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孔子出遊(1)
官不做了,可是生活兒還得繼續。做一名塾師(教員)不也很愜意嗎?回首往事,
孔子感慨萬千:有多少舊事仿佛還在昨天,有多少弟子好像還在身邊。咫尺天涯皆有緣,此情溫暖人間,溫暖人間。
那是公元前522年的春天,孔子在曲阜孔廟大成殿(後人修建)前,開設杏壇講學。有興趣的讀者不妨瀏覽一下明朝著名畫家吳彬的作品《孔子杏壇講學圖》,感受感受他們師徒一起學習,共度生命歷程的氛圍。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杏花盛開,芳香可人,環境幽雅。先生孔子端坐於杏壇中間的圓形榻上執教,壇下弟子們
氣氛和諧。只見孔老師面帶微笑,諄諄教誨弟子,做學問之前須先學做人,品德最重要。
正如三字經所言「首孝悌,次見聞。「首先一個人要孝敬父母並友愛兄弟姐妹,其次是學習知識。
孔先生時而耐心地解答某弟子提出的疑難,時而鼓勵生性靦腆的弟子勇敢發言:「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時而告誡他們「溫故而知新「。
因材施教是孔聖人的偉大發明,對不同的學生實行不同的教育,注重並培養學生個性發展之理念將永遠綻放光芒!
孔聖人的偉大之處更在於他開創了私人辦學的先河,打破了官方壟斷教育的局面。他老人家倡導的「有教無類「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尤其是寒門弟子。
正如唐代韓愈所說:「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孔聖人所教的弟子不分夷夏,即漢族或少數民族,也不分地域,不分職業,更不分貴賤和年齡大小,人人平等地接受教育。
如果都能像他老人家那樣,今天就不會出現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現象。
據《史記》記載,孔子弟子達三千人之多,其中有七十二位傑出人物。孔聖人的事跡將永垂青史!
公元前496年,孔子為了再次燃起心中永不熄滅的夢——以仁德治天下,帶著弟子們踏上了周遊列國的路。
這一年,他五十又五年矣。「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東漢曹操語)。
陪同孔聖人遊歷列國的有弟子子路、顏回、子貢等人。古代的出行交通工具既沒有私家車,也沒有飛機,更沒有懸浮列車。孔子師徒靠馬車做為代步工具,這在當時是很體面的。
古代駕車叫做「御「,「專車司機」非子路莫屬,因為他體格好,曾學過此項技術,再加上人又勇敢。他們一路談人生理想,談文學歷史,談某地的風土人情,興趣盎然地前往出遊的第一站——衛國。
孔子又為何首選衛國呢?
原來衛國(不是戰國時的魏國)首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後來遷到帝丘、封丘等地,第一任國君是周文王的嫡九子康叔封與魯國同源,遵從禮樂制度。
其管轄範圍大致在今天黃河以北的河南省鶴壁市、濮陽、以及河北的邯鄲、邢台、和山東的聊城西部、荷澤北部一帶。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李白
黃河水呀日夜不停地流,繞成一個太極灣把愛留,把愛留在家門口。太極生陰陽,龍峽育靈秀,養育了無數仁人志士。
子貢就出生在黃河岸邊的衛國。此人能言善辨,做事幹練,有經商頭腦,是位不可多得的複合型人材,集古代外交家、成功商人於一身,始終跟隨孔先生左右,虛心學心,直到孔子去世,曾一度成為孔老師晚年的一大依靠。
子貢,複姓端木,(屬珍稀姓),字賜,又字子貢。孔聖人給予他很高評價,稱其「通達事理「,是個大大的明白人。孔子認為該弟子有從政的才幹,後來他果然不負老師的期許而成為魯國和衛國的丞相。
一向惜字如金的西漢文史學家司馬遷卻不惜筆墨盛讚子貢(端木賜)。他在《史記.貨殖列傳》里寫道:「……既學於仲尼,退而仕於衛,廢著鬻財於曹、魯之間,七十二賢徒,最為饒益。「大意是子貢曾師從孔子,學成後回到衛國做官,閒暇時經商(在今天我國明文規定在職公務員不得做生意或從事經營性活動),賤買貴賣賺差價,賺得缽滿盆滿,成為七十二大賢的最富有者。
《史記》上說子貢是儒商的代表人物,是誠信經商的楷模,他積攢了千金的財富。孔子表揚他「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又據巜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介紹子貢善辯(和西方的柏拉圖有一拼),口才極佳,常來往於齊、越、楚、晉四國間,十年間,促使五國變化極大:存魯,破齊,強晉而霸越。他在政壇上混得風生水起,他的外交才能在這場政治活動中發揮得酣暢淋漓。
子貢是土生土長的衛國人(今河南淇縣)和當朝的大夫有私交,和孔老師商量後就前去拜見。
這次他的光榮使命則是推介老師的治國理念,擴大孔聖人的知名度。
當朝大夫公孫朝見到故友來訪便熱情接待了他,二人寒暄過後,子貢便和盤托出自己此行的目的。
公孫大夫詳細深入了解了解孔子的人品、學問和能力就直言不諱地問:「孔子的學問如何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子貢沉思片刻便滔滔不絕:「我恩師睿智博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用學富五車來形容也毫不為過;至於他老人家的學問便是從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道而來。「
「周文王、周武王的道高深莫深,孔聖人則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而且樂而忘憂,虛心向學。「
公孫大夫邊聽邊點頭。
「我老師的學問好比天空,一個人不能順著梯子爬上去,他像天上的日月,熠熠生輝。「
公孫朝表示他將轉達給衛靈公,希望我衛國國君早日能得此賢人共理朝政。
子貢回去後即刻將兩人見面的情形向孔子作了匯報,孔子很高興,當面表揚了他。
孔子感慨萬千:有多少舊事仿佛還在昨天,有多少弟子好像還在身邊。咫尺天涯皆有緣,此情溫暖人間,溫暖人間。
那是公元前522年的春天,孔子在曲阜孔廟大成殿(後人修建)前,開設杏壇講學。有興趣的讀者不妨瀏覽一下明朝著名畫家吳彬的作品《孔子杏壇講學圖》,感受感受他們師徒一起學習,共度生命歷程的氛圍。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杏花盛開,芳香可人,環境幽雅。先生孔子端坐於杏壇中間的圓形榻上執教,壇下弟子們
氣氛和諧。只見孔老師面帶微笑,諄諄教誨弟子,做學問之前須先學做人,品德最重要。
正如三字經所言「首孝悌,次見聞。「首先一個人要孝敬父母並友愛兄弟姐妹,其次是學習知識。
孔先生時而耐心地解答某弟子提出的疑難,時而鼓勵生性靦腆的弟子勇敢發言:「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時而告誡他們「溫故而知新「。
因材施教是孔聖人的偉大發明,對不同的學生實行不同的教育,注重並培養學生個性發展之理念將永遠綻放光芒!
孔聖人的偉大之處更在於他開創了私人辦學的先河,打破了官方壟斷教育的局面。他老人家倡導的「有教無類「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尤其是寒門弟子。
正如唐代韓愈所說:「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孔聖人所教的弟子不分夷夏,即漢族或少數民族,也不分地域,不分職業,更不分貴賤和年齡大小,人人平等地接受教育。
如果都能像他老人家那樣,今天就不會出現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現象。
據《史記》記載,孔子弟子達三千人之多,其中有七十二位傑出人物。孔聖人的事跡將永垂青史!
公元前496年,孔子為了再次燃起心中永不熄滅的夢——以仁德治天下,帶著弟子們踏上了周遊列國的路。
這一年,他五十又五年矣。「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東漢曹操語)。
陪同孔聖人遊歷列國的有弟子子路、顏回、子貢等人。古代的出行交通工具既沒有私家車,也沒有飛機,更沒有懸浮列車。孔子師徒靠馬車做為代步工具,這在當時是很體面的。
古代駕車叫做「御「,「專車司機」非子路莫屬,因為他體格好,曾學過此項技術,再加上人又勇敢。他們一路談人生理想,談文學歷史,談某地的風土人情,興趣盎然地前往出遊的第一站——衛國。
孔子又為何首選衛國呢?
原來衛國(不是戰國時的魏國)首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後來遷到帝丘、封丘等地,第一任國君是周文王的嫡九子康叔封與魯國同源,遵從禮樂制度。
其管轄範圍大致在今天黃河以北的河南省鶴壁市、濮陽、以及河北的邯鄲、邢台、和山東的聊城西部、荷澤北部一帶。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李白
黃河水呀日夜不停地流,繞成一個太極灣把愛留,把愛留在家門口。太極生陰陽,龍峽育靈秀,養育了無數仁人志士。
子貢就出生在黃河岸邊的衛國。此人能言善辨,做事幹練,有經商頭腦,是位不可多得的複合型人材,集古代外交家、成功商人於一身,始終跟隨孔先生左右,虛心學心,直到孔子去世,曾一度成為孔老師晚年的一大依靠。
子貢,複姓端木,(屬珍稀姓),字賜,又字子貢。孔聖人給予他很高評價,稱其「通達事理「,是個大大的明白人。孔子認為該弟子有從政的才幹,後來他果然不負老師的期許而成為魯國和衛國的丞相。
一向惜字如金的西漢文史學家司馬遷卻不惜筆墨盛讚子貢(端木賜)。他在《史記.貨殖列傳》里寫道:「……既學於仲尼,退而仕於衛,廢著鬻財於曹、魯之間,七十二賢徒,最為饒益。「大意是子貢曾師從孔子,學成後回到衛國做官,閒暇時經商(在今天我國明文規定在職公務員不得做生意或從事經營性活動),賤買貴賣賺差價,賺得缽滿盆滿,成為七十二大賢的最富有者。
《史記》上說子貢是儒商的代表人物,是誠信經商的楷模,他積攢了千金的財富。孔子表揚他「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又據巜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介紹子貢善辯(和西方的柏拉圖有一拼),口才極佳,常來往於齊、越、楚、晉四國間,十年間,促使五國變化極大:存魯,破齊,強晉而霸越。他在政壇上混得風生水起,他的外交才能在這場政治活動中發揮得酣暢淋漓。
子貢是土生土長的衛國人(今河南淇縣)和當朝的大夫有私交,和孔老師商量後就前去拜見。
這次他的光榮使命則是推介老師的治國理念,擴大孔聖人的知名度。
當朝大夫公孫朝見到故友來訪便熱情接待了他,二人寒暄過後,子貢便和盤托出自己此行的目的。
公孫大夫詳細深入了解了解孔子的人品、學問和能力就直言不諱地問:「孔子的學問如何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子貢沉思片刻便滔滔不絕:「我恩師睿智博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用學富五車來形容也毫不為過;至於他老人家的學問便是從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道而來。「
「周文王、周武王的道高深莫深,孔聖人則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而且樂而忘憂,虛心向學。「
公孫大夫邊聽邊點頭。
「我老師的學問好比天空,一個人不能順著梯子爬上去,他像天上的日月,熠熠生輝。「
公孫朝表示他將轉達給衛靈公,希望我衛國國君早日能得此賢人共理朝政。
子貢回去後即刻將兩人見面的情形向孔子作了匯報,孔子很高興,當面表揚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