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章 老虎不發威
第671章 老虎不發威
狄青的及時出面,總算是讓趙禎的怒火暫息。
與此同時,他這般不卑不亢的態度,反而起到了一種以柔克剛的效果,
讓原本都偏向於認同劉隨的朝中百官,此刻也都對狄青的謙恭姿態產生了一絲好感。
冷靜下來之後,趙禎也並沒有繼續發火,目光在底下眾人身上掃過,很快,他便將目光投向了一旁的王曾。
「大相公覺得呢?」
不得不說,這種場面下,王曾的處境其實是有些尷尬的。
這次彈劾,明顯就是朝中的文臣,對於近段時間武將勢力復甦的一種回擊。
所以,作為文臣,王曾理應是站在劉隨這一邊的。
但不要忘了,當初趙禎之所以調他回京,原因就是因為,王曾在武事這方面,也同樣有些改革的進取之心。
此時他若站到了對面去,那麼,便相當於站到了皇帝的對立面。
這般情況,換了任何人來,怕是都要猶豫不決。
但是,王曾卻只是略一思,便做出了決斷。
「陛下,風聞言事乃是朝廷制度,既有彈劾,自然該查。」
言簡意,態度明確,並沒有多餘的廢話。
於是,殿中的一干大臣紛紛打起了精神,望著王曾的目光當中,多了幾分敬重。
然而,趙禎聞言,卻並不急躁,而是目光一凜,像是想到了什麼般,問道。
「好,那由誰來查?」
「回陛下,依制,三衙掌禁軍統制、訓練、成守、遷補、賞罰之令,狄青為禁軍都虞候,自當歸三衙徹查。」
王曾拱手言道。
「不可」
然而,他的話音剛落,劉隨立刻就皺起了眉頭,張口言道。
「陛下,狄青乃軍中之將,與三衙諸管軍皆有往來,由三衙徹查,恐難令人信服。」
這劉隨,還真是不愧為鐵頭御史之稱,完皇帝宰相,一番言辭,讓殿中的眾大臣都不由吞了吞口水。
果不其然,見此狀況,王曾的臉色也有些不大好看,於是,他轉身看著劉隨,問道。
「劉司諫,朝堂諸事,不可任意而為,三衙統管禁軍,此乃典制,你如今以狄青與三衙管軍有所往來,質疑三衙徹查的公平,這是妄測。
,
「你是言官,有風聞言事之權,拾遺補缺之責,但這不代表你可以妄加污衊,無端揣測—.」
「大相公身為宰相,理當表率群臣。」
即便是面對王曾的呵斥,劉隨卻像是鐵了心一般,不僅沒有退縮,反而上前一步,道。
「但是如今,大相公未經查實,便說下官是無端揣測,難不成,也和三衙一氣,意欲回護狄青不成?」
殺瘋了!
劉隨這不要命的勁兒,看的在場眾臣一愣一愣的。
要知道,朝中一貫遵循的舊例,是可以頂撞皇帝,但是,最好不要得罪宰相。
畢竟,得罪了皇帝,若有宰相轉圜,還能夠平安無事。
可要是得罪了宰相,大概率不會有皇帝出來回護。
前者是為了博名聲,可後者,大概率,就是真的要賠前途了。
說白了,他們這些大臣,真正的頂頭上司就是宰相,皇帝雖然高高在上,但也正因如此,反而敬畏大於懼怕。
這劉隨如今連宰相都敢罵,實在是猛人一個。
但是與此同時,也有不少人默默吞了吞口水,悄無聲息的挪了挪步子,
試圖離劉隨遠一點。
這人生猛是生猛,但未免太沒腦子了些跟這樣的人離得太近,說不準什麼時候就會被他牽連得連身家性命都一樣賠進去·還是得離遠點。
事實上,不僅是這些普通的大臣,就連最初跳出來聲援劉隨的那些御史,此刻也紛紛朝他投去了複雜的自光。
大哥,事前不是這樣說的啊?!
王曾顯然也沒想到,一個小小的司諫,竟然敢在早朝上,如此冒犯於他。
當下,他的目光變得有些陰沉,冷聲道。
「劉隨,你可知道,你此言是在污衊朝廷宰相,該當何罪?」
「下官是言官,既有疑惑,自當提出。」
劉隨直起身子,目光當中同樣沒有半分畏懼,道。
「大相公若是問心無愧,何必怕人詢問?」
「你!」
王曾臉色冷冽,看得出來,是當真動了怒了。
見此狀況,在場一眾大臣看著劉隨的目光,不由多了幾分佩服。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可以說,不論今天的結果如何,劉隨自己,在京城肯定是待不下去了。
雖然名義上來說,宰相併不能直接干預言官的任免,但在實際的操作當中,這一條更多是限制宰相不能舉薦言官,而言官如果真的把宰相得罪狠了,後者有無數種方式,可以名正言順的將前者貶滴出去。
今日殿上,劉隨如此管犯王曾,哪怕僅僅只是出於維護宰相的體面,王曾也必然不會再讓劉隨繼續留在京師當中。
否則的話,不僅是他的顏面掃地,更會導致此後不管是什麼阿貓阿狗,
都敢跳到宰相的頭上作威作福,百官之首的威信將蕩然無存。
「朕覺得—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上首的趙禎卻突然開了口。
一句話就吸引了在場所有人的目光。
就在眾人都以為,趙禎開口是要調節一下殿中緊張的氛圍時,卻不曾想,他接下來便不緊不慢的道。
「朕覺得狄青無罪,所以,也不必查了。」
一石激起千層浪。
誰也沒有想到,官家的態度竟然突然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當下,殿中的一干官員便欲開口,劉隨更是愣在當場,似乎是不敢相信自己聽到的話一樣。
然而,這才只是開始,趙禎的語氣略一停頓,隨後,便將目光放在了劉隨的身上。
「自打狄青封爵之後,你就屢次上奏,言說朝廷太過恩賞武臣,有違祖宗之法,奏入皆不發,所以,朕還覺得,今日你包藏禍心,乃是借彈劾之名故意污衊狄青,邀名買直。」
「似你這般大偽似真,大奸似忠之人,若不嚴懲,如何震懾宵小?」
「御前班直何在?」
「將此人脫去官服,拉出宮門外,廷杖三十,以做效尤!」
這話說的不緊不慢,但是,卻無疑像是一顆炸彈一樣,將在場的所有人炸的七葷八素的。
此刻,殿中原本隱在兩側,沒什麼存在感的禁衛,在聽到吩咐之後,已經齊齊的站了出來,只見四個膀大腰圓的大漢,手中持著儀刀,步伐利落的朝著劉隨撲了過去,殿中諸臣這才如夢方醒,連忙跪倒在地,道。
「陛下,三思啊!
「陛下明鑑,自我朝立國以來,尚無廷杖言官之例,劉司諫雖然行事莽撞,但也不至於廷杖啊。」
「陛下—·
狄青的及時出面,總算是讓趙禎的怒火暫息。
與此同時,他這般不卑不亢的態度,反而起到了一種以柔克剛的效果,
讓原本都偏向於認同劉隨的朝中百官,此刻也都對狄青的謙恭姿態產生了一絲好感。
冷靜下來之後,趙禎也並沒有繼續發火,目光在底下眾人身上掃過,很快,他便將目光投向了一旁的王曾。
「大相公覺得呢?」
不得不說,這種場面下,王曾的處境其實是有些尷尬的。
這次彈劾,明顯就是朝中的文臣,對於近段時間武將勢力復甦的一種回擊。
所以,作為文臣,王曾理應是站在劉隨這一邊的。
但不要忘了,當初趙禎之所以調他回京,原因就是因為,王曾在武事這方面,也同樣有些改革的進取之心。
此時他若站到了對面去,那麼,便相當於站到了皇帝的對立面。
這般情況,換了任何人來,怕是都要猶豫不決。
但是,王曾卻只是略一思,便做出了決斷。
「陛下,風聞言事乃是朝廷制度,既有彈劾,自然該查。」
言簡意,態度明確,並沒有多餘的廢話。
於是,殿中的一干大臣紛紛打起了精神,望著王曾的目光當中,多了幾分敬重。
然而,趙禎聞言,卻並不急躁,而是目光一凜,像是想到了什麼般,問道。
「好,那由誰來查?」
「回陛下,依制,三衙掌禁軍統制、訓練、成守、遷補、賞罰之令,狄青為禁軍都虞候,自當歸三衙徹查。」
王曾拱手言道。
「不可」
然而,他的話音剛落,劉隨立刻就皺起了眉頭,張口言道。
「陛下,狄青乃軍中之將,與三衙諸管軍皆有往來,由三衙徹查,恐難令人信服。」
這劉隨,還真是不愧為鐵頭御史之稱,完皇帝宰相,一番言辭,讓殿中的眾大臣都不由吞了吞口水。
果不其然,見此狀況,王曾的臉色也有些不大好看,於是,他轉身看著劉隨,問道。
「劉司諫,朝堂諸事,不可任意而為,三衙統管禁軍,此乃典制,你如今以狄青與三衙管軍有所往來,質疑三衙徹查的公平,這是妄測。
,
「你是言官,有風聞言事之權,拾遺補缺之責,但這不代表你可以妄加污衊,無端揣測—.」
「大相公身為宰相,理當表率群臣。」
即便是面對王曾的呵斥,劉隨卻像是鐵了心一般,不僅沒有退縮,反而上前一步,道。
「但是如今,大相公未經查實,便說下官是無端揣測,難不成,也和三衙一氣,意欲回護狄青不成?」
殺瘋了!
劉隨這不要命的勁兒,看的在場眾臣一愣一愣的。
要知道,朝中一貫遵循的舊例,是可以頂撞皇帝,但是,最好不要得罪宰相。
畢竟,得罪了皇帝,若有宰相轉圜,還能夠平安無事。
可要是得罪了宰相,大概率不會有皇帝出來回護。
前者是為了博名聲,可後者,大概率,就是真的要賠前途了。
說白了,他們這些大臣,真正的頂頭上司就是宰相,皇帝雖然高高在上,但也正因如此,反而敬畏大於懼怕。
這劉隨如今連宰相都敢罵,實在是猛人一個。
但是與此同時,也有不少人默默吞了吞口水,悄無聲息的挪了挪步子,
試圖離劉隨遠一點。
這人生猛是生猛,但未免太沒腦子了些跟這樣的人離得太近,說不準什麼時候就會被他牽連得連身家性命都一樣賠進去·還是得離遠點。
事實上,不僅是這些普通的大臣,就連最初跳出來聲援劉隨的那些御史,此刻也紛紛朝他投去了複雜的自光。
大哥,事前不是這樣說的啊?!
王曾顯然也沒想到,一個小小的司諫,竟然敢在早朝上,如此冒犯於他。
當下,他的目光變得有些陰沉,冷聲道。
「劉隨,你可知道,你此言是在污衊朝廷宰相,該當何罪?」
「下官是言官,既有疑惑,自當提出。」
劉隨直起身子,目光當中同樣沒有半分畏懼,道。
「大相公若是問心無愧,何必怕人詢問?」
「你!」
王曾臉色冷冽,看得出來,是當真動了怒了。
見此狀況,在場一眾大臣看著劉隨的目光,不由多了幾分佩服。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可以說,不論今天的結果如何,劉隨自己,在京城肯定是待不下去了。
雖然名義上來說,宰相併不能直接干預言官的任免,但在實際的操作當中,這一條更多是限制宰相不能舉薦言官,而言官如果真的把宰相得罪狠了,後者有無數種方式,可以名正言順的將前者貶滴出去。
今日殿上,劉隨如此管犯王曾,哪怕僅僅只是出於維護宰相的體面,王曾也必然不會再讓劉隨繼續留在京師當中。
否則的話,不僅是他的顏面掃地,更會導致此後不管是什麼阿貓阿狗,
都敢跳到宰相的頭上作威作福,百官之首的威信將蕩然無存。
「朕覺得—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上首的趙禎卻突然開了口。
一句話就吸引了在場所有人的目光。
就在眾人都以為,趙禎開口是要調節一下殿中緊張的氛圍時,卻不曾想,他接下來便不緊不慢的道。
「朕覺得狄青無罪,所以,也不必查了。」
一石激起千層浪。
誰也沒有想到,官家的態度竟然突然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當下,殿中的一干官員便欲開口,劉隨更是愣在當場,似乎是不敢相信自己聽到的話一樣。
然而,這才只是開始,趙禎的語氣略一停頓,隨後,便將目光放在了劉隨的身上。
「自打狄青封爵之後,你就屢次上奏,言說朝廷太過恩賞武臣,有違祖宗之法,奏入皆不發,所以,朕還覺得,今日你包藏禍心,乃是借彈劾之名故意污衊狄青,邀名買直。」
「似你這般大偽似真,大奸似忠之人,若不嚴懲,如何震懾宵小?」
「御前班直何在?」
「將此人脫去官服,拉出宮門外,廷杖三十,以做效尤!」
這話說的不緊不慢,但是,卻無疑像是一顆炸彈一樣,將在場的所有人炸的七葷八素的。
此刻,殿中原本隱在兩側,沒什麼存在感的禁衛,在聽到吩咐之後,已經齊齊的站了出來,只見四個膀大腰圓的大漢,手中持著儀刀,步伐利落的朝著劉隨撲了過去,殿中諸臣這才如夢方醒,連忙跪倒在地,道。
「陛下,三思啊!
「陛下明鑑,自我朝立國以來,尚無廷杖言官之例,劉司諫雖然行事莽撞,但也不至於廷杖啊。」
「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