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三章 制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674章 制度

  這個轉折,不得不說,是讓在場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

  不過所幸的是,對於官家的這種跳躍性思維,這些宰執大臣,現在也越來越習慣了。

  趙禎說現如今,對於朝廷彈劾官員,尤其是三品以上的官員,並沒有明確的調查制度。

  這話嚴格意義上來說,其實也不對。

  因為制度其實是有的,簡單的用一句話總結,就是取自上意。

  一般來說,到了三品以上的官員,如果放在官制改革之前,已經是接近,或者已經是宰執大臣的一員了。

  即便是放在武臣當中,也得是軍中大將的級別了。

  這樣的官員,如果被彈劾,要麼是小事,要麼是大事這聽起來像是一句廢話,但是,事實就是如此。

  這種級別的彈劾,要麼就是無事發生,掀不起半點風浪,要麼就是貶謫出京,遠離中樞,幾乎沒有第三種結果。

  至於原因也很簡單,到了這種層級,簡單的彈劾對於他們基本起不到作用,真正會導致不良後果的,往往都是以彈劾為引子,背後隱藏看深層的政治鬥爭。

  這次狄青的事件,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當時劉隨在殿上氣勢洶洶,張牙舞爪的,但是除了王曾之外,其他的宰執大臣,卻基本都沒有出面阻止或者是支持的意思。

  原因就在於,他們很清楚,狄青作為官家的心腹愛將,聖眷正隆,除非是劉隨能夠舉出謀逆這樣的大罪,否則的話,基本就是雷聲大雨點小,官家只需要一個拖字訣,就能讓這件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說白了,這種層級的彈劾,決定他們去留的最重要因素,也是決定性的因素,不是他們到底犯了多大的罪,而是官家想不想再繼續用他們了。

  當然,事無絕對,這條定律在文臣身上,要比在武臣身上有用的多。

  還拿劉隨來舉例,面對他這種層級的彈劾,對於武臣來說,能夠平安無事度過,需要的聖眷程度如果是十的話,那麼,換成文臣,可能需要的聖眷程度就只需要四或者五。

  但總之無論如何,這種事情,在以往時候,基本上是全看皇帝的心意如何。

  只不過,大多數時候,皇帝自己對於被彈劾的大臣,聖卷並沒有那麼濃,這種時候,才需要調查的介入。

  但即便是調查,實際上看的也是聖眷如何,如果官家還是有點回護的意思,那麼,就會指定一些處事風格溫和,或者是和被彈劾之人關係不錯的大臣來負責。

  如果不打算回護的話,那麼,便反過來指定一些處事嚴厲之人,

  要是官家對此人沒什麼感覺的話,那麼大概率,就是接受中書的建議,

  或者是直接交給開封府來負責。

  總之,制度要說有也算有,只是靈活度比較高而已。

  但正因如此,在場的一眾宰執,在聽到這話的時候,才感到一陣疑惑。

  按理來說,這種取自聖裁的做法,對於這位風格有些強勢的官家來說,

  是好事才對。

  這現在,官家竟然說要商議一個切實可行的制度,難不成,官家是這段時間搞改革,搞的腦子不太清楚了?

  心中一陣腹誹,但是,畢竟官家都已經開口了,眾人也只得仔細思索起來。

  「陛下,臣以為事涉三品以上的重臣,不論文武,都不是普通官員能夠調查處置的,故而,可仿效此次事情,遣一宰執親自出面調查原委,方為妥當。」

  片刻之後,李迪率先開口,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當然,不可避免的,還是夾帶了一些小小的私貨—-趙禎可還沒答應把狄青這次的彈劾交給宰執大臣呢!

  見趙禎的臉色略微有些不滿,李迪又連忙補充道。

  「如此一來,兩府宰執可各司其職,若涉文臣,則由中書出面,若涉武臣,則由樞密院調查,若有特殊情況,則由宰相親自出面,調查清楚,以服眾意。」

  言下之意,就是把狄青這次的彈劾,也交給樞密院來處理。

  樞密院這邊,有曹瑋坐鎮,對於狄青肯定是有利的。

  不過,他的這番看法,很快就遭到了反對。

  魯宗道皺看眉頭,開口道。


  「不妥,陛下,言官參劾大臣,多是風聞奏事,數量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若是每逢涉及三品以上大臣的參劾,都需兩府宰執出面主持調查,恐怕兩府精力有限,難以顧全。」

  以往的時候,對於大多數的彈劾,其實都不痛不癢,最多就是上個自辯的奏札,也就過去了。

  所以,也就牽扯不到什麼調查的問題。

  如今,既然官家要把這件事擺到檯面上認真來討論,那麼,就得方方面面都有所考慮。

  作為言官出身的宰執,魯宗道對於這些言官的做事風格是很清楚的。

  雖然其中大多數都還算是耿直,但是,也不乏有些真的是邀名買直,或者就是純粹為了刷聲望,而借著風聞奏事之權亂彈劾的人。

  要是每一次都要勞動宰執大臣親自出面,那他們可就什麼都別幹了,天天光處理這檔子事兒得了。

  這話說的倒也在理,於是,一旁的呂夷簡見狀,又提出了新的想法,道「其實這件事最大的癥結,就在於言官風聞奏事,大多時候,彈劾都並非實情所致—.」

  他這話一出,不出意外的,迅速吸引了在場所有人的目光。

  這個道理,其實所有人都明白,但是,大家卻都心照不宣的不願提起。

  至於原因也很簡單,按照正常的思路,就是哪出問題就在哪解決。

  既然風聞奏事導致了多數彈劾不實的情況,那麼,取消言官的風聞奏事之權,一切就都解決了—..—個鬼啊!

  御史台是監察機構,往上追溯歷史,可到先秦時期,歷朝歷代皆看重言官言路,就證明了風聞言事對於朝廷來說,絕對是利大於弊的。

  真要是官家如今一衝動,把言官的風聞奏事之權給取消了,那才是真的會惹出麻煩來的。

  因此,看著把這層窗戶紙給挑破了的呂夷簡,眾人的目光,都多了幾分責怪之意。

  只不過,作為朝堂上著名的老狐狸,呂夷簡又豈會真的不知其中輕重?

  於是,緊隨其後,便聽他不緊不慢的道。

  「風聞奏事,乃是為言路通暢,監察朝野上下,此社稷安穩之本也,但僅憑風聞,又容易有不實之彈劾。」

  『事涉三品以上大員,不可輕忽,既然問題出在案情真假難辨這一點上,那麼,就此著手便是。」

  「臣以為,既然彈劾是自御史台而起,那麼,便仍交由御史台來負責查實,最為妥當。」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