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開學
學校如同前世一般。
整體布局和建築風格也並不遜色於前世。
整個校園都是歡快的氣息,到處歡聲笑語,學生們三兩一群談論著假期的樂事。
龔德銘還未進入學校大門就被郭純給看見了。
「這,德銘!」
只見郭純四人邊招手邊向龔德銘跑來,轉眼就圍了上來。
「德銘,你現在都是大忙人,我這幾天去你家都找不到你。」
「就是,我們還想約你一起打球呢。」
「老實交代,這段時間你都幹啥去了?」
「新開了兩個廠,我這段時間都快忙死了。」
「我聽說了。我還以為只是叫你去掛個名而已。」
「這有什麼掛不掛名的,掛名不也是廠里的人嗎?還不是得去廠里。」
「那這麼說以後也要叫你老闆嘍?」
「龔老闆」
「小龔老闆!」
「小龔老闆!」
「哈哈哈」
幾人一邊叫著給龔德銘起的外號,一邊跑開。
「你們幾個,竟敢拿我開玩笑,看我不揍你們」。說罷,往前追了上去。
教室是不需要學生打掃的,開學前就已經專門請人打掃得乾乾淨淨,就連桌子也用雞毛撣子清掃過幾次。
來到教室,學生們已經三五成群。郭純從桌底拿出籃球來。
「走,德銘,打球去」。話音未落,廣播卻已響了起來。
「請各位同學儘快回到教室!再通知一遍,請各位同學儘快回到教室!」
龔德銘只好先回到座位上坐下。和郭純並不是同桌,都坐最後一排,但卻是一人一邊。
這時候學生們已經陸續回到教室,全部入座後,整個教室黑壓壓一片,顯得格外的擁擠。
人多,卻格外安靜,沒有人敢說話。見此,龔德銘也保持沉默。過了幾分鐘,在龔德銘看來卻是有幾個世紀般漫長。終於有人進來了。
來人一襲藍色長袍,五十歲左右年紀,一個小平頭樣式,頭上明顯可見白髮。臉扁平,呈黃褐色,溝壑縱橫。戴一個粗黑框眼鏡,整一個老學究形象。
「同學們好,假期已經結束了,同學們也要收收心,下課前大家寫一篇假期心得交上來。」
「是,吳老師!」
正說著,外面校工敲門,正是給學生送教材的。校工對吳老師很客氣,應該說對老師們都很客氣,可能這正是這個時代大家對知識分子的尊重吧。
校工並沒有直接說話,而是走到講桌旁,站在講台下。很輕聲的說:「先生,我們給學生送書來。」
聽到這話後,吳老師也沒被人打斷的氣惱。很和藹的說:
「辛苦了,拿進來吧。」
得到教師的准許後,校工們才將書搬進教室,按照名單發放。
新書並不是每個人必備的,除了像包國維那樣留級可以選擇不買。如果在學姐學長們那裡可以弄到他們的書,也可以不買。
書很多。國文、數學、幾何、社會(公民、地理、歷史)、物理、化學、圖畫、音樂。
這個時期的學校有很大自由度。如前世的大學一般。課程、教材都可以由學校自己決定,甚至校長可以自編教材。
由於校長是革新派,並且考慮到學生們家庭背景。引進了化學課,消去了植物、勞作,也沒有童子軍。
但這種模式就對校長要求很高,不過學校的吳校長也是從國外留學的人物,這一方面自不用多說。
其他學校就不好說了。志誠中學是省立中學,省里全額撥款,偶爾還有社會人士的捐助,經費自不必多說,師資力量極一時之盛。學校里甚至還有前清時期的翰林教大家經義。
聽說一些學校教師就很差了,有的國文老師「玫瑰」都會讀成「久塊」。
書發得很快,整個過程也很安靜。大家都在寫假期心得。
這可難到了龔德銘,這個時代是繁體,前世學的是簡體。雖然看,讀不成問題,但你叫他寫就犯了難。只能一邊回憶前身的記憶,一邊寫,速度自不必多說。
看著已經有人開始交了,龔德銘不由得更急了。好在前身是有功底的,龔德銘也越寫越快,越寫越順。終於趕在下課之前交了上去。
吳老師也並未停留,收起東西轉身離去。
剛一下課,龔德銘正想看看這個時期的課本。郭純連忙上前。
「走走走,出去玩去」
龔德銘也正想放鬆放鬆,也就沒有拒絕。出了門後,打球是沒有時間的,課間也才很十分鐘,與前世一樣。所以大家只是在校園內散散步,聊聊天。
校園內是沒有雜貨鋪,想吃零嘴必須得從家裡帶或是外面街上買,學校也是不禁止進出,但不能遲到。
這一方面,紀律極嚴。不能隨意請假,曠課。不能到校要家長來函說明,無故不到者,三日記過一次,五日記過二次,逾七日除名;除重病或其他要事經家長來信證明方准離校外,余概不准請假。
紀律屬於操行課,也是要上成績單的。
才逛了不到一會,上課鈴又響了。操場上的人群又迅速回到了教室內。
這一次便是英語課了,教師是一位很年輕的英語老師。這老師課講得極好,一些英語單詞還能教大家用聯想記憶。
比如說到字母「f」,他叫大家把它想像成一個蜜蜂,兩邊是翅膀。雖然前世龔德銘學過英語,但還是聽得津津有味。
上完便是中午了。由於第一天開學,前兩節課沒有上,廣播的時候就已經很晚了。
學生們便一起結伴去到往飯堂,這時候龔德銘和郭純身邊已經多了螃蟹、蔡國慶、包國維等人。
學生們吃飯很不統一,有回家的,有自己帶飯的,也有來飯堂吃的。
飯堂學校根本不管,由學生自己和承包商打交道。交多少錢?有多少人?有些什麼菜品?都是學生自己和承包商商量。
每個班選出一個伙食委員管理食堂,主要就是巡視食堂,看看廚子有沒有偷米偷肉的事情發生。
但這都多是給住校的學生準備的,他們的伙食一月一交,一日三餐都是在飯堂里吃,就會對這些格外重視。
像龔德銘這樣的來就得單買了,承包商會再開一窗口,單獨採買食材,供給給這些沒有住校,偶爾來吃的學生。就像外面飯店一樣。
他們可不敢使用住校生的食材,那樣被發現了會挨揍,這時期的學生武德充沛。
得罪到他們直接給你來個遊行,那學校可不會幫你出頭,畢竟學生鬧起來連政府都要服軟。
整體布局和建築風格也並不遜色於前世。
整個校園都是歡快的氣息,到處歡聲笑語,學生們三兩一群談論著假期的樂事。
龔德銘還未進入學校大門就被郭純給看見了。
「這,德銘!」
只見郭純四人邊招手邊向龔德銘跑來,轉眼就圍了上來。
「德銘,你現在都是大忙人,我這幾天去你家都找不到你。」
「就是,我們還想約你一起打球呢。」
「老實交代,這段時間你都幹啥去了?」
「新開了兩個廠,我這段時間都快忙死了。」
「我聽說了。我還以為只是叫你去掛個名而已。」
「這有什麼掛不掛名的,掛名不也是廠里的人嗎?還不是得去廠里。」
「那這麼說以後也要叫你老闆嘍?」
「龔老闆」
「小龔老闆!」
「小龔老闆!」
「哈哈哈」
幾人一邊叫著給龔德銘起的外號,一邊跑開。
「你們幾個,竟敢拿我開玩笑,看我不揍你們」。說罷,往前追了上去。
教室是不需要學生打掃的,開學前就已經專門請人打掃得乾乾淨淨,就連桌子也用雞毛撣子清掃過幾次。
來到教室,學生們已經三五成群。郭純從桌底拿出籃球來。
「走,德銘,打球去」。話音未落,廣播卻已響了起來。
「請各位同學儘快回到教室!再通知一遍,請各位同學儘快回到教室!」
龔德銘只好先回到座位上坐下。和郭純並不是同桌,都坐最後一排,但卻是一人一邊。
這時候學生們已經陸續回到教室,全部入座後,整個教室黑壓壓一片,顯得格外的擁擠。
人多,卻格外安靜,沒有人敢說話。見此,龔德銘也保持沉默。過了幾分鐘,在龔德銘看來卻是有幾個世紀般漫長。終於有人進來了。
來人一襲藍色長袍,五十歲左右年紀,一個小平頭樣式,頭上明顯可見白髮。臉扁平,呈黃褐色,溝壑縱橫。戴一個粗黑框眼鏡,整一個老學究形象。
「同學們好,假期已經結束了,同學們也要收收心,下課前大家寫一篇假期心得交上來。」
「是,吳老師!」
正說著,外面校工敲門,正是給學生送教材的。校工對吳老師很客氣,應該說對老師們都很客氣,可能這正是這個時代大家對知識分子的尊重吧。
校工並沒有直接說話,而是走到講桌旁,站在講台下。很輕聲的說:「先生,我們給學生送書來。」
聽到這話後,吳老師也沒被人打斷的氣惱。很和藹的說:
「辛苦了,拿進來吧。」
得到教師的准許後,校工們才將書搬進教室,按照名單發放。
新書並不是每個人必備的,除了像包國維那樣留級可以選擇不買。如果在學姐學長們那裡可以弄到他們的書,也可以不買。
書很多。國文、數學、幾何、社會(公民、地理、歷史)、物理、化學、圖畫、音樂。
這個時期的學校有很大自由度。如前世的大學一般。課程、教材都可以由學校自己決定,甚至校長可以自編教材。
由於校長是革新派,並且考慮到學生們家庭背景。引進了化學課,消去了植物、勞作,也沒有童子軍。
但這種模式就對校長要求很高,不過學校的吳校長也是從國外留學的人物,這一方面自不用多說。
其他學校就不好說了。志誠中學是省立中學,省里全額撥款,偶爾還有社會人士的捐助,經費自不必多說,師資力量極一時之盛。學校里甚至還有前清時期的翰林教大家經義。
聽說一些學校教師就很差了,有的國文老師「玫瑰」都會讀成「久塊」。
書發得很快,整個過程也很安靜。大家都在寫假期心得。
這可難到了龔德銘,這個時代是繁體,前世學的是簡體。雖然看,讀不成問題,但你叫他寫就犯了難。只能一邊回憶前身的記憶,一邊寫,速度自不必多說。
看著已經有人開始交了,龔德銘不由得更急了。好在前身是有功底的,龔德銘也越寫越快,越寫越順。終於趕在下課之前交了上去。
吳老師也並未停留,收起東西轉身離去。
剛一下課,龔德銘正想看看這個時期的課本。郭純連忙上前。
「走走走,出去玩去」
龔德銘也正想放鬆放鬆,也就沒有拒絕。出了門後,打球是沒有時間的,課間也才很十分鐘,與前世一樣。所以大家只是在校園內散散步,聊聊天。
校園內是沒有雜貨鋪,想吃零嘴必須得從家裡帶或是外面街上買,學校也是不禁止進出,但不能遲到。
這一方面,紀律極嚴。不能隨意請假,曠課。不能到校要家長來函說明,無故不到者,三日記過一次,五日記過二次,逾七日除名;除重病或其他要事經家長來信證明方准離校外,余概不准請假。
紀律屬於操行課,也是要上成績單的。
才逛了不到一會,上課鈴又響了。操場上的人群又迅速回到了教室內。
這一次便是英語課了,教師是一位很年輕的英語老師。這老師課講得極好,一些英語單詞還能教大家用聯想記憶。
比如說到字母「f」,他叫大家把它想像成一個蜜蜂,兩邊是翅膀。雖然前世龔德銘學過英語,但還是聽得津津有味。
上完便是中午了。由於第一天開學,前兩節課沒有上,廣播的時候就已經很晚了。
學生們便一起結伴去到往飯堂,這時候龔德銘和郭純身邊已經多了螃蟹、蔡國慶、包國維等人。
學生們吃飯很不統一,有回家的,有自己帶飯的,也有來飯堂吃的。
飯堂學校根本不管,由學生自己和承包商打交道。交多少錢?有多少人?有些什麼菜品?都是學生自己和承包商商量。
每個班選出一個伙食委員管理食堂,主要就是巡視食堂,看看廚子有沒有偷米偷肉的事情發生。
但這都多是給住校的學生準備的,他們的伙食一月一交,一日三餐都是在飯堂里吃,就會對這些格外重視。
像龔德銘這樣的來就得單買了,承包商會再開一窗口,單獨採買食材,供給給這些沒有住校,偶爾來吃的學生。就像外面飯店一樣。
他們可不敢使用住校生的食材,那樣被發現了會挨揍,這時期的學生武德充沛。
得罪到他們直接給你來個遊行,那學校可不會幫你出頭,畢竟學生鬧起來連政府都要服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