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一章 這天,早已變了。
第672章 這天,早已變了。
一時之間,殿中亂作一團。
看著就這麼撲過來的御前班直,在場的眾大臣頓時被觸發了某個不久之前的記憶。
所以,他們這才倒是沒敢莽上去,而是個個跪倒在那幾個御前班直衝過來的路上,朝著上首拱手開口。
然而,這些御前班直又不傻,人擋在面前,繞過去便是。
因此,在沒有人敢直接阻攔的情況下,只是片刻,這些御前班直便撲到了劉隨的面前,兩個人左右站定,雙臂一張,便將劉隨給架了起來。
「陛下,臣冤枉,臣冤枉啊!」
此時,劉隨這才如夢方醒,開始奮力掙紮起來,
與此同時,一千宰執大臣也有些看急,紛紛上前拱手,開始勸說。
「陛下息怒,劉隨雖有罪,但廷杖之刑朝廷早已廢除,還望陛下三思。」
「陛下仁德,切勿因一人之過,傷及自身聖明,請陛下稍息雷霆之怒眼瞧著底下劉隨不停地掙扎,殿中的官員跪了一地,一眾宰執大臣也焦急的勸說著,趙禎卻穩坐中,神色沒有半點波動。
直到劉隨即將被拖出大殿的時候,他才輕輕吐出一個字。
「停。」
見此狀況,在旁同樣提心弔膽的張從訓也連忙高聲對著殿門處喊道,
「陛下口諭,停下!」
「把人帶回來—」
趙禎再次開口,張從訓立刻走下御階,快步來到殿門處,指揮著幾個班直,重新將劉隨給架了回來。
殿內的氣氛緊張無比,班直將劉隨帶回殿中,剛剛鬆開手,後者便癱倒在了地上,大口大口的喘著粗氣,渾身上下都止不住的顫抖。
所有人都不約而同的安靜了下來,連大氣兒也不敢出,自光緊緊的盯看殿中的劉隨,絲毫都不敢抬頭望去。
便在這般寂靜當中,趙禎開口問道「劉隨,你說你冤枉,那朕給你一個辯解的機會,你自己說,你冤在何處?」
到了現在,劉隨已經來不及去想,為什麼明明是他作為彈劾的一方,不知什麼時候,竟成了受審的一方。
剛剛被那幾個班直架著出去的時候,他只感覺到了內心當中前所未有的恐慌。
廷杖之刑,由東漢而起,這個詞一旦出現,往往意味著朝廷大臣的性命之危。
在那一刻,他顧不得什麼狄青,腦子裡唯有對於死亡的恐懼,他從未感覺到,自己距離死亡竟然如此之近.·
此刻,再次聽到官家的聲音,他恍惚之間,便如一個溺水之人找到了最後一根稻草般,連忙跪倒,顫抖看道。
「陛下明鑑,臣此前上奏,皆是出於公心,絕無半點私心,更無挾私報復,邀名買直之意。」
許是因為太過驚懼,原本在殿上還侃侃而談的劉隨,此刻搜腸刮肚,卻只能說出這般乾巴巴的辯解之語。
見此狀況,趙禎略微偏了偏頭,似乎感到有些好笑,道。
「說完了?朕不信,來人啊—」
「陛下!」
這次,話未說完,底下王曾和李迪兩位宰相便齊齊站了出來,對著趙禎喊道。
不過,和剛剛不同的是,他們此時要鎮定的多,若是仔細看去,甚至能夠看出眼神當中透著一絲無奈之意。
於是,趙禎有些遺憾的看著,被眼疾手快的御前班直重新架起來,渾身抖如篩糠的劉隨,搖了搖頭,道。
「放開他吧。」
和剛剛驚怒不已的口氣不同,這一次,趙禎的語氣重歸平靜,但仍是透著一絲嚴肅。
這般變化,讓殿中原本或站著,或跪著的諸臣,也都忍不住小心翼翼的抬起頭,看著這位年輕官家的面容。
揮了揮手,示意那些御前班直退下,趙禎問道。
「劉隨,經此一事,你可有什麼想說的?」
有什麼想說的?
劉隨此刻早就已經心亂如麻,雖然說,側旁退去的御前班直,總算是讓他緩過分幾分勁兒,但要讓他說點什麼,他還真是說不出來。
小心的抬頭看了一眼意味深長看著他的官家,劉隨忽然福至心靈,像是明白了什麼,道。
「回陛下,是臣不該用揣測之語妄下定論,臣有罪,還望陛下降罪。」
此言一出,殿中眾臣先是一愣,旋即,便像是想通了什麼一般,露出一絲深思之色。
見此狀況,趙禎這才點了點頭,道。
「朝廷有風聞言事之制,但是,這不代表身為言官,便可以隨意妄測,
御史風聞奏事,參劾大臣,朝廷自當調查,這是制度。」
「但是,朝廷不僅有風聞言事,更有文武分立,各司執掌,倘一人以猜測而做定論,便開了一個壞頭。」
「今日劉隨可以依仗風聞言事四個字,對朝廷重臣肆意攻計辱罵,那朕何不能依心中判斷而責難朝臣?」
「倘君臣皆是如此,要律令法度何用?」
「今日之事,望諸卿引以為戒,此後行事,務當謹慎而不逾矩。
「好了,今天就到這吧,退朝。」
話音落下,趙禎掃視了在場眾人一周,隨後,方才起身離開了大殿。
而伴隨著他的身影消失,原本針落可聞的大殿,要時間便響起了一陣嘈雜的議論聲。
一眾大臣心有餘悸的擦了擦額頭上的冷汗,各自交頭接耳的議論著剛剛發生的事。
隨後,不知從何處響起一道聲音。
「不好了,劉司諫昏倒了——」
於是,眾人紛紛朝著劉隨的方向望去,卻見他也不知道是因為心神放鬆,還是羞憤所致,此時身子已經軟軟的癱倒在了地上。
到了最後,還是御史台的人出面,一陣手忙腳亂的將劉隨送回府中,殿中的眾臣,則是懷著複雜的心情,也同樣邁步離開。
可以想見的是,今天發生的這些事,必然會以最快的速度,傳遍整個朝野上下。
而其震撼程度,絕對不亞於上次的天子血染紅袍事件。
要知道,雖然到了最後,官家話中的那番意思,是並沒想真的動用廷杖,而是借著這個由頭,給劉隨一個教訓。
但是,誰又能夠提前知道呢?
又或者換個更貼切的說法,誰又能確定,官家不是臨時改了主意呢?
說到底,以如今官家對宮中內外的掌控,到底是否真的廷杖,不過是在官家的一念之間罷了。
這板子是否真的打下去了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的事讓所有人都意識到了,官家的手腕到底有多麼狠辣,也讓他們意識到了何為皇權威嚴,不可侵犯。
這一次,劉隨逃過了一劫,但是,誰敢保證,若自己成了下一個劉隨,
也能有這樣的好運氣呢?
走出殿」,看看頭頂上炎炎的烈日,一眾大臣心中不約而同的升起一個念頭。
這朝堂上的天,是真的變了!
一時之間,殿中亂作一團。
看著就這麼撲過來的御前班直,在場的眾大臣頓時被觸發了某個不久之前的記憶。
所以,他們這才倒是沒敢莽上去,而是個個跪倒在那幾個御前班直衝過來的路上,朝著上首拱手開口。
然而,這些御前班直又不傻,人擋在面前,繞過去便是。
因此,在沒有人敢直接阻攔的情況下,只是片刻,這些御前班直便撲到了劉隨的面前,兩個人左右站定,雙臂一張,便將劉隨給架了起來。
「陛下,臣冤枉,臣冤枉啊!」
此時,劉隨這才如夢方醒,開始奮力掙紮起來,
與此同時,一千宰執大臣也有些看急,紛紛上前拱手,開始勸說。
「陛下息怒,劉隨雖有罪,但廷杖之刑朝廷早已廢除,還望陛下三思。」
「陛下仁德,切勿因一人之過,傷及自身聖明,請陛下稍息雷霆之怒眼瞧著底下劉隨不停地掙扎,殿中的官員跪了一地,一眾宰執大臣也焦急的勸說著,趙禎卻穩坐中,神色沒有半點波動。
直到劉隨即將被拖出大殿的時候,他才輕輕吐出一個字。
「停。」
見此狀況,在旁同樣提心弔膽的張從訓也連忙高聲對著殿門處喊道,
「陛下口諭,停下!」
「把人帶回來—」
趙禎再次開口,張從訓立刻走下御階,快步來到殿門處,指揮著幾個班直,重新將劉隨給架了回來。
殿內的氣氛緊張無比,班直將劉隨帶回殿中,剛剛鬆開手,後者便癱倒在了地上,大口大口的喘著粗氣,渾身上下都止不住的顫抖。
所有人都不約而同的安靜了下來,連大氣兒也不敢出,自光緊緊的盯看殿中的劉隨,絲毫都不敢抬頭望去。
便在這般寂靜當中,趙禎開口問道「劉隨,你說你冤枉,那朕給你一個辯解的機會,你自己說,你冤在何處?」
到了現在,劉隨已經來不及去想,為什麼明明是他作為彈劾的一方,不知什麼時候,竟成了受審的一方。
剛剛被那幾個班直架著出去的時候,他只感覺到了內心當中前所未有的恐慌。
廷杖之刑,由東漢而起,這個詞一旦出現,往往意味著朝廷大臣的性命之危。
在那一刻,他顧不得什麼狄青,腦子裡唯有對於死亡的恐懼,他從未感覺到,自己距離死亡竟然如此之近.·
此刻,再次聽到官家的聲音,他恍惚之間,便如一個溺水之人找到了最後一根稻草般,連忙跪倒,顫抖看道。
「陛下明鑑,臣此前上奏,皆是出於公心,絕無半點私心,更無挾私報復,邀名買直之意。」
許是因為太過驚懼,原本在殿上還侃侃而談的劉隨,此刻搜腸刮肚,卻只能說出這般乾巴巴的辯解之語。
見此狀況,趙禎略微偏了偏頭,似乎感到有些好笑,道。
「說完了?朕不信,來人啊—」
「陛下!」
這次,話未說完,底下王曾和李迪兩位宰相便齊齊站了出來,對著趙禎喊道。
不過,和剛剛不同的是,他們此時要鎮定的多,若是仔細看去,甚至能夠看出眼神當中透著一絲無奈之意。
於是,趙禎有些遺憾的看著,被眼疾手快的御前班直重新架起來,渾身抖如篩糠的劉隨,搖了搖頭,道。
「放開他吧。」
和剛剛驚怒不已的口氣不同,這一次,趙禎的語氣重歸平靜,但仍是透著一絲嚴肅。
這般變化,讓殿中原本或站著,或跪著的諸臣,也都忍不住小心翼翼的抬起頭,看著這位年輕官家的面容。
揮了揮手,示意那些御前班直退下,趙禎問道。
「劉隨,經此一事,你可有什麼想說的?」
有什麼想說的?
劉隨此刻早就已經心亂如麻,雖然說,側旁退去的御前班直,總算是讓他緩過分幾分勁兒,但要讓他說點什麼,他還真是說不出來。
小心的抬頭看了一眼意味深長看著他的官家,劉隨忽然福至心靈,像是明白了什麼,道。
「回陛下,是臣不該用揣測之語妄下定論,臣有罪,還望陛下降罪。」
此言一出,殿中眾臣先是一愣,旋即,便像是想通了什麼一般,露出一絲深思之色。
見此狀況,趙禎這才點了點頭,道。
「朝廷有風聞言事之制,但是,這不代表身為言官,便可以隨意妄測,
御史風聞奏事,參劾大臣,朝廷自當調查,這是制度。」
「但是,朝廷不僅有風聞言事,更有文武分立,各司執掌,倘一人以猜測而做定論,便開了一個壞頭。」
「今日劉隨可以依仗風聞言事四個字,對朝廷重臣肆意攻計辱罵,那朕何不能依心中判斷而責難朝臣?」
「倘君臣皆是如此,要律令法度何用?」
「今日之事,望諸卿引以為戒,此後行事,務當謹慎而不逾矩。
「好了,今天就到這吧,退朝。」
話音落下,趙禎掃視了在場眾人一周,隨後,方才起身離開了大殿。
而伴隨著他的身影消失,原本針落可聞的大殿,要時間便響起了一陣嘈雜的議論聲。
一眾大臣心有餘悸的擦了擦額頭上的冷汗,各自交頭接耳的議論著剛剛發生的事。
隨後,不知從何處響起一道聲音。
「不好了,劉司諫昏倒了——」
於是,眾人紛紛朝著劉隨的方向望去,卻見他也不知道是因為心神放鬆,還是羞憤所致,此時身子已經軟軟的癱倒在了地上。
到了最後,還是御史台的人出面,一陣手忙腳亂的將劉隨送回府中,殿中的眾臣,則是懷著複雜的心情,也同樣邁步離開。
可以想見的是,今天發生的這些事,必然會以最快的速度,傳遍整個朝野上下。
而其震撼程度,絕對不亞於上次的天子血染紅袍事件。
要知道,雖然到了最後,官家話中的那番意思,是並沒想真的動用廷杖,而是借著這個由頭,給劉隨一個教訓。
但是,誰又能夠提前知道呢?
又或者換個更貼切的說法,誰又能確定,官家不是臨時改了主意呢?
說到底,以如今官家對宮中內外的掌控,到底是否真的廷杖,不過是在官家的一念之間罷了。
這板子是否真的打下去了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的事讓所有人都意識到了,官家的手腕到底有多麼狠辣,也讓他們意識到了何為皇權威嚴,不可侵犯。
這一次,劉隨逃過了一劫,但是,誰敢保證,若自己成了下一個劉隨,
也能有這樣的好運氣呢?
走出殿」,看看頭頂上炎炎的烈日,一眾大臣心中不約而同的升起一個念頭。
這朝堂上的天,是真的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