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最佳損友
顧深和顧松的感情,說起來,挺複雜的。
剛穿越過來那會兒,顧深對自己這個名義上的父親,就有點不知道該怎麼辦。
突然的穿越到一個陌生的世界,周邊都是自己根本不認識的人和事,顧深是充滿著惶恐和無力感的。
畢竟,那個時候的顧深,才十歲,哪怕靈魂是個成年人,但十歲孩童,在任何時代都沒有什麼話語權。
因此,顧松對顧深的悉心照料,確實讓顧深感受到了親情的溫暖。
但,也因為鳩占鵲巢的心虛,讓顧深始終對顧松抱有一定的戒心,生怕這個父親看出自己兒子已經被掉包了靈魂。
可顧松對顧深,可以說是完美的盡到了一個父親的責任,從十歲到十五歲,顧深都是在顧松的照顧下,安心長大的。
一直到顧深去了安定學院學習,顧松依然每月雷打不動的寄信給顧深,關心顧深的學業,生活,交友,並且從來沒有讓顧深因為生活費的問題操心過。
再加上顧深的母親早逝,顧松一直是又當爹又當媽的在照顧著顧深,十年的點滴相處,顧深早就認可了自己在這個世界的父親。
如今一聽到父親病危,顧深無論如何也無法在汴梁呆下去了,抓緊一切時間趕回蘇州。
但,終究是晚了一步。
汴梁距離蘇州到底是太遠了,顧松哪怕再怎麼堅持,也沒有能堅持到見自己兒子最後一面......等顧深趕回蘇州的時候,顧松已經病逝了。
這件事,對顧深的打擊非常的大,甚至一度,讓顧深對參加科舉,產生了動搖......如果自己不是太過於執著參加天聖九年的科舉,是不是就能親自回鄉照顧自己的父親,甚至自己的父親就不用死了?!
但可惜......一切,都沒有如果。
顧松對於顧深來說,就是這個陌生世界裡的親人,也是唯一一個可以放心依靠的人......現在顧松過世,顧深甚至覺得這個世界已經沒什麼值得留戀的了。
就在顧深沉浸在喪父之痛的時候,顧深的第三個貴人,出現了。
王單,字善友,顧深在安定書院讀書時結識的好友。
王單也是蘇州人,但跟顧深這個蘇州城外的小地主不同,王單家,是蘇州城內知名的豪商,他家開的酒樓,幾乎遍布江南的各個州府。
大宋因為立國時落下的病根,並不抑制土地兼併,同時為了補貼財政收入,也鼓勵工商業發展......但,士農工商的階層劃分還是在的,不可動搖。
因此,王單家裡就算做的生意再大,如果只是一個豪商家庭的話,指不定什麼時候就被人養肥了宰了。
所以,王單秉持著整個王家的希望,走上了讀書科舉的這條路子。
而王單本人呢,也還算爭氣,雖然是靠著鈔能力才進入的安定書院讀書,但他也是憑藉著自己的學識和能力,通過了安定書院的結業考試的。
安定書院吧,雖然寬入,但是嚴出......能通過書院結業考試,拿到貢生資格的人,都不可能是靠鈔能力通關的人。
那一天,大概是王單最揚眉吐氣的一天,以往對自己不假辭色的學弟們,在那一天,都對他讚譽有加。
而王單在書院內唯一的朋友,就只有顧深一人。
王單又不是傻子,他靠著鈔能力進入的安定書院,自然會被書院內其他考入的學子看輕甚至排擠,而一群圍著他的同學或者學弟,也沒幾個是認準了他的人,不過是看上他口袋裡幾乎用不完的錢而已。
只有顧深,是唯一一個跟自己誠心相交,看重自己人品的人。
所以,在取得貢生資格後,顧深想要進京趕考,王單二話沒說的,帶著自己的護院張岊,陪著顧深一起上路了。
兩個人都有參加制科和貢舉的資格,而兩個人也都跟提前說好了一樣,在天聖八年和天聖九年的三次科舉考試里,一起落榜了。
真不愧是好兄弟,一對難兄難弟。
而在顧深得知自己父親病危後,王單也毫不猶豫的放棄了明年的科舉,陪著顧深一起回鄉,幫著顧深料理家中後事。
在顧深陷入自我懷疑,自我責備的那半年時間裡,王單也是一直陪在顧深的身邊,開解,安慰,甚至想盡一切辦法,轉移顧深的注意力,陪著顧深走出那段艱難的歲月。
而也正是王單的開解和陪伴,讓顧深意識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並不是一個親朋好友都沒有了,還有人在真心的擔心著自己。
在那以後,顧深是真的拿王單當兄弟處。
而如今,顧深在蘇州城外的姚家村當村學老師,王單閒著沒事兒,總是會跑來找顧深玩。
當然,來玩的時候,免不了就要帶著一些好酒好菜的過來......王家開酒樓的,真不缺這些東西。
有時候王單喝多了,也會在顧深家裡睡下,顧深家裡還有一個王單的專屬房間,就跟在自己家裡沒什麼區別。
而這天,王單也和往常一樣,讓自己的護院提著一食盒的菜,自己拎著一壇酒,掐准了顧深下課的點,晃晃悠悠的溜達到顧深的家裡,準備消磨一天的時間。
顧深結束學堂授課後,還沒走近家門,就聞到了酒香和菜香的味道。
微笑一下,也不客氣,顧深推門進去,跟王單的護院張岊打個招呼,坐下就開始吃吃喝喝起來。
說起來,這一屋子的三個人,彼此結識,也是因為吃。
顧深有著一個來自後世的靈魂,對這個時代其他的東西都能忍,唯一對這個時代的食物是不能忍。
後世的物資豐富,吃的東西也都很講究,烹飪,在現代甚至上升到了藝術的層次。
但在這個時代,想吃個鐵鍋炒菜都是奢望。
北宋年間,確實已經出現了鐵鍋炒菜,但是吧,先不說烹飪水平有多低下,就說這項技術,不管在哪個酒樓,都是大師傅級別的,炒菜的時候不僅不准人看,甚至連窗戶都得用黑布蒙起來。
這種情況下,這個時代大部分的酒樓菜式,還是以蒸菜,煮菜為主。
顧深吃了快十年了,依然還是有些吃不慣。
所以啊,在泰州安定書院求學的時候,顧深驚聞泰州城內的酒樓來了個大師傅,會用鐵鍋炒菜......當即就想著過去看看熱鬧,順便嘗嘗在這個時代的美味,回憶一下上輩子家常菜的味道。
然後吧,就很失望......做的還不如顧深上輩子第一次做飯的時候呢。
用油太少,火候控制太差,調味料太單一......甚至顧深懷疑,這家酒樓請來的大師傅,是不是以前干燒烤的?!
怎麼每道炒菜都差不多要炒糊了才出鍋?!
顧深不知道是自己運氣不好,遇到了手藝不行的大師傅,還是這個時代的炒菜就這個味......但他終究是個有涵養的人,不好吃,也沒必要當眾說出來。
結果隔壁桌有個愣頭青,他就真的說出來了。
不是別人,就是王單。
這貨家裡是開酒樓的啊,還是那種連鎖店分布半個江南的那種酒樓家大少爺......從小吃過的東西,比這個酒樓請來的大師傅都多。
王單也不是沒吃過炒菜,但炒成這樣還敢厚臉皮拿出來賣的人,王單是真的沒見過。
所以他直接就說了出來,甚至要叫大師傅過來,教育教育他,炒菜應該怎麼做。
但可惜,王單忘了,這裡是別人家的酒樓,不是他家開的......酒樓老闆還以為王單是來砸場子的呢。
這年月開酒樓的,需要應對三教九流的人,潑皮無賴上門挑事兒是常有的事兒,而王單這次出來的著急,一沒穿安定書院的常服,二沒穿自己那些絲綢衣服,為了口吃的,隨便扒拉了一件普通麻布外套就出門了。
穿著這麼普通的衣服,在酒樓里一下子點了十幾個菜,其中還有五個是價格昂貴的炒菜,吃到最後開始罵罵咧咧的要找大師傅理論......酒樓老闆認為他是來挑事兒的,那再正常不過了。
所以嘛,說著說著,就說嗆了,嗆著嗆著,就打起來了。
顧深是屬於在旁邊看熱鬧,被殃及池魚了......王單認出了顧深,希望顧深幫著證明自己是安定書院的學子,避免被人圍毆。
可偏偏顧深的穿著打扮,比王單還舊,偏偏也點了三四個炒菜......酒樓掌柜直接把這兩人當成了同夥,一起打。
至於張岊,也就是在這個情況下,對王單和顧深來了一個「英雄救美」。
張岊是不能理解,一個酒樓,居然會因為客人說了幾句飯菜不好就打人的......天下沒有這樣的道理。
張岊出手相助,完全是出於道義,但是吧,王單看上了張岊的身手了。
彼此一打聽,王單得知張岊是府州人,本來跟著同鄉來泰州討生活,但沒想到中間出了點意外,同鄉人帶著錢跑了,官府又以屬地不同,不好管轄為由,根本不管。
張岊辛辛苦苦幹了一年的收入,徹底打了水漂。
不管什麼年月,打工人出來打工,為的就是一個錢財,如今張岊沒賺到錢,根本不敢回家去。
然後張岊就聽說啊,西北那邊正在招兵,而且當兵的待遇還是不錯的,不僅管飯,而且還有餉銀......張岊一琢磨,自己到底是有一把子力氣,要實在不行,他就準備回家鄉去投軍。
結果還沒出發呢,就遇到了顧深和王單的這事兒,來了個見義勇為。
王單聽完了這些話後,心裡一琢磨,就跟張岊商量了一下,要不要來給自己當護院。
反正張岊出來打拼,為的也就是一個錢嘛。
而王單,別的沒有,就是錢多!!!
剛穿越過來那會兒,顧深對自己這個名義上的父親,就有點不知道該怎麼辦。
突然的穿越到一個陌生的世界,周邊都是自己根本不認識的人和事,顧深是充滿著惶恐和無力感的。
畢竟,那個時候的顧深,才十歲,哪怕靈魂是個成年人,但十歲孩童,在任何時代都沒有什麼話語權。
因此,顧松對顧深的悉心照料,確實讓顧深感受到了親情的溫暖。
但,也因為鳩占鵲巢的心虛,讓顧深始終對顧松抱有一定的戒心,生怕這個父親看出自己兒子已經被掉包了靈魂。
可顧松對顧深,可以說是完美的盡到了一個父親的責任,從十歲到十五歲,顧深都是在顧松的照顧下,安心長大的。
一直到顧深去了安定學院學習,顧松依然每月雷打不動的寄信給顧深,關心顧深的學業,生活,交友,並且從來沒有讓顧深因為生活費的問題操心過。
再加上顧深的母親早逝,顧松一直是又當爹又當媽的在照顧著顧深,十年的點滴相處,顧深早就認可了自己在這個世界的父親。
如今一聽到父親病危,顧深無論如何也無法在汴梁呆下去了,抓緊一切時間趕回蘇州。
但,終究是晚了一步。
汴梁距離蘇州到底是太遠了,顧松哪怕再怎麼堅持,也沒有能堅持到見自己兒子最後一面......等顧深趕回蘇州的時候,顧松已經病逝了。
這件事,對顧深的打擊非常的大,甚至一度,讓顧深對參加科舉,產生了動搖......如果自己不是太過於執著參加天聖九年的科舉,是不是就能親自回鄉照顧自己的父親,甚至自己的父親就不用死了?!
但可惜......一切,都沒有如果。
顧松對於顧深來說,就是這個陌生世界裡的親人,也是唯一一個可以放心依靠的人......現在顧松過世,顧深甚至覺得這個世界已經沒什麼值得留戀的了。
就在顧深沉浸在喪父之痛的時候,顧深的第三個貴人,出現了。
王單,字善友,顧深在安定書院讀書時結識的好友。
王單也是蘇州人,但跟顧深這個蘇州城外的小地主不同,王單家,是蘇州城內知名的豪商,他家開的酒樓,幾乎遍布江南的各個州府。
大宋因為立國時落下的病根,並不抑制土地兼併,同時為了補貼財政收入,也鼓勵工商業發展......但,士農工商的階層劃分還是在的,不可動搖。
因此,王單家裡就算做的生意再大,如果只是一個豪商家庭的話,指不定什麼時候就被人養肥了宰了。
所以,王單秉持著整個王家的希望,走上了讀書科舉的這條路子。
而王單本人呢,也還算爭氣,雖然是靠著鈔能力才進入的安定書院讀書,但他也是憑藉著自己的學識和能力,通過了安定書院的結業考試的。
安定書院吧,雖然寬入,但是嚴出......能通過書院結業考試,拿到貢生資格的人,都不可能是靠鈔能力通關的人。
那一天,大概是王單最揚眉吐氣的一天,以往對自己不假辭色的學弟們,在那一天,都對他讚譽有加。
而王單在書院內唯一的朋友,就只有顧深一人。
王單又不是傻子,他靠著鈔能力進入的安定書院,自然會被書院內其他考入的學子看輕甚至排擠,而一群圍著他的同學或者學弟,也沒幾個是認準了他的人,不過是看上他口袋裡幾乎用不完的錢而已。
只有顧深,是唯一一個跟自己誠心相交,看重自己人品的人。
所以,在取得貢生資格後,顧深想要進京趕考,王單二話沒說的,帶著自己的護院張岊,陪著顧深一起上路了。
兩個人都有參加制科和貢舉的資格,而兩個人也都跟提前說好了一樣,在天聖八年和天聖九年的三次科舉考試里,一起落榜了。
真不愧是好兄弟,一對難兄難弟。
而在顧深得知自己父親病危後,王單也毫不猶豫的放棄了明年的科舉,陪著顧深一起回鄉,幫著顧深料理家中後事。
在顧深陷入自我懷疑,自我責備的那半年時間裡,王單也是一直陪在顧深的身邊,開解,安慰,甚至想盡一切辦法,轉移顧深的注意力,陪著顧深走出那段艱難的歲月。
而也正是王單的開解和陪伴,讓顧深意識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並不是一個親朋好友都沒有了,還有人在真心的擔心著自己。
在那以後,顧深是真的拿王單當兄弟處。
而如今,顧深在蘇州城外的姚家村當村學老師,王單閒著沒事兒,總是會跑來找顧深玩。
當然,來玩的時候,免不了就要帶著一些好酒好菜的過來......王家開酒樓的,真不缺這些東西。
有時候王單喝多了,也會在顧深家裡睡下,顧深家裡還有一個王單的專屬房間,就跟在自己家裡沒什麼區別。
而這天,王單也和往常一樣,讓自己的護院提著一食盒的菜,自己拎著一壇酒,掐准了顧深下課的點,晃晃悠悠的溜達到顧深的家裡,準備消磨一天的時間。
顧深結束學堂授課後,還沒走近家門,就聞到了酒香和菜香的味道。
微笑一下,也不客氣,顧深推門進去,跟王單的護院張岊打個招呼,坐下就開始吃吃喝喝起來。
說起來,這一屋子的三個人,彼此結識,也是因為吃。
顧深有著一個來自後世的靈魂,對這個時代其他的東西都能忍,唯一對這個時代的食物是不能忍。
後世的物資豐富,吃的東西也都很講究,烹飪,在現代甚至上升到了藝術的層次。
但在這個時代,想吃個鐵鍋炒菜都是奢望。
北宋年間,確實已經出現了鐵鍋炒菜,但是吧,先不說烹飪水平有多低下,就說這項技術,不管在哪個酒樓,都是大師傅級別的,炒菜的時候不僅不准人看,甚至連窗戶都得用黑布蒙起來。
這種情況下,這個時代大部分的酒樓菜式,還是以蒸菜,煮菜為主。
顧深吃了快十年了,依然還是有些吃不慣。
所以啊,在泰州安定書院求學的時候,顧深驚聞泰州城內的酒樓來了個大師傅,會用鐵鍋炒菜......當即就想著過去看看熱鬧,順便嘗嘗在這個時代的美味,回憶一下上輩子家常菜的味道。
然後吧,就很失望......做的還不如顧深上輩子第一次做飯的時候呢。
用油太少,火候控制太差,調味料太單一......甚至顧深懷疑,這家酒樓請來的大師傅,是不是以前干燒烤的?!
怎麼每道炒菜都差不多要炒糊了才出鍋?!
顧深不知道是自己運氣不好,遇到了手藝不行的大師傅,還是這個時代的炒菜就這個味......但他終究是個有涵養的人,不好吃,也沒必要當眾說出來。
結果隔壁桌有個愣頭青,他就真的說出來了。
不是別人,就是王單。
這貨家裡是開酒樓的啊,還是那種連鎖店分布半個江南的那種酒樓家大少爺......從小吃過的東西,比這個酒樓請來的大師傅都多。
王單也不是沒吃過炒菜,但炒成這樣還敢厚臉皮拿出來賣的人,王單是真的沒見過。
所以他直接就說了出來,甚至要叫大師傅過來,教育教育他,炒菜應該怎麼做。
但可惜,王單忘了,這裡是別人家的酒樓,不是他家開的......酒樓老闆還以為王單是來砸場子的呢。
這年月開酒樓的,需要應對三教九流的人,潑皮無賴上門挑事兒是常有的事兒,而王單這次出來的著急,一沒穿安定書院的常服,二沒穿自己那些絲綢衣服,為了口吃的,隨便扒拉了一件普通麻布外套就出門了。
穿著這麼普通的衣服,在酒樓里一下子點了十幾個菜,其中還有五個是價格昂貴的炒菜,吃到最後開始罵罵咧咧的要找大師傅理論......酒樓老闆認為他是來挑事兒的,那再正常不過了。
所以嘛,說著說著,就說嗆了,嗆著嗆著,就打起來了。
顧深是屬於在旁邊看熱鬧,被殃及池魚了......王單認出了顧深,希望顧深幫著證明自己是安定書院的學子,避免被人圍毆。
可偏偏顧深的穿著打扮,比王單還舊,偏偏也點了三四個炒菜......酒樓掌柜直接把這兩人當成了同夥,一起打。
至於張岊,也就是在這個情況下,對王單和顧深來了一個「英雄救美」。
張岊是不能理解,一個酒樓,居然會因為客人說了幾句飯菜不好就打人的......天下沒有這樣的道理。
張岊出手相助,完全是出於道義,但是吧,王單看上了張岊的身手了。
彼此一打聽,王單得知張岊是府州人,本來跟著同鄉來泰州討生活,但沒想到中間出了點意外,同鄉人帶著錢跑了,官府又以屬地不同,不好管轄為由,根本不管。
張岊辛辛苦苦幹了一年的收入,徹底打了水漂。
不管什麼年月,打工人出來打工,為的就是一個錢財,如今張岊沒賺到錢,根本不敢回家去。
然後張岊就聽說啊,西北那邊正在招兵,而且當兵的待遇還是不錯的,不僅管飯,而且還有餉銀......張岊一琢磨,自己到底是有一把子力氣,要實在不行,他就準備回家鄉去投軍。
結果還沒出發呢,就遇到了顧深和王單的這事兒,來了個見義勇為。
王單聽完了這些話後,心裡一琢磨,就跟張岊商量了一下,要不要來給自己當護院。
反正張岊出來打拼,為的也就是一個錢嘛。
而王單,別的沒有,就是錢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