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章 二王請命領軍
第910章 二王請命領軍
乾清宮內,
眾多朝臣議論聲戛然而止,紛紛低頭站立,最前面,戴權不知什麼時候回到武皇身側,似乎剛剛說了什麼話,
看著一臉正肅的蘇崇,武皇也在那琢磨一番,以改兼賑,兩難自解,倒是個好方法,只要能挨過朝廷困難的時候,就是大功一件,
「蘇愛卿,何為以改兼賑,又如何兩難自解?」
「回陛下,江南田畝,都是上好良田,朝廷之策,改田為桑,如今大水漫灌,糧食已毀,不如讓那些富戶鄉紳出糧食購買田畝,再有災民改種桑樹,成熟之後,四六分帳,宛如傭戶,既能解決朝廷之策,又能讓百姓自救,節省朝廷開支,自然兩難自解。」
說的還算清楚,乍一聽,還算好的,但總感覺有些不對,沈中新邁了一步,抱拳質問;
「陛下,臣覺得不妥,首先,富戶鄉紳指的是哪些人,購買田畝的糧食,定價幾何,如何保證災民口糧,最後,這些田畝如何保證能收稅,而不是從收稅田畝中去掉,最後,臣要說的,京南之亂,就是亂在人心,亂在官員貪腐,隔著一條運河,就能保證江南安穩了嗎。」
沈中新三言兩語,直指問題要害,尤其是最後一句,一條運河,說不上天險,萬一白蓮教混入災民里,又當如何,武皇心底警覺,此番話說的在理,弄不好最後,百姓糧食吃完了,田地也沒了,那時候,災民如何自處,江南一亂,天下難安。
「蘇愛卿,何解?」
蘇崇臉色漲紅,高聲道;
「啟奏陛下,富戶鄉紳,本就有餘糧,按照災前價格算,由官府作保,穩定人心,辦的事要快,就是不給那些有異心之人時間,另外需要有人坐鎮,確保江南安穩才行,具體如何,還要細細參議,」
「好,也算是一個法子,既如此,盧閣老,此事是你提出來的,蘇崇既有才能,就讓他去江南委任府監察使,先去賑災,安撫災民,至於坐鎮之人,隨後再議。」
武皇動了動嘴,先把人選定下,不給文官再說話的機會,把頭轉向武勛一列,看著北靜王水溶,還有東平王穆蒔,這二人在南邊如何插手的,尚未可知,
「是,陛下,老臣領旨。」
盧文山出列,再次躬身一拜,此事算是成了,
沈中新還想過問,卻被顧一臣眼神制止,又一次忍了下來,也不知老師何意,今日朝會,有些看不明白。
「江南的事最輕,放在一邊,而後就是京南王子騰所部,潰敗大梁城,不知兵部尚書趙愛卿,有何建議?」
府軍集結之事,是兵部趙閣老的方略,如今慘敗,不知如何收場,武皇雖有定下方略,早已經知道王子騰這一仗不好打,但真的輸了,心底還是有些不甘,一群亂民,如何做到的。
殿內堂下,
兵部尚書趙景武,似乎早有預料,緩步走到殿中央跪拜;
「皇上,是老臣失察,太平教此戰之法,就是當年白蓮教攻城路數,以百姓作為奴軍,拼死驅趕,消耗朝廷兵馬,再以精銳教眾,趁其不備,殺入朝廷疲憊之兵,豈能不敗,既然大梁城尚在,中原腹地就是安穩,所及,即刻選帥,統兵南下,兵要足。」
這才是趙閣老想要說的,既然賊軍以數量取勝,那朝廷兵馬只要多,留之精銳對之,那太平教的戰法將會不攻自破,這一番話,引得眾朝臣紛紛點頭,白蓮教什麼貨色,不少老臣心裡清楚,當年雖然威震天下,只要朝廷找到正確破敵之法,則是不足為慮,
只是,誰為帥,誰能統兵,汝南城還救不救,都是難題,不少文官都是皺著眉,低聲議論,打仗,統兵的還是武勛,這樣一來,文官以後還如何壓制。
三位皇子也都有些異動,但想到幕後所言,皆是沉默不語,就在殿內眾人小聲議論的時候,此時的東平王穆蒔,眼裡閃爍,時機已到,當毛遂自薦,不管如何,只要去了江南,許些事才好做,遂站出來贊道;
「說得好,陛下,臣不才,願意統兵去汝南,會一會白蓮教賊首,看白蓮教是不是真的,還是說,一群冒著名頭的賊子,臣定然給陛下擒來,不負君恩。」
這番話說的鏗鏘有力,只是說話之人是東平王穆蒔,整個大殿內頓時鴉雀無聲,東王是最早被削藩的,已有十幾載,如今自告奮勇領兵,難不成是想染指兵權,
一瞬間,
幾位閣老警惕心大起,趙閣老立刻站出來反駁道;
「啟奏陛下,汝南城雖然是要道口,但是北上丘陵地帶,東出運河阻攔,只需要派遣兩位大將統兵阻攔即可,
北上石州,魏湘平可就地統兵阻攔,而運河東岸,江南大營統領率軍駐守唐郡,伺機而動即可,並不需要王爺屈身前往。」
趙景武簡單的介紹一番,三言兩句就把統兵之事解決了,就是不想把兵事交給異性王,卻不知道,剛剛東平王先開口之後,北靜王水溶就後悔了,肉就那麼多,先開口自然是占了上風,既如此,他自然不甘落於一人後,也站出來抱拳道;
「陛下,臣以為汝南白蓮教勢大,如果魏湘平真的守不住,那就說明,不管此地賊軍是不是白蓮教的賊子,都不可小視,江南受災,就在咫尺之間,西河郡匪徒眾多,不聽教化,更是隱患,臣不才,願意領兵去西河郡,配合魏太守守住此地。」
話說的巧妙,也沒提破敵之事,沙場兇險,白蓮教也不是泥捏的,既如此守住西河郡,應該不難,至於破敵,他畢竟沒上過戰場,心裡沒底。
此話不說別人,就連張瑾瑜眼裡都有些異樣,兩個異姓王,如此積極,傻子也看出有問題,關鍵在於,西河郡,山高地遠,易守難攻,匪徒眾多,北靜王帶兵去那裡打,怎麼想的,
東平王倒是選的穩妥,統領江南大營,伺機而動,具體什麼時候動,就不得而知了,最主要的就是隔著運河天險,只要有漕運衙門的衛軍樓船封鎖,鳥都飛不過去,在唐郡無非是坐看風雲,這日子,給誰都願意吧,
張瑾瑜能想到的,文官那些人,誰不明白,顧一臣則是微微一笑,出列問道;
「兩位王爺有此忠心,實在難得,只是汝南城乃是兵家必爭之地,如果汝南城真的丟了,不知兩位王爺有幾成把握奪回來,」
這才是主要的,統兵統兵,躲在後面誰都會,你既然想統兵,那就該有作為,此番話也是逼迫,也有給台階下,就連兩位王爺都有些遲疑,如今京南全部落於賊人之手,東西連成一片,要是汝南城丟了,牆高城堅,憑一己之力,絕無可能,就是聯手,勝敗尚未可知,除非江南大營前出,入西河郡,
兩位王爺都不知對方如何想法,遲遲不肯開口,文官一方,心底也算鬆口氣,但龍椅上的武皇,神情隱晦,眼神盯著兩位王爺不動,不知在想些什麼,
就在眾人沉默之際,坐在最前面的首輔李崇厚,忽然咳嗽了兩聲,道;
「陛下,老臣倒是認為,兩位王爺去西河郡,還有唐郡坐鎮,大為穩妥,咳咳。」
又是兩聲咳嗽,把眾朝臣的目光吸引過去,尤其是文官一側,不少官員緊皺著眉頭,還有不少人躍躍欲試。
武皇回了神,定定地望著李首輔,面無表情的問道;
「不知李首輔有何見解?」
李崇厚伸手扶著兒子臂膀,顫顫巍巍起身,對著龍椅上的武皇一拜,起身回府;
「回陛下,不管白蓮教賊子是不是真的,臣相信魏湘平,此人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開口求援的,既然能向朝廷求援,定然是到了萬分危急時刻,汝南城守不住,但依照他的性子,必然突圍去西河郡石州緊守門戶,
但西河郡爛攤子,怎能守住,至於江南唐郡,雖有天險,同樣過不了運河,所以還需要兩位王爺通力合作,才能奪回汝南,但此事只是放在次位,首要的,就是守住運河天險和西河郡,陛下,西河郡兵不夠啊,咳咳。」
這樣解說,殿內朝臣皆是一驚,不少人根本不信,白蓮教那些人,還能北進西河郡威脅京樞重地,這好像也不是不可以,尤其是西河郡的爛攤子,文官內,誰人不知,一時間臉色驟變,
武皇在心中權衡利弊,終歸是有怒意,卻無處發泄,關鍵還在於京南,在於太平教主力,轉頭看向武勛那邊,洛雲侯一言不發,是怕了。
還是有難言之隱,
:「洛雲侯,你如何看?」
張瑾瑜突然被問到,猛然一驚,好像還沒想好,但初步戰略是有了,按照今天朝會,對手不是一個,而是兩個,太平教和白蓮教,不管如何,就是兩撥人,其中要說沒有關聯,都是騙鬼的,所以,一東一西配合,才算穩妥,
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跨步出列,抱拳道;
「啟奏陛下,臣贊同首輔大人觀點,京南之亂到了如此地步,又出現白蓮教賊子身影,說他們沒有聯繫,鬼都不信,林山郡,汝南城丟了之後,一東一西就能形成割據之勢,對手是兩個,臣只能率軍去一路,另一路,也需要有人統兵阻擋,一東一西合力,所以,東面西河郡能不能守住也是關鍵,還有唐郡安危,事關江南,不容有錯。」
張瑾瑜忽然抬頭,看向周圍眾臣,對著龍椅跪拜,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臣深受皇恩,如今朝廷有難,臣絕不退縮,賊軍主力既然還在攻打大梁城,所以,主戰還在林山郡,臣自請領兵南下,與賊軍決一死戰,收復失地,不能給賊軍喘息時間,不然尾大甩不掉,成了氣候,就難以扼殺,最起碼也要吃掉其主力,斷其威脅才成。」
話不多,卻顯得沉重,文武百官這才察覺,朝廷已經到關鍵的時候,就連東平王穆蒔和北靜王水溶,都有些遲疑不定,會不會自己太莽撞了,好像白蓮教也不是泥捏的,當年寧榮兩位國公爺,差點也陷進去,如今他們二人自告奮勇,雖有謀劃,但真刀真槍拼殺,還是第一次,心裡竟然還有了一絲猶豫。
「好,說得好,洛雲侯,此次南下,朕獨斷專行一次,由你統兵,至於西河郡,北靜王水溶,你負責統領西河郡府軍,阻擋汝南白蓮教賊軍北上,東平王穆蒔,守住唐郡運河防線,決不能讓白蓮教過運河,並且分兵一部分,去西河郡增援魏湘平,萬不能再失了石州門戶。」
武皇沉思片刻,竟然不在理會朝臣議論,獨斷專行,給了三人統兵之權,時隔十餘年之久,武皇竟然在此之間鬆了口,讓眾多文臣驚駭,有不少官員幾次再勸,誰知武皇又再次開口,
「此次京南之亂,亂在人心,亂在官員貪腐,所有京南官員,皆有罪,如今兩教賊軍猖狂,需要以雷霆之力鎮壓,不可怠慢。」
張瑾瑜和二位王爺聽罷,即刻出列應道;
「願為陛下分憂。」
大局已定,諸位朝臣既然再不甘心也無妨,只是帶兵多收,從何而來,還需要議一議,趙閣老身為兵部尚書,當仁不讓,問道;
「皇上,既然定下統兵之人,那臣想問一問,如何調兵?」
問的是如何調兵,其實就是兵從何來,京營安湖大營,步軍三十五萬,馬軍八萬,水軍兩萬,被王子騰帶走馬軍四萬,剩下的騎兵只有四萬餘,調兵只能從京營調兵,禁軍三十餘萬曆來都是不動的。
「是啊,兵從何來?」
「難道全部動用京營之兵,這,」
文武百官都在那議論紛飛,就連幾位老國公都面色凝重,更遑論那些伯爺,侯爺,京城勛貴子弟,盡在其中,可以說正八經的「京爺。」
南下打順風仗不怕,這種大戰,死傷不會少的,所有人都擔心,兩位王爺好似知道些什麼,回頭一觀,見到武勛這邊,一個個面色發白,都在擔心自家子弟,如何能發揮戰力,心底發涼,京營之兵不可用,心思翻轉之下,東平郡王穆蒔又是一拜,
「陛下,臣去了唐郡,可以分出三萬兵馬支援魏太守,不過需要漕運衙門衛軍協助防守運河,還請陛下恩准。」
「可,北靜王,你需要什麼?」
武皇點點頭,守運河,靠的就是水軍,還好洛雲侯之前集結衛軍水軍,可堪一用,
北靜王水溶,聽到穆蒔的說法,弄了半天,你不是還在唐郡待著,三萬兵馬,怕是不夠用的,京營之兵又不知能帶多少過去,西河郡動不了大軍,那就需要動用精銳兵馬,想到此,平安洲的兵可以一用,
「啟奏陛下,臣想請調用北地平安洲大軍兩萬人南下,重新整軍西河郡的府兵,合著江南大營三萬人馬,想來守住石州不難,」
水溶再三思索,五萬精銳兵馬,加上一眾府軍,再徵召青壯,守城應該不在話下,魏湘平畢竟是太守,如何帶兵還需要看武勛將軍,
武皇聞言,想到平安洲節度使齊雲,也是北王府老將,打過硬仗,只不過如今許久未動兵刃,可有懈怠,至於水溶想法,尚可理解,兵者兇險,有這兩萬兵馬,尚可保命。
「好,既如此,由兵部下調令,調用平安洲節度使齊雲兩萬兵馬南下,聽北靜王調用。」
「謝陛下。」
水溶大喜,心底也鬆了一口氣,只要有這兩萬精銳兵馬陪同,就算有著兇險,也能保住性命,至於南面石州之戰,就讓齊雲任主將,加之江南大營兵甲湊夠六萬之數還是有的,自己坐鎮後方,督促糧草兵餉方為上策。
兩位王爺的事商議完,就剩洛雲侯的主力了,殿內焦點又在洛雲侯身上,武皇試著問道;
「洛雲侯,朕問你,你需要多少兵馬南下,穩住局面。」
雖然問的委婉,說是穩住,還不是要徹底剿滅,張瑾瑜在心底撇下嘴,兵當然是越多越好,就不知武皇敢給不給了,
「陛下,眾位閣老,太平教打法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就是要人數上壓制他們,臣需要京營安湖大營三十餘萬步軍,留守五萬,和全部騎兵四萬餘,加之請調禁軍右衛五萬精銳,和臣自帶關外一萬精騎,加之京南將軍顧平殘部三萬餘,和大梁城固守殘軍,步騎合計,共約近乎五十餘萬兵馬,可對外號稱二十萬,這些兵,臣全要了,」
張瑾瑜直起身,毫不避諱,夸下天大的海口,以至於整個乾清宮內所有朝臣,盡皆倒吸了一口冷氣,就連眾位閣老和三位王爺都暗自瞧得目瞪口呆,近乎五十餘萬大軍,幾乎掏空了整個朝廷的可用之兵,萬一有了異心,大武朝只怕危險了,
瞬間,整個乾清殿內落葉可聞,靜悄悄的,所有人連個大氣都不敢喘,甚至於武勛一側,不少老國公的嘴角微微一動,可終究只是動一下。
(本章完)
乾清宮內,
眾多朝臣議論聲戛然而止,紛紛低頭站立,最前面,戴權不知什麼時候回到武皇身側,似乎剛剛說了什麼話,
看著一臉正肅的蘇崇,武皇也在那琢磨一番,以改兼賑,兩難自解,倒是個好方法,只要能挨過朝廷困難的時候,就是大功一件,
「蘇愛卿,何為以改兼賑,又如何兩難自解?」
「回陛下,江南田畝,都是上好良田,朝廷之策,改田為桑,如今大水漫灌,糧食已毀,不如讓那些富戶鄉紳出糧食購買田畝,再有災民改種桑樹,成熟之後,四六分帳,宛如傭戶,既能解決朝廷之策,又能讓百姓自救,節省朝廷開支,自然兩難自解。」
說的還算清楚,乍一聽,還算好的,但總感覺有些不對,沈中新邁了一步,抱拳質問;
「陛下,臣覺得不妥,首先,富戶鄉紳指的是哪些人,購買田畝的糧食,定價幾何,如何保證災民口糧,最後,這些田畝如何保證能收稅,而不是從收稅田畝中去掉,最後,臣要說的,京南之亂,就是亂在人心,亂在官員貪腐,隔著一條運河,就能保證江南安穩了嗎。」
沈中新三言兩語,直指問題要害,尤其是最後一句,一條運河,說不上天險,萬一白蓮教混入災民里,又當如何,武皇心底警覺,此番話說的在理,弄不好最後,百姓糧食吃完了,田地也沒了,那時候,災民如何自處,江南一亂,天下難安。
「蘇愛卿,何解?」
蘇崇臉色漲紅,高聲道;
「啟奏陛下,富戶鄉紳,本就有餘糧,按照災前價格算,由官府作保,穩定人心,辦的事要快,就是不給那些有異心之人時間,另外需要有人坐鎮,確保江南安穩才行,具體如何,還要細細參議,」
「好,也算是一個法子,既如此,盧閣老,此事是你提出來的,蘇崇既有才能,就讓他去江南委任府監察使,先去賑災,安撫災民,至於坐鎮之人,隨後再議。」
武皇動了動嘴,先把人選定下,不給文官再說話的機會,把頭轉向武勛一列,看著北靜王水溶,還有東平王穆蒔,這二人在南邊如何插手的,尚未可知,
「是,陛下,老臣領旨。」
盧文山出列,再次躬身一拜,此事算是成了,
沈中新還想過問,卻被顧一臣眼神制止,又一次忍了下來,也不知老師何意,今日朝會,有些看不明白。
「江南的事最輕,放在一邊,而後就是京南王子騰所部,潰敗大梁城,不知兵部尚書趙愛卿,有何建議?」
府軍集結之事,是兵部趙閣老的方略,如今慘敗,不知如何收場,武皇雖有定下方略,早已經知道王子騰這一仗不好打,但真的輸了,心底還是有些不甘,一群亂民,如何做到的。
殿內堂下,
兵部尚書趙景武,似乎早有預料,緩步走到殿中央跪拜;
「皇上,是老臣失察,太平教此戰之法,就是當年白蓮教攻城路數,以百姓作為奴軍,拼死驅趕,消耗朝廷兵馬,再以精銳教眾,趁其不備,殺入朝廷疲憊之兵,豈能不敗,既然大梁城尚在,中原腹地就是安穩,所及,即刻選帥,統兵南下,兵要足。」
這才是趙閣老想要說的,既然賊軍以數量取勝,那朝廷兵馬只要多,留之精銳對之,那太平教的戰法將會不攻自破,這一番話,引得眾朝臣紛紛點頭,白蓮教什麼貨色,不少老臣心裡清楚,當年雖然威震天下,只要朝廷找到正確破敵之法,則是不足為慮,
只是,誰為帥,誰能統兵,汝南城還救不救,都是難題,不少文官都是皺著眉,低聲議論,打仗,統兵的還是武勛,這樣一來,文官以後還如何壓制。
三位皇子也都有些異動,但想到幕後所言,皆是沉默不語,就在殿內眾人小聲議論的時候,此時的東平王穆蒔,眼裡閃爍,時機已到,當毛遂自薦,不管如何,只要去了江南,許些事才好做,遂站出來贊道;
「說得好,陛下,臣不才,願意統兵去汝南,會一會白蓮教賊首,看白蓮教是不是真的,還是說,一群冒著名頭的賊子,臣定然給陛下擒來,不負君恩。」
這番話說的鏗鏘有力,只是說話之人是東平王穆蒔,整個大殿內頓時鴉雀無聲,東王是最早被削藩的,已有十幾載,如今自告奮勇領兵,難不成是想染指兵權,
一瞬間,
幾位閣老警惕心大起,趙閣老立刻站出來反駁道;
「啟奏陛下,汝南城雖然是要道口,但是北上丘陵地帶,東出運河阻攔,只需要派遣兩位大將統兵阻攔即可,
北上石州,魏湘平可就地統兵阻攔,而運河東岸,江南大營統領率軍駐守唐郡,伺機而動即可,並不需要王爺屈身前往。」
趙景武簡單的介紹一番,三言兩句就把統兵之事解決了,就是不想把兵事交給異性王,卻不知道,剛剛東平王先開口之後,北靜王水溶就後悔了,肉就那麼多,先開口自然是占了上風,既如此,他自然不甘落於一人後,也站出來抱拳道;
「陛下,臣以為汝南白蓮教勢大,如果魏湘平真的守不住,那就說明,不管此地賊軍是不是白蓮教的賊子,都不可小視,江南受災,就在咫尺之間,西河郡匪徒眾多,不聽教化,更是隱患,臣不才,願意領兵去西河郡,配合魏太守守住此地。」
話說的巧妙,也沒提破敵之事,沙場兇險,白蓮教也不是泥捏的,既如此守住西河郡,應該不難,至於破敵,他畢竟沒上過戰場,心裡沒底。
此話不說別人,就連張瑾瑜眼裡都有些異樣,兩個異姓王,如此積極,傻子也看出有問題,關鍵在於,西河郡,山高地遠,易守難攻,匪徒眾多,北靜王帶兵去那裡打,怎麼想的,
東平王倒是選的穩妥,統領江南大營,伺機而動,具體什麼時候動,就不得而知了,最主要的就是隔著運河天險,只要有漕運衙門的衛軍樓船封鎖,鳥都飛不過去,在唐郡無非是坐看風雲,這日子,給誰都願意吧,
張瑾瑜能想到的,文官那些人,誰不明白,顧一臣則是微微一笑,出列問道;
「兩位王爺有此忠心,實在難得,只是汝南城乃是兵家必爭之地,如果汝南城真的丟了,不知兩位王爺有幾成把握奪回來,」
這才是主要的,統兵統兵,躲在後面誰都會,你既然想統兵,那就該有作為,此番話也是逼迫,也有給台階下,就連兩位王爺都有些遲疑,如今京南全部落於賊人之手,東西連成一片,要是汝南城丟了,牆高城堅,憑一己之力,絕無可能,就是聯手,勝敗尚未可知,除非江南大營前出,入西河郡,
兩位王爺都不知對方如何想法,遲遲不肯開口,文官一方,心底也算鬆口氣,但龍椅上的武皇,神情隱晦,眼神盯著兩位王爺不動,不知在想些什麼,
就在眾人沉默之際,坐在最前面的首輔李崇厚,忽然咳嗽了兩聲,道;
「陛下,老臣倒是認為,兩位王爺去西河郡,還有唐郡坐鎮,大為穩妥,咳咳。」
又是兩聲咳嗽,把眾朝臣的目光吸引過去,尤其是文官一側,不少官員緊皺著眉頭,還有不少人躍躍欲試。
武皇回了神,定定地望著李首輔,面無表情的問道;
「不知李首輔有何見解?」
李崇厚伸手扶著兒子臂膀,顫顫巍巍起身,對著龍椅上的武皇一拜,起身回府;
「回陛下,不管白蓮教賊子是不是真的,臣相信魏湘平,此人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開口求援的,既然能向朝廷求援,定然是到了萬分危急時刻,汝南城守不住,但依照他的性子,必然突圍去西河郡石州緊守門戶,
但西河郡爛攤子,怎能守住,至於江南唐郡,雖有天險,同樣過不了運河,所以還需要兩位王爺通力合作,才能奪回汝南,但此事只是放在次位,首要的,就是守住運河天險和西河郡,陛下,西河郡兵不夠啊,咳咳。」
這樣解說,殿內朝臣皆是一驚,不少人根本不信,白蓮教那些人,還能北進西河郡威脅京樞重地,這好像也不是不可以,尤其是西河郡的爛攤子,文官內,誰人不知,一時間臉色驟變,
武皇在心中權衡利弊,終歸是有怒意,卻無處發泄,關鍵還在於京南,在於太平教主力,轉頭看向武勛那邊,洛雲侯一言不發,是怕了。
還是有難言之隱,
:「洛雲侯,你如何看?」
張瑾瑜突然被問到,猛然一驚,好像還沒想好,但初步戰略是有了,按照今天朝會,對手不是一個,而是兩個,太平教和白蓮教,不管如何,就是兩撥人,其中要說沒有關聯,都是騙鬼的,所以,一東一西配合,才算穩妥,
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跨步出列,抱拳道;
「啟奏陛下,臣贊同首輔大人觀點,京南之亂到了如此地步,又出現白蓮教賊子身影,說他們沒有聯繫,鬼都不信,林山郡,汝南城丟了之後,一東一西就能形成割據之勢,對手是兩個,臣只能率軍去一路,另一路,也需要有人統兵阻擋,一東一西合力,所以,東面西河郡能不能守住也是關鍵,還有唐郡安危,事關江南,不容有錯。」
張瑾瑜忽然抬頭,看向周圍眾臣,對著龍椅跪拜,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臣深受皇恩,如今朝廷有難,臣絕不退縮,賊軍主力既然還在攻打大梁城,所以,主戰還在林山郡,臣自請領兵南下,與賊軍決一死戰,收復失地,不能給賊軍喘息時間,不然尾大甩不掉,成了氣候,就難以扼殺,最起碼也要吃掉其主力,斷其威脅才成。」
話不多,卻顯得沉重,文武百官這才察覺,朝廷已經到關鍵的時候,就連東平王穆蒔和北靜王水溶,都有些遲疑不定,會不會自己太莽撞了,好像白蓮教也不是泥捏的,當年寧榮兩位國公爺,差點也陷進去,如今他們二人自告奮勇,雖有謀劃,但真刀真槍拼殺,還是第一次,心裡竟然還有了一絲猶豫。
「好,說得好,洛雲侯,此次南下,朕獨斷專行一次,由你統兵,至於西河郡,北靜王水溶,你負責統領西河郡府軍,阻擋汝南白蓮教賊軍北上,東平王穆蒔,守住唐郡運河防線,決不能讓白蓮教過運河,並且分兵一部分,去西河郡增援魏湘平,萬不能再失了石州門戶。」
武皇沉思片刻,竟然不在理會朝臣議論,獨斷專行,給了三人統兵之權,時隔十餘年之久,武皇竟然在此之間鬆了口,讓眾多文臣驚駭,有不少官員幾次再勸,誰知武皇又再次開口,
「此次京南之亂,亂在人心,亂在官員貪腐,所有京南官員,皆有罪,如今兩教賊軍猖狂,需要以雷霆之力鎮壓,不可怠慢。」
張瑾瑜和二位王爺聽罷,即刻出列應道;
「願為陛下分憂。」
大局已定,諸位朝臣既然再不甘心也無妨,只是帶兵多收,從何而來,還需要議一議,趙閣老身為兵部尚書,當仁不讓,問道;
「皇上,既然定下統兵之人,那臣想問一問,如何調兵?」
問的是如何調兵,其實就是兵從何來,京營安湖大營,步軍三十五萬,馬軍八萬,水軍兩萬,被王子騰帶走馬軍四萬,剩下的騎兵只有四萬餘,調兵只能從京營調兵,禁軍三十餘萬曆來都是不動的。
「是啊,兵從何來?」
「難道全部動用京營之兵,這,」
文武百官都在那議論紛飛,就連幾位老國公都面色凝重,更遑論那些伯爺,侯爺,京城勛貴子弟,盡在其中,可以說正八經的「京爺。」
南下打順風仗不怕,這種大戰,死傷不會少的,所有人都擔心,兩位王爺好似知道些什麼,回頭一觀,見到武勛這邊,一個個面色發白,都在擔心自家子弟,如何能發揮戰力,心底發涼,京營之兵不可用,心思翻轉之下,東平郡王穆蒔又是一拜,
「陛下,臣去了唐郡,可以分出三萬兵馬支援魏太守,不過需要漕運衙門衛軍協助防守運河,還請陛下恩准。」
「可,北靜王,你需要什麼?」
武皇點點頭,守運河,靠的就是水軍,還好洛雲侯之前集結衛軍水軍,可堪一用,
北靜王水溶,聽到穆蒔的說法,弄了半天,你不是還在唐郡待著,三萬兵馬,怕是不夠用的,京營之兵又不知能帶多少過去,西河郡動不了大軍,那就需要動用精銳兵馬,想到此,平安洲的兵可以一用,
「啟奏陛下,臣想請調用北地平安洲大軍兩萬人南下,重新整軍西河郡的府兵,合著江南大營三萬人馬,想來守住石州不難,」
水溶再三思索,五萬精銳兵馬,加上一眾府軍,再徵召青壯,守城應該不在話下,魏湘平畢竟是太守,如何帶兵還需要看武勛將軍,
武皇聞言,想到平安洲節度使齊雲,也是北王府老將,打過硬仗,只不過如今許久未動兵刃,可有懈怠,至於水溶想法,尚可理解,兵者兇險,有這兩萬兵馬,尚可保命。
「好,既如此,由兵部下調令,調用平安洲節度使齊雲兩萬兵馬南下,聽北靜王調用。」
「謝陛下。」
水溶大喜,心底也鬆了一口氣,只要有這兩萬精銳兵馬陪同,就算有著兇險,也能保住性命,至於南面石州之戰,就讓齊雲任主將,加之江南大營兵甲湊夠六萬之數還是有的,自己坐鎮後方,督促糧草兵餉方為上策。
兩位王爺的事商議完,就剩洛雲侯的主力了,殿內焦點又在洛雲侯身上,武皇試著問道;
「洛雲侯,朕問你,你需要多少兵馬南下,穩住局面。」
雖然問的委婉,說是穩住,還不是要徹底剿滅,張瑾瑜在心底撇下嘴,兵當然是越多越好,就不知武皇敢給不給了,
「陛下,眾位閣老,太平教打法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就是要人數上壓制他們,臣需要京營安湖大營三十餘萬步軍,留守五萬,和全部騎兵四萬餘,加之請調禁軍右衛五萬精銳,和臣自帶關外一萬精騎,加之京南將軍顧平殘部三萬餘,和大梁城固守殘軍,步騎合計,共約近乎五十餘萬兵馬,可對外號稱二十萬,這些兵,臣全要了,」
張瑾瑜直起身,毫不避諱,夸下天大的海口,以至於整個乾清宮內所有朝臣,盡皆倒吸了一口冷氣,就連眾位閣老和三位王爺都暗自瞧得目瞪口呆,近乎五十餘萬大軍,幾乎掏空了整個朝廷的可用之兵,萬一有了異心,大武朝只怕危險了,
瞬間,整個乾清殿內落葉可聞,靜悄悄的,所有人連個大氣都不敢喘,甚至於武勛一側,不少老國公的嘴角微微一動,可終究只是動一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