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啟航號,地面和低空測試完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05章 啟航號,地面和低空測試完成

  首台命名為D-1的旋轉爆震發動機完成設計定型後,王建昆讓智子根據這台發動機的參數,設計全解陣的第一款太空梭。

  截止到1983年底,世界上只有兩個半的國家在研製太空梭,美國,蘇聯和中國(只進行了紙面設計,沒有經費製造)。

  其中美國是最早開展太空梭的研製的,時間是在1972年,當時 NASA開始尋求一種新型的、可重複使用的空間飛行器,以更靈活地進行太空任務。

  1977年,第一架太空梭「企業號」用於大氣層滑翔實驗。

  1981年初,「哥倫比亞號」建造成功,它是第一架用於在太空和地面之間往返運送太空人和設備的太空梭。在太空飛行54小時,環繞地球飛行36周後安全著陸。

  1982年,「挑戰者號」成為美國宇航局的第二架太空梭,據王建昆所知,已經進行了6次飛行,第一次是1983年4月。

  而蘇聯的太空梭發展只比美國晚4年,在1976年,為應對美國太空梭的挑戰,蘇聯政府決定研製具有類似能力的太空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全力推進研發工作。

  從深入蘇聯內部收集情報的人員那,王建昆了解到此時蘇聯的航天部門已經完成了太空梭的設計工作,正在進行樣機的工程製造階段。

  而國內得到的消息是,有部分航天人員進行了太空梭項目的工作,參考美國已經公開的一些資料,結合國內的實際情況,進行了一些理論設計,還沒有到工程樣機製造階段,據側面打聽到的情況,國內很可能還是選擇火箭配宇宙飛船的方式把人送到太空,這樣可以利用國內已經比較成熟的火箭技術,不需要再另起爐灶研製太空梭。

  王建昆的第一款太空梭打算採用無人工作模式,主要功能就是運送人造衛星到近地軌道,所以難度會比有人的太空梭降低很多。

  智子根據王建昆提供的任務需求,以及此時已經完成設計定型的D-1型旋轉爆震發動機的參數,花了大概半天的時間,完成了第一架太空梭的圖紙。

  得到智子的任務完成消息後,王建昆在腦海里仔細的查看起了圖紙。

  不算翼根處的兩枚助推火箭的話,這架太空梭的總重達到26噸,有3台旋轉爆震發動機,總推力能達到36噸,由於沒有乘員艙,省去了大量的生命維持系統,所以能夠用來搭載衛星的重量能夠達到11噸。

  整個太空梭的造型與美國的哥倫比亞號的軌道飛行器非常的像,是一個三角翼滑翔機的結構,外表面同樣的敷設有可重複使用的防熱隔熱層,機身總長度18米,直徑8米,高1米,翼展16米。

  不過機身前部占用的位置非常的小,只有一個非常小的自動駕駛艙,沒有人員生活艙。

  機身中部的貨艙長度6米,直徑3米,貨艙後面就是內置燃料箱了,能夠儲存液氫和液氧,3台旋轉爆震發動機在機尾,呈品字型排布。

  看完圖紙後,王建昆又觀看了智子提供的演示畫面,有靠自身動力從地面起飛的,有被高空飛艇帶到4萬米高空後釋放的,有被運10背負到2萬米高空然後分離的。

  看完演示動畫後,王建昆開始聯繫小舅,讓他開始安排材料到太空梭研究所去。

  「小舅,旋轉爆震發動機的第一款已經完成設計定型了,太空梭的試驗型也出來圖紙了,我打算先製造一架出來進行試驗,你看下這份物資需求單里的東西夠不夠,不夠的還需要你儘快安排送到基地來。」

  「好啊,我看看先。」

  小舅收到王建昆發去的物資需求單,用腦波頭盔聯繫了基地的物資管理人員,讓他收到消息後加急核對。

  物資管理員早已植入了腦機晶片,所以收到消息後,僅僅花了2分鐘就完成了庫存檢索工作,然後通過無線電波匯報給了小舅岑勇。

  「報告領導,這清單里的所有元素基地里都有。」

  「很好,那就按照清單上的種類和數量準備,把他們運到太空梭研究所去。」

  「收到,我這就安排。」

  物資管理員切斷通信後,快速的通過腦機晶片發布了一系列任務,手下的倉管員接收到信息後,開始在腦機晶片的輔助下有條不紊的進行備料,然後運輸隊也適時的來到倉庫,將準備好的元素裝車,運輸到太空梭研究的庫房。

  從王建昆給小舅發出需求,再到各種需要的元素準備齊全,僅僅只花費了不到2個小時就完成了,這效率是超級高了。


  既然各種元素都準備齊全了,王建昆重新閱翻閱了下圖紙,然後就開始調動元素進行第一架太空梭的製造。

  一開始,機庫內空蕩蕩的什麼都沒有,頭頂的LED燈將機庫照得非常明亮,隨著王建昆的意念不斷涌動,旁邊庫房裡的碳氫氧元素和鐵銅等元素開始穿越空間來到機庫,組成了3對機輪和3個起落架,呈前1後2的的布局。

  起落架製造完成後,王建昆開始調動大量的鈦,鋁,碳等元素進行太空梭的骨架製造。

  整個飛機大梁採用的是鈦合金,既輕便,強度又能達標,其他內部的分承力結構採用了大量的鋁以及碳纖維,強度能夠達到設計要求,同樣也是非常的輕便。

  整個骨架和內部非受力部位完成製造後,王建昆仔細的核對下圖紙,避免出現失誤。

  在確認整個骨架的尺寸都符合要求後,他接著開始內部各管線以及一些設備的製造。

  完成管線和設備的製造後,這架太空梭的骨肉就完成了,此時還差兩層外皮。

  這兩層外皮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們要抗住高溫高壓以及太空中的極低溫。

  內部的結構蒙皮是由鈦合金為主材料構成,然後覆蓋了多層碳纖維複合材料。

  鈦合金作為底層,結構強度會比較可靠。

  碳纖維複合材料由碳纖維和樹脂基體組成,具有出色的強度和剛度,比金屬材料更輕,同時具有優異的耐腐蝕性能、抗疲勞和抗衝擊性能,可以提供更好的飛行器結構強度。

  最外部的隔熱材料是防熱陶瓷瓦,其結構類似於空心磚,體積的 95%都是空的,剩下的 5%使用石英纖維,這種多細孔的防熱瓦由石英纖維在高溫中燒結而成,表面具有很好的抗腐蝕性。

  防熱瓦被固定在太空梭金屬外殼表面,採用專門研製的有機矽膠粘結,並在表面塗一層黑白雙色的塗層,黑色塗層能保證防熱層在離子流中具備足夠的穩定性,並迅速將熱能輻射到周圍空間,白色塗層則為了減輕陽光對太空梭的自然加熱。

  此外,太空梭艙門、機翼活動部件、貨艙艙門密封部分採用了新型材料熱填實器,包括耐 1250 - 1850攝氏度的線形熱填實器、刷子式熱填實器以及專門的彈性密封條。

  最外層的隔熱層也完成製造後,這架太空梭基本上就完工了,只差將自動駕駛系統加載上去了。

  因為還沒有進行過試飛工作,這自動駕駛程序是智子根據「雷鳥」號的飛行情況進行推導的,肯定是不夠保險的,因為「雷鳥」最高只飛到過4萬米,速度也只有9馬赫。

  而這第一架太空梭可是要飛出大氣層的,在大氣層內的最大速度將達到23馬赫(第一宇宙速度),這樣它才能擺脫地球引力飛到太空釋放衛星。

  接下來的測試工作王建昆打算一步步來,參考美國的「企業」號太空梭,先進行大氣層內飛行試驗。

  為了確保收集到足夠的數據,王建昆又製造了40多架高空飛艇,它們將被部署到孟加拉灣,印度洋以及非洲上空,用來加強這些地方的觀測力量,後續的大氣層試驗將主要在印度洋上空和非洲大陸上空進行。

  飛艇飛到這些地方還需要不短的時間,王建昆開始為即將到來的測試進行一系列的準備。

  首先他到醫療中心那,利用地下的實驗室製造出了一個500多人的新人類試驗團隊,他們的記憶包內有大量的航空航天資料和各種光學,雷達設備的操作資料。

  其次他開始製造大型的太空信號收發器,將他們發往非洲和阿根廷這兩個地方的地基,等大氣層內飛行測試結束,進行真正的太空飛行的時候,就需要他們來承擔一部分信號接收和發射工作,這兩個基地也剛好處在不同的半球,跟印度洋上的海上起降平台剛好各承擔三分之一的對空通信時間。

  最後就是地面和低空飛行試驗了,這部分將在緬北基地進行,主要是測試太空梭在大氣層內低空區域是否能正常起降。

  在太空梭出機庫前,王建昆給這款太空梭刷上了名字——啟航號,這名字表示太空梭即將開啟新的征程,踏上探索太空的旅程,寓意著新的開始和無限的可能。

  取好了名字後,王建昆和20多位新人類研究員來到跑道旁的控制室,準備操控太空梭進行地面劃跑測試。

  「各人員準備,啟航號開始第一次劃跑測試。」王建昆用腦波頭盔發布著無聲的命令。

  「收到。」腦海里傳來一連串的回覆。


  「飛機各系統自檢正常,可以啟動發動機。」

  「發動機啟動。」

  「已啟動,功率10%。」

  此時3台發動機先是最下面的兩台同時啟動,然後是上面的那台啟動,轟鳴聲在跑道上迴響,啟航號在3台旋轉爆震發動機的推動下向著前方不斷的加速。

  王建昆此時離開了控制室,駕駛著摩托車跟隨著「啟航號」往跑道前方飛奔,他跟隨前進是為了收集它在地面的氣動數據,這將用來完善飛控系統。

  在過了跑道中段後,發動機逐個的被關閉,啟航號開始緩緩減速,在距離跑道盡頭5百多米處時停了下來。

  「匯報各系統情況。」腦海里開始傳來此次地面測試的總指令員的聲音。

  「發動機正常。」

  「燃料供應和存儲系統正常。」

  ……

  一連串的都是正常的聲音,代表著這架「啟航號」在地面上滑行是沒問題的。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不過保險起見,還有3次劃跑測試需要完成,所以接下去的1個多小時,王建昆跟隨著「啟航號」在跑道上來來回回的跑,收集到了大量的數據供智子進行分析。

  ……

  「報告總指揮,啟航號地面滑跑測試已經完成,各系統工作正常,符合設計要求,請指示。」

  「燃料夠不夠進行下一項測試?」

  「報告總指揮,下一項測試是測起飛,低空盤旋和降落,目前剩餘的燃料足夠完成兩次實驗了。」

  「那就馬上開始吧。」

  「是。」

  「各單位注意,科目二測試開始,請做好準備。」

  於是航天研究所內各部門開始為起飛和降落做準備,同時也對這一區域進行空中管制,只允許王建昆的「雷鳥」號跟隨「啟航號」太空梭飛行。

  「報告總指揮,啟航號已準備好,請指示。」

  「起飛。」

  王建昆在回復完後,也啟動了「雷鳥」號,只落後前面的「啟航號」200米。

  他一邊操控「雷鳥」號,一邊用超能力記錄著前方的「啟航」號各主要部件的狀態以及周邊的氣流。

  「啟航號」在地面滑跑了大概3千米,速度達到400公里每小時後,成功的抬起機頭,脫離了機場跑道,飛向了天空。

  看到這一幕,王建昆和各單位負責對測試的工作人員都非常高興,在腦海中一起歡呼起來。

  一般能夠順利起飛,代表著這架太空梭的氣動外形是滿足大氣層飛行的,不然起飛階段就會出問題。

  離開地面的「啟航號」在地面人員的操控下,在距地面200米時改為平飛,然後保持在500公里左右的時速,先繞著跑道周圍的繞圈飛行了2圈,然後逐步加大高度和提升速度,最後來到1千米左右的空中,速度保持在1千公里每小時,繞著基地上空又飛行了2圈。

  期間「啟航號」的發動機能夠自如的加大動力和減小動力,翼面也能順利的運動,讓它能夠在空中做一些普通的機動動作。

  完成了1千米高度的低空測試後,接下去就要進行比較危險的降落測試了。

  地面上的總指令員此時也開始不斷的讓人匯報「啟航號」的多項數據,跟存儲的模擬數據進行比對。

  「報告總指揮,低空飛行測試完成,即接下來要進行降落測試了,請指示。」

  「按照預定方案執行,我將在空中保持觀測,遇到危險立即進入掩體。」

  「收到。」

  總指令員接到命令後,開始布置降落任務。

  負責發動機動力控制的,負責舵面控制的兩名操作手的腦機晶片開始瘋狂運轉,實時的根據回傳的數據進行分析然後給出下一步的操作指示。

  「啟航號」在多位操作員的密切配合下,比較順利的完成了降落,當它最終停下時,距離降落點已經有4千米,幸好這條特製的跑道夠長,足足有7千米,不然一般的機場跑道還真不夠它用的。

  王建昆一直駕駛著「雷鳥」號跟在「啟航號」後面,收集到了大量的數據,這些都被智子吸收了,用於完善自動駕駛系統。


  看到「啟航號」安全的停下後,他也讓「雷鳥」號垂直降落在了跑道上,然後來到控制室聽取總指令員的匯報。

  「總指揮官,此次起降和低空飛行試驗共耗時20分鐘,燃料消耗40%,發動機預計壽命還有20分鐘,請指示。」

  「很好,待會你把此次各操控手的後台數據匯總,然後上傳到中央電腦里,我將對這部分操控數據進行調閱。」

  「收到。」

  考慮到此時發動機的壽命已經比較短了,而且看天色也快下雨了,王建昆於是讓指令員宣布今天的測試任務結束。

  收到當天任務結束後,地勤人員開始對「啟航號」進行處理,他們用拖車將「啟航號」拖進機庫,然後將裡面的液氫和液氧取出,然後對其他各部件進行了仔細檢查。

  王建昆也沒有閒著,他在地勤人員忙完常規的保養任務後,調動超能力對「啟航號」的3台發動機進行了修復。

  忙完這些後,他駕駛著軍用越野車,開始往宿舍區開去。

  「小舅,好消息,今天咱們的第一架太空梭完成了第一階段的試飛工作了,我給它取名『啟航號』,要不了多久,咱們就能向太空啟航了。」

  「真的嗎?恭喜恭喜,建昆,咱們得好好喝一杯。」

  「好,今天我很高興,咱們好好喝點,菜嘛就簡單點,再來一頓牛肉火鍋好了。」

  「哈哈~,建昆你是吃上癮了,幸好這阿根廷的基地養的牛越來越多。」

  小舅也非常的高興,因為太空梭一旦測試成功,那麼全解陣的全球通信就基本解決了,到時候大量的新人類就能派駐出去,另外無人的太空梭如果成功,那麼有人的太空梭也不會太遠了,到時候太空基地將不再是幻想,因為有王建昆在,太空基地建設難度將比常規手段簡單100倍。

  當天晚上,王建昆和小舅兩人邊喝邊聊,暢想著今後全解陣解放全人類,然後乘坐太空電梯到達地球同步軌道,然後改乘宇宙飛船,去往月球,近地行星甚至光年之外的星球去旅行。

  此後的3天裡,王建昆一邊等著高空飛艇的到位情況,一邊跟蹤「啟航號」的低空測試情況,一旦高空飛艇全部到達目的地,那麼近地空間和太空飛行測試就要立即開始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