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五章 第三方力量
第676章 第三方力量
看著底下鎮定自若的呂夷簡,趙禎不由目光微動。
他知道,這個老狐狸,這是在試探他-這麼說也不準確,更嚴格的來說,對方其實是在博弈。
還是那句話,趙禎其實並沒有想過,要把言官給徹底壓制住,甚至於,
對風聞言事的這個特殊權力,他也始終沒有動過要奪去的念頭。
畢竟,言官雖然有些時候很招人厭,但是,在封建王朝的制度下,這幫人的確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所謂兼聽則明,這是無數朝代實踐出來的道理。
只不過,言官雖然緊要,但是,在如今的這個當口,趙禎並不需要他們的聲量太大,所以,才會設法將其壓制下來而已。
呂夷簡肯定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敢提出,要擴大御史台的事權這個建議。
不得不說,他的這個提議其實心思很巧。
趙禎擔憂言路,是因為這些愣頭青容易被人煽動,而且其中有不少人固守舊觀念,加上風聞言事的特權,很容易鬧出輿論風波。
所以,呂夷簡的提議當中,特意撇開了那些普通的言官,而將目光放在了御史台的高層官員身上。
到了這種級別的大臣,雖然仍日歸屬於言路,但是,肯定至少都是在官場呆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官員了。
他們或許仍然保持著正值剛硬的風格,可做起事來,絕不會像普通言官那樣莽撞衝動。
至少,對於他們來說,一定能夠明白的一個道理就是,想要解決問題,
不止有犯言直諫,強硬對抗這一條路。
所以,即便是產生了矛盾和衝突,他們大概率也會選擇更溫和的方式來解決。
而這種做法,其實是在趙禎的可接受範圍之內的。
至於王曾說的,一旦擴張了御史台的職權之後,御史中丞必然要換人的問題.
「孫中丞的年紀的確大了些,照規矩,他早就過了致仕的年紀了,只是這麼多年以來,他為朝廷嘔心瀝血,朕實在不捨得他離開。」
「但是如今,既然御史台事情繁多,倒也不宜強留他關於御史中丞的人選,朕這幾日再斟酌一下,過些日子再議吧。」
思索片刻之後,趙禎很快就開口言道。
這番話說完,果不其然的是,底下呂夷簡的眼神頓時微微發亮。
看來,他判斷的果然沒錯。
官家並不反對他們這些宰執大臣之間相互爭權,只要不觸碰到黨爭攻計,不因為個人私利而故意損害朝廷利益,那麼,有限度的為自己爭取政治利益和資源,是完全能夠被允許的。
反倒是王曾,聞聽此言之後,眉頭微皺,似乎是想開口說些什麼,但是到了最後,還是吞下了喉間醞釀的言語。
不過,呂夷簡也並沒有因此而放鬆下來。
因為,官家這話明顯還是有所保留的,否則的話,官家就應該詢問一下他們,覺得誰更合適擔任御史中丞,而不是說自己要再考慮考慮。
要知道,言官和別的官員不同,按照制度,非皇帝動問,他們這些宰執,是絕對不能開口舉薦的。
所以,呂夷簡總覺得,官家肯定還有什麼後手果不其然,下一刻,趙禎的目光落在了呂夷簡的身上,問道。
「之前在殿上,劉隨說,他不信任三衙的管軍,認為這些管軍都是武人,用武人來查武人,必然會相互包庇,朕這些日子認真的想了想,覺得他說的沒錯。」
「這朝堂之上,先分文武,再有姻親故舊,門生子弟,關係盤根錯節,
相互糾纏,武臣之間相互庇護,文臣之間相互提攜,同一衙門的相互遮掩,
此事實在難以禁絕。」
呂參政說,讓言官介入各衙門對參劾對象的調查,這是好事,能對調查之人也有所監察。」
「但朕總在想啊,這言官就全然可信嗎?」
「要是這言官,也有文武偏見,也有私心念頭呢?」
「如此想著,朕這些日子寢食難安,一時憂心,一時又覺得,這朝堂上畢竟還是忠臣良將更多,覺得自己有些杞人憂天。」
「思慮之間,總難洞達,實在是難吶———」
這番話頗有幾分感嘆惆帳之意,讓在場的眾宰執頗有幾分摸不看頭腦。
咱這位官家,什麼時候變得這麼多愁善感了?
但是,不論如何,話總不能掉在地上,遲疑了片刻,宰相李迪上前道。
「陛下心懷社稷,臣等敬佩不已,只是,身為臣子,不能為君上分憂,
此實乃臣等之過也。」
其他一眾大臣,也都紛紛拱手,面上露出羞慚之色。
唯獨呂夷簡,眉頭微皺,神色有些陰晴不定。
雖然說,官家這話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指向性,但是,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錯覺,呂夷簡總感覺,官家這話,就是專門說給他聽的。
於是,遲疑片刻之後,哪怕是硬著頭皮,他還是不得不小心的開口道。
「陛下思慮向來周全,絕非杞人憂天,人生在世,總有私心念頭,官場眾人亦不例外,不論是言官還是其他大臣,都總有犯錯的時候,故而———」
話說到這,呂夷簡一時又有些卡殼,不為別的,只因為他實在有些摸不清楚,如今的這位官家,到底是想要什麼。
不得不停了片刻之後,他才小心的抬頭,觀察著上首官家的臉色,道。
「故而,臣以為,只有御史台參與調查,也不能完全避免不公正之事,
所以,應當再另設第三方的大臣予以監督?」
呂夷簡的心裡有些沒底,他自己都覺得,這話聽起來有些荒謬,但是,
一時之間,他文想不到其他的可能,所以,只能這麼硬看頭皮的說出來。
見此狀況,趙禎饒有趣味的看了他一眼,道。
呂卿家所言有理,不過,御史台可能會為了回護上奏彈劾的言官,參與調查的官員又有可能回護自己人,那再找一個所謂的第三方大臣,能保證和言官與被調查的官員,都毫無關係嗎?」
啊這——
呂夷簡眨了眨眼,先是有些迷惑,但是很快,他的心頭就浮起了一個答案,抬頭一瞧,果不其然,官家正笑眯眯的看著他。
見此狀況,呂夷簡心頭不由一陣苦澀和後悔。
你說說,他閒的沒事,非要去試探官家幹嘛,這不,報應來了—」·
「陛下,臣以為,既然朝廷文武官員之間,都難有利害關係,那麼想要公正,便需有文武之外的官員來監督。」
感受著官家溫和親切的目光,呂夷簡咬了咬牙,一副豁出去了的樣子,
道。
「如今朝中,恐怕唯有皇城司,能擔當此任!」
看著底下鎮定自若的呂夷簡,趙禎不由目光微動。
他知道,這個老狐狸,這是在試探他-這麼說也不準確,更嚴格的來說,對方其實是在博弈。
還是那句話,趙禎其實並沒有想過,要把言官給徹底壓制住,甚至於,
對風聞言事的這個特殊權力,他也始終沒有動過要奪去的念頭。
畢竟,言官雖然有些時候很招人厭,但是,在封建王朝的制度下,這幫人的確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所謂兼聽則明,這是無數朝代實踐出來的道理。
只不過,言官雖然緊要,但是,在如今的這個當口,趙禎並不需要他們的聲量太大,所以,才會設法將其壓制下來而已。
呂夷簡肯定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敢提出,要擴大御史台的事權這個建議。
不得不說,他的這個提議其實心思很巧。
趙禎擔憂言路,是因為這些愣頭青容易被人煽動,而且其中有不少人固守舊觀念,加上風聞言事的特權,很容易鬧出輿論風波。
所以,呂夷簡的提議當中,特意撇開了那些普通的言官,而將目光放在了御史台的高層官員身上。
到了這種級別的大臣,雖然仍日歸屬於言路,但是,肯定至少都是在官場呆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官員了。
他們或許仍然保持著正值剛硬的風格,可做起事來,絕不會像普通言官那樣莽撞衝動。
至少,對於他們來說,一定能夠明白的一個道理就是,想要解決問題,
不止有犯言直諫,強硬對抗這一條路。
所以,即便是產生了矛盾和衝突,他們大概率也會選擇更溫和的方式來解決。
而這種做法,其實是在趙禎的可接受範圍之內的。
至於王曾說的,一旦擴張了御史台的職權之後,御史中丞必然要換人的問題.
「孫中丞的年紀的確大了些,照規矩,他早就過了致仕的年紀了,只是這麼多年以來,他為朝廷嘔心瀝血,朕實在不捨得他離開。」
「但是如今,既然御史台事情繁多,倒也不宜強留他關於御史中丞的人選,朕這幾日再斟酌一下,過些日子再議吧。」
思索片刻之後,趙禎很快就開口言道。
這番話說完,果不其然的是,底下呂夷簡的眼神頓時微微發亮。
看來,他判斷的果然沒錯。
官家並不反對他們這些宰執大臣之間相互爭權,只要不觸碰到黨爭攻計,不因為個人私利而故意損害朝廷利益,那麼,有限度的為自己爭取政治利益和資源,是完全能夠被允許的。
反倒是王曾,聞聽此言之後,眉頭微皺,似乎是想開口說些什麼,但是到了最後,還是吞下了喉間醞釀的言語。
不過,呂夷簡也並沒有因此而放鬆下來。
因為,官家這話明顯還是有所保留的,否則的話,官家就應該詢問一下他們,覺得誰更合適擔任御史中丞,而不是說自己要再考慮考慮。
要知道,言官和別的官員不同,按照制度,非皇帝動問,他們這些宰執,是絕對不能開口舉薦的。
所以,呂夷簡總覺得,官家肯定還有什麼後手果不其然,下一刻,趙禎的目光落在了呂夷簡的身上,問道。
「之前在殿上,劉隨說,他不信任三衙的管軍,認為這些管軍都是武人,用武人來查武人,必然會相互包庇,朕這些日子認真的想了想,覺得他說的沒錯。」
「這朝堂之上,先分文武,再有姻親故舊,門生子弟,關係盤根錯節,
相互糾纏,武臣之間相互庇護,文臣之間相互提攜,同一衙門的相互遮掩,
此事實在難以禁絕。」
呂參政說,讓言官介入各衙門對參劾對象的調查,這是好事,能對調查之人也有所監察。」
「但朕總在想啊,這言官就全然可信嗎?」
「要是這言官,也有文武偏見,也有私心念頭呢?」
「如此想著,朕這些日子寢食難安,一時憂心,一時又覺得,這朝堂上畢竟還是忠臣良將更多,覺得自己有些杞人憂天。」
「思慮之間,總難洞達,實在是難吶———」
這番話頗有幾分感嘆惆帳之意,讓在場的眾宰執頗有幾分摸不看頭腦。
咱這位官家,什麼時候變得這麼多愁善感了?
但是,不論如何,話總不能掉在地上,遲疑了片刻,宰相李迪上前道。
「陛下心懷社稷,臣等敬佩不已,只是,身為臣子,不能為君上分憂,
此實乃臣等之過也。」
其他一眾大臣,也都紛紛拱手,面上露出羞慚之色。
唯獨呂夷簡,眉頭微皺,神色有些陰晴不定。
雖然說,官家這話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指向性,但是,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錯覺,呂夷簡總感覺,官家這話,就是專門說給他聽的。
於是,遲疑片刻之後,哪怕是硬著頭皮,他還是不得不小心的開口道。
「陛下思慮向來周全,絕非杞人憂天,人生在世,總有私心念頭,官場眾人亦不例外,不論是言官還是其他大臣,都總有犯錯的時候,故而———」
話說到這,呂夷簡一時又有些卡殼,不為別的,只因為他實在有些摸不清楚,如今的這位官家,到底是想要什麼。
不得不停了片刻之後,他才小心的抬頭,觀察著上首官家的臉色,道。
「故而,臣以為,只有御史台參與調查,也不能完全避免不公正之事,
所以,應當再另設第三方的大臣予以監督?」
呂夷簡的心裡有些沒底,他自己都覺得,這話聽起來有些荒謬,但是,
一時之間,他文想不到其他的可能,所以,只能這麼硬看頭皮的說出來。
見此狀況,趙禎饒有趣味的看了他一眼,道。
呂卿家所言有理,不過,御史台可能會為了回護上奏彈劾的言官,參與調查的官員又有可能回護自己人,那再找一個所謂的第三方大臣,能保證和言官與被調查的官員,都毫無關係嗎?」
啊這——
呂夷簡眨了眨眼,先是有些迷惑,但是很快,他的心頭就浮起了一個答案,抬頭一瞧,果不其然,官家正笑眯眯的看著他。
見此狀況,呂夷簡心頭不由一陣苦澀和後悔。
你說說,他閒的沒事,非要去試探官家幹嘛,這不,報應來了—」·
「陛下,臣以為,既然朝廷文武官員之間,都難有利害關係,那麼想要公正,便需有文武之外的官員來監督。」
感受著官家溫和親切的目光,呂夷簡咬了咬牙,一副豁出去了的樣子,
道。
「如今朝中,恐怕唯有皇城司,能擔當此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