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席捲東南
睦州方臘反了,消息傳回平江府時,蘇州上下還沉溺於過年的節日氣氛之中,絲毫沒因一個村間漆園主發動叛亂,而影響城中人心。
以至於黃中輔都奇怪,難道是自己改變了歷史進程。
這本是件無關緊要的小事,方臘盤踞幫源洞,所眾不過千人,又有提點刑獄司張范、通判州事葉居中招撫,近一月多時間拉扯,官府這邊早已不耐。
不過是村間活不下去的賊人罷了,這種人年年都有,倒不是件新鮮事。
杭州知府趙霆密調蔡遵、顏坦領五千官軍一路走水道至青溪,先前方臘在劍門嶺伏殺五百清溪官兵,全因這清溪縣令不懂兵事,這賊人躲進山間就是明證。
如今兩浙路派了五千大軍前來,這群賊寇只能束手待斃命。
蔡遵大軍行至息坑時,山間賊眾四起哪裡又是什麼千人,官軍只見義軍漫山遍野無邊無際,蔡遵見官軍怯懦,本想一馬當前鼓舞士氣。
結果卻被方臘斬落馬下。
五千大軍行在山間本就因中伏驚惶失措,見主將被斬便如鳥獸散,副將顏坦自知兵敗難以交差,也拔劍自刎於敗軍之中。
由此形勢急轉直下。
「太尉速報與朝廷,方臘其勢不小,所圖甚大不可存息事念想。」既已經投效了奸臣,此刻黃中輔也是恬不知恥為其出謀劃策。
朱勔尚在猶豫,同那陳光心思一樣,方臘自號聖公取年永樂,打出的旗號便是討朱勔廢花石。
若真報上去耽誤了大軍征伐遼國,又恰在這蔡京倒台之際,怎麼看朱家也要倒大霉,都是蔡遵無能才叫事情如此棘手。
「亂賊只攻下了清溪一縣,尚有病關索郭師中領兵征討。」黃中輔此前已精確預言了不少時事,包括楊時那事朱勔還心有餘悸,可一群亂民哪裡是猛將郭師中的對手,
這等形勢的民變三五月便有一起,想當初秀州那次也不過一日便已平息。
形勢如黃中輔預料那般。
方臘破了蔡遵趁勢攻下清溪縣,隨後領大軍直奔睦州,知府張徽言和通判葉居中棄城逃走,建德尉曹夫被捉,破睦州城殺官兵千人。
至於身負厚望的郭師中剛至歙州參加酒宴,方臘已回師攻破休寧,還不等其前往征討,半夜就有教徒開歙州城門,引奔襲而來的方臘義軍入城。
可憐病關索還未歸營就死在亂軍之中,倒是讓組織犒軍酒宴的知州李恪趁亂逃跑。
方臘率本部攻克黟縣、祁門、婺源、開化。是時,起義軍已達數十萬人,聲勢大振。
方七佛率部沿富春江而下,先後攻克壽昌、桐廬、分水、遂安,睦州全境為起義軍占領。隨後又連下新城、富陽、於潛、臨安、餘杭。
這下就算朱勔想瞞也瞞不住了,杭州陷落天子震怒,知州趙霆逃走,方臘義軍如今已過百萬。
杭州是國有所恃的重鎮,東南丟了就是收復煙雲十六州又有何用。
初趙佶只派譚稹帶兵南下,聽聞杭州失陷後,伐遼之事都已顧及不上,立馬扣押了金使,將伐遼一事擱置。
趙佶急改童貫為江淮荊浙四路宣撫使,統率西北禁軍勁旅15萬南下鎮壓,一路指向杭州,一路指向歙州。
殿前副都指揮使劉延慶充宣撫司都統制諸路軍馬。
方臘起事倉促,仇道人、陳十四、朱言、吳邦、陸行兒、石生這邊剛響應,江南六州已被方臘拿下三個州城,五十二個縣城。
童貫所領的西軍也是精銳無比,不過月余就從東京趕至鎮江,大軍暫扎丹徒。
方臘十月初十起兵,十一月二十二破蔡遵,席捲六州用時一月不可謂不快。
方臘所料想的朝堂蠅營狗苟,一年後才能南下征討的情況根本不存在,待其攻下常山、江山後聽聞聖姑於杭州城外中箭,也不顧上攻略衢州城,全軍北上支援方七佛部。
十萬火急間,朱勔卻收到童貫送來的詔書《罷蘇杭造作應奉局》。
自從收買計置花竹窠石,造作供奉特色,全委任州縣監司負責,這些全都是由御前支降錢物,令其依照私價和買。
為此朕不惜嚴立法禁不許少錢抑配,本意奉行之人遵承約束,知事上恤民之義。
近來聽聞有官吏藉此名義貪污索賄,騷擾地方,如今達於聞聽令收買花石造作供奉之物,置局及專丞指揮,計置去處,一切廢罷。
仍限十日結絕,若日後再有人敢以供奉為名趁機科擾以違御筆論。
這封詔書剛至平江府便傳詔四方,當時石生正被朱紳圍剿,吳人聞之大悅各散其眾,這石生也被綁去鎮江府祭旗。
只剩太尉府同樂園一片荒涼沒了往日熱鬧,整個朱家都被召集起來,一副末日之相,短短一月義軍已經席捲東南,義軍正在圍攻的秀州據此不過一兩日路程。
好不容易盼來童貫大軍,不想朱大衙內卻吃了對方一個閉門羹。
朱勔面若死灰,堂上更是鴉雀無聲,眾人一籌莫展之際,整個同樂園都在收拾行囊,準備肆機逃離。
黃中輔剛踏進御書閣,就聽蔡玉兒發難道:「某人招搖撞騙不是說合則兩利,如今利未見,禍事反倒一件接一件。」
「都什麼時候了,自家人還要內訌。」好一個自家人,朱勔一句話就把兩人綁在一條船上,蔡玉兒腦子裡也不知裝的什麼,依舊不依不饒。
「他不是說自己是什麼狗屁謫仙,如今大禍臨頭想必謫世通真先生肯有法子吧。」
蔡玉兒眼神里全是嘲諷不屑,如今詔書就在眼前,趙佶當政的環境下,是要失了聖眷,連路邊野犬有何異,大宋開國以來,唯有趙佶一人能把皇權抓在手裡,並徹底壓制官權,這其中雖有神宗、哲宗鋪墊,可整個北宋就他這獨一號。
見眾人都把目光看向自己,黃中輔也不藏著掖著,不緊不慢地對著眾人道:「這詔書的行文斷句怎麼看也不似出自御筆。」
趙佶一套瘦金體流傳於世,其書法造詣只有蔡京這等大家能模仿到骨,童貫一路疾馳南下,自然來不及找什麼大家模仿,字跡不同且先不說,這詔書內容黃中輔也經過細細對比,與以往趙佶所書大相逕庭。
朱勔不通文墨家中所藏趙佶書信卻不少,連叫下人取來細細比對,連他這種大老粗都能見其差異,這詔書實在假到不行。
「童貫那閹賊竟敢矯詔。」
這封詔書本就是給民眾看的,有些破綻又能如何。
「官家也不至於事事親筆。」眾人剛燃起一絲希望,就被蔡玉兒出聲打斷,朱汝賢趕緊拉了她一把,示意其不要亂說。
只聽黃中輔慢條斯理分析道:「這詔書真假並不重要,如今全仰賴戰事,若官軍征討順利,真的也會變成假的,若出師不利假詔書也不是不能變成真的。」
朱勔老於官場對其中彎彎繞繞自然再清楚不過,見眾人認可自己的分析,黃中輔再次侃侃而談道,
「咱家起於花石,得官速度之快聖眷之深滿朝難有匹及,此皆賴於蔡恩相一人。」
這話叫蔡玉兒聽的舒服,罕見沒有開口反駁,不想黃中輔下一句話,立刻就讓蔡玉兒炸毛。
「正因太尉得官太快聖眷日深,不僅朝中眼紅之人不少,他童太傅難道就不怕蔡相復起,恩相若想復起非太尉不可。」
「你!」這話出口不僅蔡玉兒暴走,連朱汝賢也是神色大變,如今這個局面能自保就是萬幸。
朱家就是真有心幫持蔡京復起,也不可能在眼下這個檔口,黃中輔三言兩語間,就把童貫的敵視與蔡京倒台攀扯上了關係。
蔡京作為大宋長青樹執政二十年,對付政敵手段不可謂不心狠,童貫在這麼關鍵的時刻背刺,又怎會不擔心對方報復。
「你這個賊道人,心腸甚是歹毒。」
黃中輔對某人的咒罵充耳不聞,繼續勸言道:
「御前奉銀支降錢物,南北商貿往來不斷,每年入錢有數百萬之巨,如今蔡相自顧不暇,太尉不早些跳船讓利他人,難不成是等著人家上門討要。」
朱家積累的巨額財富也不全靠敲詐勒索,應奉局差事是朝東京運輸花石,運船隨意徵用這其中自然少不了江南私貨,到了東京那也不能空船回來。
這一來一往不知有多少私貨,朱勔臉上的刺字哪裡來的,還不是搞的糧綱斷絕,天子震怒。
這事也怪他朱勔不地道,開始大家還是一起發財,可商貿帶來的利益實在豐厚,想吃獨食的朱勔犯了眾怒,這事被捅到淮南轉運使陳遘那裡,朱勔因此吃了大虧。
這些隱秘事還是與朱勔接觸日久,黃中輔才逐漸得知並參與其中。
黃中輔眼睛死死盯住朱勔繼續勸道:「昔日神宗下遺旨,言誰能收復燕雲地區,就以封地、王爵之位的賞賜。」
「童貫翹首久矣,然北伐在即,蔡相卻不願北伐起邊事。」
「昔日王安中彈劾蔡京,蔡攸入對白斑懇求,天子賜蔡攸府第,父母尚在卻各立門戶,如今反目成仇恩父子傾軋,蔡京執政二十年礙了多少人的路。」
「太尉莫非以為單憑王黼一人斗得過蔡相,天子厭惡,盟友相悖,父子失和,此大勢所趨也。」
「你...你...你...」蔡玉兒大口喘著粗氣,她罵得累了,朱勔這邊也終於有了反應。
「玉兒不要鬧了,且先去照料親族。」
印象中這好像還是朱勔第一次,當著家中眾人面主動開口『請求』這位兒媳,蔡玉兒俏臉瞬間慘白,眼裡開始升騰起霧氣,她性子就不是那種會忍耐的,可一想到東京來的書信,終究還是讓這匹野馬安靜下來。
朱勔見她沒走也沒有開口趕人,目光放在黃中輔身上,靜待他說後續,黃中輔既然要他跳船,那跳到那艘船便是最緊要之事。
「童貫掌管西北兵權十年,如今權掌東南軍事,後面官家還要依仗其北定幽燕,需多奉金銀暫且結好此人,讓其暫不生覬覦之心,只要滅了方臘賊寇,詔書真假還有那麼重要嗎。」
道理說的很清楚,朱勔眉頭卻是微皺,難不成兩人還有自己不知道的矛盾,黃中輔還在納悶,朱勔那邊就給出回復。
「童貫不過一內官,這造作局也原本是他的差事,如此豈非...」
這廝原來是嫌棄跟隨內侍鬧的名聲不好,又擔心童貫趁機奪他的產業,黃中輔也沒想到奸黨中還有鄙視鏈,人家王黼能以父禮待梁詩中,你朱勔抱個大腿還扭扭捏捏。
說雖是這麼說,實際拜在童貫門下並不是一個好選擇,蔡京倒台後官家豈容他一個內侍獨大,想來這位徽宗皇帝也不是傻子。
還沒等黃中輔開口言說後續,一向不務正業的朱汝賢突然來了一句。「方臘其勢洶洶,荀日間恐難平定。」
「衙內儘管放心,西軍乃天下精銳,專為了伐遼而備,戰力遠非東南之兵可比,伐遼勢在必行,如在弦上,只要多加許諾,方臘之亂平息,到時童貫亦對太尉束手無策也。」
運河凍結的年月,東京距此千里之遙,只用時一月便渡江而來,這樣的精銳若還不是方臘對手,那黃中輔也不用費勁心力出謀劃策,毀滅就完事了。
這番話沒人反對,黃中輔立馬說出結論,省得這幫人胡猜。
「王黼初登相位,此時正是合眾待援之際。」
這下蔡玉兒立馬坐不住了,童貫雖然突然背刺蔡京導致罷相,一來的確是大勢所趨,蔡攸與王黼好到簡直要穿同一條褲子,聰明如童貫怎麼會看不出官家心思。
這個位置上,利益交換是常態,意見不合搞些小動作也是常態,真要跳到童貫那邊也算不得什麼,童貫與蔡京相互扶持多年,兩人知根知底不見得日後不是何執中故事。
可要投奔王黼那可就是掀了蔡京的盤子,王黼跟蔡家可是不死不休的關係,兩家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和解的,真要這麼做了,朱家就算徹底背離蔡京,兩家也再無恩義可言。
怒罵吵鬧失去了作用,蔡玉兒罕見的講起了道理,「王黼又豈會跟咱家同路,怕這罷應奉局的主意就是王黼想的。」
以至於黃中輔都奇怪,難道是自己改變了歷史進程。
這本是件無關緊要的小事,方臘盤踞幫源洞,所眾不過千人,又有提點刑獄司張范、通判州事葉居中招撫,近一月多時間拉扯,官府這邊早已不耐。
不過是村間活不下去的賊人罷了,這種人年年都有,倒不是件新鮮事。
杭州知府趙霆密調蔡遵、顏坦領五千官軍一路走水道至青溪,先前方臘在劍門嶺伏殺五百清溪官兵,全因這清溪縣令不懂兵事,這賊人躲進山間就是明證。
如今兩浙路派了五千大軍前來,這群賊寇只能束手待斃命。
蔡遵大軍行至息坑時,山間賊眾四起哪裡又是什麼千人,官軍只見義軍漫山遍野無邊無際,蔡遵見官軍怯懦,本想一馬當前鼓舞士氣。
結果卻被方臘斬落馬下。
五千大軍行在山間本就因中伏驚惶失措,見主將被斬便如鳥獸散,副將顏坦自知兵敗難以交差,也拔劍自刎於敗軍之中。
由此形勢急轉直下。
「太尉速報與朝廷,方臘其勢不小,所圖甚大不可存息事念想。」既已經投效了奸臣,此刻黃中輔也是恬不知恥為其出謀劃策。
朱勔尚在猶豫,同那陳光心思一樣,方臘自號聖公取年永樂,打出的旗號便是討朱勔廢花石。
若真報上去耽誤了大軍征伐遼國,又恰在這蔡京倒台之際,怎麼看朱家也要倒大霉,都是蔡遵無能才叫事情如此棘手。
「亂賊只攻下了清溪一縣,尚有病關索郭師中領兵征討。」黃中輔此前已精確預言了不少時事,包括楊時那事朱勔還心有餘悸,可一群亂民哪裡是猛將郭師中的對手,
這等形勢的民變三五月便有一起,想當初秀州那次也不過一日便已平息。
形勢如黃中輔預料那般。
方臘破了蔡遵趁勢攻下清溪縣,隨後領大軍直奔睦州,知府張徽言和通判葉居中棄城逃走,建德尉曹夫被捉,破睦州城殺官兵千人。
至於身負厚望的郭師中剛至歙州參加酒宴,方臘已回師攻破休寧,還不等其前往征討,半夜就有教徒開歙州城門,引奔襲而來的方臘義軍入城。
可憐病關索還未歸營就死在亂軍之中,倒是讓組織犒軍酒宴的知州李恪趁亂逃跑。
方臘率本部攻克黟縣、祁門、婺源、開化。是時,起義軍已達數十萬人,聲勢大振。
方七佛率部沿富春江而下,先後攻克壽昌、桐廬、分水、遂安,睦州全境為起義軍占領。隨後又連下新城、富陽、於潛、臨安、餘杭。
這下就算朱勔想瞞也瞞不住了,杭州陷落天子震怒,知州趙霆逃走,方臘義軍如今已過百萬。
杭州是國有所恃的重鎮,東南丟了就是收復煙雲十六州又有何用。
初趙佶只派譚稹帶兵南下,聽聞杭州失陷後,伐遼之事都已顧及不上,立馬扣押了金使,將伐遼一事擱置。
趙佶急改童貫為江淮荊浙四路宣撫使,統率西北禁軍勁旅15萬南下鎮壓,一路指向杭州,一路指向歙州。
殿前副都指揮使劉延慶充宣撫司都統制諸路軍馬。
方臘起事倉促,仇道人、陳十四、朱言、吳邦、陸行兒、石生這邊剛響應,江南六州已被方臘拿下三個州城,五十二個縣城。
童貫所領的西軍也是精銳無比,不過月余就從東京趕至鎮江,大軍暫扎丹徒。
方臘十月初十起兵,十一月二十二破蔡遵,席捲六州用時一月不可謂不快。
方臘所料想的朝堂蠅營狗苟,一年後才能南下征討的情況根本不存在,待其攻下常山、江山後聽聞聖姑於杭州城外中箭,也不顧上攻略衢州城,全軍北上支援方七佛部。
十萬火急間,朱勔卻收到童貫送來的詔書《罷蘇杭造作應奉局》。
自從收買計置花竹窠石,造作供奉特色,全委任州縣監司負責,這些全都是由御前支降錢物,令其依照私價和買。
為此朕不惜嚴立法禁不許少錢抑配,本意奉行之人遵承約束,知事上恤民之義。
近來聽聞有官吏藉此名義貪污索賄,騷擾地方,如今達於聞聽令收買花石造作供奉之物,置局及專丞指揮,計置去處,一切廢罷。
仍限十日結絕,若日後再有人敢以供奉為名趁機科擾以違御筆論。
這封詔書剛至平江府便傳詔四方,當時石生正被朱紳圍剿,吳人聞之大悅各散其眾,這石生也被綁去鎮江府祭旗。
只剩太尉府同樂園一片荒涼沒了往日熱鬧,整個朱家都被召集起來,一副末日之相,短短一月義軍已經席捲東南,義軍正在圍攻的秀州據此不過一兩日路程。
好不容易盼來童貫大軍,不想朱大衙內卻吃了對方一個閉門羹。
朱勔面若死灰,堂上更是鴉雀無聲,眾人一籌莫展之際,整個同樂園都在收拾行囊,準備肆機逃離。
黃中輔剛踏進御書閣,就聽蔡玉兒發難道:「某人招搖撞騙不是說合則兩利,如今利未見,禍事反倒一件接一件。」
「都什麼時候了,自家人還要內訌。」好一個自家人,朱勔一句話就把兩人綁在一條船上,蔡玉兒腦子裡也不知裝的什麼,依舊不依不饒。
「他不是說自己是什麼狗屁謫仙,如今大禍臨頭想必謫世通真先生肯有法子吧。」
蔡玉兒眼神里全是嘲諷不屑,如今詔書就在眼前,趙佶當政的環境下,是要失了聖眷,連路邊野犬有何異,大宋開國以來,唯有趙佶一人能把皇權抓在手裡,並徹底壓制官權,這其中雖有神宗、哲宗鋪墊,可整個北宋就他這獨一號。
見眾人都把目光看向自己,黃中輔也不藏著掖著,不緊不慢地對著眾人道:「這詔書的行文斷句怎麼看也不似出自御筆。」
趙佶一套瘦金體流傳於世,其書法造詣只有蔡京這等大家能模仿到骨,童貫一路疾馳南下,自然來不及找什麼大家模仿,字跡不同且先不說,這詔書內容黃中輔也經過細細對比,與以往趙佶所書大相逕庭。
朱勔不通文墨家中所藏趙佶書信卻不少,連叫下人取來細細比對,連他這種大老粗都能見其差異,這詔書實在假到不行。
「童貫那閹賊竟敢矯詔。」
這封詔書本就是給民眾看的,有些破綻又能如何。
「官家也不至於事事親筆。」眾人剛燃起一絲希望,就被蔡玉兒出聲打斷,朱汝賢趕緊拉了她一把,示意其不要亂說。
只聽黃中輔慢條斯理分析道:「這詔書真假並不重要,如今全仰賴戰事,若官軍征討順利,真的也會變成假的,若出師不利假詔書也不是不能變成真的。」
朱勔老於官場對其中彎彎繞繞自然再清楚不過,見眾人認可自己的分析,黃中輔再次侃侃而談道,
「咱家起於花石,得官速度之快聖眷之深滿朝難有匹及,此皆賴於蔡恩相一人。」
這話叫蔡玉兒聽的舒服,罕見沒有開口反駁,不想黃中輔下一句話,立刻就讓蔡玉兒炸毛。
「正因太尉得官太快聖眷日深,不僅朝中眼紅之人不少,他童太傅難道就不怕蔡相復起,恩相若想復起非太尉不可。」
「你!」這話出口不僅蔡玉兒暴走,連朱汝賢也是神色大變,如今這個局面能自保就是萬幸。
朱家就是真有心幫持蔡京復起,也不可能在眼下這個檔口,黃中輔三言兩語間,就把童貫的敵視與蔡京倒台攀扯上了關係。
蔡京作為大宋長青樹執政二十年,對付政敵手段不可謂不心狠,童貫在這麼關鍵的時刻背刺,又怎會不擔心對方報復。
「你這個賊道人,心腸甚是歹毒。」
黃中輔對某人的咒罵充耳不聞,繼續勸言道:
「御前奉銀支降錢物,南北商貿往來不斷,每年入錢有數百萬之巨,如今蔡相自顧不暇,太尉不早些跳船讓利他人,難不成是等著人家上門討要。」
朱家積累的巨額財富也不全靠敲詐勒索,應奉局差事是朝東京運輸花石,運船隨意徵用這其中自然少不了江南私貨,到了東京那也不能空船回來。
這一來一往不知有多少私貨,朱勔臉上的刺字哪裡來的,還不是搞的糧綱斷絕,天子震怒。
這事也怪他朱勔不地道,開始大家還是一起發財,可商貿帶來的利益實在豐厚,想吃獨食的朱勔犯了眾怒,這事被捅到淮南轉運使陳遘那裡,朱勔因此吃了大虧。
這些隱秘事還是與朱勔接觸日久,黃中輔才逐漸得知並參與其中。
黃中輔眼睛死死盯住朱勔繼續勸道:「昔日神宗下遺旨,言誰能收復燕雲地區,就以封地、王爵之位的賞賜。」
「童貫翹首久矣,然北伐在即,蔡相卻不願北伐起邊事。」
「昔日王安中彈劾蔡京,蔡攸入對白斑懇求,天子賜蔡攸府第,父母尚在卻各立門戶,如今反目成仇恩父子傾軋,蔡京執政二十年礙了多少人的路。」
「太尉莫非以為單憑王黼一人斗得過蔡相,天子厭惡,盟友相悖,父子失和,此大勢所趨也。」
「你...你...你...」蔡玉兒大口喘著粗氣,她罵得累了,朱勔這邊也終於有了反應。
「玉兒不要鬧了,且先去照料親族。」
印象中這好像還是朱勔第一次,當著家中眾人面主動開口『請求』這位兒媳,蔡玉兒俏臉瞬間慘白,眼裡開始升騰起霧氣,她性子就不是那種會忍耐的,可一想到東京來的書信,終究還是讓這匹野馬安靜下來。
朱勔見她沒走也沒有開口趕人,目光放在黃中輔身上,靜待他說後續,黃中輔既然要他跳船,那跳到那艘船便是最緊要之事。
「童貫掌管西北兵權十年,如今權掌東南軍事,後面官家還要依仗其北定幽燕,需多奉金銀暫且結好此人,讓其暫不生覬覦之心,只要滅了方臘賊寇,詔書真假還有那麼重要嗎。」
道理說的很清楚,朱勔眉頭卻是微皺,難不成兩人還有自己不知道的矛盾,黃中輔還在納悶,朱勔那邊就給出回復。
「童貫不過一內官,這造作局也原本是他的差事,如此豈非...」
這廝原來是嫌棄跟隨內侍鬧的名聲不好,又擔心童貫趁機奪他的產業,黃中輔也沒想到奸黨中還有鄙視鏈,人家王黼能以父禮待梁詩中,你朱勔抱個大腿還扭扭捏捏。
說雖是這麼說,實際拜在童貫門下並不是一個好選擇,蔡京倒台後官家豈容他一個內侍獨大,想來這位徽宗皇帝也不是傻子。
還沒等黃中輔開口言說後續,一向不務正業的朱汝賢突然來了一句。「方臘其勢洶洶,荀日間恐難平定。」
「衙內儘管放心,西軍乃天下精銳,專為了伐遼而備,戰力遠非東南之兵可比,伐遼勢在必行,如在弦上,只要多加許諾,方臘之亂平息,到時童貫亦對太尉束手無策也。」
運河凍結的年月,東京距此千里之遙,只用時一月便渡江而來,這樣的精銳若還不是方臘對手,那黃中輔也不用費勁心力出謀劃策,毀滅就完事了。
這番話沒人反對,黃中輔立馬說出結論,省得這幫人胡猜。
「王黼初登相位,此時正是合眾待援之際。」
這下蔡玉兒立馬坐不住了,童貫雖然突然背刺蔡京導致罷相,一來的確是大勢所趨,蔡攸與王黼好到簡直要穿同一條褲子,聰明如童貫怎麼會看不出官家心思。
這個位置上,利益交換是常態,意見不合搞些小動作也是常態,真要跳到童貫那邊也算不得什麼,童貫與蔡京相互扶持多年,兩人知根知底不見得日後不是何執中故事。
可要投奔王黼那可就是掀了蔡京的盤子,王黼跟蔡家可是不死不休的關係,兩家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和解的,真要這麼做了,朱家就算徹底背離蔡京,兩家也再無恩義可言。
怒罵吵鬧失去了作用,蔡玉兒罕見的講起了道理,「王黼又豈會跟咱家同路,怕這罷應奉局的主意就是王黼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