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有問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有問題......」

  「廢話,是個人都能看出有問題來......你見過哪個地方的災後百姓,有粥場都不來的?!」

  抵達崑山縣十天後,王家的粥場,終於是開了起來。

  托福於王單的鈔能力,通過自家媳婦兒的私人關係,王單聯繫到了一些江南東路的糧商,運來了一批糧食,開起了粥場。

  粥場一共兩座,一個,在崑山縣城內,一個,就設在崑山縣西郊。

  崑山縣城內的粥場還好,城內百姓聽說了有人施粥,不管是不是真的家境困難,都會來粥場領粥......白給的東西誰不要。

  但崑山西郊的這個粥場,連續擺了三天,總共也沒見超過二十個人過來領粥。

  所以顧深才說,但凡是個人,都能看出有問題來。

  但是,具體哪裡有問題,顧深暫時還找不到原因。

  顧深去問過縣丞,崑山西郊的百姓都去了哪兒,怎麼只有荒涼的土地,卻不見百姓的蹤影。

  而縣丞則是告訴顧深,說是當初為了避水,崑山縣衙下令開放城內,把西郊的百姓都納入了城內,如今為了賑濟災民方便,就沒有讓西郊的百姓返回,依然還滯留在崑山縣城內。

  這理由......顧深壓根不信。

  這年月的百姓,最關心的就是自家地里的收成。

  就拿蘇州府來說吧,六月下旬的時候,水勢無法控制,蘇州府城外的土地也都被淹沒了。

  當時范仲淹也下令開放府城,放城外的百姓入城避難的。

  可七月上旬,雨勢剛止,就有百姓著急出城回家,試圖搶救地里的糧食......沒有哪個百姓能心大到放任自己種的糧食被水淹沒而不去搶救的。

  都是種地的,怎麼就你崑山縣的百姓,可以安心的呆在縣城內,等著官府救濟呢......他們對官府哪裡來的這麼大的信心?!

  為此,顧深有個猜測,那就是崑山縣的這三個老狐狸,已經把西郊的百姓,遷到了一個顧深不太容易找到的地方去了。

  可......這三個老狐狸,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好吧,上輩子看多了電視劇的顧深,結合這三個老狐狸遲遲不肯開放公廩的舉動,也有了一個猜測......公廩里的糧食,大概率是有問題。

  再加上這幾天,王單和張岊也沒閒著,多少是打聽出一些貓膩來。

  王單從崑山的一些糧商處打聽到一些消息,在六月初雨勢剛起的時候,崑山縣糧商就被縣丞,縣尉聯合起來請去喝茶,商議借糧一事。

  當時糧商們並不以為意,畢竟遭遇災荒年景,商人被割韭菜是常有的事情,所以一些糧商也都各自孝敬了一些......雖然加起來也不多吧,但多少是個心意。

  但誰也沒想到,之後事情的發展,還是出了問題。

  六月下旬,雨勢剛止,縣尉就重拳出擊,以囤積居奇為由,一下子辦了三個小糧商,把人關進大牢不說,還沒收了這三個糧商家裡的所有糧食。

  鬧得崑山縣的那幾個大糧商,人人自危......感覺之前的保護費白交了。

  但這事兒,最後卻是在幾個大糧商一起求告到縣丞那裡,由縣丞出面跟縣尉調解,這三個小糧商雖然損失了一批糧食,但至少人沒事兒,被全須全尾的放出來了。

  再那之後,縣衙就傳出來命令,說是為了平抑糧價,糧商在災後都必須開門營業,並且糧價不得高於往年三成。

  同時,衙門內部的人,又傳出風聲,告知崑山各個糧商,為了避免百姓慌亂,哄搶糧食,不管是誰到糧商那邊買糧食,都必須持有衙門發放的合勘,否則任何糧商都不許私賣糧食。

  這一系列的舉動,如果是從正面的角度去解讀的話,完全可以理解為崑山縣衙是為了防止商人囤積居奇,防止百姓哄搶糧食而制定出來的政策......政策層面,基本沒什麼問題。

  但,顧深怎麼想,都覺得這裡面有事兒。

  如果真的只是為了平抑糧價,那麼之前縣丞,縣尉他們收走的那一批糧食,又去了哪裡?!

  雖然也不是太多吧,可也不算少了,至少支撐個七八天的放糧,應該是沒問題的......可如今,別說公廩不開放,這批被縣丞,縣尉等人收走的糧食,至今也沒見到下落。

  至於什麼合勘,顧深從這些日子各大糧鋪的生意就能看的出來,衙門根本就沒有發放出多少合勘出來,更別提什麼百姓哄搶糧食了。


  因此,不管怎麼看,顧深都覺得,這崑山縣的縣丞,縣尉等人,肯定是有問題的。

  可如果說他們真的有問題......有一點,顧深始終沒太想明白。

  他們到底是用什麼辦法,安撫住如此多的災民,在他們遲遲不開公廩放糧賑濟的情況下,依然保證崑山縣基本的穩定的?!

  這完全不合理啊!!!

  而張岊那邊打聽來的消息,更加讓顧深覺得,這裡面的事兒,沒那麼簡單了。

  張岊這幾天,在崑山縣城內,仗著自己高超的武力值,跟本地的地痞無賴們,進行了一些比較「友善」的交流......交流過後,張岊都快成為崑山縣地痞界的總扛把子了。

  而張岊,也確實打聽到了一些有用的信息。

  其中一個,是關於公廩的。

  據幾個潑皮無賴的供述,在六月中旬的時候,眼看著雨勢不停,幾個潑皮的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就起了歹心。

  他們打算趁著天黑,摸進公廩,從裡面偷一些糧食出來,以此維持生計。

  這事兒,被抓到的話,最輕的是流放,最重的是直接掉腦袋......劫持公廩,在大宋可是重罪。

  但那個時候,雨一直不停地下,城外在發大水,城內街面上也沒半個人影,這幫破皮無賴就是想敲詐勒索,他們也無人可敲了。

  實在沒辦法,只能是鋌而走險......再說了,公廩里那麼多糧食,他們只是拿幾個人,十幾天的用度,不細查,誰又能發現得了。

  打著這個主意,這幫潑皮無賴摸黑靠近的公廩......卻意外發現,官府不僅派了衙役來看守公廩,還抽調了一隊廂兵過來,嚴家把守。

  這幫潑皮無賴自問還沒有這本事,能在廂兵和衙役的眼皮子底下混入公廩偷糧食,不得不放棄了這一行動。

  但是吧,這幫潑皮還是看到了,一群衙役在縣丞的指揮下,來來回回的往公廩裡面運東西。

  離得遠,看不清運的是什麼,但是吧,當時還是六月中旬,冒雨往公廩里送東西,怎麼想都覺得不太正常。

  這是張岊打聽出來的第一個有用消息,而另一個有用的消息,則是關於太湖湖盜的消息。

  太湖湖盜的事兒吧,這應該也算是太湖附近的一個老問題了。

  說是湖盜,但其實並沒有多少人是真的打家劫舍的強盜,大部分都是在荒年活不下去的百姓,跑到太湖中的幾座小島上,抱團討生活而已。

  而且,大宋承平日久,歷經三代帝皇的勵精圖治,太湖湖盜的問題,比起五代十國時期,已經是好了很多。

  不敢說徹底剿清了太湖湖盜吧,但至少,五代時期湖盜為患的情況,已經是不可能出現了。

  但是,根據城內潑皮的描述,最近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有人在太湖中的幾個小島上,看到了數量不少的湖盜身影。

  數量不下於百人。

  別小看這些人數,這還只是能看得見的,看不見的湖盜數量,必然更多。

  而且,百人組成的湖盜,已經算是一股比較大的勢力了......如今能聚集十幾個人打家劫舍的強盜,都被官方稱為「巨盜」了,何況上百人。

  也就是說,太湖湖盜,死灰復燃了。

  這個消息,可比前一個還要勁爆。

  范仲淹打算疏浚五河,治理太湖水患,可如今卻突然冒出來一股至少數百人級別的湖盜......老范的麻煩來了。

  而且,這個湖盜人數吧,顧深不管怎麼想,好像都跟崑山西郊那些不見蹤影的百姓數量,差不多。

  這裡面的事兒吧......有問題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