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瞎聊天
范仲淹走了,走的時候帶走了《三字經》。
范仲淹試圖自己來補全這本蒙學奇書,續上後面的世系表和勸學篇。
臨走的時候,范仲淹也給顧深留下了自己的回禮——《禮部韻略》。
這是一本韻書,是景德四年丘雍、戚綸所定,朝廷指定的科舉程式書。
范仲淹其實跟顧深聊了很久,一直從中午聊到將近日落,兩個人談天說地的,什麼都聊。
而期間,范仲淹也得知了顧深早年師從周溫的事情。
周溫的老師,是安定學派的創始人胡瑗,而范仲淹,早年也師從胡瑗求學,因此,嚴格意義上講,范仲淹還是顧深的師伯,大家都是一個學派的人物。
當然,范仲淹的格局,是不會局限於什麼學派的,但不妨礙他因此對顧深頗有好感。
在得知顧深三次科舉落榜後,范仲淹也細心的詢問了顧深的應考經歷,幫助顧深分析落榜原因,最後,給顧深留下了《禮部韻略》這本書。
在范仲淹看來,顧深落榜的最主要原因,還是應試的聲律不符合朝廷規範,對韻略研讀不夠。
所以范仲淹才把《禮部韻略》給顧深,希望顧深認真研讀,掌握好聲律和韻略格式,下次應考的時候,能對顧深有所幫助。
而在隨後的日子裡,范仲淹也會時不時的來一次村學學堂,找顧深一起閒聊,聊的內容什麼都有,有談古,也有論今。
范仲淹越聊,就越發現顧深知道的東西越多......雖然有些觀點范仲淹不一定苟同吧,但起碼,范仲淹也不得不承認,顧深說的有一定的道理。
就比如孔融的事兒,范仲淹就問過顧深。
「孔北海之事,雖有史記載,卻也情有可原......幼子不識原委,若其誤讀,豈不有違孝之本意?!」
范仲淹這話的意思吧,就是想替孔融辯解一下。
孔融提出的「父母無恩論」,單獨拿出來看,確實是驚世核俗,不過當時孔融的用意,是為了駁斥那些愚孝。
孔融認為,父母給與的恩德,是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之中,而不是簡單的把子女生下來就是恩德。
但這話吧,擱任何時候都有爭議,更別說那個時代了。
范仲淹是讀書讀的多,他能看清孔融說話的用意,雖然也不敢苟同,但終究是給出了一個「情有可原」的評價。
但,范仲淹還是覺得,這種事兒,不適合對孩子們去講,他們本身就沒讀過多少書,缺乏分辨的能力,如果簡單粗暴的人為孔融言行不一,是個不孝的人,那就失去了教育的本意了。
而顧深對此的回答,則是這樣的。
「為父則罷,為母十月懷胎,豈曰無恩?!」
先不說十月懷胎的艱辛,這年月生孩子,跟過鬼門關沒什麼區別,根本就是拿自己的命在賭......誰敢說當母親的對自己無恩,那真的是沒心沒肺了。
「且人之性多雜,豈能一言以概之?!孔北海幼年讓梨,確為佳話,然年長後出此暴論,雖有可原,卻依然有失偏頗......正如前朝奸相丁謂,早年鎮守邊疆,何嘗不是一員良吏?!」
這話說的吧,范仲淹就有些語塞了。
丁謂這個人,如今是公認的真宗朝奸相,但早年間,他鎮守邊境,撫邊安民,功勳也很顯著,朝堂中也有人稱其有良相之才。
甚至丁謂進了中樞,當了三司使後,依然還盡心盡力,革除三司弊端,使得三司行政效率提高。
可偏偏在真宗皇帝後期一系列封禪泰山和沉迷祥瑞的事情上,丁謂就跟變了一個人一樣,他和王欽若等人一起,逢迎上意,排除異己,完全沒有了一朝宰執的樣子。
范仲淹沒法反駁顧深舉的這個例子,因為他也無法去解釋,為什麼早年丁謂和晚年丁謂的差距那麼大。
范仲淹不是書呆子,多年的地方經歷讓范仲淹明白,有些人在站在不同立場上的時候,做出的選擇也是不同的。
所以范仲淹才會認為孔融的言論是「情有可原」。
但范仲淹不明白,一個人的道德準繩,到底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能下滑的那麼快的?!
立場不同,選擇不同,這可以理解......但起碼的道德底線得有啊。
而丁謂,顯然就是沒有道德底線的那一個。
甚至,范仲淹還由丁謂,聯想到了當今的朝堂,聯想到了那個把自己連夜打包送出汴梁的人。
「當今朝堂,雖無丁謂之禍,卻難免有丁謂之憂也.......」范仲淹很是憂心的,說了這麼一句話。
范仲淹到底還是厚道人,他沒有直接指名道姓的說出呂夷簡的名字。
但是吧,范仲淹為什麼被貶,以及如今朝堂的宰執到底是誰的問題......誰能不知道啊。
看起來,小范對老呂在廢后事件上的所作所為,還是相當的不滿的。
不過嘛,顧深對此還是有不同的看法的。
「不然,學生以為,呂壽州絕非丁謂之流。」顧深難得的搖頭,否定了自己偶像的說法。
這點上,范仲淹倒是有些意外了......自己這個小師侄,莫非不僅的能「談古」,還能「論今」。
帶著點好奇,也帶著點考教的意味,范仲淹問道,「子均之言,何解?!」
能怎麼解啊,歷史公論唄......但凡知道一點兩宋歷史的人,誰會把丁謂和呂夷簡相提並論啊。
更別說,人家呂夷簡後來還配享太廟了的。
但這話不好就這麼說,蓋棺定論這種事兒,起碼也得等當事人死了以後才能說.......所以,得說的有理有據一些才行。
顧深認真的想了一下,然後開始說道,「丁謂所為,不過是為了個人權勢,而呂壽州不同。昔日章獻皇后秉政,呂壽州雖多有搖擺,卻從未逢迎上意,施政之策,亦堪稱為國良謀。今二度為相,雖有跋扈之跡,然其所用之人亦皆是謀國之人,所行之策,亦都是謀國之策......況且,昔年若無呂壽州,豈有章懿皇后哀榮,如今官家又該如何自處?!」
簡單來說,就是呂夷簡這個人,雖然有時候看起來像牆頭草,尤其在天聖年間,對劉娥的一些做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做事的手段也有些下作,也會黨同伐異,但他這麼做的目的,不是跟丁謂那樣保證自己的權勢,他只是為了減少自己的施政阻礙,能更好的為國家推行政策。
作為宰執,呂夷簡毫無疑問是合格的......或者說,像他這樣的宰執,才是真正能幹大事的人。
至於勸諫章獻皇后,也就是劉娥,那是一段公案。
當年李宸妃死後,劉娥心虛啊,所以就想著要不草草下葬得了......這時候,是呂夷簡站出來,委婉的提醒一下劉娥,不能這麼對待李宸妃。
結果劉娥裝聽不懂,推三阻四的,呂夷簡火了,難得的正面硬剛劉娥,直接把話挑明了——你就不怕將來官家知道了真相後,一點後路都不給你留麼?!
這是真的,原話就是這麼一個意思......直接把劉娥給震住了。
之後,才有了劉娥以皇后禮下葬李宸妃的事情。
劉娥也許是為了給自己留條後路,事實證明,這條後路也確實留對了,趙禎在知道真相後,對他的「大娘娘」雖然有些不滿,但終究還是原諒了她。
但呂夷簡可不是為了劉娥好才這麼諫言的,他不僅是站在了趙禎的立場上,要求劉娥善待李宸妃,同時也是為了國家政權穩定過渡在考慮。
試想,要是劉娥沒有以皇后禮下葬李宸妃,等到劉娥死後,趙禎必然會得知真相,如果自己的生母還是被草草下葬的,那趙禎必然不可能原諒劉娥。
而趙禎如果怨恨了劉娥,那麼劉娥施政的這些年,所有的國家政策,都有可能會因為趙禎的怨恨而推到重來,朝政必然會因此動盪.......這是呂夷簡不願意看到的。
而這,就是呂夷簡和丁謂不一樣的地方......換成丁謂面臨這樣的局面,他肯定不會去冒著得罪劉娥的風險勸諫,事後肯定也會站在趙禎的立場上,把劉娥罵的體無完膚,只為保住自己的地位。
道理呢,就是這麼一個道理,顧深說完後,范仲淹也微微點頭,承認顧深說的有道理。
但是吧,范仲淹還是不太能認可呂夷簡的做法。
「不管如何,逢迎上意,無理廢后,欺壓言官......呂壽州所為,終非宰執之道。」范仲淹如此說道。
說白了,小范還是對老呂在廢后一事上的做法,很有意見。
但這事兒吧......說實話,顧深不知道該不該去勸解范仲淹。
這事兒你就是讓呂夷簡自己來當面對質,呂夷簡都不敢說自己做的沒錯......甚至有可能,現在老呂自己都後悔了。
畢竟吧,趙禎這個人.......在女色方面,其實真沒好到哪兒去。
而且,郭皇后被廢的這件事情上,老呂固然不厚道的公報私仇,但真正的原因,還是官家趙禎。
趙禎在被劉娥管了這麼多年後,好不容易能放開手腳了,肯定不會允許身邊還有個女人對自己管東管西的。
要知道,趙禎現在也才二十四歲,早年的拘束生活,導致他的叛逆期,來的稍微晚了那麼一些而已。
這事兒的真正始作俑者,是那個被憋壞了的官家,不是呂夷簡。
而范仲淹,作為臣子,他肯定是不能說官家有什麼不對的,那麼就只能怪呂夷簡沒有盡到宰執的責任,沒有好好的勸諫陛下了。
這事兒吧......沒法說。
范仲淹試圖自己來補全這本蒙學奇書,續上後面的世系表和勸學篇。
臨走的時候,范仲淹也給顧深留下了自己的回禮——《禮部韻略》。
這是一本韻書,是景德四年丘雍、戚綸所定,朝廷指定的科舉程式書。
范仲淹其實跟顧深聊了很久,一直從中午聊到將近日落,兩個人談天說地的,什麼都聊。
而期間,范仲淹也得知了顧深早年師從周溫的事情。
周溫的老師,是安定學派的創始人胡瑗,而范仲淹,早年也師從胡瑗求學,因此,嚴格意義上講,范仲淹還是顧深的師伯,大家都是一個學派的人物。
當然,范仲淹的格局,是不會局限於什麼學派的,但不妨礙他因此對顧深頗有好感。
在得知顧深三次科舉落榜後,范仲淹也細心的詢問了顧深的應考經歷,幫助顧深分析落榜原因,最後,給顧深留下了《禮部韻略》這本書。
在范仲淹看來,顧深落榜的最主要原因,還是應試的聲律不符合朝廷規範,對韻略研讀不夠。
所以范仲淹才把《禮部韻略》給顧深,希望顧深認真研讀,掌握好聲律和韻略格式,下次應考的時候,能對顧深有所幫助。
而在隨後的日子裡,范仲淹也會時不時的來一次村學學堂,找顧深一起閒聊,聊的內容什麼都有,有談古,也有論今。
范仲淹越聊,就越發現顧深知道的東西越多......雖然有些觀點范仲淹不一定苟同吧,但起碼,范仲淹也不得不承認,顧深說的有一定的道理。
就比如孔融的事兒,范仲淹就問過顧深。
「孔北海之事,雖有史記載,卻也情有可原......幼子不識原委,若其誤讀,豈不有違孝之本意?!」
范仲淹這話的意思吧,就是想替孔融辯解一下。
孔融提出的「父母無恩論」,單獨拿出來看,確實是驚世核俗,不過當時孔融的用意,是為了駁斥那些愚孝。
孔融認為,父母給與的恩德,是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之中,而不是簡單的把子女生下來就是恩德。
但這話吧,擱任何時候都有爭議,更別說那個時代了。
范仲淹是讀書讀的多,他能看清孔融說話的用意,雖然也不敢苟同,但終究是給出了一個「情有可原」的評價。
但,范仲淹還是覺得,這種事兒,不適合對孩子們去講,他們本身就沒讀過多少書,缺乏分辨的能力,如果簡單粗暴的人為孔融言行不一,是個不孝的人,那就失去了教育的本意了。
而顧深對此的回答,則是這樣的。
「為父則罷,為母十月懷胎,豈曰無恩?!」
先不說十月懷胎的艱辛,這年月生孩子,跟過鬼門關沒什麼區別,根本就是拿自己的命在賭......誰敢說當母親的對自己無恩,那真的是沒心沒肺了。
「且人之性多雜,豈能一言以概之?!孔北海幼年讓梨,確為佳話,然年長後出此暴論,雖有可原,卻依然有失偏頗......正如前朝奸相丁謂,早年鎮守邊疆,何嘗不是一員良吏?!」
這話說的吧,范仲淹就有些語塞了。
丁謂這個人,如今是公認的真宗朝奸相,但早年間,他鎮守邊境,撫邊安民,功勳也很顯著,朝堂中也有人稱其有良相之才。
甚至丁謂進了中樞,當了三司使後,依然還盡心盡力,革除三司弊端,使得三司行政效率提高。
可偏偏在真宗皇帝後期一系列封禪泰山和沉迷祥瑞的事情上,丁謂就跟變了一個人一樣,他和王欽若等人一起,逢迎上意,排除異己,完全沒有了一朝宰執的樣子。
范仲淹沒法反駁顧深舉的這個例子,因為他也無法去解釋,為什麼早年丁謂和晚年丁謂的差距那麼大。
范仲淹不是書呆子,多年的地方經歷讓范仲淹明白,有些人在站在不同立場上的時候,做出的選擇也是不同的。
所以范仲淹才會認為孔融的言論是「情有可原」。
但范仲淹不明白,一個人的道德準繩,到底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能下滑的那麼快的?!
立場不同,選擇不同,這可以理解......但起碼的道德底線得有啊。
而丁謂,顯然就是沒有道德底線的那一個。
甚至,范仲淹還由丁謂,聯想到了當今的朝堂,聯想到了那個把自己連夜打包送出汴梁的人。
「當今朝堂,雖無丁謂之禍,卻難免有丁謂之憂也.......」范仲淹很是憂心的,說了這麼一句話。
范仲淹到底還是厚道人,他沒有直接指名道姓的說出呂夷簡的名字。
但是吧,范仲淹為什麼被貶,以及如今朝堂的宰執到底是誰的問題......誰能不知道啊。
看起來,小范對老呂在廢后事件上的所作所為,還是相當的不滿的。
不過嘛,顧深對此還是有不同的看法的。
「不然,學生以為,呂壽州絕非丁謂之流。」顧深難得的搖頭,否定了自己偶像的說法。
這點上,范仲淹倒是有些意外了......自己這個小師侄,莫非不僅的能「談古」,還能「論今」。
帶著點好奇,也帶著點考教的意味,范仲淹問道,「子均之言,何解?!」
能怎麼解啊,歷史公論唄......但凡知道一點兩宋歷史的人,誰會把丁謂和呂夷簡相提並論啊。
更別說,人家呂夷簡後來還配享太廟了的。
但這話不好就這麼說,蓋棺定論這種事兒,起碼也得等當事人死了以後才能說.......所以,得說的有理有據一些才行。
顧深認真的想了一下,然後開始說道,「丁謂所為,不過是為了個人權勢,而呂壽州不同。昔日章獻皇后秉政,呂壽州雖多有搖擺,卻從未逢迎上意,施政之策,亦堪稱為國良謀。今二度為相,雖有跋扈之跡,然其所用之人亦皆是謀國之人,所行之策,亦都是謀國之策......況且,昔年若無呂壽州,豈有章懿皇后哀榮,如今官家又該如何自處?!」
簡單來說,就是呂夷簡這個人,雖然有時候看起來像牆頭草,尤其在天聖年間,對劉娥的一些做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做事的手段也有些下作,也會黨同伐異,但他這麼做的目的,不是跟丁謂那樣保證自己的權勢,他只是為了減少自己的施政阻礙,能更好的為國家推行政策。
作為宰執,呂夷簡毫無疑問是合格的......或者說,像他這樣的宰執,才是真正能幹大事的人。
至於勸諫章獻皇后,也就是劉娥,那是一段公案。
當年李宸妃死後,劉娥心虛啊,所以就想著要不草草下葬得了......這時候,是呂夷簡站出來,委婉的提醒一下劉娥,不能這麼對待李宸妃。
結果劉娥裝聽不懂,推三阻四的,呂夷簡火了,難得的正面硬剛劉娥,直接把話挑明了——你就不怕將來官家知道了真相後,一點後路都不給你留麼?!
這是真的,原話就是這麼一個意思......直接把劉娥給震住了。
之後,才有了劉娥以皇后禮下葬李宸妃的事情。
劉娥也許是為了給自己留條後路,事實證明,這條後路也確實留對了,趙禎在知道真相後,對他的「大娘娘」雖然有些不滿,但終究還是原諒了她。
但呂夷簡可不是為了劉娥好才這麼諫言的,他不僅是站在了趙禎的立場上,要求劉娥善待李宸妃,同時也是為了國家政權穩定過渡在考慮。
試想,要是劉娥沒有以皇后禮下葬李宸妃,等到劉娥死後,趙禎必然會得知真相,如果自己的生母還是被草草下葬的,那趙禎必然不可能原諒劉娥。
而趙禎如果怨恨了劉娥,那麼劉娥施政的這些年,所有的國家政策,都有可能會因為趙禎的怨恨而推到重來,朝政必然會因此動盪.......這是呂夷簡不願意看到的。
而這,就是呂夷簡和丁謂不一樣的地方......換成丁謂面臨這樣的局面,他肯定不會去冒著得罪劉娥的風險勸諫,事後肯定也會站在趙禎的立場上,把劉娥罵的體無完膚,只為保住自己的地位。
道理呢,就是這麼一個道理,顧深說完後,范仲淹也微微點頭,承認顧深說的有道理。
但是吧,范仲淹還是不太能認可呂夷簡的做法。
「不管如何,逢迎上意,無理廢后,欺壓言官......呂壽州所為,終非宰執之道。」范仲淹如此說道。
說白了,小范還是對老呂在廢后一事上的做法,很有意見。
但這事兒吧......說實話,顧深不知道該不該去勸解范仲淹。
這事兒你就是讓呂夷簡自己來當面對質,呂夷簡都不敢說自己做的沒錯......甚至有可能,現在老呂自己都後悔了。
畢竟吧,趙禎這個人.......在女色方面,其實真沒好到哪兒去。
而且,郭皇后被廢的這件事情上,老呂固然不厚道的公報私仇,但真正的原因,還是官家趙禎。
趙禎在被劉娥管了這麼多年後,好不容易能放開手腳了,肯定不會允許身邊還有個女人對自己管東管西的。
要知道,趙禎現在也才二十四歲,早年的拘束生活,導致他的叛逆期,來的稍微晚了那麼一些而已。
這事兒的真正始作俑者,是那個被憋壞了的官家,不是呂夷簡。
而范仲淹,作為臣子,他肯定是不能說官家有什麼不對的,那麼就只能怪呂夷簡沒有盡到宰執的責任,沒有好好的勸諫陛下了。
這事兒吧......沒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