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九章 乾清宮大朝議
第909章 乾清宮大朝議
「快點,都走快點,駕。」
街上,都是各位朝臣趕路的催促聲,走得急,難免有些磕磕碰碰,皇宮大內的午門前,還有崇文門,以及宣武門等,不少朝臣的車架,轎子,停在此處,著急下車,三人成群,五人一夥,隨之進了宮內,朝著乾清宮內走去,
在乾清宮的空地上,大臣們陸續到來,東王穆蒔,北王水溶,早早就到了,就連內閣幾位閣老,也早就站定,好似預料到今日一般模樣,臉上並無驚訝神色,
北靜王水溶,回頭一觀,不少朝臣陸續到來,瞧著身邊氣定神閒的穆蒔,問道;
「穆兄,是否心愿達成,」
問的有些莫名奇妙,旁人或許不知,他們二人,這段時間小動作不斷,怎會不知其意。
穆蒔微微一笑,面色紅潤,早已經沒了以往身子虧空的樣子,聞聽此言,似有深意,笑了笑,
「水兄不也是一樣,聽說江南來的銀子,也都花的七七八八了,不知水兄花費那麼大代價,暗地裡都在忙些什麼,或者說,水兄和本王都在忙。」
「哈哈,哎呀,還是穆兄了解我啊,眼看時機已到,不知穆兄該如何行事,還是說這急報來的湊巧,又不湊巧,」
水溶也不再繼續打著謎團,雖然事情如預料一般,但是來的也太快了,穆蒔也把頭轉過來,問道;
「水兄何出此言,有些事早已經預料,不過是按部就班,何來湊巧之說。」
「穆兄,聽小王說完,事情是預料的,你不覺得來得太快了嗎,太平教主力既然在了林山郡,那汝南城城下偏師再勇猛,何曾會把魏湘平逼迫到如此境地,怕是另有蹊蹺,這也是小王不能理解的。」
水溶在來的路上,還想著怎樣在朝會上,讓皇上能同意他帶兵南下,想法從西河郡南下救援,卻思索一番,覺得此事太過意外,所以心中有了疑惑,故此一問,
「哦,難不成水兄怕了,汝南魏湘平麾下只有府軍三萬,實數如何還不知曉,就算募集青壯,也來不及訓練,偏師,只要是人一多,守城都不好守,太平教,什麼缺,就是不缺人,」
雖然這樣說,但心底,穆蒔也有些拿捏不准,求援之事,上個摺子就好,如何會整出六百里加急之事,就算是賊兵很多,守城應該不是問題,剛剛的話語,只是應付。
「這倒也是。」
水溶信以為然,這也是個說辭,
瞧著空地上,人來的越來越多,隨即閉口不言,
此時的張瑾瑜,也早已步履匆匆走了來,看到不少官員已經到了,往勛貴一方走去,不少侯爺伯爺,紛紛打招呼,把前頭的位子讓開,張瑾瑜這一次並沒有避讓,此番定然是要自己領軍南下,南下救援還需多要一些人,這就需要和朝臣據理力爭,在後頭說話不方便,
襄陽侯怎麼還沒來,心頭有些不解,回頭一看,卻見到三位皇子,晃晃悠悠的走到殿前,這是,能上朝了,
正想著,
又是一陣腳步聲,湧進一大群人,襄陽侯赫然在內,還未來得及打個招呼,乾清宮殿門前,有內侍太監喊道;
「肅靜,朝臣列隊進殿,」
一聲大喊,
也讓喧鬧的官員立刻閉了嘴,按照官階排隊,齊齊邁步進殿,分兩列站立,清冷的大殿中,武皇早已經先一步進殿,安穩地坐在龍椅上,戴權立在殿內中央,見到朝臣進來以後,立刻大喊一聲;
「上朝!」
「武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文武百官齊刷刷跪拜在地山呼,武皇臉色冷峻,面無表情,掃視一眼朝臣,盡皆在此,又仔細看了一眼洛雲侯和保寧侯二人,多虧有此二人,事先有了預案,
「眾愛卿平身。」
「謝陛下。」
一陣淅淅索索的起身聲,眾多老臣在此,動作就慢了一些,幾位老國公身子還算硬朗,而文官那邊,多是垂垂老矣,暮氣沉沉。
見眾朝臣站定,武皇抬了抬手,拿出三封密信,放在御案上,戴權親自走過去拿在手中,復而折法回去,把三封奏疏,分別從前排幾位閣老,和幾位王爺分發下去,
接著,武皇的話音響起;
「今日,有三份急報入京,一份京南大梁城王子騰的血書,朝廷十幾萬大軍,敗於太平教賊人之手,困頓於此,另一個,是汝南魏湘平的求援書,汝南城被圍城數日,才探清楚賊軍,竟然是白蓮教死灰復燃,最後,竟然還有一個是江南的奏疏,那些庸碌官員的瀆職到底在做什麼,安穩的江南,竟然落得如此田地,眾愛卿,如何辦?」
武皇忍著怒火的聲音,也說明三封奏疏的內容,讓堂下朝臣身子一顫,皆不可相信,太平教勢力猖獗,由此一敗還能理解,但汝南魏湘平說白蓮教席捲而來,卻怎麼也不相信,十年前,白蓮教高層幾乎死傷殆盡,沒了蹤跡,怎會一夜間就把汝南城圍了,不可思議。
前面幾位閣老相互看了加急文書,都是臉色一變,不說京南戰況,就是江南出了那麼大的紕漏,誰來承擔責任,金陵知府衙門竟然收留水匪,簡直聞所未聞,但內情如何,還需要好好調查,
武勛那邊,則是後來傳信,幾位老國公和王爺,接到信件以後,臉色驟變,尤其是東平王穆蒔和北靜王水溶,眼裡震驚之色溢於言表,圍攻汝南城的竟然是白蓮教,這怎麼可能。
在張瑾瑜瞧得更是一頭霧水,白蓮教不說是真是假,南邊亂成這樣,明顯是王朝末端衰敗之象,也不知周家太上皇當年到底是真的剿滅了白蓮教,還是假的剿滅白蓮教,一出來就是大手筆,汝南眾鎮一眨眼就快沒了,那江南和西河郡就危險了,尤其是西河郡,匪徒四生,要是白蓮教進去一攪合,有一個京南之亂,危機江南,
關鍵在於,江南此時也出了亂子,嘖嘖,想到一個詞,禍不單行,古人誠不欺我。
就在殿內眾人安靜的時候,
武勛這邊,襄陽侯柏廣居竟然第一個站出來,拜道;
「啟奏陛下,臣有話說。」
「平身,說!」
武皇也沒廢話,言簡意賅,柏廣居起身再拜,回道;
「啟稟陛下,三封奏疏臣看過了,首先是要救援大梁城,既然太平教賊子能有如此實力,說明主力軍就在那,朝廷需要儘快增援,至於汝南城,臣還是有些不相信,或者說不可思議,白蓮教在十餘年前,被朝廷鎮壓,教內高層包括教主等人,早已伏誅,如今復又出現,是真的白蓮教,還是賊人打著白蓮教的旗幟尚未可知,汝南要是守不住,應當撤往西河郡石州,緊守門戶,以待援軍,」
最後,就是江南奏疏,那些是文官的事,柏廣居無意參合,也就隨口推了出去,
「至於江南水災,確有蹊蹺,朝廷應當追責當地官員。」
說罷,就退到一旁,留出位置。
也就是這個時候,武勛這邊,幾位老國公示意下,不少伯爺都紛紛出列,道;
「陛下,臣等附議,」
眼見著勛貴這邊積極,文官一列人,就把目光看向前排的幾位閣老,好似是等著信號一般,沈中新更是按耐不住,準備出列,卻被前頭的顧閣老拉了一下,就此停住腳步,
沈中新遲疑,腳下就慢了一些,隨即停住,過了一會,首輔李崇厚清了清嗓音,顫顫巍巍走向殿中央,站著施禮,
「陛下,老臣想說幾句,」
「來人啊,給首輔大人搬個椅子,就坐在前頭說,」
武皇放下手,心中的怒火忽然消散大半,襄陽侯的話未必沒有道理,眼見著李首輔氣色不佳,只能讓其歇一歇,
「謝,陛下,」
片刻功夫,就有內侍太監搬來椅子,放在朝臣最前頭,李崇厚道了謝,在兒子李潮生攙扶下,落了座,這才開口,
「陛下,襄陽侯的話句句在理,事情分輕重急緩,大梁城乃是中原之地的門戶,必不能失去,王子騰亦是小心之人,加之大梁城節度使呂代元,乃是沙場老將,就算是退守城池,賊軍也必然損失巨大,所以當務之急,就是增援大梁城,要動用京營之兵,」
不由得不讓他來說,事情輕重緩急一目了然,陛下不能說,只能由他代勞,武皇點點頭,這才是主要的,
「京營的大軍,現由洛雲侯掌兵,保寧侯清查兵額糧餉,已有定數,不必擔心,卻不知汝南魏湘平所言,城外賊軍是否是白蓮教賊子,白蓮教雖然於十年前剿滅,是否死灰復燃尚未可知,李首輔,你如何看?」
這才是武皇隱隱約約有些不安的地方,十餘年間,白蓮教幾乎沒有任何消息,只有太平教的賊子霍亂天下,沒想到在關鍵時候,白蓮教死灰復燃,其所謀甚大,中原之地乃是大武朝之根本,如若動盪,天下皆危矣。
「咳咳,回陛下,所謂的白蓮教,就像襄陽侯所言,是真還是假,尚未可知,就算是真的,今天跳出來,就無所遁形,汝南魏湘平求援,雖然急,卻不能過於急,如果撐不住,突圍去西河郡石州,緊守門戶,朝廷派有力之人去江南整軍,以江南大營主將為首,過江馳援即刻,是不是白蓮教不重要。」
李首輔不愧是眼睛毒辣,一眼就看到問題所在,不管什麼教,人殺光了,什麼教都白扯,至於江南的事,裡面蹊蹺太多,以穩為主,
「好,說得好,李首輔不愧是朝廷國之棟樑,既如此,先尋輕的事解決,江南水災,如何辦?」
這時候,李崇厚並未再開口,江南的事,定有人著急,果然,武勛那邊,甚少見到的忠順王周建安,先一步走了出來,拜道;
「啟奏陛下,臣弟倒是對江南有一些見解,」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哦,你有見解,說說吧。」
聞聽忠順王有話說,武皇並未攔著,讓其說說看,周建安臉色一喜,起身開口;
「皇上,江南水災雖大,以江南富碩,賑災不在話下,嚴令江南知府那些官員,堵住堤壩缺口,打開官倉存糧賑災平復百姓,如果不開糧倉賑災,災民太多的話,實在不行送到關外,和以往一樣。」
寥寥數語,讓殿內眾官員目瞪口呆,這哪裡是建議,簡直是滿嘴胡言亂語,就連張瑾瑜都有些不相信,周王爺莫不是喝多了,還沒醒酒,現在南邊戰事如此急迫,哪有船運送災民,再者說,人都走了,誰來種地,武勛還好說,不怎麼開口,文官那邊,怕是已經氣的冒煙了,
果然,
還沒等皇上開口,沈中新如何能忍住,出列痛斥,
「王爺此言差矣,賑災歸賑災,更要把要犯和牽扯的官員繩之於法,江南富碩之地,本是朝廷錢糧的袋子,如今此地鬧了災荒,京南大戰在即,這糧餉從何而來,戶部是變不出銀子的,京城安湖之地產糧,乃是京樞重地安危保證,擅自不可動用,京營幾十萬軍所需,王爺把人運走,銀錢難不成由王爺出。」
冷冰冰話語毫不給其顏面,讓忠順親王面色鐵青,恨不得怒罵一番,只是肚中言語稀缺,又不知如何開口,
就在鬧個紅臉的時候,吏部尚書盧文山咳嗽了一聲,站了出來;
「沈侍郎,王爺也是一番好意,既能想到這些,也是賑災為先,怕江南亂起來,」
插了一言之後,面對著龍椅上武皇就是行了大禮,
「陛下,現在首要的事,不是追責,也不是開倉賑災,府庫存糧可用,但是官倉,需要保證大軍補給,方為上。」
可惜,話沒說完,就被周王爺冷笑一聲打斷,
「哼,盧閣老說得輕巧,九縣水災,受災百姓不知凡幾,府庫存糧扛不住幾日,如何不動用官倉存糧,到最後,還不是和本王說的一般,人還是要送走。」
這些文官,就是滿腦子彎彎繞繞,是與不是,還不是自己的法子,卻不知盧文山搖了搖頭,閉口不言,
武皇眯著眼,思索一番,看來江南那邊,是有人想要隱瞞了,但如今,安穩為主,先把京南兵事料理好,盧文山這樣說,應該有了對策,定好心思,就問道;
「既然盧愛卿有了法子,不知是何方法,可有解決之道。」
「回陛下,老臣慚愧,還沒有,」
盧文山滿臉羞愧,抱拳立在那,一動不動,簡直是詭異,更多的朝臣忽然也摸不著頭腦,這是什麼意思?武勛那邊,齊刷刷的眼神看過來,盧閣老也有今天,
站在最前面的張瑾瑜,更是不會相信,盧文山那個老狐狸,竟然會如此直白,誰能信,
忠順王有些愕然,隨即憋不住笑出了聲,這個老賊,竟然也有今天,剛想開口斥責一番,卻不知最後面,文官末尾,走出來一個瘦弱的身影,大聲說道;
「陛下,臣有法子解決,」
豁然,
殿內重臣皆是轉頭回顧,眼裡有些驚愕,不解,疑惑的目光,一個小小的言官,如何能不動用官倉之糧去賑災呢。
武皇面色如常,抬眼望去,說話之人很是陌生,但卻是很年輕,莫不是盧文山也已安排的,這老貨想做什麼?
也就在這個時候,陛下疑惑的樣子,似被戴權看在眼裡,只見戴公公回身走到龍椅前,低頭小聲道;
「陛下,此人乃是六部言官蘇崇,乃是盧閣老的門生。」
果然如此,武皇驗證了心中所想,是盧文山的手筆,眼神瞄了一眼盧閣老,滿含深意,許是察覺武皇的目光,佝僂的身子又低了許多。
「好,平身吧,既然有法子,你說一說,」
「謝陛下。」
蘇崇雖心中激動不已,但也知曉事情重大,抱拳道;
「啟奏陛下,江南水災波及九個縣,府庫糧食必然不能等持久賑災,官倉輕易不可動,為江南大營提供糧餉,所以解決江南賑災,就在那些富戶身上,臣有一策,以改兼賑,兩難自解。」
話音一落,殿內就響起嗡嗡的議論聲,
「哼,譁眾取寵,不過是一個言官,有何良策,」
勛貴那邊,還是不避人,文官那邊嫉妒者多,
「以改兼賑,兩難自解,說得簡單,如何自解,」
「就是,沒有好處,那是富戶士紳,誰會拿糧食出來,可笑。」
連張瑾瑜都有些皺著眉頭,這法子是挺熟悉的,但政策再好,落實不到位也不成,俗話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如何以改兼賑,才能成全兩難自解之事,再觀文官一側,不少官員議論紛飛,搖著頭,岳父秦業,和榮國府賈政站在後面,低頭不語,武勛一側,
張瑾瑜回頭張望,瞧見賈赦宛如透明人一般,立在那不敢動,只有前排幾位藩王,尤其是晉王殿下,還不時回頭看向自己,這是何意,難不成,想到晉王所言,一同出征,不會是和陛下說了,這也好,有著晉王殿下作掩護,許多事也好開口,就是刀劍無眼,也不知太平教的人到底吃了什麼,這麼猛,
正想著,前頭尖銳的嗓音傳來!
「肅靜!」
(本章完)
「快點,都走快點,駕。」
街上,都是各位朝臣趕路的催促聲,走得急,難免有些磕磕碰碰,皇宮大內的午門前,還有崇文門,以及宣武門等,不少朝臣的車架,轎子,停在此處,著急下車,三人成群,五人一夥,隨之進了宮內,朝著乾清宮內走去,
在乾清宮的空地上,大臣們陸續到來,東王穆蒔,北王水溶,早早就到了,就連內閣幾位閣老,也早就站定,好似預料到今日一般模樣,臉上並無驚訝神色,
北靜王水溶,回頭一觀,不少朝臣陸續到來,瞧著身邊氣定神閒的穆蒔,問道;
「穆兄,是否心愿達成,」
問的有些莫名奇妙,旁人或許不知,他們二人,這段時間小動作不斷,怎會不知其意。
穆蒔微微一笑,面色紅潤,早已經沒了以往身子虧空的樣子,聞聽此言,似有深意,笑了笑,
「水兄不也是一樣,聽說江南來的銀子,也都花的七七八八了,不知水兄花費那麼大代價,暗地裡都在忙些什麼,或者說,水兄和本王都在忙。」
「哈哈,哎呀,還是穆兄了解我啊,眼看時機已到,不知穆兄該如何行事,還是說這急報來的湊巧,又不湊巧,」
水溶也不再繼續打著謎團,雖然事情如預料一般,但是來的也太快了,穆蒔也把頭轉過來,問道;
「水兄何出此言,有些事早已經預料,不過是按部就班,何來湊巧之說。」
「穆兄,聽小王說完,事情是預料的,你不覺得來得太快了嗎,太平教主力既然在了林山郡,那汝南城城下偏師再勇猛,何曾會把魏湘平逼迫到如此境地,怕是另有蹊蹺,這也是小王不能理解的。」
水溶在來的路上,還想著怎樣在朝會上,讓皇上能同意他帶兵南下,想法從西河郡南下救援,卻思索一番,覺得此事太過意外,所以心中有了疑惑,故此一問,
「哦,難不成水兄怕了,汝南魏湘平麾下只有府軍三萬,實數如何還不知曉,就算募集青壯,也來不及訓練,偏師,只要是人一多,守城都不好守,太平教,什麼缺,就是不缺人,」
雖然這樣說,但心底,穆蒔也有些拿捏不准,求援之事,上個摺子就好,如何會整出六百里加急之事,就算是賊兵很多,守城應該不是問題,剛剛的話語,只是應付。
「這倒也是。」
水溶信以為然,這也是個說辭,
瞧著空地上,人來的越來越多,隨即閉口不言,
此時的張瑾瑜,也早已步履匆匆走了來,看到不少官員已經到了,往勛貴一方走去,不少侯爺伯爺,紛紛打招呼,把前頭的位子讓開,張瑾瑜這一次並沒有避讓,此番定然是要自己領軍南下,南下救援還需多要一些人,這就需要和朝臣據理力爭,在後頭說話不方便,
襄陽侯怎麼還沒來,心頭有些不解,回頭一看,卻見到三位皇子,晃晃悠悠的走到殿前,這是,能上朝了,
正想著,
又是一陣腳步聲,湧進一大群人,襄陽侯赫然在內,還未來得及打個招呼,乾清宮殿門前,有內侍太監喊道;
「肅靜,朝臣列隊進殿,」
一聲大喊,
也讓喧鬧的官員立刻閉了嘴,按照官階排隊,齊齊邁步進殿,分兩列站立,清冷的大殿中,武皇早已經先一步進殿,安穩地坐在龍椅上,戴權立在殿內中央,見到朝臣進來以後,立刻大喊一聲;
「上朝!」
「武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文武百官齊刷刷跪拜在地山呼,武皇臉色冷峻,面無表情,掃視一眼朝臣,盡皆在此,又仔細看了一眼洛雲侯和保寧侯二人,多虧有此二人,事先有了預案,
「眾愛卿平身。」
「謝陛下。」
一陣淅淅索索的起身聲,眾多老臣在此,動作就慢了一些,幾位老國公身子還算硬朗,而文官那邊,多是垂垂老矣,暮氣沉沉。
見眾朝臣站定,武皇抬了抬手,拿出三封密信,放在御案上,戴權親自走過去拿在手中,復而折法回去,把三封奏疏,分別從前排幾位閣老,和幾位王爺分發下去,
接著,武皇的話音響起;
「今日,有三份急報入京,一份京南大梁城王子騰的血書,朝廷十幾萬大軍,敗於太平教賊人之手,困頓於此,另一個,是汝南魏湘平的求援書,汝南城被圍城數日,才探清楚賊軍,竟然是白蓮教死灰復燃,最後,竟然還有一個是江南的奏疏,那些庸碌官員的瀆職到底在做什麼,安穩的江南,竟然落得如此田地,眾愛卿,如何辦?」
武皇忍著怒火的聲音,也說明三封奏疏的內容,讓堂下朝臣身子一顫,皆不可相信,太平教勢力猖獗,由此一敗還能理解,但汝南魏湘平說白蓮教席捲而來,卻怎麼也不相信,十年前,白蓮教高層幾乎死傷殆盡,沒了蹤跡,怎會一夜間就把汝南城圍了,不可思議。
前面幾位閣老相互看了加急文書,都是臉色一變,不說京南戰況,就是江南出了那麼大的紕漏,誰來承擔責任,金陵知府衙門竟然收留水匪,簡直聞所未聞,但內情如何,還需要好好調查,
武勛那邊,則是後來傳信,幾位老國公和王爺,接到信件以後,臉色驟變,尤其是東平王穆蒔和北靜王水溶,眼裡震驚之色溢於言表,圍攻汝南城的竟然是白蓮教,這怎麼可能。
在張瑾瑜瞧得更是一頭霧水,白蓮教不說是真是假,南邊亂成這樣,明顯是王朝末端衰敗之象,也不知周家太上皇當年到底是真的剿滅了白蓮教,還是假的剿滅白蓮教,一出來就是大手筆,汝南眾鎮一眨眼就快沒了,那江南和西河郡就危險了,尤其是西河郡,匪徒四生,要是白蓮教進去一攪合,有一個京南之亂,危機江南,
關鍵在於,江南此時也出了亂子,嘖嘖,想到一個詞,禍不單行,古人誠不欺我。
就在殿內眾人安靜的時候,
武勛這邊,襄陽侯柏廣居竟然第一個站出來,拜道;
「啟奏陛下,臣有話說。」
「平身,說!」
武皇也沒廢話,言簡意賅,柏廣居起身再拜,回道;
「啟稟陛下,三封奏疏臣看過了,首先是要救援大梁城,既然太平教賊子能有如此實力,說明主力軍就在那,朝廷需要儘快增援,至於汝南城,臣還是有些不相信,或者說不可思議,白蓮教在十餘年前,被朝廷鎮壓,教內高層包括教主等人,早已伏誅,如今復又出現,是真的白蓮教,還是賊人打著白蓮教的旗幟尚未可知,汝南要是守不住,應當撤往西河郡石州,緊守門戶,以待援軍,」
最後,就是江南奏疏,那些是文官的事,柏廣居無意參合,也就隨口推了出去,
「至於江南水災,確有蹊蹺,朝廷應當追責當地官員。」
說罷,就退到一旁,留出位置。
也就是這個時候,武勛這邊,幾位老國公示意下,不少伯爺都紛紛出列,道;
「陛下,臣等附議,」
眼見著勛貴這邊積極,文官一列人,就把目光看向前排的幾位閣老,好似是等著信號一般,沈中新更是按耐不住,準備出列,卻被前頭的顧閣老拉了一下,就此停住腳步,
沈中新遲疑,腳下就慢了一些,隨即停住,過了一會,首輔李崇厚清了清嗓音,顫顫巍巍走向殿中央,站著施禮,
「陛下,老臣想說幾句,」
「來人啊,給首輔大人搬個椅子,就坐在前頭說,」
武皇放下手,心中的怒火忽然消散大半,襄陽侯的話未必沒有道理,眼見著李首輔氣色不佳,只能讓其歇一歇,
「謝,陛下,」
片刻功夫,就有內侍太監搬來椅子,放在朝臣最前頭,李崇厚道了謝,在兒子李潮生攙扶下,落了座,這才開口,
「陛下,襄陽侯的話句句在理,事情分輕重急緩,大梁城乃是中原之地的門戶,必不能失去,王子騰亦是小心之人,加之大梁城節度使呂代元,乃是沙場老將,就算是退守城池,賊軍也必然損失巨大,所以當務之急,就是增援大梁城,要動用京營之兵,」
不由得不讓他來說,事情輕重緩急一目了然,陛下不能說,只能由他代勞,武皇點點頭,這才是主要的,
「京營的大軍,現由洛雲侯掌兵,保寧侯清查兵額糧餉,已有定數,不必擔心,卻不知汝南魏湘平所言,城外賊軍是否是白蓮教賊子,白蓮教雖然於十年前剿滅,是否死灰復燃尚未可知,李首輔,你如何看?」
這才是武皇隱隱約約有些不安的地方,十餘年間,白蓮教幾乎沒有任何消息,只有太平教的賊子霍亂天下,沒想到在關鍵時候,白蓮教死灰復燃,其所謀甚大,中原之地乃是大武朝之根本,如若動盪,天下皆危矣。
「咳咳,回陛下,所謂的白蓮教,就像襄陽侯所言,是真還是假,尚未可知,就算是真的,今天跳出來,就無所遁形,汝南魏湘平求援,雖然急,卻不能過於急,如果撐不住,突圍去西河郡石州,緊守門戶,朝廷派有力之人去江南整軍,以江南大營主將為首,過江馳援即刻,是不是白蓮教不重要。」
李首輔不愧是眼睛毒辣,一眼就看到問題所在,不管什麼教,人殺光了,什麼教都白扯,至於江南的事,裡面蹊蹺太多,以穩為主,
「好,說得好,李首輔不愧是朝廷國之棟樑,既如此,先尋輕的事解決,江南水災,如何辦?」
這時候,李崇厚並未再開口,江南的事,定有人著急,果然,武勛那邊,甚少見到的忠順王周建安,先一步走了出來,拜道;
「啟奏陛下,臣弟倒是對江南有一些見解,」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哦,你有見解,說說吧。」
聞聽忠順王有話說,武皇並未攔著,讓其說說看,周建安臉色一喜,起身開口;
「皇上,江南水災雖大,以江南富碩,賑災不在話下,嚴令江南知府那些官員,堵住堤壩缺口,打開官倉存糧賑災平復百姓,如果不開糧倉賑災,災民太多的話,實在不行送到關外,和以往一樣。」
寥寥數語,讓殿內眾官員目瞪口呆,這哪裡是建議,簡直是滿嘴胡言亂語,就連張瑾瑜都有些不相信,周王爺莫不是喝多了,還沒醒酒,現在南邊戰事如此急迫,哪有船運送災民,再者說,人都走了,誰來種地,武勛還好說,不怎麼開口,文官那邊,怕是已經氣的冒煙了,
果然,
還沒等皇上開口,沈中新如何能忍住,出列痛斥,
「王爺此言差矣,賑災歸賑災,更要把要犯和牽扯的官員繩之於法,江南富碩之地,本是朝廷錢糧的袋子,如今此地鬧了災荒,京南大戰在即,這糧餉從何而來,戶部是變不出銀子的,京城安湖之地產糧,乃是京樞重地安危保證,擅自不可動用,京營幾十萬軍所需,王爺把人運走,銀錢難不成由王爺出。」
冷冰冰話語毫不給其顏面,讓忠順親王面色鐵青,恨不得怒罵一番,只是肚中言語稀缺,又不知如何開口,
就在鬧個紅臉的時候,吏部尚書盧文山咳嗽了一聲,站了出來;
「沈侍郎,王爺也是一番好意,既能想到這些,也是賑災為先,怕江南亂起來,」
插了一言之後,面對著龍椅上武皇就是行了大禮,
「陛下,現在首要的事,不是追責,也不是開倉賑災,府庫存糧可用,但是官倉,需要保證大軍補給,方為上。」
可惜,話沒說完,就被周王爺冷笑一聲打斷,
「哼,盧閣老說得輕巧,九縣水災,受災百姓不知凡幾,府庫存糧扛不住幾日,如何不動用官倉存糧,到最後,還不是和本王說的一般,人還是要送走。」
這些文官,就是滿腦子彎彎繞繞,是與不是,還不是自己的法子,卻不知盧文山搖了搖頭,閉口不言,
武皇眯著眼,思索一番,看來江南那邊,是有人想要隱瞞了,但如今,安穩為主,先把京南兵事料理好,盧文山這樣說,應該有了對策,定好心思,就問道;
「既然盧愛卿有了法子,不知是何方法,可有解決之道。」
「回陛下,老臣慚愧,還沒有,」
盧文山滿臉羞愧,抱拳立在那,一動不動,簡直是詭異,更多的朝臣忽然也摸不著頭腦,這是什麼意思?武勛那邊,齊刷刷的眼神看過來,盧閣老也有今天,
站在最前面的張瑾瑜,更是不會相信,盧文山那個老狐狸,竟然會如此直白,誰能信,
忠順王有些愕然,隨即憋不住笑出了聲,這個老賊,竟然也有今天,剛想開口斥責一番,卻不知最後面,文官末尾,走出來一個瘦弱的身影,大聲說道;
「陛下,臣有法子解決,」
豁然,
殿內重臣皆是轉頭回顧,眼裡有些驚愕,不解,疑惑的目光,一個小小的言官,如何能不動用官倉之糧去賑災呢。
武皇面色如常,抬眼望去,說話之人很是陌生,但卻是很年輕,莫不是盧文山也已安排的,這老貨想做什麼?
也就在這個時候,陛下疑惑的樣子,似被戴權看在眼裡,只見戴公公回身走到龍椅前,低頭小聲道;
「陛下,此人乃是六部言官蘇崇,乃是盧閣老的門生。」
果然如此,武皇驗證了心中所想,是盧文山的手筆,眼神瞄了一眼盧閣老,滿含深意,許是察覺武皇的目光,佝僂的身子又低了許多。
「好,平身吧,既然有法子,你說一說,」
「謝陛下。」
蘇崇雖心中激動不已,但也知曉事情重大,抱拳道;
「啟奏陛下,江南水災波及九個縣,府庫糧食必然不能等持久賑災,官倉輕易不可動,為江南大營提供糧餉,所以解決江南賑災,就在那些富戶身上,臣有一策,以改兼賑,兩難自解。」
話音一落,殿內就響起嗡嗡的議論聲,
「哼,譁眾取寵,不過是一個言官,有何良策,」
勛貴那邊,還是不避人,文官那邊嫉妒者多,
「以改兼賑,兩難自解,說得簡單,如何自解,」
「就是,沒有好處,那是富戶士紳,誰會拿糧食出來,可笑。」
連張瑾瑜都有些皺著眉頭,這法子是挺熟悉的,但政策再好,落實不到位也不成,俗話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如何以改兼賑,才能成全兩難自解之事,再觀文官一側,不少官員議論紛飛,搖著頭,岳父秦業,和榮國府賈政站在後面,低頭不語,武勛一側,
張瑾瑜回頭張望,瞧見賈赦宛如透明人一般,立在那不敢動,只有前排幾位藩王,尤其是晉王殿下,還不時回頭看向自己,這是何意,難不成,想到晉王所言,一同出征,不會是和陛下說了,這也好,有著晉王殿下作掩護,許多事也好開口,就是刀劍無眼,也不知太平教的人到底吃了什麼,這麼猛,
正想著,前頭尖銳的嗓音傳來!
「肅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