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 買車
等龔德銘到工廠時,工人們已經下班了,除了阿二還有味精廠的技術人員在。
工廠是有加班制度的,但那都是在趕訂單的時候,因為加班總是需要加班費的。
天天無償加班,這可不是後世,資本家也得小心無產階級的鐵拳。
就連後世的工廠都是計時,要給錢的。反而是一些高大上的企業無償加班。
和阿二打過招呼,詢問了一下技術工人味精廠的工廠改造進度,鼓勵了他們幾句,在將領導的樣子做足以後,龔德銘也坐上了阿二開來的車,和自家老爸一起回了家。
在車上,龔德銘已經在想自己買車的事了。沒車屬實不便,五點半放學,等他到工廠工人都已經走光了。
學校對於請假極其嚴格,總不能天天請假吧。自己有一個車,家、學校、工廠,這都方便許多。
但汽車的價格可不便宜,最便宜「佩佩奧斯汀」,小型柯士甸房車都要一千一百塊大洋,普通轎車都得三千塊左右。至於更高檔的車,上萬不止,有的還不是有錢就行,沒身份也夠嗆。
像那吳站長為什麼不要「斯蒂龐克」,那太高調了,不是他這種身份能坐的,你開一輛出去誰不說你貪污啊。
另外當時這種車是誰開的,陳納德,當時中國和陳納德地位相等的都是些誰?
養車也是大問題,汽油一加侖四角八,雇一個司機的話一月二十。當時的司機和現在可不一樣,那時這屬於技術工種。
看看旁邊自己欠了好幾萬塊的債主。唉,嘆了口氣,還是看能不能搞輛自行車吧,省油還省司機。
將想法給旁邊的龔世宏一說。
「那我下次叫他們從上海運一些自行車回來?」
「來不太急,這段時間工廠都是剛開工,我不能一直不在吧,這樣每天都趕不及。」
「那每天我叫阿二接送你?」
「也挺麻煩的,父親也要出行,我自己有一輛自行車。大家都方便」
「嗯,阿二,去永安公司」
剛到永安門口,門口的「小開」看見有車過來,遠遠就過來迎接。這個時候有車的那都不是一般人。
裡面自行車也不少,但樣式遠不如後世好看。根本沒有什麼圖案,並且這個時期審美也和後世不同。
黑白兩色,或者就是紫紅色,都是些內斂的顏色。線條流暢,顏色發亮的反而是最高檔的,平常不開的時候還要給車體保養打蠟,保持它的光亮。
既然沒有自己喜歡的,龔德銘就隨便推了一輛。
「這個多少錢?」
「這位少爺,兩百塊!」
「這麼貴!太貴了,少一點。」
服務員可能都沒想到龔德銘會講價,一般有能力買車的都是公子哥,買得起的不會講價,會講價的都買不起。
「怎麼了,愣半天,賣不賣啊?」
「不是,這位少爺,我們這是概不講價的。」
「哄鬼呢?我經常去上海,一輛自行車多少錢我不知道?一口價,一百二」
「少爺,我也做不了主,我給您問問」。雖然龔德銘一口氣砍了幾十塊,但服務員並沒有因此語氣有半點變化,依舊很謙卑。員工素質如此之高,從這也可以看出這家公司的不簡單。
沒一會,服務員回來。
「這位少爺。我們經理說交個朋友,給你打八折,一百六十塊。」
龔德銘想了想,記得祥子買新黃包車都要一百塊,自行車在後世還被稱為四大件,也就點點頭,沒有再說什麼。
自行車放不進自家轎車,龔德銘又想和龔世宏一起回去,於是就叫服務員送上門。送上門也是要額外收費的,城內一塊大洋,永安公司會開貨車給你送到家裡。
龔世宏付了錢,居然沒提將之加入負債的事。要知道這段時間龔德銘從他那拿的錢都是記帳的,以後要還的。
但龔德銘也沒問,反而樂於如此,誰希望自己多欠錢呢。反而是龔世宏沒沉住氣。
「你怎麼不問問我為什麼不要這筆錢」
「這有什麼好問的,父親給兒子花錢,不是天經地義?」
「哼!每次你小子嘴裡都吐不出什麼好話」
「這輛車就當做我給你的禮物。」
「禮物?」
「嗯,這段時間你成熟了許多,我也很開心,今年十五了吧?」
「那就當是十五歲禮物」
「謝謝父親」
「哈哈哈」
龔世宏開懷的笑了,似乎兒子的恭維對他很是受用。
別看龔德銘搞火柴、又搞味精的,要論賺錢,還比不上自家紗廠的隨便兩條生產線。
紡紗一直是江南地區很繁榮的產業,清末到民國很多富商都是這個行業的。
在人造纖維還未出現的年代。紗線一直是必需品,是做衣服的原料。並且紗還能大宗交易,價格也可觀,中國的紗一度遠銷歐洲,特別是英國這種紡織業大國。
特別是一九二五年之後,一包棉紗價格在三點一五到三點三七元之間。一包也就是五十斤,自家船跑一次上海就是一百噸,還沒有算上其他地方的。
所以這才是龔世宏支持兒子開廠的底氣,虧了便虧了,反正自己家底厚,沒想到王校長的待遇龔德銘在民國享受到了。
當然支出也恐怖,原料,工人,商會都是各種費用。
特別是快接近九月,孫傳芳已經積極聯繫江浙地區的耆紳,富商,實業家。人家提出「維護工商,發展實業」的口號,大家也得表示一二,出一點軍餉政費。
回到家中,家裡早已準備好了晚飯。都是一些家常菜。油燜大蝦,毛豆子蒸肉餅,番茄炒蛋,蒸茄子,涼拌黃瓜。還有一個被母親稱為水人參的雞頭米。
飯桌上
「銘兒,廠子怎麼樣啊?」
「很好。一切都快上正軌了!」
「行,如果有什麼問題就找你爸」
「嗯,我會的」
「是不是啊!爸」
「啊~啊~,是是是」
哈哈哈
整個院子充滿了笑聲,院外的河流水花淌淌,月光照耀下,這也只是萬家燈火其中一盞罷了。
工廠是有加班制度的,但那都是在趕訂單的時候,因為加班總是需要加班費的。
天天無償加班,這可不是後世,資本家也得小心無產階級的鐵拳。
就連後世的工廠都是計時,要給錢的。反而是一些高大上的企業無償加班。
和阿二打過招呼,詢問了一下技術工人味精廠的工廠改造進度,鼓勵了他們幾句,在將領導的樣子做足以後,龔德銘也坐上了阿二開來的車,和自家老爸一起回了家。
在車上,龔德銘已經在想自己買車的事了。沒車屬實不便,五點半放學,等他到工廠工人都已經走光了。
學校對於請假極其嚴格,總不能天天請假吧。自己有一個車,家、學校、工廠,這都方便許多。
但汽車的價格可不便宜,最便宜「佩佩奧斯汀」,小型柯士甸房車都要一千一百塊大洋,普通轎車都得三千塊左右。至於更高檔的車,上萬不止,有的還不是有錢就行,沒身份也夠嗆。
像那吳站長為什麼不要「斯蒂龐克」,那太高調了,不是他這種身份能坐的,你開一輛出去誰不說你貪污啊。
另外當時這種車是誰開的,陳納德,當時中國和陳納德地位相等的都是些誰?
養車也是大問題,汽油一加侖四角八,雇一個司機的話一月二十。當時的司機和現在可不一樣,那時這屬於技術工種。
看看旁邊自己欠了好幾萬塊的債主。唉,嘆了口氣,還是看能不能搞輛自行車吧,省油還省司機。
將想法給旁邊的龔世宏一說。
「那我下次叫他們從上海運一些自行車回來?」
「來不太急,這段時間工廠都是剛開工,我不能一直不在吧,這樣每天都趕不及。」
「那每天我叫阿二接送你?」
「也挺麻煩的,父親也要出行,我自己有一輛自行車。大家都方便」
「嗯,阿二,去永安公司」
剛到永安門口,門口的「小開」看見有車過來,遠遠就過來迎接。這個時候有車的那都不是一般人。
裡面自行車也不少,但樣式遠不如後世好看。根本沒有什麼圖案,並且這個時期審美也和後世不同。
黑白兩色,或者就是紫紅色,都是些內斂的顏色。線條流暢,顏色發亮的反而是最高檔的,平常不開的時候還要給車體保養打蠟,保持它的光亮。
既然沒有自己喜歡的,龔德銘就隨便推了一輛。
「這個多少錢?」
「這位少爺,兩百塊!」
「這麼貴!太貴了,少一點。」
服務員可能都沒想到龔德銘會講價,一般有能力買車的都是公子哥,買得起的不會講價,會講價的都買不起。
「怎麼了,愣半天,賣不賣啊?」
「不是,這位少爺,我們這是概不講價的。」
「哄鬼呢?我經常去上海,一輛自行車多少錢我不知道?一口價,一百二」
「少爺,我也做不了主,我給您問問」。雖然龔德銘一口氣砍了幾十塊,但服務員並沒有因此語氣有半點變化,依舊很謙卑。員工素質如此之高,從這也可以看出這家公司的不簡單。
沒一會,服務員回來。
「這位少爺。我們經理說交個朋友,給你打八折,一百六十塊。」
龔德銘想了想,記得祥子買新黃包車都要一百塊,自行車在後世還被稱為四大件,也就點點頭,沒有再說什麼。
自行車放不進自家轎車,龔德銘又想和龔世宏一起回去,於是就叫服務員送上門。送上門也是要額外收費的,城內一塊大洋,永安公司會開貨車給你送到家裡。
龔世宏付了錢,居然沒提將之加入負債的事。要知道這段時間龔德銘從他那拿的錢都是記帳的,以後要還的。
但龔德銘也沒問,反而樂於如此,誰希望自己多欠錢呢。反而是龔世宏沒沉住氣。
「你怎麼不問問我為什麼不要這筆錢」
「這有什麼好問的,父親給兒子花錢,不是天經地義?」
「哼!每次你小子嘴裡都吐不出什麼好話」
「這輛車就當做我給你的禮物。」
「禮物?」
「嗯,這段時間你成熟了許多,我也很開心,今年十五了吧?」
「那就當是十五歲禮物」
「謝謝父親」
「哈哈哈」
龔世宏開懷的笑了,似乎兒子的恭維對他很是受用。
別看龔德銘搞火柴、又搞味精的,要論賺錢,還比不上自家紗廠的隨便兩條生產線。
紡紗一直是江南地區很繁榮的產業,清末到民國很多富商都是這個行業的。
在人造纖維還未出現的年代。紗線一直是必需品,是做衣服的原料。並且紗還能大宗交易,價格也可觀,中國的紗一度遠銷歐洲,特別是英國這種紡織業大國。
特別是一九二五年之後,一包棉紗價格在三點一五到三點三七元之間。一包也就是五十斤,自家船跑一次上海就是一百噸,還沒有算上其他地方的。
所以這才是龔世宏支持兒子開廠的底氣,虧了便虧了,反正自己家底厚,沒想到王校長的待遇龔德銘在民國享受到了。
當然支出也恐怖,原料,工人,商會都是各種費用。
特別是快接近九月,孫傳芳已經積極聯繫江浙地區的耆紳,富商,實業家。人家提出「維護工商,發展實業」的口號,大家也得表示一二,出一點軍餉政費。
回到家中,家裡早已準備好了晚飯。都是一些家常菜。油燜大蝦,毛豆子蒸肉餅,番茄炒蛋,蒸茄子,涼拌黃瓜。還有一個被母親稱為水人參的雞頭米。
飯桌上
「銘兒,廠子怎麼樣啊?」
「很好。一切都快上正軌了!」
「行,如果有什麼問題就找你爸」
「嗯,我會的」
「是不是啊!爸」
「啊~啊~,是是是」
哈哈哈
整個院子充滿了笑聲,院外的河流水花淌淌,月光照耀下,這也只是萬家燈火其中一盞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