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方案
人活一世,所求者,無非是名利二字。
作為商人,天生逐利,所缺者,不過是個「名」。
大宋並不抑商,但士農工商的四民排序,依然不可動搖,因此,商人在大宋雖然可以賺錢,但幾乎不存在賺名的機會。
現在,顧深就給他們這個機會。
顧深先是在王單的陪同下,挨個拜訪了蘇州府城內的豪商大戶們,以「為國為民」為前提,跟這些富商們進行了一次友好的溝通。
是真的友好,畢竟咱們的范知州說了,不用威逼,最多只能是利誘。
所以,顧深上門拜訪,是盡到了禮數的。
帶著王單,是要靠王單來背書,告知其他富戶,王家已經答應了捐款治水,如今就是看你們各家的表現了。
程家好說,是王單的岳父家,一頓招待過後,顧深也帶著滿意的答覆離開了。
但其他幾家,有的順利,有的,卻有些阻礙。
商人嘛,終究是不會跟官硬碰硬的,但你指望他們能拿出足夠多的錢財來治理水患,那也是想瞎了心了。
如果水患不大,他們在蘇州城內居住,並不會受到水患太大的影響,而如果水患大到把蘇州府城都給淹了,那他們也早就跑到其他地方去避難了。
憑白捐錢出來治理水患,政績是當官的,受益者是城外的種田漢,跟他們這些商人有什麼關係呢?!
所以啊,第一輪的商談,友好,但不順利。
然後,顧深就出招了。
他一面給各家商戶送去了范仲淹的請柬,請他們在蘇州城內最大的酒樓萬里樓吃飯,另一面,讓王單在百花樓放出小道消息,說范仲淹會在萬里樓宴請當日,將諸商戶捐款數公布於府衙之外。
之後,這個捐款榜單,不僅會傳檄蘇州各縣知曉,還會在蘇州府城外,立碑鐫刻,以彰顯義民造福地方之善舉。
不是要名聲麼,我給你們名聲,還給你們傳送諸縣,刻碑記功。
這個名聲夠大了吧?!
治理蘇州水患,最後受益的人還是蘇州百姓,你們這些商家大戶,如果還摳摳索索的不拿錢出來,就不怕將來被老鄉家人戳脊梁骨?
正方兩面,顧深都考慮到了,不怕這幫貔貅聽到消息,不往外吐錢。
但是吧,就一點,顧深沒想到......范仲淹把顧深叫了過去,又訓了一個多時辰。
顧深這麼做,多少是有些沽名釣譽,以名換錢了......老范的脾氣,是不太能接受這樣的行為的。
范仲淹再三跟顧深強調,能募捐來多少,都是蘇州商戶的一片心意,多少都無所謂......大不了先幹著,自己打報告跟上面要財政撥款嘛。
顧深的做法,范仲淹是不敢苟同的,這不符合他的價值觀,他也不希望顧深因此嘗到甜頭,以後習慣使用這種手段。
那就跟呂夷簡那種人沒啥區別了。
為人為政,都要走正道,不能因為貪圖一時方便,就搞一些陰謀算計,這不是君子之道。
也就是范仲淹真的把顧深當成師侄晚輩,否則范仲淹根本不會去跟顧深說這麼多,更不會訓斥他一個多時辰。
這一個多時辰訓得,顧深總算明白,為什麼古人動不動就「汗流浹背」了......親身體驗啊。
一方面是躬身站了一個多時辰,累的。
另一方面,范仲淹罵人不帶髒字,但句句誅心,談古論今,就差把顧深說成是趙高,丁謂之流了。
這可不是以往在一起瞎聊天了,顧深可沒有開口辯解的餘地,除了挨罵,那就是挨罵。
挨完罵,顧深還得陪著范仲淹去赴宴,並且在宴席上,當眾給諸位商戶道歉,承認是自己放的小道消息。
然後,范仲淹幫著顧深擦屁股,說既然顧深是受了自己的命令去跟各大商戶打交道的,不管他說了什麼,他都會負責。
今天宴會,不談捐款,只談風月。
待來日,各商家若有意,可自行至府衙登記,范仲淹都會把諸人的名號傳頌各縣,立碑記功,但,不會在碑文上登記各商戶的具體捐款數額。
如此一來,各商家得名,亦免得與人攀比。
眾商戶紛紛稱讚范知州體貼仁義.......然後吧,各自盤算,這到底是唱的哪一出。
這年月的商人,就沒有哪個是蠢蛋,他們也不會相信范仲淹是真心要讓顧深道歉......心思陰暗一點的,還會猜測是不是范知州對捐款數額不太滿意?!
別說別人,就是王單的老爹王升,都私下問過顧深,范知州是否另有深意。
雖然顧深再三跟王升保證,范知州就是單純的不喜歡這種以名換錢的方式,並無他意......可王升還是會琢磨啊。
是,范知州是不喜歡以名換錢,那是因為你范知州名滿天下.......但我們這些當商人的喜歡啊。
而且,稍微往陰暗層面去想想,這如果要是出錢少了,范知州不高興了,不把自己的名字給刻到碑上去......那不是更要被同鄉們戳脊梁骨的?!
所以啊,包括王升在內,一幫商人在回去仔細盤算了一番後,紛紛來到府衙,在顧深原定的基礎上,至少加碼三成的捐款。
給范仲淹整的都有點哭笑不得了。
原本范仲淹的打算,是把太湖周邊的五條河道疏浚一番,再引流太湖之水入海......這事兒雖然花錢不少,但也在蘇州府的承受範圍之內。
可如今倒好,不算蘇州府本身的治水經費,光募集來的商家捐款,就夠把這五條河疏浚一遍,順便再把河堤加高一尺了。
這都什麼事兒啊。
這個結果,確實是范仲淹沒有預料到的......早知如此,他當年在興化縣修海堤,就不用花那麼長的時間,修到自己丁憂離任都沒修完了。
但不管怎麼說,既然錢到位了,那就開干吧。
今年蘇州遭遇了水患,歉收是肯定的了。
但是吧,大宋朝的稅法規定,豐年不多收,災年不少收......歉收了也一樣是要交秋稅的。
這事兒吧,它不合理,范仲淹也知道,但,並不是現在的范仲淹能改變的。
范仲淹現在能做的,一是上書朝廷,看看能不能減免蘇州府的賦稅,二,就是發揮自己蘇州知州的權利,允許蘇州一府百姓欠繳今年秋稅。
是的,雖然災年朝廷一樣要收稅,但大宋至少允許百姓們欠繳,等來年豐收了,一起補上,也是可以的。
這一點,至少在江南地區,是可行的。
北宋的江南地區,農業發展已經是很發達的了,隨著江東犁等先進農具的出現,再加上數百年的耕作經驗積累,北宋年間的江南,基本能做到兩年三熟,甚至是一年兩熟。
欠一季秋稅,來年補上,對江南百姓來說,雖然負擔重了一些,但也不是不能承受。
要是這場大水發生在西北.......范仲淹都不知道會釀成什麼樣的後果。
大宋的稅制,很公平,但又非常的不公平。
公平在於,一畝地,不管是在西北還是在江南,都是繳同樣的稅收。
不公平的地方在於,江南的農業發展肯定好過西北,百姓的田地產出,也肯定好過西北。
在江南,一場大水最多是加重了百姓的負擔,但如果在西北,那可能就是百姓家破人亡了。
除非是特殊時期,遇到官家大赦天下,否則的話,這樣的稅制,對西北邊地實在是太不公平了。
而這,也是范仲淹這幾年曆經地方和中央後,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
朝廷的國政,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而朝中的宰執相公們,更多想的是修修補補,儘可能的維持平衡......范仲淹不是說這種辦法不好,但終歸是治標不治本。
范仲淹想要去改變,但范仲淹卻始終沒有想好,到底應該怎麼去改變。
范仲淹既不是初入官場,只有理想和衝勁的楞小伙,也不是未來的那位拗相公,他確實想要變法革新,但同時,他也知道,革新政務,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做事情,總得一步一步來。
一個革新不好,真正遭殃的人,不是他這個當官的,還得是普通百姓。
但是吧,有一個事情,范仲淹覺得,不妨借著這次蘇州治水,試一下。
那就是用度公開。
范仲淹打算把這次募集到的,用於治理水患的善款用度,每七天公開一次。
一者,是為了讓這些捐款的商人和百姓看到善款的用度過程,保證每一筆錢都用到位。
二者.......其實范仲淹這麼做,是為了另一項東西的革新在做準備。
公使錢。
對,就是那個讓滕宗諒栽了跟頭,導致范仲淹寫下《岳陽樓記》的公使錢。
當然,這個時候的范仲淹不可能知道後來還會有這麼一出事兒,但不妨礙范仲淹看這個公使錢不順眼。
事實上,公使錢這個東西,本來是朝廷發給各地地方官,用於宴請,招待同僚的用度,目的,就是避免因為這項支出,導致地方官員貪污腐化。
算是高薪養廉的一種方式。
當然,這個公使錢不是進地方官員自己的腰包的,一旦官員離任,這些公使錢就得封庫,交給下一任繼任的官員繼續使用......說到底,就是合法吃喝的公款。
但是吧,因為這筆錢就是用來吃喝玩樂的,因此導致各地濫用公使錢的情況屢有發生,而一旦沒錢了,這些吃喝玩樂的官員們就會伸手向朝廷要錢,這無形中也成為了朝廷的一項重要的財政負擔。
范仲淹在中樞的時候,曾經看過一份吏部公使錢的資料,每年公使錢的用度,居然高達國家財政支出的十分之一.......這就很恐怖了。
因此,范仲淹早就想著,是不是要規範一下公使錢的用度。
具體怎麼規範,其實范仲淹一直沒有想好,如果生硬規定,顯得不近人情,各級官吏必然會嚴重不滿,但如果含糊其辭,那根本起不到效果,還不如不管。
而偏偏這次,因為顧深放出小道消息,說要把商人捐款數量公開的事兒,導致商人們反而踴躍捐款......范仲淹就琢磨著,是不是要求官員把公使錢的用度公開,也能起到警示官員的效果?!
畢竟嘛,在范仲淹看來,官員總是要臉面的,一旦公開公使錢的用度,那些官員們為了自己的名聲考慮,必然會對濫用公使錢有所收斂,這樣朝廷也就能稍微減輕一點公使錢的支出了。
但是吧,公使錢這個事兒,畢竟是朝廷政務,范仲淹不可能一上來就直接搞事兒,所以,他就想拿這次善款來試試水。
這個善款,理論上講不算公款,所以對它的支配和使用,范仲淹有絕對的權利。
而范仲淹也是想看看,通過公開善款支出用度,是不是能讓那些支取善款修河的胥吏們有所收斂,甚至不敢亂碰這些善款。
如果真的能起到這樣的監督效果,那麼將來公使錢改革,范仲淹就有了方向了。
作為商人,天生逐利,所缺者,不過是個「名」。
大宋並不抑商,但士農工商的四民排序,依然不可動搖,因此,商人在大宋雖然可以賺錢,但幾乎不存在賺名的機會。
現在,顧深就給他們這個機會。
顧深先是在王單的陪同下,挨個拜訪了蘇州府城內的豪商大戶們,以「為國為民」為前提,跟這些富商們進行了一次友好的溝通。
是真的友好,畢竟咱們的范知州說了,不用威逼,最多只能是利誘。
所以,顧深上門拜訪,是盡到了禮數的。
帶著王單,是要靠王單來背書,告知其他富戶,王家已經答應了捐款治水,如今就是看你們各家的表現了。
程家好說,是王單的岳父家,一頓招待過後,顧深也帶著滿意的答覆離開了。
但其他幾家,有的順利,有的,卻有些阻礙。
商人嘛,終究是不會跟官硬碰硬的,但你指望他們能拿出足夠多的錢財來治理水患,那也是想瞎了心了。
如果水患不大,他們在蘇州城內居住,並不會受到水患太大的影響,而如果水患大到把蘇州府城都給淹了,那他們也早就跑到其他地方去避難了。
憑白捐錢出來治理水患,政績是當官的,受益者是城外的種田漢,跟他們這些商人有什麼關係呢?!
所以啊,第一輪的商談,友好,但不順利。
然後,顧深就出招了。
他一面給各家商戶送去了范仲淹的請柬,請他們在蘇州城內最大的酒樓萬里樓吃飯,另一面,讓王單在百花樓放出小道消息,說范仲淹會在萬里樓宴請當日,將諸商戶捐款數公布於府衙之外。
之後,這個捐款榜單,不僅會傳檄蘇州各縣知曉,還會在蘇州府城外,立碑鐫刻,以彰顯義民造福地方之善舉。
不是要名聲麼,我給你們名聲,還給你們傳送諸縣,刻碑記功。
這個名聲夠大了吧?!
治理蘇州水患,最後受益的人還是蘇州百姓,你們這些商家大戶,如果還摳摳索索的不拿錢出來,就不怕將來被老鄉家人戳脊梁骨?
正方兩面,顧深都考慮到了,不怕這幫貔貅聽到消息,不往外吐錢。
但是吧,就一點,顧深沒想到......范仲淹把顧深叫了過去,又訓了一個多時辰。
顧深這麼做,多少是有些沽名釣譽,以名換錢了......老范的脾氣,是不太能接受這樣的行為的。
范仲淹再三跟顧深強調,能募捐來多少,都是蘇州商戶的一片心意,多少都無所謂......大不了先幹著,自己打報告跟上面要財政撥款嘛。
顧深的做法,范仲淹是不敢苟同的,這不符合他的價值觀,他也不希望顧深因此嘗到甜頭,以後習慣使用這種手段。
那就跟呂夷簡那種人沒啥區別了。
為人為政,都要走正道,不能因為貪圖一時方便,就搞一些陰謀算計,這不是君子之道。
也就是范仲淹真的把顧深當成師侄晚輩,否則范仲淹根本不會去跟顧深說這麼多,更不會訓斥他一個多時辰。
這一個多時辰訓得,顧深總算明白,為什麼古人動不動就「汗流浹背」了......親身體驗啊。
一方面是躬身站了一個多時辰,累的。
另一方面,范仲淹罵人不帶髒字,但句句誅心,談古論今,就差把顧深說成是趙高,丁謂之流了。
這可不是以往在一起瞎聊天了,顧深可沒有開口辯解的餘地,除了挨罵,那就是挨罵。
挨完罵,顧深還得陪著范仲淹去赴宴,並且在宴席上,當眾給諸位商戶道歉,承認是自己放的小道消息。
然後,范仲淹幫著顧深擦屁股,說既然顧深是受了自己的命令去跟各大商戶打交道的,不管他說了什麼,他都會負責。
今天宴會,不談捐款,只談風月。
待來日,各商家若有意,可自行至府衙登記,范仲淹都會把諸人的名號傳頌各縣,立碑記功,但,不會在碑文上登記各商戶的具體捐款數額。
如此一來,各商家得名,亦免得與人攀比。
眾商戶紛紛稱讚范知州體貼仁義.......然後吧,各自盤算,這到底是唱的哪一出。
這年月的商人,就沒有哪個是蠢蛋,他們也不會相信范仲淹是真心要讓顧深道歉......心思陰暗一點的,還會猜測是不是范知州對捐款數額不太滿意?!
別說別人,就是王單的老爹王升,都私下問過顧深,范知州是否另有深意。
雖然顧深再三跟王升保證,范知州就是單純的不喜歡這種以名換錢的方式,並無他意......可王升還是會琢磨啊。
是,范知州是不喜歡以名換錢,那是因為你范知州名滿天下.......但我們這些當商人的喜歡啊。
而且,稍微往陰暗層面去想想,這如果要是出錢少了,范知州不高興了,不把自己的名字給刻到碑上去......那不是更要被同鄉們戳脊梁骨的?!
所以啊,包括王升在內,一幫商人在回去仔細盤算了一番後,紛紛來到府衙,在顧深原定的基礎上,至少加碼三成的捐款。
給范仲淹整的都有點哭笑不得了。
原本范仲淹的打算,是把太湖周邊的五條河道疏浚一番,再引流太湖之水入海......這事兒雖然花錢不少,但也在蘇州府的承受範圍之內。
可如今倒好,不算蘇州府本身的治水經費,光募集來的商家捐款,就夠把這五條河疏浚一遍,順便再把河堤加高一尺了。
這都什麼事兒啊。
這個結果,確實是范仲淹沒有預料到的......早知如此,他當年在興化縣修海堤,就不用花那麼長的時間,修到自己丁憂離任都沒修完了。
但不管怎麼說,既然錢到位了,那就開干吧。
今年蘇州遭遇了水患,歉收是肯定的了。
但是吧,大宋朝的稅法規定,豐年不多收,災年不少收......歉收了也一樣是要交秋稅的。
這事兒吧,它不合理,范仲淹也知道,但,並不是現在的范仲淹能改變的。
范仲淹現在能做的,一是上書朝廷,看看能不能減免蘇州府的賦稅,二,就是發揮自己蘇州知州的權利,允許蘇州一府百姓欠繳今年秋稅。
是的,雖然災年朝廷一樣要收稅,但大宋至少允許百姓們欠繳,等來年豐收了,一起補上,也是可以的。
這一點,至少在江南地區,是可行的。
北宋的江南地區,農業發展已經是很發達的了,隨著江東犁等先進農具的出現,再加上數百年的耕作經驗積累,北宋年間的江南,基本能做到兩年三熟,甚至是一年兩熟。
欠一季秋稅,來年補上,對江南百姓來說,雖然負擔重了一些,但也不是不能承受。
要是這場大水發生在西北.......范仲淹都不知道會釀成什麼樣的後果。
大宋的稅制,很公平,但又非常的不公平。
公平在於,一畝地,不管是在西北還是在江南,都是繳同樣的稅收。
不公平的地方在於,江南的農業發展肯定好過西北,百姓的田地產出,也肯定好過西北。
在江南,一場大水最多是加重了百姓的負擔,但如果在西北,那可能就是百姓家破人亡了。
除非是特殊時期,遇到官家大赦天下,否則的話,這樣的稅制,對西北邊地實在是太不公平了。
而這,也是范仲淹這幾年曆經地方和中央後,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
朝廷的國政,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而朝中的宰執相公們,更多想的是修修補補,儘可能的維持平衡......范仲淹不是說這種辦法不好,但終歸是治標不治本。
范仲淹想要去改變,但范仲淹卻始終沒有想好,到底應該怎麼去改變。
范仲淹既不是初入官場,只有理想和衝勁的楞小伙,也不是未來的那位拗相公,他確實想要變法革新,但同時,他也知道,革新政務,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做事情,總得一步一步來。
一個革新不好,真正遭殃的人,不是他這個當官的,還得是普通百姓。
但是吧,有一個事情,范仲淹覺得,不妨借著這次蘇州治水,試一下。
那就是用度公開。
范仲淹打算把這次募集到的,用於治理水患的善款用度,每七天公開一次。
一者,是為了讓這些捐款的商人和百姓看到善款的用度過程,保證每一筆錢都用到位。
二者.......其實范仲淹這麼做,是為了另一項東西的革新在做準備。
公使錢。
對,就是那個讓滕宗諒栽了跟頭,導致范仲淹寫下《岳陽樓記》的公使錢。
當然,這個時候的范仲淹不可能知道後來還會有這麼一出事兒,但不妨礙范仲淹看這個公使錢不順眼。
事實上,公使錢這個東西,本來是朝廷發給各地地方官,用於宴請,招待同僚的用度,目的,就是避免因為這項支出,導致地方官員貪污腐化。
算是高薪養廉的一種方式。
當然,這個公使錢不是進地方官員自己的腰包的,一旦官員離任,這些公使錢就得封庫,交給下一任繼任的官員繼續使用......說到底,就是合法吃喝的公款。
但是吧,因為這筆錢就是用來吃喝玩樂的,因此導致各地濫用公使錢的情況屢有發生,而一旦沒錢了,這些吃喝玩樂的官員們就會伸手向朝廷要錢,這無形中也成為了朝廷的一項重要的財政負擔。
范仲淹在中樞的時候,曾經看過一份吏部公使錢的資料,每年公使錢的用度,居然高達國家財政支出的十分之一.......這就很恐怖了。
因此,范仲淹早就想著,是不是要規範一下公使錢的用度。
具體怎麼規範,其實范仲淹一直沒有想好,如果生硬規定,顯得不近人情,各級官吏必然會嚴重不滿,但如果含糊其辭,那根本起不到效果,還不如不管。
而偏偏這次,因為顧深放出小道消息,說要把商人捐款數量公開的事兒,導致商人們反而踴躍捐款......范仲淹就琢磨著,是不是要求官員把公使錢的用度公開,也能起到警示官員的效果?!
畢竟嘛,在范仲淹看來,官員總是要臉面的,一旦公開公使錢的用度,那些官員們為了自己的名聲考慮,必然會對濫用公使錢有所收斂,這樣朝廷也就能稍微減輕一點公使錢的支出了。
但是吧,公使錢這個事兒,畢竟是朝廷政務,范仲淹不可能一上來就直接搞事兒,所以,他就想拿這次善款來試試水。
這個善款,理論上講不算公款,所以對它的支配和使用,范仲淹有絕對的權利。
而范仲淹也是想看看,通過公開善款支出用度,是不是能讓那些支取善款修河的胥吏們有所收斂,甚至不敢亂碰這些善款。
如果真的能起到這樣的監督效果,那麼將來公使錢改革,范仲淹就有了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