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四章 呂夷簡的謀算
第675章 呂夷簡的謀算
交給御史台來負責?
眾人微微有些眯眼,一旁的晏殊遲疑片刻,不由問道。
「呂參政,言官向來風聞奏事,並無緝查之權,說句不好聽的,若是這些言官有能力核實消息的真偽,又豈會風聞奏事?」
「又或者說,呂參政的意思是,只有查清事情真相,拿到切實證據,才能上奏參劾?」
最後一句話,晏殊的口氣略有些不滿。
因為,如果當真是這樣的話,其實也還是等同於變相的取消了言官風聞奏事的權力。
話音落下,在場其他人也紛紛朝著呂夷簡投來了詢問的目光,而後者卻搖了搖頭,道。
「晏參政誤會了,我是說要交給御史台來查,而不是要阻撓言官參劾,
所有言官上奏之事照舊,只是,參劾之後,依照其重要程度不同,由御史台御史中丞,侍御史來負責調查。」
「當然,晏參政剛剛也提到了,言官風聞奏事,即便是御史中丞,也只有監察百官之權,而沒有調查百官的能力,所以,具體的調查事務,還應由大理寺,開封府及三衙分別負責,而御史台於其中,起到居中協調及監察調查公正之用。」
「如此一來,既可以避免有人徇私回護,也能保證調查的公正性,可謂兩全。」
這個方案·—倒是有點意思在場眾人交換了個眼神,不由紛紛陷入了沉思當中。
呂夷簡的這個辦法,其實說白了,就是讓御史台加入到調查的過程當中,既起到監察的作用,也遏制一下這幫言官無憑無據就隨便亂彈劾的毛病。
畢竟,按照這個方案,參與調查的,都是御史台的高層官員,這些大臣本來就夠忙的了,若是再動不動就忙活一大通,結果到了最後發現是捕風捉影,子虛烏有,那麼,他們自然會想辦法治一治底下言官胡亂邀名的問題,
「陛下,臣以為,呂參政此議可行。」
很快,魯宗道就第一個站出來,對呂夷簡的辦法表示贊同。
「御史台參與到諸司的調查當中,不僅可以起到監察之用,而且,也能為最後的調查結果背書,起到平息輿論的作用。」
「而且,參與調查的御史台官員不是普通御史,而是御史中丞和侍御史,諫議大夫這般大臣,也必然會十分審慎,不會輕易徇私,更能保朝廷么正,還被彈劾者一個清白。」
有贊同者,自然就有反對者。
王曾聽完之後,不由皺眉開口,道。
「御史台向來只負責監察,若是讓他們參與到對參劾對象的核查當中,
豈非是要擴大事權,令其可以干預具體事務?」
不得不說,這滿朝堂上,最了解呂夷簡的,王曾若說是第二,敢稱第一的只怕沒有。
簡單的一句話,直中要害,乾脆利落的指出了呂夷簡此法的最大弊端。
要知道,如今的中書當中,其實都心知肚明的是,官家對言官這個群體,一直都不太感冒。
從當初的台諫合一,再到前段時間的巡邊御史,都在有意無意的打壓言官的聲量。
但是,呂夷簡的這個法子,卻無疑是在擴大御史台的事權。
面對這個問題,呂夷簡倒是頗為沉吟了一番,方才繼續道。
『大相公有些言過其實了,的確,讓御史台參與具體調查當中,是讓言官事權有所擴大,但是,卻並不至於能讓御史台可以直接插手具體政務。」
「其一,並非是所有的參劾,都要經由御史台重新調查,我所提的這個章程,只是針對於陛下方才說,對於需要核查的參劾對象,要有一個核查的制度而言,但落在具體的參劾上,是否要用上去,仍當取自上裁。」
不得不說,呂夷簡這個老狐狸,是最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
他從剛剛開始,其實就一直在強調一點,那就是,他的這個辦法,是建立在現有的制度和慣例基礎之上做出的補充和完善,並不是直接的代替。
這一點其實非常重要。
因為前者意味著,皇帝在處理這類事情的時候,多了一個標準和參照,
擁有更大的自由裁量權,而如果是後者,則反之。
不誇張的說,光是這一句話,便足以讓他立於不敗之地。
「其二,御史台雖然參與調查,但仍然是要藉助其他衙門,御史台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在監察方面,並不干預具體事務,而且,事畢之後立刻退出,也並不會對各處政務的日常處理產生影響。」
「故此,我覺得大相公的擔憂,實屬不必。」
這一番話,可謂是有理有據,駁斥了王曾的觀點。
但是··
「陛下,若是按照呂參政此法,三品以上大臣的參劾,調查需要御史台參與,勢必要由御史中丞親自出面,如今的御史中丞乃是孫爽,他雖才德出眾,卻已然年老,精力不濟,恐難勝任。」
沉吟片刻,王曾猶豫再三,到底還是把這話說了出來。
實在是呂夷簡此人太過狡猾,有些事情,不徹底挑明,這個姓呂的,就總能找到理由。
不錯,在王曾看來,呂夷簡之所以如此積極的,想要讓御史台參與到對被彈劾對象的調查當中,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他盯上了御史中丞的位置。
要知道,雖然如今官家打壓言路,但是,作為朝廷之上最活躍的力量之一,言官一直都是一股龐大的勢力。
誰若能夠掌握御史台,不說是能夠把控言路,但至少在輿論上,能夠占有很大的優勢。
圍繞著這個位置,此前王曾和李迪,呂夷簡就曾經有過一次交鋒,但是,最後誰也沒有爭到。
而如今,呂夷簡顯然是又動了心思。
在這一點上,王曾其實是占了劣勢的,
因為他已經舉薦了一個程琳來擔任新吏部的主官,算是變相的掌握了銓選大權。
這種情況下,如果他還要再圖謀御史台的話,就顯得野心太大了些。
所以,王曾能夠做的,就只是被動的防禦,努力不讓呂夷簡這一方的人上去。
對於他來說,孫爽這種年老體弱,但聲望頗高的大臣,其實是最合適的,既能夠鎮得住場子,又不會鬧出什麼大事來。
但是,如果按照呂夷簡的法子,讓御史台參與到被彈劾對象的調查當中來,可就不一樣了。
即便是仍然需要聖意下達這道程序,可只要制度制定出來,那麼,御史台的工作量就會大大增加。
如此一來,換人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
考慮到王曾如今的狀況,肯定不能塞人進去,所以,這一局,呂夷簡的勝利幾乎是必然的.
交給御史台來負責?
眾人微微有些眯眼,一旁的晏殊遲疑片刻,不由問道。
「呂參政,言官向來風聞奏事,並無緝查之權,說句不好聽的,若是這些言官有能力核實消息的真偽,又豈會風聞奏事?」
「又或者說,呂參政的意思是,只有查清事情真相,拿到切實證據,才能上奏參劾?」
最後一句話,晏殊的口氣略有些不滿。
因為,如果當真是這樣的話,其實也還是等同於變相的取消了言官風聞奏事的權力。
話音落下,在場其他人也紛紛朝著呂夷簡投來了詢問的目光,而後者卻搖了搖頭,道。
「晏參政誤會了,我是說要交給御史台來查,而不是要阻撓言官參劾,
所有言官上奏之事照舊,只是,參劾之後,依照其重要程度不同,由御史台御史中丞,侍御史來負責調查。」
「當然,晏參政剛剛也提到了,言官風聞奏事,即便是御史中丞,也只有監察百官之權,而沒有調查百官的能力,所以,具體的調查事務,還應由大理寺,開封府及三衙分別負責,而御史台於其中,起到居中協調及監察調查公正之用。」
「如此一來,既可以避免有人徇私回護,也能保證調查的公正性,可謂兩全。」
這個方案·—倒是有點意思在場眾人交換了個眼神,不由紛紛陷入了沉思當中。
呂夷簡的這個辦法,其實說白了,就是讓御史台加入到調查的過程當中,既起到監察的作用,也遏制一下這幫言官無憑無據就隨便亂彈劾的毛病。
畢竟,按照這個方案,參與調查的,都是御史台的高層官員,這些大臣本來就夠忙的了,若是再動不動就忙活一大通,結果到了最後發現是捕風捉影,子虛烏有,那麼,他們自然會想辦法治一治底下言官胡亂邀名的問題,
「陛下,臣以為,呂參政此議可行。」
很快,魯宗道就第一個站出來,對呂夷簡的辦法表示贊同。
「御史台參與到諸司的調查當中,不僅可以起到監察之用,而且,也能為最後的調查結果背書,起到平息輿論的作用。」
「而且,參與調查的御史台官員不是普通御史,而是御史中丞和侍御史,諫議大夫這般大臣,也必然會十分審慎,不會輕易徇私,更能保朝廷么正,還被彈劾者一個清白。」
有贊同者,自然就有反對者。
王曾聽完之後,不由皺眉開口,道。
「御史台向來只負責監察,若是讓他們參與到對參劾對象的核查當中,
豈非是要擴大事權,令其可以干預具體事務?」
不得不說,這滿朝堂上,最了解呂夷簡的,王曾若說是第二,敢稱第一的只怕沒有。
簡單的一句話,直中要害,乾脆利落的指出了呂夷簡此法的最大弊端。
要知道,如今的中書當中,其實都心知肚明的是,官家對言官這個群體,一直都不太感冒。
從當初的台諫合一,再到前段時間的巡邊御史,都在有意無意的打壓言官的聲量。
但是,呂夷簡的這個法子,卻無疑是在擴大御史台的事權。
面對這個問題,呂夷簡倒是頗為沉吟了一番,方才繼續道。
『大相公有些言過其實了,的確,讓御史台參與具體調查當中,是讓言官事權有所擴大,但是,卻並不至於能讓御史台可以直接插手具體政務。」
「其一,並非是所有的參劾,都要經由御史台重新調查,我所提的這個章程,只是針對於陛下方才說,對於需要核查的參劾對象,要有一個核查的制度而言,但落在具體的參劾上,是否要用上去,仍當取自上裁。」
不得不說,呂夷簡這個老狐狸,是最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
他從剛剛開始,其實就一直在強調一點,那就是,他的這個辦法,是建立在現有的制度和慣例基礎之上做出的補充和完善,並不是直接的代替。
這一點其實非常重要。
因為前者意味著,皇帝在處理這類事情的時候,多了一個標準和參照,
擁有更大的自由裁量權,而如果是後者,則反之。
不誇張的說,光是這一句話,便足以讓他立於不敗之地。
「其二,御史台雖然參與調查,但仍然是要藉助其他衙門,御史台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在監察方面,並不干預具體事務,而且,事畢之後立刻退出,也並不會對各處政務的日常處理產生影響。」
「故此,我覺得大相公的擔憂,實屬不必。」
這一番話,可謂是有理有據,駁斥了王曾的觀點。
但是··
「陛下,若是按照呂參政此法,三品以上大臣的參劾,調查需要御史台參與,勢必要由御史中丞親自出面,如今的御史中丞乃是孫爽,他雖才德出眾,卻已然年老,精力不濟,恐難勝任。」
沉吟片刻,王曾猶豫再三,到底還是把這話說了出來。
實在是呂夷簡此人太過狡猾,有些事情,不徹底挑明,這個姓呂的,就總能找到理由。
不錯,在王曾看來,呂夷簡之所以如此積極的,想要讓御史台參與到對被彈劾對象的調查當中,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他盯上了御史中丞的位置。
要知道,雖然如今官家打壓言路,但是,作為朝廷之上最活躍的力量之一,言官一直都是一股龐大的勢力。
誰若能夠掌握御史台,不說是能夠把控言路,但至少在輿論上,能夠占有很大的優勢。
圍繞著這個位置,此前王曾和李迪,呂夷簡就曾經有過一次交鋒,但是,最後誰也沒有爭到。
而如今,呂夷簡顯然是又動了心思。
在這一點上,王曾其實是占了劣勢的,
因為他已經舉薦了一個程琳來擔任新吏部的主官,算是變相的掌握了銓選大權。
這種情況下,如果他還要再圖謀御史台的話,就顯得野心太大了些。
所以,王曾能夠做的,就只是被動的防禦,努力不讓呂夷簡這一方的人上去。
對於他來說,孫爽這種年老體弱,但聲望頗高的大臣,其實是最合適的,既能夠鎮得住場子,又不會鬧出什麼大事來。
但是,如果按照呂夷簡的法子,讓御史台參與到被彈劾對象的調查當中來,可就不一樣了。
即便是仍然需要聖意下達這道程序,可只要制度制定出來,那麼,御史台的工作量就會大大增加。
如此一來,換人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
考慮到王曾如今的狀況,肯定不能塞人進去,所以,這一局,呂夷簡的勝利幾乎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