良的良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