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影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不是所有的後世制度,都適合放在古代實行的,尤其是在古代法制不健全,更多依靠人治而不是法治的情況下,有些制度放在古代,妥妥是要造成混亂的。

  大宋朝的制度,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尤其是立國時留下的隱患,導致很多制度本身就很奇葩,而顧深提議的那一整套預算支度體系,在大宋根本就找不到附著的根基,冒然實行,只會添亂。

  所以,范仲淹狠狠地訓斥了一頓顧深,讓顧深引以為戒,不要什麼事情都想當然,任何國政都關係到萬民福祉,必須慎之又慎。

  治國如小烹,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的。

  不過吧,顧深的話,對范仲淹也不是沒有啟發的。

  以范仲淹對國政的了解,他也覺得,如今的三司制度,確實有些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感覺,三司對全國範圍的計量用度,確實沒有一個明確的把握,弊端還是不少的。

  而借用顧深所謂「總預算」的理論基礎,范仲淹也覺得,三司使下面,應該還有一個部門,專門用來計量全國用度,調整三司儲備,避免大量的財力物力被浪費.......不過這些東西,都是范仲淹內心自己想想而已,暫時還用不到。

  當然,什麼借用商人之力,行外包之事,這事兒直接在范仲淹這邊就被斃掉了......商人做好自己的本職,偶爾賺些銀錢,給國家交稅就夠了,國家大事,還輪不到商人參與進來。

  還是回到治水的事情上來。

  關於顧深的提問,范仲淹直接告訴顧深,只要商人重義,出多少錢他都願意接受,而且,他自然也有辦法,讓對此有疑慮的人說不出話來。

  范仲淹可以這麼說,他反正是君子坦蕩蕩的人......可顧深不能這麼幹吶。

  籌措的錢多了用不完還好說,這要是用度不夠,還要第二輪捐款......對范仲淹的名聲是沒啥影響,但他這個實際負責操持事務的小小貢生,可受不了這樣的非議。

  所以,顧深覺得吧,自己還是把事情想的多一點,起碼得把范仲淹治水計劃的總流程摸清楚,自己搞一個預算出來。

  因此,六月剩下的這段時間,顧深幾乎就是呆在范仲淹的府衙內,對著各種水文,物價資料,盤算這次治水,到底要花多少錢。

  人手不夠,顧深直接把王單給叫來幫忙,而就算王單來了,兩個人也算不過來。

  因此,王單提議,把自家媳婦兒和蘇錦兒一起叫上。

  程玉沒出嫁前,其實也管理過程家的產業,而程家,主要是做車馬行的,整個江南東路的船行,車馬行,基本都有程家的份子錢。、

  程玉對各地物料的運輸成本,可以說是門清。

  至於叫上蘇錦兒......一方面,是因為蘇錦兒家是做布料生意的,雖然主營是絲綢,但對於各地的氈布麻料價格也非常的了解。

  治水需要用到的基本都是氈布麻料,有蘇錦兒在場,更容易制定出合理的預算價格。

  另一方面,王單和程玉覺得,蘇錦兒和顧深的事兒就算是定下來了,讓兩人提前相處一下,培養一下感情。

  當然了,前者是重要目的,後者,只是附帶目的而已。

  很顯然,前者的目的達成的很完美,蘇錦兒不僅在毛氈麻料的用度上給出了專業性意見,還在整個預算制定的過程中,幫了顧深很大的忙。

  畢竟,這四個人裡面,只有蘇錦兒是真正當家做主的,知道哪些東西能省,哪些東西不能省。

  但後者的目的嘛......蘇錦兒現在還是有點生顧深的氣。

  半個多月不上門提親也就罷了,真讓媒人上門提親了,卻還不是本人委託的,而是程玉找來的......顧書生你是幾個意思?!

  娶我蘇錦兒,難道對你來說,就這麼不重要的麼?!

  後來,因為水患的事情,蘇錦兒也知道,如今的顧深被范知州調用了,事務繁忙,所以嘛,對於顧深沒有親自派人提親,也多少能有個理解。

  可理解歸理解,心裡還是有氣的。

  這次,被程玉拉著一起來給顧深幫忙,蘇錦兒雖然來了,但心裡依然還是有些不舒服。

  當然,如果這時候顧深能稍微展現出友好一點的姿態來,對蘇錦兒說兩句好話哄一下,那蘇錦兒也不至於繼續賭氣。

  但......顧深煩吶。

  數學這個東西,真的,不會就是不會啊。

  雖然上輩子學了那麼多年,可如今讓顧深簡單的制定一個項目的預算,顧深依然是覺得力不從心吶。

  本來時間上就不夠,顧深還好幾次算錯了總預算的數額,無論如何也對不上......那個心情,可想而知。

  別說哄一下蘇錦兒了,就是跟蘇錦兒的對話,也僅限於討論具體事務。

  這給了蘇錦兒很大的一個落差感......之前還覺得這個男人是喜歡自己的,但如今看來,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啊。

  蘇錦兒很失落,但......該做的事情,還是得做。

  這也是蘇錦兒的風格,不會因為私人情緒而影響正在做的事情。

  一直到整個預算計劃出爐,蘇錦兒和顧深的關係,也沒有得到什麼實質性的進展......偏偏顧深還對此毫無察覺。

  你真不能怪顧深,畢竟,如今已經是七月初了,如果再不抓緊募錢開工的話,可就錯過治水的黃金時間了。

  因此,預算計劃出爐後,顧深第一時間想的,就是去找范仲淹,獲取他的認可,然後他好去跟城中豪商們按計劃「化緣」。

  顧深走的很匆忙,完全忽視了心情低落的蘇錦兒。

  而一旁的王單和程玉......對視一眼,還是程玉出面,拉著蘇錦兒一起去了西市。

  下了快兩個月的雨,終於是停了,城外依然是一片水澤,水勢還沒有退去,但城內已經慢慢的開始恢復民生,西市也開始慢慢恢復了熱鬧......小姐妹倆一起逛街散心去了。

  而王單嘛,則是回到了家裡,跟自己的父親溝通一下,準備好錢財,等著顧深來取。

  而范仲淹......此時已經拿到了顧深做的治水預算報告了。

  說實話,范仲淹是真的沒想到,明明自己讓顧深不要去搞什麼預算,能募到多少算多少了......可這小子還是弄了這一份預算報告出來。

  這在范沖淹看來,還是屬於年輕人特有的倔脾氣作祟。

  老范當年也倔過,所以能理解顧深的做法,而應對這種做法的最好辦法,不是訓斥,而是進行引導,讓他知道自己做這些,對具體事務並沒有任何幫助。

  然後吧......老范自己又開始自己的沉思了。

  這個預算報告......真的有點意思啊。

  老范是越看,越覺得顧深弄出來的這玩意兒是個好東西,它不僅涉及到了治水工程的每一步,對每一步需要用到的物料,所需花費的銀錢,都做出了一個大概的估算。

  這讓整個治水工程的經過和結果都一目了然,如果按照這份預算報告去執行的話,只要不出現大的意外,所需要的花費全部一目了然。

  甚至吧,如果有官員試圖監守自盜,只要派人按照這份預算,對照實際用度,那基本就是一查一個準。

  當然,如果真的要有人上下其手,其實也不是沒有辦法,光老范自己,就能想出不下三種辦法,從中漁利......但不管哪種辦法,多少都會留下痕跡,就看上官願不願意一查到底了。

  這個預算制度,是個好東西,真正用不好的話,恐怕也只能是用它的人的問題了。

  只不過,還是那句話......如果要用這個預算制度,就必須得建立相應的監察制度,而這兩種制度,都會增加朝廷冗官的負擔。

  范仲淹拿捏不准這裡面的得失,因此,對於這個東西,范仲淹到底是沒有完全接受。

  這份預算報告,范仲淹還是收下了,作為這次治水用度的對照表。

  做事情,老范是不含糊的,他相信自己的操守,相信顧深的操守,但他不會輕易相信下面胥吏的操守......有這份預算表打底,他就不怕下面的胥吏糊弄他了。

  東西是好東西,但要想變成制度,范仲淹還是得好好的琢磨一下這裡面的得失才行。

  至於顧深,則在范仲淹的半暗示下,去找了王單。

  蘇州城裡的富商,沒人比王家更熟,按照這份預算劃分各大富商的捐款額度,沒人比王單更清楚該怎麼做。

  王單倒是能做出這麼一份名單出來,但王單還是有個疑問——如果有人不想出這麼多錢,該怎麼辦?!

  畢竟不是所有富商都跟王家一樣,亟需在官場上結交人脈的。

  有些蘇州商家,本身在江南東路的官面上有人......真要不給面子的話,你也不能逼著人家捐款吧?!

  而對於這一點,顧深卻不以為意......他自然會有辦法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