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水塘,夏天的樂園
麥子收完了,並不意味著活幹完了,之後還要種上花生或者玉米。
再往前幾年,還有種棉花的、種大豆、種油菜、種芝麻、種高粱等等,後來可能是出於方便管理的原因,那些太麻煩的作物就沒人再種了,玉米和花生就成了主流作物,再往後基本就只剩玉米了。
不過麥忙假已經進入了尾聲,不那麼趕著幹活了,最前面那幾天是唯恐收的慢了碰上下雨損失就大了。
等到開始播種,又開始期盼,早點下雨吧。
播種用的機器還是半自動的,意思就是播種機是不會動的,全靠人在前面拉著動。
既然是靠人拉著跑,播種機也不太大,一次也只能種一行,相對後來機械化耕種實在是一件辛苦的活。
可以充分讓人感受到什麼是「汗滴禾下土」,吃飯的時候也能知道「粒粒皆辛苦」。
所以李陽明就養成了吃飯不留飯根的習慣,具體表現是:如果吃米飯,就把最後一粒米吃掉,吃菜只剩菜湯,還見不得家裡的饃剩半個,否則也要吃掉。
當然這個習慣是現在這個年代很多人的習慣,如果就饃吃的話,有的人菜湯也不會剩下。
-----------------
隨著天氣變得燥熱,村里內內外外、大大小小的水塘成了人們閒暇之餘消暑的好去處。
在現在這個年代的農村,讓李陽明最懷念的一個好處就是到處都有可以下去洗澡的水塘。
因為這個時期污染還沒有蔓延到那麼多地方,大河鄉又處於黃河下游水資源豐沛的地方,所以現在的水塘還都是與河渠溝通的活水。
大部分水塘都是人們常去遊玩的地方,所以大家都知道那裡面水的深淺,只要避開那些生長有大樹的塘邊就沒有多大危險。
幹完一天的活,村里老老少少就像下餃子似的跳進了水塘里。
偶爾,養牛的人家也會把活帶過去,就是把收割的青草也帶到水塘里清洗一下,清洗完再撈出晾起來,回家後再用鍘刀鍘成小段餵給牛吃。
不過這些全不影響大家享受暑期的清涼,會游泳的在池塘中心游來游去,不怎會的在池塘邊上。
到了傍晚吃過飯以後,在比較幽靜黑暗的區域是女人的天下,其他地方是大老爺們和孩子們的地盤,互不干擾,自得其樂。
李陽明上輩子也是在村里池塘學的游泳,姿勢不標準,還只會狗刨式和仰泳。
來到現在這個時代,發現還是需要適應一下才能游起來,剛開始還嗆了幾口水,弄得鼻子酸爽的不行。
在之後就好多了,越游越順暢。
有些孩子沒學會游泳就下水的,有的抱個車輪內胎,那時候李陽明還不知道什麼真空胎,一直以為汽車輪胎都像是自行車輪胎一樣分內外胎呢。
有的抱著豬尿泡,就是把豬膀胱完整取下來,吹上氣再綁結實,不僅可以當球踢,還能作為救生圈輔助孩子們學游泳,一般的孩子還真沒這條件。
什麼都沒有也好辦,那就趴在池塘邊上,抓著邊沿或者漏在外面的樹根,倆腿使勁撲騰,熟悉水性,時間長了就可以從憋氣、潛水開始學,最後腳不挨地在水裡游個來回就算學會了,甭管是什麼姿勢都算。
在水塘里游泳也有出過事故的,過幾年就會出點事,有的時候是天黑沒注意,一猛子紮下去,結果卡在了樹根那上不來;有的是剛乾完活,渾身大汗就往水裡跳,冷水一激,抽筋之後就游不起來了;還有的是小孩不知道節省體力,游的遠了回不到水淺的地方……
總之,出現事故後,那個水塘會在幾年內變得無人問津,只有變成了據說,再變成傳說,最後變成了傳聞才會作罷。
-----------------
在風調雨順的年景,一般過了麥忙季,接著就會迎來雷陣雨的天氣,雨後的村莊更是熱鬧,不管大小溝渠還是水坑池塘都會積滿水,水裡面也會變得格外熱鬧,蛙鳴聲聲連綿起伏,一眼望去,簡直可以說是密密麻麻。
最多的是叫一種當地叫做「氣肚蛤蟆」的品種,學名狹口蛙,全身灰黃色,有的還有黑色的斑點,它有一個顯著特點,如果遇到刺激,立時就把肚子鼓起來,乍一看像在跟誰賭氣似的。要是你有意再碰它幾下,戲耍一番,它肯定會把腳撐得很高,肚皮鼓得更大,片刻工夫,肚皮薄的像透明的塑料紙,澄明瓦亮,真讓人擔心一戳就要破裂。
熊孩子們最常乾的就是拿根長長的竿子,前端綁上一根尖銳的鐵條,去戳「氣肚蛤蟆」,看誰戳的准,戳得多。
至於那種普通的皮膚光滑、顏色青綠的青蛙,一般不會有人特別去針對它們,因為在世代相傳中它們都是抓蟲的能手,莊稼的益友。
不像蟾蜍,被認為是「五毒」之一,加上長得醜,不得人待見,但是因為身上帶毒讓人避而遠之。
所以這種長得醜,又沒有「威懾力」的「氣肚蛤蟆」就成了熊孩子們欺負的對象。
除了這些,還有一樣受到大家喜愛的小動物,幼蟲叫「爬叉」,成蟲叫蟬的小動物。
爬叉也是在雨後最容易從土裡鑽出來,爬到樹上去蛻變成蟬,迎接生命的最後一個階段,但是對於中原省的爬叉來說,這個從土裡爬到樹上的階段也是它們面對的最大一劫。
到了晚飯後,男女老少都愛到林子裡去找爬叉,基本裝備有長杆、電筒、大口的瓶子或小桶等。
尋覓流程是,到了樹下先觀察地面,如果有那種小小的土窟窿眼,剛若隱若現,恭喜,抓到了一隻正在努力往外爬的;如果小土洞已經完全敞開,就要往樹上尋找了,從下往上逐步尋找,運氣好的話可以看到一隻笨拙的慢慢向上爬的小傢伙,還處於長杆所及的位置。
如果人的運氣不好,長杆也夠不著,那就只能感嘆爬叉運氣好了。
抓到爬叉一般在清水裡泡一夜,到了第二天在油鍋里焙著吃,在撒上鹽和孜然,是中原省人民最愛的美味之一。
李陽明後來去蓉省上學時,還十分稀奇當地人竟然對這種美食完全不能接受,替他們感到惋惜。
再往前幾年,還有種棉花的、種大豆、種油菜、種芝麻、種高粱等等,後來可能是出於方便管理的原因,那些太麻煩的作物就沒人再種了,玉米和花生就成了主流作物,再往後基本就只剩玉米了。
不過麥忙假已經進入了尾聲,不那麼趕著幹活了,最前面那幾天是唯恐收的慢了碰上下雨損失就大了。
等到開始播種,又開始期盼,早點下雨吧。
播種用的機器還是半自動的,意思就是播種機是不會動的,全靠人在前面拉著動。
既然是靠人拉著跑,播種機也不太大,一次也只能種一行,相對後來機械化耕種實在是一件辛苦的活。
可以充分讓人感受到什麼是「汗滴禾下土」,吃飯的時候也能知道「粒粒皆辛苦」。
所以李陽明就養成了吃飯不留飯根的習慣,具體表現是:如果吃米飯,就把最後一粒米吃掉,吃菜只剩菜湯,還見不得家裡的饃剩半個,否則也要吃掉。
當然這個習慣是現在這個年代很多人的習慣,如果就饃吃的話,有的人菜湯也不會剩下。
-----------------
隨著天氣變得燥熱,村里內內外外、大大小小的水塘成了人們閒暇之餘消暑的好去處。
在現在這個年代的農村,讓李陽明最懷念的一個好處就是到處都有可以下去洗澡的水塘。
因為這個時期污染還沒有蔓延到那麼多地方,大河鄉又處於黃河下游水資源豐沛的地方,所以現在的水塘還都是與河渠溝通的活水。
大部分水塘都是人們常去遊玩的地方,所以大家都知道那裡面水的深淺,只要避開那些生長有大樹的塘邊就沒有多大危險。
幹完一天的活,村里老老少少就像下餃子似的跳進了水塘里。
偶爾,養牛的人家也會把活帶過去,就是把收割的青草也帶到水塘里清洗一下,清洗完再撈出晾起來,回家後再用鍘刀鍘成小段餵給牛吃。
不過這些全不影響大家享受暑期的清涼,會游泳的在池塘中心游來游去,不怎會的在池塘邊上。
到了傍晚吃過飯以後,在比較幽靜黑暗的區域是女人的天下,其他地方是大老爺們和孩子們的地盤,互不干擾,自得其樂。
李陽明上輩子也是在村里池塘學的游泳,姿勢不標準,還只會狗刨式和仰泳。
來到現在這個時代,發現還是需要適應一下才能游起來,剛開始還嗆了幾口水,弄得鼻子酸爽的不行。
在之後就好多了,越游越順暢。
有些孩子沒學會游泳就下水的,有的抱個車輪內胎,那時候李陽明還不知道什麼真空胎,一直以為汽車輪胎都像是自行車輪胎一樣分內外胎呢。
有的抱著豬尿泡,就是把豬膀胱完整取下來,吹上氣再綁結實,不僅可以當球踢,還能作為救生圈輔助孩子們學游泳,一般的孩子還真沒這條件。
什麼都沒有也好辦,那就趴在池塘邊上,抓著邊沿或者漏在外面的樹根,倆腿使勁撲騰,熟悉水性,時間長了就可以從憋氣、潛水開始學,最後腳不挨地在水裡游個來回就算學會了,甭管是什麼姿勢都算。
在水塘里游泳也有出過事故的,過幾年就會出點事,有的時候是天黑沒注意,一猛子紮下去,結果卡在了樹根那上不來;有的是剛乾完活,渾身大汗就往水裡跳,冷水一激,抽筋之後就游不起來了;還有的是小孩不知道節省體力,游的遠了回不到水淺的地方……
總之,出現事故後,那個水塘會在幾年內變得無人問津,只有變成了據說,再變成傳說,最後變成了傳聞才會作罷。
-----------------
在風調雨順的年景,一般過了麥忙季,接著就會迎來雷陣雨的天氣,雨後的村莊更是熱鬧,不管大小溝渠還是水坑池塘都會積滿水,水裡面也會變得格外熱鬧,蛙鳴聲聲連綿起伏,一眼望去,簡直可以說是密密麻麻。
最多的是叫一種當地叫做「氣肚蛤蟆」的品種,學名狹口蛙,全身灰黃色,有的還有黑色的斑點,它有一個顯著特點,如果遇到刺激,立時就把肚子鼓起來,乍一看像在跟誰賭氣似的。要是你有意再碰它幾下,戲耍一番,它肯定會把腳撐得很高,肚皮鼓得更大,片刻工夫,肚皮薄的像透明的塑料紙,澄明瓦亮,真讓人擔心一戳就要破裂。
熊孩子們最常乾的就是拿根長長的竿子,前端綁上一根尖銳的鐵條,去戳「氣肚蛤蟆」,看誰戳的准,戳得多。
至於那種普通的皮膚光滑、顏色青綠的青蛙,一般不會有人特別去針對它們,因為在世代相傳中它們都是抓蟲的能手,莊稼的益友。
不像蟾蜍,被認為是「五毒」之一,加上長得醜,不得人待見,但是因為身上帶毒讓人避而遠之。
所以這種長得醜,又沒有「威懾力」的「氣肚蛤蟆」就成了熊孩子們欺負的對象。
除了這些,還有一樣受到大家喜愛的小動物,幼蟲叫「爬叉」,成蟲叫蟬的小動物。
爬叉也是在雨後最容易從土裡鑽出來,爬到樹上去蛻變成蟬,迎接生命的最後一個階段,但是對於中原省的爬叉來說,這個從土裡爬到樹上的階段也是它們面對的最大一劫。
到了晚飯後,男女老少都愛到林子裡去找爬叉,基本裝備有長杆、電筒、大口的瓶子或小桶等。
尋覓流程是,到了樹下先觀察地面,如果有那種小小的土窟窿眼,剛若隱若現,恭喜,抓到了一隻正在努力往外爬的;如果小土洞已經完全敞開,就要往樹上尋找了,從下往上逐步尋找,運氣好的話可以看到一隻笨拙的慢慢向上爬的小傢伙,還處於長杆所及的位置。
如果人的運氣不好,長杆也夠不著,那就只能感嘆爬叉運氣好了。
抓到爬叉一般在清水裡泡一夜,到了第二天在油鍋里焙著吃,在撒上鹽和孜然,是中原省人民最愛的美味之一。
李陽明後來去蓉省上學時,還十分稀奇當地人竟然對這種美食完全不能接受,替他們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