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范仲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北宋時期,其實南方這邊的讀書氛圍,是要好於北方的。

  史料記載,南方的讀書人比例,已經達到了「十室有六七」的程度......雖然對於這個讀書人的定義,可能和我們現在理解的有所不同,但南方的讀書氛圍,確實很好。

  但,這麼好的讀書氛圍,至少在北宋時期,著名的官學書院們,跟南方基本沒啥關係。

  所以,范仲淹提議創建蘇州郡學,本質上還是在位蘇州本地的官員和讀書人謀取福利。

  一招,不僅解決了那一大片土地的歸屬問題,還讓剛剛才上任十幾天的范仲淹,得到了蘇州本地士紳們的支持。

  而范仲淹這個人吧,雖然還是對在蘇州當官有些戰戰兢兢,不停的上疏給官家,希望官家能把他調離蘇州......但答應下來的事兒,他還是會認真做好的。

  說要建郡學,那就不能有任何馬虎。

  這麼大一片土地,該怎麼規劃,怎麼利用,怎麼修建,范仲淹全程盯著。

  他不僅在府衙里盯著,還親自的跑到了蘇州郊外實地查看,生怕中間出現胥吏有意矇騙上官的情況。

  真不是范仲淹想太多,而是北宋的胥吏們,玩起花樣來,那真的是花樣百出,防不勝防。

  有過地方執政經驗的范仲淹,怎麼可能不懂這裡面的道道。

  不到實地看著進度,范仲淹是真的不太放心。

  看著看著吧,范仲淹發現啊,這個蘇州城附近的讀書氛圍,還真的不是一般的好。

  不管是蘇州城內,還是城外,又或者是臨近的崑山縣,只要有條件,就會辦村學,鄉學。

  雖然教授的大多是一些簡單的啟蒙之學,但這種氛圍,卻是其他地方很少見的。

  而考察了一圈的蘇州城周邊的各種村學,鄉學,范仲淹發現,就在蘇州城南,一個叫姚家村的地方,這裡的村學,很特別。

  這裡教授的蒙學內容,是三本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

  《千字文》可以理解,是南北朝時期南梁儒者周興嗣編纂的,范仲淹也讀過,挺淺顯易懂的。

  只是,這裡的淺顯易懂,是針對范仲淹這樣的大儒而言的,對蒙學兒童而言,還是有些難度,因此,很少有人把《千字文》作為蒙學書籍。

  至於《百家姓》和《三字經》,范仲淹聞所未聞。

  當然,天下藏書何其多,范仲淹也不敢說自己讀盡了天下書......但聽都沒聽說過的書籍,范仲淹還是有著強烈的好奇心的。

  所以,范仲淹難得的,接連來到這個村學,旁聽了好幾天的授課。

  《百家姓》這本蒙書吧,其實沒什麼出奇的,不過是遵循聲律,把一些常見姓氏編撰成書而已......唯一的可取之處,大概是這個教書先生居然能找到這麼多的姓氏,編成這麼長一段的蒙學書,而且還能符合聲律格調。

  倒也頗見聲律方面的功底。

  可話又說回來,范仲淹發現了一個挺自相矛盾的地方。

  《百家姓》這本蒙書很符合聲律格調,但這個教書先生在傳授孩童讀書的時候,自己卻又明顯的讀錯了好幾個聲律格調......這就太矛盾了。

  能寫,但不能讀?!

  還是說,這個《百家姓》,就不是這個教書先生編撰的?!

  之後又聽了幾天,范仲淹聽到了《三字經》,然後范仲淹就斷定了,這兩本蒙學奇書,大概率都不是這個教書先生所編撰的。

  《三字經》這本蒙書很好,真的非常好。

  它比《千字文》更加淺顯易懂,適合孩童開蒙,而且開篇講述的,更多是一些人生道理,樹立「做人先做德」的理念,很顯然非常符合這個時代的儒家觀念。

  唯一不好的地方在於,這個《三字經》,明顯是殘本,沒有寫完......後面的世系表根本沒寫進去。

  顯然,這位教書先生沒能力去補全這後面的內容......否則作為一個讀書人,看到這樣的蒙學奇書,又是殘本,怎麼可能不想著儘快完善它?!

  更別說,這個教書先生,在傳授《三字經》的時候,聲律方面的錯誤,也犯了好幾個。

  很顯然,這個教書先生,似乎並不擅長聲律。

  對聲律方面沒有足夠的研究,恐怕是寫不出這兩本聲律嚴謹的啟蒙讀物出來的。


  但是吧,這幾天的旁聽,范仲淹也發現了,這個教書先生,雖然在聲律方面有所欠缺,但架不住他知道的東西真的是太多了。

  一般的蒙學開蒙,大部分的教書先生,也就是讓孩子們死記硬背,記下所教的內容,能默寫出來,也就完事兒了。

  可姚家村的這個教書先生吧,不僅僅是讓孩子們背,讓孩子們寫,還給孩子們講述三本蒙書中的典故。

  這種事兒,可不是每個蒙學老師都願意乾的,畢竟不是每個蒙學老師肚子裡都有這些知識儲備,也不是每個孩子都願意聽老師去講這些有的沒的。

  對范仲淹來說,這三本蒙學中的有些典故,他都得仔細回想一下,才能想的起來在哪兒看過,更別說一個普通的教書先生了。

  如果這書是他編撰的,那他知道典故還能理解,可現在范仲淹看來,這位教書先生應該也是偶得奇書,那他能說出這三本書中的所有典故,可見其讀書涉獵之廣。

  這就足夠范仲淹起結交之心了。

  之後又聽了兩天,聽到教書先生在講解「融四歲,能讓梨」的典故時,說著說著嘴瓢了,一口氣說到孔融跟禰衡的那段關於「父母無恩論」的毀三觀問答......范仲淹忍不了了。

  這事兒,你跟一群孩子們去說它幹啥?!

  因此,旁聽了好幾天的范仲淹,終於在顧深授課完畢後,正式登堂,拜訪了顧深。

  而顧深呢,早就看這個旁聽了好幾天的中年人不太順眼了。

  這年月,對知識這塊,並沒有什麼所有權,因此,不管是村學還是官學,只要你願意聽,一般的教書先生都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大宋風氣如此,勸學嘛。

  但,這也僅僅是針對那些願意求學的學子,孩童們......你一個一看就有四十歲朝上的中年人,在村學外面偷聽好幾天,這是要幹啥?!

  如果是為了求教而來,那就正式的登堂拜訪,顧深也不會吝嗇於手頭的這幾本教材,讓你抄走,回去教孩子,也是可以的。

  偷聽抄錄這種事兒,是人品問題,不管放在哪個時代,都是很讓人不齒的。

  是的,顧深把范仲淹,當成是隔壁村學派來偷聽教材的老學究了。

  可如今,范仲淹正式登門,自報名號後......顧深慌了,是真的慌了。

  范仲淹是君子,是光明正大的人,他既然主動登門造訪,就不會用什麼假名,老老實實的報上了自己的籍貫和真名。

  「吳縣范仲淹,見過先生。」

  甚至,為了表示對顧深村學教授身份的尊重,范仲淹還是行的平輩禮。

  這下倒是把顧深給驚到了。

  一個看著就有四十多歲的中年人,跟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行平輩禮......這本身已經是很出格的一件事情了。

  顧深幾乎是不假思索的,趕緊以晚輩禮回禮,然後自報姓名。

  「不敢受長者之禮,晚輩顧深,見過......呃,你是范仲淹?!」

  偶像上門了嘿......得好好看著,不能讓他給跑了。

  這一驚一乍的,倒是把范仲淹給整懵了。

  這人,什麼毛病?!

  前面還一副彬彬有禮,頗有君子風範的跟自己回禮,怎麼轉頭後半句來了個「你是范仲淹」這樣的責問?!

  而接下來顧深的舉動,倒是讓老范多少明白點門道了。

  顧深在得知,眼前的這位,就是自己一直以來的偶像,身負天下人望的范仲淹後,那個激動地......泡茶的手都在抖。

  這年月沒炒茶,依然還是茶湯,所以嘛,一般出於對客人的尊敬,主人家都是當面奉茶的......不過顧深由於見到偶像太激動,手太抖,一碗茶湯做的吧,嗯,就挺難看的。

  可以說毫無「飲中君子」的樣子。

  范仲淹倒是一點都不在意,笑著接受了顧深的奉茶,同時,也開口說道,「先生是讀書人,老夫亦是讀書人,彼此皆同,不必如此相待。」

  年輕人嘛,范仲淹也見過不少了,那些見了自己說不出話來的都有,顧深這個表現雖然有點出格,但也是可以理解的。

  就是有點沉不住氣。

  這就是范仲淹對顧深的第一印象。

  而顧深呢,也知道自己有點失態了,給偶像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深吸一口氣,調整一下心態。

  然後,才行禮問道,「不知范公屈尊前來,所為何事?!」

  「只為以文會友爾......」范仲淹如此答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