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收麥,那些事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天氣逐漸熱了起來,地里的小麥慢慢由青變綠又變黃,年初的時候出去務工的人們開始陸續回家準備收麥子了,學校也準備放「麥忙假」。

  「麥忙假」這個詞,其實很有意思,放假其實就是讓休息的,但是中間又加個「忙」字,表明了這個「假」的還是要忙著過。

  後來中原省有個比較火的小視頻,就一句話:「**,你媽喊你回家收麥了!」

  到了一年一度的收麥季,不管你是在寫字樓里的白領,還是做生意的老闆,無論是在東北賣菜,還是在南海省打燒餅,統統回家收麥子。

  就算是在外面混的人模狗樣,照樣得擼起袖子下地幹活,甚至如果開的是個小轎車回去,還會被奶奶們嫌棄不能裝太多東西。

  97年的農村還遠遠沒有後來那種「幸福的煩惱」,甚至想都想不到收麥子也能變成一種「有趣的」「湊趣的」網紅打卡賽。

  因為現在收麥子還是一種純粹的、密集的體力勞動,稍微比其他非平原地區好的就是,可以不用鐮刀一刀刀去割,而是用鏟子戕(qiāng)麥,鏟子裝在一個長兩米多的杆子上面,後面是個十來公分長的橫把。

  戕麥的時候,一手握橫把在後,一手握杆在前,扎弓箭步往前戕麥子,一步一用力,走一步就能戕倒一步距離的麥子,勞動效率要比鐮刀快多了。

  一般情況下,年齡小的孩子負責給大人遞水,到裝車的時候要負責爬到車上負責「壓車」。

  因為戕倒的麥子還連著麥稈,所以裝車的時候如果沒人在車上「壓車」,就裝不了多少麥子,還容易在運輸的時候散落出來。

  年齡稍大些的就要一起下地里戕麥子了,之前李陽明就是負責「壓車」的,這個活其實也不那麼好,因為小麥麥芒扎的人會很難受。

  今年的李陽明不僅身高在不知不覺中到了1.5米,身體也明顯看著壯實了不少,所以很光榮的成為了一名「勞動力」。

  戕麥子並不是一件單純的體力活,還有一定的技巧性,在弓箭步的一起一伏中,體會著前方長杆傳來的阻力,和身體內部從腳下到腰部傳來的力量,李陽明對於以前看過的一個詞「武農合一」有了不一樣的體會,從一開始生硬的往前猛推,逐漸變得協調起來。

  李父看到後,不由笑著道:「呦呵,沒想到老大還是個好莊稼把式,以後家裡的地不愁種了。」

  雖然今年新增了一個勞力,但是李家8畝地還是收了七八天才收完。

  收麥後就是打麥,說是打麥,其實是用石磙碾麥脫粒。

  石磙一般都是大青石做成的,呈圓柱體,直徑大小也不一樣,有的直徑僅有40來公分,有的可能達到接近一米粗,兩頭有磙眼。石磙是中原省這邊傳統的脫粒農具,一直到聯合收割機的出現才逐漸淘汰,最後成為了體現農村風貌的展覽品。

  以前使用石磙時,就把特製的木架子(鐵架子)套上,用牛、驢、騾來拉,到了97年的時候,大部分已經開始使用拖拉機或者農用單輪車拉著跑了。

  碾麥子是一件比較耗時的事兒,需要不停地碾一遍又一遍,把已經碾脫粒的麥子收到一邊,再把剩下的麥秸稈再碾幾次,直到把那些圓圓的、粗糙的麥秸稈碾成扁扁的、光滑的麥秸杆。

  這些麥秸稈是燒火時最好的引火物,後來有人用它做成了麥秸稈畫,成為了工藝品。

  小麥初步脫粒後,還需要再晾曬乾燥,在晾曬過程中還要趁著有風的時候「揚麥」。

  揚麥是「揚場」的一種,是件更具技術性的活計,會揚麥的把式,即便是很小的風,也能揚的很乾淨,老農說:這叫杴頭自帶三級風。揚麥子的時候,把式站在側風口,將曬乾好的麥子戧著風頭,高高地揚起撒開,藉助風力把麥粒與雜質分開,掠掃帚的來來回回地掠掃。掠掃帚也是個技術活,掃的力度要掌握好,用力太大,麥粒會被掃走,用力太小,秕麥子、渣頭麥殼等又會掠不走,所以要把掃帚浮在上面,輕重有度。

  掃出來的秕麥子經過挑選也是要收起來的,方言叫做「麥余」,可以用來餵雞,也可以用來換「油條」或者一些油鹽醬醋、針頭線腦什麼的,雖然叫「余」,但是一點也不「多餘」。

  幹活期間最幸福的就是拿著小布袋裝幾斤「麥余」去村口換油條,中原省東部這裡的油條是軟皮的「老油條」,不是其他地方那種脆皮油條。

  換油條的時候,最喜歡看的就是,炸油條的師傅用兩根不鏽鋼的鐵釺子,一根釺子一插、一挑,另一根一抹就把面盆里的和好的麵團變成了大小一致條條,放在平底鍋里就飄在油麵上,接觸油的一面迅速變得焦黃平整,另一面發泡膨脹,等火候差不多了,用鐵釺子把排成一排的串在一起,整體翻個面,不大功夫就可以出鍋了。

  等把油條上面的油控好,用早就準備好的柳條穿起來,就能提走了。

  其實那時候用的油也不講究是不是重複用的油,最令人懷念的其實是串油條用的是柳樹枝,青青的柳枝和熱乎乎油條碰到一起,好像能夠激發出一種特別的香氣,尤其是在飢腸轆轆的麥忙期間,是對忙碌的人們最好的獎勵。

  如果說油條是麥忙期間的奢侈品,那麼麵條就是必需品,最受大家歡迎的是番茄雞蛋撈麵條,煮好的麵條在冰涼的地下水裡一過,盛在大碗裡,然後澆上番茄雞蛋鹵和醋蒜汁,撒上一些荊芥。

  荊芥為發汗,解熱藥,是常用草藥之一,能鎮痰、祛風、涼血。治流行感冒,頭疼寒熱發汗,嘔吐。但是在當地最大的用途是掐尖葉嫩芽用於食用,和香菜的差不多,

  撈麵條的好處就是能馬上開吃,不像熱麵條,在大熱的天氣里等的人心急如焚吃到嘴裡還嫌更熱。

  對於干體力活人來說,一般至少要吃三四碗,還有飯量大的直接用盆吃。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