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蘇州水患
六月的雨,依然在下,並沒有因為范仲淹的憂心而停止。
蘇州城外的河流,終究是承受不住大雨的不停灌涌,水勢漫過了河堤,開始往城外的土地蔓延。
也就搭著蘇州不靠長江,否則就不是水患,而是水災了。
原本住在城外的顧深,也在王單的勸說下,離開了自己的小院子,搬到了王家,躲避這次水患。
而這個時候,一心想要調走的范仲淹,反倒是支棱起來了。
不僅沒有再上書官家請求調離,反而開始調動起手頭所有的物資,開始賑災,治理水患。
范仲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蘇州各縣,打開城門,收容各縣因水患造成的難民。
緊接著,范仲淹做了第二件事——他在蘇州府城設宴,宴請蘇州各地豪商。
很明顯嘛,咱們老范要化緣了。
事實上,托福於宋朝的倉廩制度,以及蘇州本身地處魚米之鄉,僅僅蘇州一地的水患,要安撫那些災民,並不需要咱們老范出面化緣。
但范仲淹做事,肯定是不會只想著眼前的。
范仲淹經過幾番巡視河防,對蘇州的水利情況也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尤其是視察過太湖河堤後,已經有了一個解決蘇州水患的基本方向。
畢竟,老范當年當興化縣令的時候,就已經主持翻修過捍海堰了.......老治水猛男了。
在范仲淹看來,這次蘇州水患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河道疏浚不利,導致大量雨水在太湖內積壓,反灌入河,最終導致水患。
那麼,要治本,就必須疏浚河道,最好還能重新修築一道人工河流,引導太湖之水入海。
這可是一個大工程。
糧食好說,蘇州這邊本就是魚米之鄉,倉廩制度也保持的很好,不管是現在安撫災民,還是以後工程用度,都還夠。
但,錢不夠。
雖然說吧,興修水利這種事情,放在哪個地方官面前都是應該要做的事情,府衙之內也會有預算......但沒誰會跟老范似的,一上來就打算發動大工程,從根上解決問題的。
這事兒吧,哪怕是范仲淹要做,他也得按照流程,先上報江南東路轉運使,然後上報朝廷,請求財政撥款。
可老范到底是從地方做到中央,再從中央做回地方的人,太清楚朝廷的那一套運轉體系了......等錢下來了,恐怕都得到明年梅雨天了。
老范揪心這個錢的事兒,而身邊突然冒出了一個小顧,給老范出了一個主意——實在不行,咱可以學學夏竦嘛。
當年夏竦知襄州的時候,襄州遭遇饑荒,夏竦在開公廩放糧,救濟百姓後發現,糧食好像還是有點不夠用。
夏竦當即做了一個決定——請襄州富戶們一起吃頓飯。
這頓飯,給夏竦換來了十餘萬斛的額外糧食,成功的賑濟了災民,讓襄州百姓渡過了難關,並沒有因為饑荒而引發什麼民亂。
老范聽了小顧的話後,仔細想了一下,覺得很有道理。
這個時候吧,夏竦還不是石介口中的奸佞,而且夏竦在襄州乾的那點事兒,其實前朝也有不少人這麼幹過,能幹成的人,基本都是一代名臣。
因此,老范對幹這事兒,那還真是沒啥心理負擔的。
不過呢,老范也聽說過,夏竦幹這事兒,多少是用了一些威逼利誘的手段......老范是君子,他覺得利誘可以,威逼最好還是不要幹了。
正巧,獻這個計策的小顧,跟蘇州本地最大的豪商王家,有著不錯的交情,而又正巧,老范現在手頭人手不太夠用,小顧又有個貢生的身份。
國家養士這麼多年,可不就是為了讓這些貢生們為國分憂麼。
老范毫不猶豫的就把小顧給徵調了,讓他全權負責跟蘇州豪商們「化緣」的事情。
這事兒吧,顧深還真的沒覺得有多難。
這種事兒,講究的就是一個「帶頭效應」,只要有一個有足夠分量的豪商帶頭,願意捐款幫助官府,那麼剩下的,無非就是錢多錢少的問題罷了。
而顧深呢,確實跟王家頗為交好,要說動王單的父親慷慨解囊,這事兒,顧深也確實有把握。
既然如此,顧深自然也就接過了這個差事兒......老范都在為國為民呢,小顧就在老范的眼皮子底下,總不好偷懶摸魚吧。
再說了,這其實也是一種積攢名望的方式,尤其對顧深這種還沒有考上進士的貢生來說,協助范仲淹治理水患,說出去都得讓人高看兩眼。
因此,接下這個活後,顧深先跑了一趟王家,在王單的陪同下,面見了王家的家主,大豪商王升。
說服王升不難。
於公,這事兒,是身負天下人望的范公發起的,而且范公在剛到任伊始,就提倡建立蘇州郡學,對蘇州士紳們都有恩。
於私,王家的王單現在也是貢生身份,也同樣沒有考取功名,如果這次王家能在范公治水的過程中慷慨解囊,這也是為王單積累人脈和聲望的一種手段。
所以,王升對掏錢是沒有任何意見的,真正為難的是......
「賢侄以為,老夫該出錢幾何?!」王升如此問道。
不是王升在故作玄虛的試探什麼,他是真心實意的在問這個事兒......掏錢,也是一門學問。
雖然說吧,大宋對商人並沒有持打壓的態度,但是,士農工商四民,商終究是排在末等的。
財不露白的道理,王升太明白了。
這種事兒,出錢多了,有遭人嫉恨的嫌疑,要是有心人給你安上一個「賄賂官員」的罪名,別說王升,連范仲淹都受不起。
但出錢少了吧,范公也許不會計較,但王升作為蘇州首富,還是不允許有人在這方面壓他一頭的。
尤其是程家......也就是程玉的娘家。
雖然兩家現在是兒女親家,但事關到底誰是首富的問題,這兩家還是有點要掰扯一下的意思。
說什麼都不能讓程家壓王家一頭啊。
所以,王升是認真的在詢問顧深,自己到底應該出多少錢合適。
而顧深呢,對這個問題也有點含糊。
錢這個東西,不比糧食。
當年夏竦在襄州募取糧食,最後用不完的糧食,大不了往公廩里一放就是了。
可錢這個東西不行啊,放到地方官府上,說不清來源的話,這個錢,誰都不敢接。
這年月可沒什麼紅十字會這樣的組織來吸收捐款,官府的錢財往來,都是要走公帳的......總不能把這些錢充作公使錢吧?!
也沒這個先例啊。
為了這事兒,顧深不得不再回去找了一趟范仲淹,問問整個治水的總預算是多少。
有了目標,自然就可以想辦法分配捐款額度了嘛。
然後范仲淹就問顧深,啥叫總預算?!
顧深稍加解釋後,范仲淹......陷入了沉思。
其實吧,大宋朝,也是有預算制度的,三司的設立,其實就是一種預算制度的體現。
但三司的做法,是先按照歷年用度情況,囤積一批至少夠三年使用的物資,等到朝廷需要使用了,再支度出去......相當於是先買,後用。
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每年的收成不同,用度不同,甚至各地方倉儲條件的不同,會導致三司存儲的很大一部分東西被閒置,而有一些,用度卻遠遠不夠用。
簡單舉個例子,北地兵事頻繁,糧食用度緊張,每年都需要三司額外往邊地運糧,而江南之地,按照三司規定屯糧,但往往又用不了那麼多的糧食,導致很多糧食因為倉儲時間過長而出現發霉變質的問題。
而顧深所說的總預算,卻是先做好計劃要花多少錢,然後根據計劃去做事,計劃用多少材料就買多少材料,如果錢有剩餘,那就把錢重歸府庫,如果錢不夠,那就追加預算。
這麼做吧,有好處,至少錢這個東西,它不會發霉變質。
但也有壞處.......這中間如果有官員監守自盜,那就太容易了。
畢竟,制定預算的人,和執行預算的人,根本就是同一批人。
如果要限制這其中的貪腐現象,就得專門成立一個監督機構,監督預算的制定和執行......這麼一來的話,那不是憑白又要多出一批官吏出來?!
大宋如今冗官的問題已經很嚴重了,如今你治理一個水患,都要搞這種總預算制度的話,那整個國家得有多少工程需要官吏監督執行?!
國家財政會撐不住的。
然後顧深又給范仲淹出了一個餿主意.......不行咱就外包吧。
顧深因此被范仲淹足足訓了一個多時辰......你這是要亂國啊!!!
蘇州城外的河流,終究是承受不住大雨的不停灌涌,水勢漫過了河堤,開始往城外的土地蔓延。
也就搭著蘇州不靠長江,否則就不是水患,而是水災了。
原本住在城外的顧深,也在王單的勸說下,離開了自己的小院子,搬到了王家,躲避這次水患。
而這個時候,一心想要調走的范仲淹,反倒是支棱起來了。
不僅沒有再上書官家請求調離,反而開始調動起手頭所有的物資,開始賑災,治理水患。
范仲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蘇州各縣,打開城門,收容各縣因水患造成的難民。
緊接著,范仲淹做了第二件事——他在蘇州府城設宴,宴請蘇州各地豪商。
很明顯嘛,咱們老范要化緣了。
事實上,托福於宋朝的倉廩制度,以及蘇州本身地處魚米之鄉,僅僅蘇州一地的水患,要安撫那些災民,並不需要咱們老范出面化緣。
但范仲淹做事,肯定是不會只想著眼前的。
范仲淹經過幾番巡視河防,對蘇州的水利情況也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尤其是視察過太湖河堤後,已經有了一個解決蘇州水患的基本方向。
畢竟,老范當年當興化縣令的時候,就已經主持翻修過捍海堰了.......老治水猛男了。
在范仲淹看來,這次蘇州水患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河道疏浚不利,導致大量雨水在太湖內積壓,反灌入河,最終導致水患。
那麼,要治本,就必須疏浚河道,最好還能重新修築一道人工河流,引導太湖之水入海。
這可是一個大工程。
糧食好說,蘇州這邊本就是魚米之鄉,倉廩制度也保持的很好,不管是現在安撫災民,還是以後工程用度,都還夠。
但,錢不夠。
雖然說吧,興修水利這種事情,放在哪個地方官面前都是應該要做的事情,府衙之內也會有預算......但沒誰會跟老范似的,一上來就打算發動大工程,從根上解決問題的。
這事兒吧,哪怕是范仲淹要做,他也得按照流程,先上報江南東路轉運使,然後上報朝廷,請求財政撥款。
可老范到底是從地方做到中央,再從中央做回地方的人,太清楚朝廷的那一套運轉體系了......等錢下來了,恐怕都得到明年梅雨天了。
老范揪心這個錢的事兒,而身邊突然冒出了一個小顧,給老范出了一個主意——實在不行,咱可以學學夏竦嘛。
當年夏竦知襄州的時候,襄州遭遇饑荒,夏竦在開公廩放糧,救濟百姓後發現,糧食好像還是有點不夠用。
夏竦當即做了一個決定——請襄州富戶們一起吃頓飯。
這頓飯,給夏竦換來了十餘萬斛的額外糧食,成功的賑濟了災民,讓襄州百姓渡過了難關,並沒有因為饑荒而引發什麼民亂。
老范聽了小顧的話後,仔細想了一下,覺得很有道理。
這個時候吧,夏竦還不是石介口中的奸佞,而且夏竦在襄州乾的那點事兒,其實前朝也有不少人這麼幹過,能幹成的人,基本都是一代名臣。
因此,老范對幹這事兒,那還真是沒啥心理負擔的。
不過呢,老范也聽說過,夏竦幹這事兒,多少是用了一些威逼利誘的手段......老范是君子,他覺得利誘可以,威逼最好還是不要幹了。
正巧,獻這個計策的小顧,跟蘇州本地最大的豪商王家,有著不錯的交情,而又正巧,老范現在手頭人手不太夠用,小顧又有個貢生的身份。
國家養士這麼多年,可不就是為了讓這些貢生們為國分憂麼。
老范毫不猶豫的就把小顧給徵調了,讓他全權負責跟蘇州豪商們「化緣」的事情。
這事兒吧,顧深還真的沒覺得有多難。
這種事兒,講究的就是一個「帶頭效應」,只要有一個有足夠分量的豪商帶頭,願意捐款幫助官府,那麼剩下的,無非就是錢多錢少的問題罷了。
而顧深呢,確實跟王家頗為交好,要說動王單的父親慷慨解囊,這事兒,顧深也確實有把握。
既然如此,顧深自然也就接過了這個差事兒......老范都在為國為民呢,小顧就在老范的眼皮子底下,總不好偷懶摸魚吧。
再說了,這其實也是一種積攢名望的方式,尤其對顧深這種還沒有考上進士的貢生來說,協助范仲淹治理水患,說出去都得讓人高看兩眼。
因此,接下這個活後,顧深先跑了一趟王家,在王單的陪同下,面見了王家的家主,大豪商王升。
說服王升不難。
於公,這事兒,是身負天下人望的范公發起的,而且范公在剛到任伊始,就提倡建立蘇州郡學,對蘇州士紳們都有恩。
於私,王家的王單現在也是貢生身份,也同樣沒有考取功名,如果這次王家能在范公治水的過程中慷慨解囊,這也是為王單積累人脈和聲望的一種手段。
所以,王升對掏錢是沒有任何意見的,真正為難的是......
「賢侄以為,老夫該出錢幾何?!」王升如此問道。
不是王升在故作玄虛的試探什麼,他是真心實意的在問這個事兒......掏錢,也是一門學問。
雖然說吧,大宋對商人並沒有持打壓的態度,但是,士農工商四民,商終究是排在末等的。
財不露白的道理,王升太明白了。
這種事兒,出錢多了,有遭人嫉恨的嫌疑,要是有心人給你安上一個「賄賂官員」的罪名,別說王升,連范仲淹都受不起。
但出錢少了吧,范公也許不會計較,但王升作為蘇州首富,還是不允許有人在這方面壓他一頭的。
尤其是程家......也就是程玉的娘家。
雖然兩家現在是兒女親家,但事關到底誰是首富的問題,這兩家還是有點要掰扯一下的意思。
說什麼都不能讓程家壓王家一頭啊。
所以,王升是認真的在詢問顧深,自己到底應該出多少錢合適。
而顧深呢,對這個問題也有點含糊。
錢這個東西,不比糧食。
當年夏竦在襄州募取糧食,最後用不完的糧食,大不了往公廩里一放就是了。
可錢這個東西不行啊,放到地方官府上,說不清來源的話,這個錢,誰都不敢接。
這年月可沒什麼紅十字會這樣的組織來吸收捐款,官府的錢財往來,都是要走公帳的......總不能把這些錢充作公使錢吧?!
也沒這個先例啊。
為了這事兒,顧深不得不再回去找了一趟范仲淹,問問整個治水的總預算是多少。
有了目標,自然就可以想辦法分配捐款額度了嘛。
然後范仲淹就問顧深,啥叫總預算?!
顧深稍加解釋後,范仲淹......陷入了沉思。
其實吧,大宋朝,也是有預算制度的,三司的設立,其實就是一種預算制度的體現。
但三司的做法,是先按照歷年用度情況,囤積一批至少夠三年使用的物資,等到朝廷需要使用了,再支度出去......相當於是先買,後用。
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每年的收成不同,用度不同,甚至各地方倉儲條件的不同,會導致三司存儲的很大一部分東西被閒置,而有一些,用度卻遠遠不夠用。
簡單舉個例子,北地兵事頻繁,糧食用度緊張,每年都需要三司額外往邊地運糧,而江南之地,按照三司規定屯糧,但往往又用不了那麼多的糧食,導致很多糧食因為倉儲時間過長而出現發霉變質的問題。
而顧深所說的總預算,卻是先做好計劃要花多少錢,然後根據計劃去做事,計劃用多少材料就買多少材料,如果錢有剩餘,那就把錢重歸府庫,如果錢不夠,那就追加預算。
這麼做吧,有好處,至少錢這個東西,它不會發霉變質。
但也有壞處.......這中間如果有官員監守自盜,那就太容易了。
畢竟,制定預算的人,和執行預算的人,根本就是同一批人。
如果要限制這其中的貪腐現象,就得專門成立一個監督機構,監督預算的制定和執行......這麼一來的話,那不是憑白又要多出一批官吏出來?!
大宋如今冗官的問題已經很嚴重了,如今你治理一個水患,都要搞這種總預算制度的話,那整個國家得有多少工程需要官吏監督執行?!
國家財政會撐不住的。
然後顧深又給范仲淹出了一個餿主意.......不行咱就外包吧。
顧深因此被范仲淹足足訓了一個多時辰......你這是要亂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