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 丟臉吶
很快兩名信使就過了長江,到了南唐的壽州(淮南壽縣)城,那時候黃彥威他們還正在趕往楚州的軍營。
南唐是戰敗國,後周是戰勝國,手裡還握有重要的人質俘虜,自然腰杆子就硬。兩名信使雖然官職低微,以至於都有點污辱了「兩國來使」這個名詞,架勢卻擺得很足。
南唐方面自知理虧,也明白自己有求於人,只得忍氣吞聲高接遠迎小心伺候,只是無論怎樣打聽,兩名信使都一字不露,只說到時候看了書信便知,多說無益。一路上如果閒了,還不忘詢問南唐的陪同人員南唐國的母雞味道怎麼樣,肥鴨的味道如何。
兩名信使的官職實在太過低微,他們也沒說非得要見高官大佬,來到金陵城客館住下後,很爽快地就交出了一封官書。
南唐國財力弱小,支撐不起完備的機構人員開支,沒有設立鴻臚寺四方館這一類的專門外交機構,這封看起來平平無奇的書信就被送到了政事堂下設的五房之一的樞機房。
樞機房的一名書吏隨手拆開一看,情不自禁就咦了一聲。
這聲「咦」引起了鄰近書吏的注意,隨口發問:「出什麼事了?」良好的工作關係來自於多多互動,同事驚訝你不發問,同事是會沒有面子的。
「你還是自己看吧。」
那名書吏看了也是連連搖頭:「這還真是少見的怪事。」
如此一來,樞機房裡的書吏人人都知道了淮北偽周送過來的奇特索賠書。
然後書信就送到了主管樞機房的堂後官手中,堂後官也感到驚奇,卻還沒有覺察到這封官書暗藏的危險。因為他只是搖了搖頭表示確實不可思議,並沒有立時命令自己手下的書吏們要嚴守秘密絕對不許外傳-----當然了,嚴令也未必就能有用。
然後這封官書就被輾轉送到了宰相李建勛手中。
南唐篡奪楊吳的小天下主要靠文人,卻不能只靠文人。文人設定下種種套路,確定哪些武臣實力派可以利用拉攏,哪些實力派必須防範削弱打壓,再一一對症下藥制定出具體辦法去爭取武臣實力派,如此文武聯手緩緩圖謀,一層一層剝皮,最終才輕輕鬆鬆水到渠成。
這位李建勛和他的父親李德誠就是那種可以信任和依靠的武臣實力派。李德誠是楊吳國的開國功臣,在南唐李家篡奪楊吳天下的時候,李德誠帶著兒子李建勛又轉身成了南唐的開國功臣----這可是雙料的開國功臣哪。
李家的地位如此之高,但李建勛為人卻好,不結黨不立派,為人平和知道進退,偶爾還能寫寫詩,因此一直榮崇不衰。
這是李建勛擔任首相的最後一年,不久他就會辭官歸隱鐘山,並在今年的十月份因病去世。
李建勛不是政事上的天才和好手,他只是「穩健」而已。他本能地發覺這事很不好應對,照賠也不行,不賠也不行,把書信放著不理也不行,更何況回信該怎樣寫,採取何種姿態,這都不是他這個首相能決定的。
首相決定不了的事情,那就交給皇帝。
南唐皇帝李璟在位期間儘管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想要退居幕後只抓大局,但每個人都知道,李璟的辦事風格是事無巨細親力親為,恨不得能實現全國一支筆審批。
如果說詞人後主李煜還有可能是「善良青年」,沒有受到太多黑暗宮廷權謀文化的影響和毒害,他爹中主李璟就完完全全是在宮廷陰謀中成長起來的,在篡奪楊吳政權的緩慢政變中發揮過重要作用,不存在絲毫善良純良的可能。儘管這位李璟詞寫得相當好,也會偽裝得象個文人雅士,但他的核心形象還是一個陰謀家。
李璟正在宮中的龜頭殿(就是這個惡俗的名字)里與來自茅山的道士蔡守清講說養生之法,正談得入港,仿佛不記得北線剛剛打了敗仗,南線正在打敗仗。李家父子崇信佛法,同時也迷信道法丹藥之學,神神怪怪的東西,多信一套就能多加一套保險,萬一東方不亮還能盼個西方亮。
這時候李建勛求見,親手送上了那份令人噁心的官書。
李璟瞬間就明白了郭威的險惡用心,感受到了來自開封城的巨大的污辱和不屑。
李璟向蔡守清行道禮致歉,說有國事要談,今日的談道講學到此為止。
蔡守清去後,李璟一手牢牢按著台案上的書信,問李建勛:「照李卿看來,此時該如何應對?」
李建勛躬身呈上一份奏章:「起奏陛下,臣年事已高,又兼身體多病,已經無力公事。與其尸位素餐耽誤國事,不如退位讓賢。臣懇請致仕歸隱。至於眼前之事,臣不知道應該如何處置。」這個世界變化太快,郭威太過無恥,兩國交往,不應該文雅有禮麼?怎麼可以使用這種流氓無賴的粗鄙手法?咱們這些君子鬥不過小人。
人家都要撂挑子不幹了,李璟再發火已經沒有意義,只得儘量放平語氣說道:「李卿是朝廷大臣,國之樑柱,豈可輕言致仕?奏章朕不收。李卿還回政事堂任事,速速召集文武商議,務必議出一個妥貼法子來。還有,偽周此信太過齷齪,用心極其險惡,儘量不要泄露出去。」
首相辭職原本就不會如此輕易,就算是做戲,也得三辭才能成功,顯得臣意已決,顯得君主有意挽留,君臣之間情深意重。
李建勛重回政事堂,吩咐吏員通知一眾大佬明日一早到政事堂會議,也就雲淡風輕了。
他絕對想不到的是,就在當天下午,金陵城中就已經有流言開始傳播,說北使前來向南唐國索雞要鴨,不給雞鴨就絕不放回征時俘虜的唐軍。說得有鼻子有眼的,竟然也有七八分準確。所有的人有不約而同地迴避了北使還要求賠錢,賠糧食,只是強調說雞,說鴨,明顯是在看笑話。
聽的人和說的人,臉上全都帶著邪惡欣慰的笑容。
照時間推算,黃彥威應該回到了楚州,卻必定還沒有寫好他的乞病書和辭呈書。他如果知道那張裝13的借據已經引發出如此嚴重的後果,必定會給自己幾個耳光。
他此時也沒有多麼逍遙輕鬆,至少在感情上不輕鬆。軍營中那麼多的人家在辦喪事,在招魂,在哭嚎,他不能無視,就只能儘可能地去幫幫忙。
南唐是戰敗國,後周是戰勝國,手裡還握有重要的人質俘虜,自然腰杆子就硬。兩名信使雖然官職低微,以至於都有點污辱了「兩國來使」這個名詞,架勢卻擺得很足。
南唐方面自知理虧,也明白自己有求於人,只得忍氣吞聲高接遠迎小心伺候,只是無論怎樣打聽,兩名信使都一字不露,只說到時候看了書信便知,多說無益。一路上如果閒了,還不忘詢問南唐的陪同人員南唐國的母雞味道怎麼樣,肥鴨的味道如何。
兩名信使的官職實在太過低微,他們也沒說非得要見高官大佬,來到金陵城客館住下後,很爽快地就交出了一封官書。
南唐國財力弱小,支撐不起完備的機構人員開支,沒有設立鴻臚寺四方館這一類的專門外交機構,這封看起來平平無奇的書信就被送到了政事堂下設的五房之一的樞機房。
樞機房的一名書吏隨手拆開一看,情不自禁就咦了一聲。
這聲「咦」引起了鄰近書吏的注意,隨口發問:「出什麼事了?」良好的工作關係來自於多多互動,同事驚訝你不發問,同事是會沒有面子的。
「你還是自己看吧。」
那名書吏看了也是連連搖頭:「這還真是少見的怪事。」
如此一來,樞機房裡的書吏人人都知道了淮北偽周送過來的奇特索賠書。
然後書信就送到了主管樞機房的堂後官手中,堂後官也感到驚奇,卻還沒有覺察到這封官書暗藏的危險。因為他只是搖了搖頭表示確實不可思議,並沒有立時命令自己手下的書吏們要嚴守秘密絕對不許外傳-----當然了,嚴令也未必就能有用。
然後這封官書就被輾轉送到了宰相李建勛手中。
南唐篡奪楊吳的小天下主要靠文人,卻不能只靠文人。文人設定下種種套路,確定哪些武臣實力派可以利用拉攏,哪些實力派必須防範削弱打壓,再一一對症下藥制定出具體辦法去爭取武臣實力派,如此文武聯手緩緩圖謀,一層一層剝皮,最終才輕輕鬆鬆水到渠成。
這位李建勛和他的父親李德誠就是那種可以信任和依靠的武臣實力派。李德誠是楊吳國的開國功臣,在南唐李家篡奪楊吳天下的時候,李德誠帶著兒子李建勛又轉身成了南唐的開國功臣----這可是雙料的開國功臣哪。
李家的地位如此之高,但李建勛為人卻好,不結黨不立派,為人平和知道進退,偶爾還能寫寫詩,因此一直榮崇不衰。
這是李建勛擔任首相的最後一年,不久他就會辭官歸隱鐘山,並在今年的十月份因病去世。
李建勛不是政事上的天才和好手,他只是「穩健」而已。他本能地發覺這事很不好應對,照賠也不行,不賠也不行,把書信放著不理也不行,更何況回信該怎樣寫,採取何種姿態,這都不是他這個首相能決定的。
首相決定不了的事情,那就交給皇帝。
南唐皇帝李璟在位期間儘管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想要退居幕後只抓大局,但每個人都知道,李璟的辦事風格是事無巨細親力親為,恨不得能實現全國一支筆審批。
如果說詞人後主李煜還有可能是「善良青年」,沒有受到太多黑暗宮廷權謀文化的影響和毒害,他爹中主李璟就完完全全是在宮廷陰謀中成長起來的,在篡奪楊吳政權的緩慢政變中發揮過重要作用,不存在絲毫善良純良的可能。儘管這位李璟詞寫得相當好,也會偽裝得象個文人雅士,但他的核心形象還是一個陰謀家。
李璟正在宮中的龜頭殿(就是這個惡俗的名字)里與來自茅山的道士蔡守清講說養生之法,正談得入港,仿佛不記得北線剛剛打了敗仗,南線正在打敗仗。李家父子崇信佛法,同時也迷信道法丹藥之學,神神怪怪的東西,多信一套就能多加一套保險,萬一東方不亮還能盼個西方亮。
這時候李建勛求見,親手送上了那份令人噁心的官書。
李璟瞬間就明白了郭威的險惡用心,感受到了來自開封城的巨大的污辱和不屑。
李璟向蔡守清行道禮致歉,說有國事要談,今日的談道講學到此為止。
蔡守清去後,李璟一手牢牢按著台案上的書信,問李建勛:「照李卿看來,此時該如何應對?」
李建勛躬身呈上一份奏章:「起奏陛下,臣年事已高,又兼身體多病,已經無力公事。與其尸位素餐耽誤國事,不如退位讓賢。臣懇請致仕歸隱。至於眼前之事,臣不知道應該如何處置。」這個世界變化太快,郭威太過無恥,兩國交往,不應該文雅有禮麼?怎麼可以使用這種流氓無賴的粗鄙手法?咱們這些君子鬥不過小人。
人家都要撂挑子不幹了,李璟再發火已經沒有意義,只得儘量放平語氣說道:「李卿是朝廷大臣,國之樑柱,豈可輕言致仕?奏章朕不收。李卿還回政事堂任事,速速召集文武商議,務必議出一個妥貼法子來。還有,偽周此信太過齷齪,用心極其險惡,儘量不要泄露出去。」
首相辭職原本就不會如此輕易,就算是做戲,也得三辭才能成功,顯得臣意已決,顯得君主有意挽留,君臣之間情深意重。
李建勛重回政事堂,吩咐吏員通知一眾大佬明日一早到政事堂會議,也就雲淡風輕了。
他絕對想不到的是,就在當天下午,金陵城中就已經有流言開始傳播,說北使前來向南唐國索雞要鴨,不給雞鴨就絕不放回征時俘虜的唐軍。說得有鼻子有眼的,竟然也有七八分準確。所有的人有不約而同地迴避了北使還要求賠錢,賠糧食,只是強調說雞,說鴨,明顯是在看笑話。
聽的人和說的人,臉上全都帶著邪惡欣慰的笑容。
照時間推算,黃彥威應該回到了楚州,卻必定還沒有寫好他的乞病書和辭呈書。他如果知道那張裝13的借據已經引發出如此嚴重的後果,必定會給自己幾個耳光。
他此時也沒有多麼逍遙輕鬆,至少在感情上不輕鬆。軍營中那麼多的人家在辦喪事,在招魂,在哭嚎,他不能無視,就只能儘可能地去幫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