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宗教裁判所
第351章 宗教裁判所
作為歐洲最南方的一片半島,伊比利亞的冬天十分短暫,從大西洋上吹來的西風帶來了降雨,也讓氣溫不會降至太低,除庇里牛斯山脈有些降雪外,整個半島依然是一片和風細雨的美好畫面。
伊比利亞中部,一條大河蜿蜒流淌,從半島東部的阿爾瓦拉辛山脈衝向西南,流經上游的狹窄河谷,流經肥沃的中游盆地,在里斯本灣注入大西洋。
這是塔霍河,歐洲重要河流,伊比利亞半島第一大河,上中游位於卡斯蒂利亞境內,下游位於葡萄牙境內,也被葡萄牙人稱為特茹河。
塔霍河中游,半島正中心,一座城市坐落在河灣包圍間,這裡的地勢較為平坦,淡水資源較為充裕,交通條件較為良好,古老的城市中,三種文化的名勝古蹟隨處可見,無論是基督徒,穆斯林還是希伯來人,都曾在這裡留下了自己的印記。
托萊多,伊比利亞之心,自從阿方索六世在四百年前收復托萊多後,這座城市便成為了卡斯蒂利亞王國的行政首府和宗教中心。
嚴格意義上,這個時期的大部分歐洲國家都是沒有「首都」概念的,只有「君主行在」,卡斯蒂利亞的君主行在也不止托萊多這一座,塞維亞,塞戈維亞和馬德里都是不少國王的長期住處。
國王不一定常駐這裡,但一大半的行政機構都設置在城市周邊,卡斯蒂利亞的紅衣大主教也坐鎮於此,在百姓和貴族心中,這座城市的重要性依然遠超其他。
客觀上來說,諸位卡斯蒂利亞國王將托萊多定為「行在首選」主要出於政治和宗教上的考量,這裡曾是西哥特人的故都,是基督教國王們「再征服運動」合法性和正義性的象徵,常駐於此的托萊多大主教也加強了他們的神聖王權。
再者,在托萊多成為君主行在的那個時候,這座城市還位於戰爭前線,遠離北方的「老卡斯蒂利亞」貴族區,他們的影響力暫時達不到這裡,便於強化王權,控制兵權,推廣民族融合。
相比之下,托萊多的民生狀況和經濟狀況就顯得乏善可陳,只能算是地中海世界的二流都城,不說君士坦丁堡,迦太基,巴黎和格拉納達,就連本國的塞維亞都比不上,和倫敦,薩拉戈薩大致處於同一水平。
托萊多城堡位於托萊多古城的制高點,從天台上可以俯瞰整座城市,最初僅用於軍事,經過幾代國王的擴建和裝修後,居住條件有所改善,成為卡斯蒂利亞的「王宮」之一。
王宮中,一位年輕的少女沉默地坐在昏暗的議事廳中,瘦弱的身體似乎撐不起寬大的禮服,奢華的王冠壓在嬌小的腦袋上,顯得十分沉重。
少女緊緊攥住手中的權杖,緩緩扭動身體,吃力地挺直腰板,調整著自己的坐姿,似乎想讓自己的身影看上去更加威嚴高大。
可是,她的身軀在寬闊的王座上顯得那麼弱小,眾人的目光也沒有放在她的身上,議事廳內依舊吵吵嚷嚷,貴族和大臣們結束了平淡無味的朝會,什麼也沒有得出來,再次開始自顧自地閒聊,一邊聊,一邊向外走去,絲毫沒有將她放在眼裡。
「大主教又沒來?」
「是啊,明明就在城裡,就是不願來參加會議……」
「我記得,大主教好像也就在加冕儀式上簡單露了個面吧?」
「是啊,呵呵……」
大臣們越走越遠,直至消失不見,華服的少女緊緊抿住嘴巴,唇瓣上沒有一分血色。
環顧四周,空蕩蕩的大殿上,僅有一名年老的騎士還站在一邊。
「唐璜騎士長,您還在。」
少女的眼裡湧出一抹暖色。
「議事也累了,大臣們都走了,您也去休息吧?」
「多謝陛下關心,戍衛王室是我的職責,最近一段日子,針對您的危害行為愈演愈烈,我不能隨意離開。」
唐璜看著少女單薄的身影,嘆了口氣。
「我昨天還抓到了兩個刺客,都來自阿拉貢。」
「這些天,您最好不要隨意出宮。」
「謝謝你,好心的唐璜。」
少女幽幽一嘆。
「要是大臣們都像您這樣忠心就好了。」
「陛下,我並非將軍,也不是大貴族,所能做的只是保衛您的生命。」
唐璜低下頭。
「您得尋找盟友,打破僵局。」
「我又何嘗不想呢?我又能怎麼做呢?」
少女的語氣激動了起來。
「那些人不願向我效忠,不承認我的身份,詆毀我的血脈,玷污我父母的清白!」
「只有您,好心的騎士,您是父皇的舊部,您會相信我的,是嗎?」
「當然,我的陛下,我很清楚,您並非先王后和貝特蘭騎士的孩子。」
唐璜篤定地點點頭。
「從時間上判斷,當您母親受孕時,貝特蘭那個傢伙正在外面執行任務,而我恰恰在他身邊。」
說到這裡,唐璜的表情有些複雜。
「但您也知道,您的母親和父親都有些……呃,傳言說,就算您不是貝朗特騎士的孩子,也是——」
「行了,這我都清楚。」
少女痛苦地閉上眼睛。
她叫胡安娜,卡斯蒂利亞先王恩里克四世的女兒,恩里克四世指定的王位繼承人,由於不清不白的血脈,受到了無數人的質疑,超過一半的大貴族都不承認她是先王的女兒,阿拉貢王國的特拉斯塔馬拉分支更是直接將她稱為胡安娜·貝特蘭尼佳。
其實,這也不能全怪外人,卡斯蒂利亞的宮廷以混亂和淫穢著稱,風氣非常差,男女通姦和男男通姦是尋常之事,侍女,教師,詩人,騎士,貴族,王后,國王,大家都是這種邪惡遊戲的資深玩家。
當先王后若阿納剛從葡萄牙王室來到這裡時,她也幻想過一段夢中的愛情,但很快就被冰冷的現實打得粉碎,她的丈夫身體有障礙,還偏偏與不少男性有染,失望之下,她也很快沉淪下來,自甘墮落,與多名貴族少年出軌通姦,生下了孩子。
除了胡安娜外,若阿納的私生子還有好幾個,只不過他們是實打實的私生子,胡安娜卻被恩里克視為親生。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無疑是一件可怕的事,好幾代國王都因此玩物喪志,恩里克四世的放蕩和無能都是在少年養成的。
當隔壁的葡萄牙王室出現「顯赫的一代」時,卡斯蒂利亞卻出現了「淫亂的一代」,在這樣一個君主國家,這意味著持續不斷的動盪和衰落。
但胡安娜顯然是個特例,與從小被拘禁起來的伊莎貝拉和阿方索一樣,她也不是在宮廷中被養大的,「私生女」的身份反而讓她遠離了混亂的宮闈,讓她與底層民眾的接觸多了起來,讓她能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來客觀看待宮廷內的污穢和骯髒,並下決心改變這一切。
胡安娜加冕後,除了爭取各方勢力的承認和認可外,還盡己所能地將一片狼藉的宮廷整頓了一番,把父親和母親留下來的詩人,教師,保姆等無關人員通通趕走,只留下幾位侍女,照顧自己的起居。
她趕走了所謂的「生父」貝特蘭和他的黨羽,也拒絕讓母親若阿納回到托萊多,拿起了父親的劍和杖,開始捍衛自己的榮譽和尊嚴。
但是,內憂外患下,她能做的其實很少。
「唐璜,你告訴我,我的王國是不是馬上就要垮了?」
胡安娜以手扶額,自嘲地笑笑。
放下權杖,她來到桌邊,把桌上散亂的信封拍成弧形。
信封上印著眼花繚亂的徽章,全都來自國外。
鳶尾花,紅黃條紋,金橡木,藍白十字盾徽,血火雙頭鷹。
「法蘭西國王,卡佩——瓦盧瓦,「蜘蛛」路易。」
胡安娜撫上信封,輕聲念著。
「阿拉貢王子,伊夫雷亞——特拉斯塔瑪拉,「僭越者」費爾南多。」
「羅馬教宗,德拉·羅維雷,聖座西斯都。」
「葡萄牙國王,卡佩——阿維什,「非洲征服者」阿方索。」
「東帝國共治皇帝,阿維什·巴列奧略,「哥薩克」查士丁尼。」
胡安娜一拳砸在木桌上,嘴唇都在顫抖。
「叛徒,一群叛徒!」
「他們背叛了基督徒的美德,絲毫不在意我的正統宣稱,他們被魔鬼奪去了心志!」
「科爾多瓦伯爵公然支持卡洛斯,西北貴族清一色地投靠費爾南多,加利西亞被葡萄牙人占據,巴斯克人也拒絕出兵和繳稅!」
「還有大主教和騎士團,他們到底想怎麼樣!」
「我……我……」
胡安娜罵著罵著,眼角通紅,淚水在眼眶中打轉。
老騎士同情地看著年方14歲的女王,張張口,最終卻一言不發。
發泄完畢,胡安娜把淚水憋回肚子裡,看向唐璜。
「剛才那些話,一個都不准傳出去。」
「是,陛下,我都明白。」
唐璜點點頭。
「聽您的意思,您的舅舅阿方索也不願當您的庇護人嗎?」
「他倒是願意接納我避難,但也不太想支持我當女王。」
胡安娜神情複雜。
「如果我父王當初能夠堅定一些,不要幾次三番地欺騙阿方索舅舅,能夠早早定下婚約,也許他還真會維護我的尊嚴。」
「但現在,他被希臘人的把戲迷住了眼,變得見利忘義,王太子若昂更是反對介入,只想把加利西亞收入囊中,然後開展他的大殖民計劃。」
「我現在算是明白了,利益面前,親情什麼都不算。」
胡安娜搖搖頭。
「費爾南多是我的堂叔,阿方索是我的親舅舅,查士丁尼是我的初代表兄,我們的血脈聯繫緊密,但他們都各懷鬼胎。」
「阿方索舅舅在信上說,希望我爭取國內支持,看看能不能出現轉機。」
想到國內,胡安娜的眉毛又皺了起來。
「你也看到了,大主教到現在也不來議事,幾大騎士團也不冷不熱。」
「我不知道他們到底在想什麼。」
「陛下,您之前的所作所為,的確是……」
唐璜緩緩開口。
「連您也不支持我麼?」
胡安娜望著他,一時間有些傷心。
「貴族和騎士們各懷異心,我想要把父親傳下來的王冠保住,只能爭取更多的支持!」
「況且,我去過底層,知道他們的本質!」
唐璜聳聳肩,不再出聲。
胡安娜登基之初,立馬開始了自己的奮鬥,四處求援未果後,她也沒有徹底灰心,試著向那些邊緣群體伸出援手。
她試圖從底層著手,爭取平民的支持,不僅包括基督徒,還包括穆斯林和希伯來人。
八百年的穆斯林歷史為伊比利亞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無論是納瓦拉,阿拉貢還是卡斯蒂利亞,民間都有為數不少的穆斯林和希伯來人,他們同樣是伊比利亞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穆斯林統治時期,伊比利亞半島上實現了很大程度的宗教包容,托萊多古城中,無論是基督徒還是希伯來人都能擁有一席之地,也就是莫扎拉布人和塞法迪人,他們可以保留自己的信仰,前提是上交更沉重的稅賦。
與後人所想不同,伊比利亞的再征服過程中,基督教王國起初並沒有對統治下的穆斯林趕盡殺絕,他們又被稱為穆德哈爾人,也和莫扎拉布人一樣,保留了一定自治權,保留了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條件也是更重的稅賦。
但是,穆斯林對基督徒和希伯來人的「優待」有著神學層面上的支持,即「齊米」制度,而基督教王國對穆斯林的寬容是缺乏神學解讀的,這就導致了一系列問題,從再征服運動開始,持續到原時空中的摩里斯科戰爭,為半島帶來了無數災難。
一般情況下,大部分國王都是很願意接納穆斯林的,他們的文明程度比西班牙基督徒高出一大截,手工業者和商人的比例很高,勤勞肯干,思維活躍,是很不錯的優質勞動力,很不錯的資金來源。
在長時間的共處中,基督徒平民也習慣了他們的存在,和諧程度還算不錯,並沒有大規模的屠殺和搶劫。
「沒有穆德哈爾人的土地是沒有財富的,擁有穆德哈爾人的土地是豐饒富庶的」,這就是伊比利亞半島上的一則民間俗語。
除了國王外,一些貴族和地主也願意寬容穆德哈爾人,他們認為穆德哈爾人的素質和性格比好逸惡勞而頭腦愚鈍的基督徒農民更好,而事實也近乎如此。
但是,伊比利亞的再征服運動是整個天主教世界的大事,教會,騎士團,來自各地的流浪騎士,他們同樣是戰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同樣擁有很大勢力,他們是不太願意與穆斯林和平共處的,往往還會與國王之間爆發衝突。
剛剛收復托萊多時,卡斯蒂利亞的先王阿方索對城內占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和希伯來人持溫和政策,但這激怒了協助作戰的十字軍騎士,他們直接選擇揚長而去,而國王則迫於無奈親自向教宗解釋,從而獲取原諒。
後來,還有一位托萊多大主教瞞著國王,夥同宗教狂熱的王后,試圖把托萊多的大清真寺改建為大教堂,氣得國王火冒三丈,甚至準備把大主教和王后一起送上火刑架。
隨著再征服運動的推進,半島上的穆斯林勢力越來越衰微,但除了葡萄牙之外,幾個基督教王國中依然存在大量的穆德哈爾人,即使是位於北方的納瓦拉都有十分之一的人口信仰伊斯蘭教,瓦倫西亞的穆德哈爾人更是手工業的重要力量。
這些穆德哈爾人也比較聽話,他們的文明程度本來就比柏柏爾人,貝都因人,突厥人,波斯人之類的伊斯蘭教徒高很多,哪怕在略有歧視的社會環境下,也能憑藉自己的努力過上不錯的生活,攻擊性沒那麼強,由於他們的溫順,主流伊斯蘭世界甚至將他們斥為異端,威脅著將他們開除教籍。
在漫長的歲月中,不少穆德哈爾人已經逐漸被西班牙主流基督教社會所同化,成為了「摩里斯科人」,明面上信仰基督教,但仍保留阿拉伯文化,背地裡或許還是個穆斯林。
不過,隨著基督教工商業的興起和基督徒人口的增多,穆德哈爾人的重要性有所降低,威脅性有所提高,矛盾首先發源於經濟,而非宗教信仰。
西班牙幾個王國對穆斯林的同化政策是循序漸進的,從最開始的溫和同化,到後來的強制皈依,到最後,連文化排斥都不夠了,甚至還推出了「血統論」,把基督徒分為「新基督徒」和「老基督徒」,凡是跟穆斯林文化和穆斯林血統沾點邊的全都驅除出境。
從溫和到極端,再到最後的趕盡殺絕,通過「溫水煮青蛙」的方式一步步消磨他們的鬥志,就在穆斯林們以為自己可以和平地融入社會時,災難降臨了。
在這個過程中,穆斯林的地位逐步降低,權力逐漸減少,從可以保留信仰的「穆德哈爾人」變為了被強迫皈依的「摩里斯科人」,最後成為了不可接觸者,從半島的歷史中徹底消失。
塞法迪希伯來人的命運和穆德哈爾人十分相像,只不過針對他們的迫害和驅除更早,在15世紀初期就已經出現了苗頭。
希伯來人也有很多群體,義大利和德意志的希伯來人已經出現了家族寡頭的苗頭,勢力發展很快,但西班牙的塞法迪希伯來人遠遠比不上他們,大部分都屬於無產者,溫順而不極端,超過一半人已經受洗為基督徒。
原時空中的大驅除運動固然跟伊莎貝拉一世本人的宗教極端情緒和羅馬教廷的隔空干涉分不開關係,但社會層面的大規模排斥卻是出於經濟和利益,新興的基督教工商業者對穆德哈爾人及希伯來人的蛋糕起了貪念,引發矛盾,最後又將這種風氣吹向整個社會,以至於毫不在乎他們到底有沒有皈依。
如果你皈依了基督教,那就從文化上排斥你,如果文化也改變了,那就從血統上挑事,罪名這種東西,只要想找,總能找到。
彌合矛盾很難,挑起矛盾卻再容易不過了。
原時空中西班牙人對非基督徒和「疑似非基督徒」的大驅除對整個地區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災難,局勢徹底失去了控制,到處都是混亂,本應屬於國王和政府的審判權力被濫用,西班牙因此失去了幾十萬的熟練工,對資本主義的發展帶來了難以磨滅的損失。
但是,客觀上來說,這場運動對西班牙的民族構建起到了加速作用,宗教狂熱的社會風氣不僅有助於基督教各王國之間的團結,還促進了大航海的開展。
在黑暗的大海上,冒險者們面對無盡的恐懼,所能依賴的除了心中的貪慾,就只有神聖的信仰了。
截止到1475年初,半島上的宗教矛盾進入了新的高潮,東羅馬帝國對格拉納達的聖戰無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由於南部通道被徹底堵死,大量格拉納達摩爾人逃往北邊,加入當地的穆德哈爾人社群,造成了持續不斷的社會動盪。
在此背景下,曾經遊歷底層的胡安娜看到了一些機會,在她看來,既然主流的貴族和教士都不太喜歡她,不如從邊緣群體著手,號召平民,關注弱小,保護穆德哈爾人和希伯來人的合法權利,獲取他們的支持。
雖然西班牙歷史上的大驅除十分殘忍,但大多出於上層,穆德哈爾人和摩里斯科人都是被「逼反」的,這些溫順者受到了鄰里鄉親們的同情,不少基督徒社區甚至會為他們提供庇護。
胡安娜見識過底層社會,認為無論是穆德哈爾人還是塞法迪希伯來人都沒有對王國帶來什麼威脅,底層民眾相處融洽,敵對關係全是貴族,教士和商人的鼓動起來的,底層民眾都是被剝削者,反而沒什麼你死我活的理由。
於是,她將自己的「救國」計劃分為兩步,第一是接納北逃難民,承諾為他們提供庇護,要求他們提供資金和兵員,第二則是著眼民眾,用減輕稅賦和分配田產之類的措施來獲取他們的支持,抵抗外來干涉。
胡安娜認為,她的血統無疑是一生的污點,貴族和教士們永遠不會真心接納她,但百姓是不一樣的,他們只會記住恩德,而非血脈。
於是,這幾個月里,胡安娜在僅剩不多的王室領地中抽出了很大一部分,分給摩爾難民,提拔品德高尚,思想進步的下級官員,要求他們開展慈善活動,為貧窮者提供庇護棚屋和簡單救濟。
她也想過改革政府,從制度上贏取人民的支持,但她父親留下全是一團亂麻,實在是無從下手。
胡安娜的行動讓教士階級和貴族階級十分憤怒,原本支持她的勢力也變得游移不定,托萊多大主教豐塞卡更是直接稱病不朝,忙著向羅馬教廷匯報情況。
「唐璜,一個月前,我去南邊視察流民營地,為他們提供糧食和柴火,在那裡,基督徒,穆斯林和希伯來人友善相處,沒有什麼爭鬥。」
胡安娜輕聲說道。
「他們說,我是個好國王,願意為我而戰,自發組建了三百人的民兵。」
「你說,我會成為一個好國王嗎?」
「一定會的,我的陛下。」
唐璜堅定地說。
「我相信您。」
「不,我沒有機會了。」
胡安娜苦笑一聲。
「就在我去探望後的第三天,一些地主和貴族就來到了營地,硬是要說流民們是他們的私人財產,把他們強迫著拉到了自己的土地和工坊里。」
「現在,我沒有士兵,沒有金錢,沒有支援,什麼都沒有。」
「越來越多的貴族和主教開始在費爾南多和卡洛斯之間選邊站隊,我這個正統國王反而成為了他們的背景板。」
「現在,我真的無能為力了。」
胡安娜閉上眼睛,疲憊地揮了揮手。
「去踐行你的職責吧,我們都得踐行到最後一刻。」
唐璜凝視著少女瘦小的身軀,心中有些悲哀,恭敬鞠躬後,轉身離開,準備執勤。
這時,腳步聲傳來,教會的衛士直接趕走了王室的衛兵,氣勢囂張地步入大殿,牢牢守住每一處通道。
接著,大主教豐塞卡的身影出現在胡安娜面前,眼裡閃爍著不懷好意的光。
「你想做什麼?!」
唐璜見自己的屬下被推得東倒西歪,當即發怒,一把抽出寶劍,護在胡安娜身前。
「這裡是王室的領地!」
胡安娜伸出手,讓唐璜把劍放下,努力挺直腰杆,面向豐塞卡。
「尊敬的大主教,很高興看到您恢復如初,不知今日前來,是有什麼事情嗎?」
「呵呵,陛下,作為您的大主教,我自認為有責任糾正您的錯誤,並向聖座冕下寄去了申請,得到了許可。」
豐塞卡隨意笑了笑,將一份文件遞給胡安娜,文件上繪有教廷的紋章。
「在東帝國皇后伊莎貝拉的建議下,聖座冕下決定在卡斯蒂利亞,阿拉貢和格拉納達設置宗教裁判所,並頒布法令,將穆斯林和希伯來人全部趕走。」
豐塞卡嚴肅起來。
「對於那些「新基督徒」,我們也會進行嚴格審查,凡是信仰不純粹的都得真心悔改,包括摩里斯科人和希伯來歸正者。」
「為什麼?我們與他們有過協約!」
胡安娜頓時急了。
「無論是穆德哈爾人還是希伯來人,他們都是工商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您這樣只會讓本就脆弱的經濟徹底崩盤!」
「竟然還有阿拉貢?阿拉貢的瓦倫西亞一樣是穆德哈爾人聚集區,他們的溫順和善良是眾人皆知的,阿拉貢國王怎麼會願意驅逐他們!」
胡安娜的胸膛上下起伏。
「您難道準備向東帝國低頭嗎?!」
「不,我是大主教,只會虔誠於上帝,誰來當國王與我無關。」
豐塞卡搖了搖頭。
「您的舉動實在出格了,不止是您,您的祖父和父親對那些邪惡者也不夠強硬。」
「大部分貴族和商人都同意了,您簽署之後,我會組織審判,不會幹涉王位爭端。」
「不行,這是多少代先王的決定,我不能簽!」
胡安娜的聲音帶著哭腔。
「您不要逼我!」
「您擁有很長的思考時間,我的衛兵會留在這裡,直到您回心轉意。」
豐塞卡沒有多說,扭頭而去,留下目眥盡裂的唐璜和泫然欲泣的胡安娜。
「陛下……」
唐璜看著胡安娜,不知從何安慰。
「你看到了,他們都是這樣。」
胡安娜抹乾眼淚,喃喃說道。
「權臣震主,竟視國王於無物……」
「您的那位姑姑,伊莎貝拉,當真是好手段。」
唐璜長嘆一聲。
「她這樣一來,實際上是把教會拉到了自己一邊,矛盾集中爆發後,底層人民的和睦也將消失,到時候,如果您和費爾南多還是為了金錢利益而死保穆斯林,基督徒們就得轉向卡洛斯了。」
「而東帝國,他們壓根就不差錢。」
「陛下,您不必擔心,無論如何,我都會保住您的生命。」
見胡安娜還是哭泣,老騎士只能搖搖頭,步入王宮的陰影。
……
1475年初,東羅馬皇后伊莎貝拉在馬拉加城發表講話,認為要將聖戰進行到底,提出設立宗教裁判所,對非基督徒群體進行審判,為自己的兒子爭取教會的支持。
3月10日,來自羅維雷家族的西斯都四世認可了伊莎貝拉的提議,開始在西班牙設立宗教裁判所,對異教徒進行大規模審判,同時為教子卡洛斯授予了「聖戰者」的名號,要求卡斯蒂利亞的各大騎士團向他效忠。
3月15日,聖地亞哥騎士團發生分裂,一部分選擇支持阿拉貢王子費爾南多,一部分選擇支持聖戰者卡洛斯,並於一周後來到格拉納達圍城營地,加入對穆斯林政權的最後決戰。
於是,從那一天開始,伊比利亞半島的宗教包容政策被徹底撕碎,混亂之年即將到來。
(本章完)
作為歐洲最南方的一片半島,伊比利亞的冬天十分短暫,從大西洋上吹來的西風帶來了降雨,也讓氣溫不會降至太低,除庇里牛斯山脈有些降雪外,整個半島依然是一片和風細雨的美好畫面。
伊比利亞中部,一條大河蜿蜒流淌,從半島東部的阿爾瓦拉辛山脈衝向西南,流經上游的狹窄河谷,流經肥沃的中游盆地,在里斯本灣注入大西洋。
這是塔霍河,歐洲重要河流,伊比利亞半島第一大河,上中游位於卡斯蒂利亞境內,下游位於葡萄牙境內,也被葡萄牙人稱為特茹河。
塔霍河中游,半島正中心,一座城市坐落在河灣包圍間,這裡的地勢較為平坦,淡水資源較為充裕,交通條件較為良好,古老的城市中,三種文化的名勝古蹟隨處可見,無論是基督徒,穆斯林還是希伯來人,都曾在這裡留下了自己的印記。
托萊多,伊比利亞之心,自從阿方索六世在四百年前收復托萊多後,這座城市便成為了卡斯蒂利亞王國的行政首府和宗教中心。
嚴格意義上,這個時期的大部分歐洲國家都是沒有「首都」概念的,只有「君主行在」,卡斯蒂利亞的君主行在也不止托萊多這一座,塞維亞,塞戈維亞和馬德里都是不少國王的長期住處。
國王不一定常駐這裡,但一大半的行政機構都設置在城市周邊,卡斯蒂利亞的紅衣大主教也坐鎮於此,在百姓和貴族心中,這座城市的重要性依然遠超其他。
客觀上來說,諸位卡斯蒂利亞國王將托萊多定為「行在首選」主要出於政治和宗教上的考量,這裡曾是西哥特人的故都,是基督教國王們「再征服運動」合法性和正義性的象徵,常駐於此的托萊多大主教也加強了他們的神聖王權。
再者,在托萊多成為君主行在的那個時候,這座城市還位於戰爭前線,遠離北方的「老卡斯蒂利亞」貴族區,他們的影響力暫時達不到這裡,便於強化王權,控制兵權,推廣民族融合。
相比之下,托萊多的民生狀況和經濟狀況就顯得乏善可陳,只能算是地中海世界的二流都城,不說君士坦丁堡,迦太基,巴黎和格拉納達,就連本國的塞維亞都比不上,和倫敦,薩拉戈薩大致處於同一水平。
托萊多城堡位於托萊多古城的制高點,從天台上可以俯瞰整座城市,最初僅用於軍事,經過幾代國王的擴建和裝修後,居住條件有所改善,成為卡斯蒂利亞的「王宮」之一。
王宮中,一位年輕的少女沉默地坐在昏暗的議事廳中,瘦弱的身體似乎撐不起寬大的禮服,奢華的王冠壓在嬌小的腦袋上,顯得十分沉重。
少女緊緊攥住手中的權杖,緩緩扭動身體,吃力地挺直腰板,調整著自己的坐姿,似乎想讓自己的身影看上去更加威嚴高大。
可是,她的身軀在寬闊的王座上顯得那麼弱小,眾人的目光也沒有放在她的身上,議事廳內依舊吵吵嚷嚷,貴族和大臣們結束了平淡無味的朝會,什麼也沒有得出來,再次開始自顧自地閒聊,一邊聊,一邊向外走去,絲毫沒有將她放在眼裡。
「大主教又沒來?」
「是啊,明明就在城裡,就是不願來參加會議……」
「我記得,大主教好像也就在加冕儀式上簡單露了個面吧?」
「是啊,呵呵……」
大臣們越走越遠,直至消失不見,華服的少女緊緊抿住嘴巴,唇瓣上沒有一分血色。
環顧四周,空蕩蕩的大殿上,僅有一名年老的騎士還站在一邊。
「唐璜騎士長,您還在。」
少女的眼裡湧出一抹暖色。
「議事也累了,大臣們都走了,您也去休息吧?」
「多謝陛下關心,戍衛王室是我的職責,最近一段日子,針對您的危害行為愈演愈烈,我不能隨意離開。」
唐璜看著少女單薄的身影,嘆了口氣。
「我昨天還抓到了兩個刺客,都來自阿拉貢。」
「這些天,您最好不要隨意出宮。」
「謝謝你,好心的唐璜。」
少女幽幽一嘆。
「要是大臣們都像您這樣忠心就好了。」
「陛下,我並非將軍,也不是大貴族,所能做的只是保衛您的生命。」
唐璜低下頭。
「您得尋找盟友,打破僵局。」
「我又何嘗不想呢?我又能怎麼做呢?」
少女的語氣激動了起來。
「那些人不願向我效忠,不承認我的身份,詆毀我的血脈,玷污我父母的清白!」
「只有您,好心的騎士,您是父皇的舊部,您會相信我的,是嗎?」
「當然,我的陛下,我很清楚,您並非先王后和貝特蘭騎士的孩子。」
唐璜篤定地點點頭。
「從時間上判斷,當您母親受孕時,貝特蘭那個傢伙正在外面執行任務,而我恰恰在他身邊。」
說到這裡,唐璜的表情有些複雜。
「但您也知道,您的母親和父親都有些……呃,傳言說,就算您不是貝朗特騎士的孩子,也是——」
「行了,這我都清楚。」
少女痛苦地閉上眼睛。
她叫胡安娜,卡斯蒂利亞先王恩里克四世的女兒,恩里克四世指定的王位繼承人,由於不清不白的血脈,受到了無數人的質疑,超過一半的大貴族都不承認她是先王的女兒,阿拉貢王國的特拉斯塔馬拉分支更是直接將她稱為胡安娜·貝特蘭尼佳。
其實,這也不能全怪外人,卡斯蒂利亞的宮廷以混亂和淫穢著稱,風氣非常差,男女通姦和男男通姦是尋常之事,侍女,教師,詩人,騎士,貴族,王后,國王,大家都是這種邪惡遊戲的資深玩家。
當先王后若阿納剛從葡萄牙王室來到這裡時,她也幻想過一段夢中的愛情,但很快就被冰冷的現實打得粉碎,她的丈夫身體有障礙,還偏偏與不少男性有染,失望之下,她也很快沉淪下來,自甘墮落,與多名貴族少年出軌通姦,生下了孩子。
除了胡安娜外,若阿納的私生子還有好幾個,只不過他們是實打實的私生子,胡安娜卻被恩里克視為親生。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無疑是一件可怕的事,好幾代國王都因此玩物喪志,恩里克四世的放蕩和無能都是在少年養成的。
當隔壁的葡萄牙王室出現「顯赫的一代」時,卡斯蒂利亞卻出現了「淫亂的一代」,在這樣一個君主國家,這意味著持續不斷的動盪和衰落。
但胡安娜顯然是個特例,與從小被拘禁起來的伊莎貝拉和阿方索一樣,她也不是在宮廷中被養大的,「私生女」的身份反而讓她遠離了混亂的宮闈,讓她與底層民眾的接觸多了起來,讓她能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來客觀看待宮廷內的污穢和骯髒,並下決心改變這一切。
胡安娜加冕後,除了爭取各方勢力的承認和認可外,還盡己所能地將一片狼藉的宮廷整頓了一番,把父親和母親留下來的詩人,教師,保姆等無關人員通通趕走,只留下幾位侍女,照顧自己的起居。
她趕走了所謂的「生父」貝特蘭和他的黨羽,也拒絕讓母親若阿納回到托萊多,拿起了父親的劍和杖,開始捍衛自己的榮譽和尊嚴。
但是,內憂外患下,她能做的其實很少。
「唐璜,你告訴我,我的王國是不是馬上就要垮了?」
胡安娜以手扶額,自嘲地笑笑。
放下權杖,她來到桌邊,把桌上散亂的信封拍成弧形。
信封上印著眼花繚亂的徽章,全都來自國外。
鳶尾花,紅黃條紋,金橡木,藍白十字盾徽,血火雙頭鷹。
「法蘭西國王,卡佩——瓦盧瓦,「蜘蛛」路易。」
胡安娜撫上信封,輕聲念著。
「阿拉貢王子,伊夫雷亞——特拉斯塔瑪拉,「僭越者」費爾南多。」
「羅馬教宗,德拉·羅維雷,聖座西斯都。」
「葡萄牙國王,卡佩——阿維什,「非洲征服者」阿方索。」
「東帝國共治皇帝,阿維什·巴列奧略,「哥薩克」查士丁尼。」
胡安娜一拳砸在木桌上,嘴唇都在顫抖。
「叛徒,一群叛徒!」
「他們背叛了基督徒的美德,絲毫不在意我的正統宣稱,他們被魔鬼奪去了心志!」
「科爾多瓦伯爵公然支持卡洛斯,西北貴族清一色地投靠費爾南多,加利西亞被葡萄牙人占據,巴斯克人也拒絕出兵和繳稅!」
「還有大主教和騎士團,他們到底想怎麼樣!」
「我……我……」
胡安娜罵著罵著,眼角通紅,淚水在眼眶中打轉。
老騎士同情地看著年方14歲的女王,張張口,最終卻一言不發。
發泄完畢,胡安娜把淚水憋回肚子裡,看向唐璜。
「剛才那些話,一個都不准傳出去。」
「是,陛下,我都明白。」
唐璜點點頭。
「聽您的意思,您的舅舅阿方索也不願當您的庇護人嗎?」
「他倒是願意接納我避難,但也不太想支持我當女王。」
胡安娜神情複雜。
「如果我父王當初能夠堅定一些,不要幾次三番地欺騙阿方索舅舅,能夠早早定下婚約,也許他還真會維護我的尊嚴。」
「但現在,他被希臘人的把戲迷住了眼,變得見利忘義,王太子若昂更是反對介入,只想把加利西亞收入囊中,然後開展他的大殖民計劃。」
「我現在算是明白了,利益面前,親情什麼都不算。」
胡安娜搖搖頭。
「費爾南多是我的堂叔,阿方索是我的親舅舅,查士丁尼是我的初代表兄,我們的血脈聯繫緊密,但他們都各懷鬼胎。」
「阿方索舅舅在信上說,希望我爭取國內支持,看看能不能出現轉機。」
想到國內,胡安娜的眉毛又皺了起來。
「你也看到了,大主教到現在也不來議事,幾大騎士團也不冷不熱。」
「我不知道他們到底在想什麼。」
「陛下,您之前的所作所為,的確是……」
唐璜緩緩開口。
「連您也不支持我麼?」
胡安娜望著他,一時間有些傷心。
「貴族和騎士們各懷異心,我想要把父親傳下來的王冠保住,只能爭取更多的支持!」
「況且,我去過底層,知道他們的本質!」
唐璜聳聳肩,不再出聲。
胡安娜登基之初,立馬開始了自己的奮鬥,四處求援未果後,她也沒有徹底灰心,試著向那些邊緣群體伸出援手。
她試圖從底層著手,爭取平民的支持,不僅包括基督徒,還包括穆斯林和希伯來人。
八百年的穆斯林歷史為伊比利亞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無論是納瓦拉,阿拉貢還是卡斯蒂利亞,民間都有為數不少的穆斯林和希伯來人,他們同樣是伊比利亞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穆斯林統治時期,伊比利亞半島上實現了很大程度的宗教包容,托萊多古城中,無論是基督徒還是希伯來人都能擁有一席之地,也就是莫扎拉布人和塞法迪人,他們可以保留自己的信仰,前提是上交更沉重的稅賦。
與後人所想不同,伊比利亞的再征服過程中,基督教王國起初並沒有對統治下的穆斯林趕盡殺絕,他們又被稱為穆德哈爾人,也和莫扎拉布人一樣,保留了一定自治權,保留了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條件也是更重的稅賦。
但是,穆斯林對基督徒和希伯來人的「優待」有著神學層面上的支持,即「齊米」制度,而基督教王國對穆斯林的寬容是缺乏神學解讀的,這就導致了一系列問題,從再征服運動開始,持續到原時空中的摩里斯科戰爭,為半島帶來了無數災難。
一般情況下,大部分國王都是很願意接納穆斯林的,他們的文明程度比西班牙基督徒高出一大截,手工業者和商人的比例很高,勤勞肯干,思維活躍,是很不錯的優質勞動力,很不錯的資金來源。
在長時間的共處中,基督徒平民也習慣了他們的存在,和諧程度還算不錯,並沒有大規模的屠殺和搶劫。
「沒有穆德哈爾人的土地是沒有財富的,擁有穆德哈爾人的土地是豐饒富庶的」,這就是伊比利亞半島上的一則民間俗語。
除了國王外,一些貴族和地主也願意寬容穆德哈爾人,他們認為穆德哈爾人的素質和性格比好逸惡勞而頭腦愚鈍的基督徒農民更好,而事實也近乎如此。
但是,伊比利亞的再征服運動是整個天主教世界的大事,教會,騎士團,來自各地的流浪騎士,他們同樣是戰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同樣擁有很大勢力,他們是不太願意與穆斯林和平共處的,往往還會與國王之間爆發衝突。
剛剛收復托萊多時,卡斯蒂利亞的先王阿方索對城內占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和希伯來人持溫和政策,但這激怒了協助作戰的十字軍騎士,他們直接選擇揚長而去,而國王則迫於無奈親自向教宗解釋,從而獲取原諒。
後來,還有一位托萊多大主教瞞著國王,夥同宗教狂熱的王后,試圖把托萊多的大清真寺改建為大教堂,氣得國王火冒三丈,甚至準備把大主教和王后一起送上火刑架。
隨著再征服運動的推進,半島上的穆斯林勢力越來越衰微,但除了葡萄牙之外,幾個基督教王國中依然存在大量的穆德哈爾人,即使是位於北方的納瓦拉都有十分之一的人口信仰伊斯蘭教,瓦倫西亞的穆德哈爾人更是手工業的重要力量。
這些穆德哈爾人也比較聽話,他們的文明程度本來就比柏柏爾人,貝都因人,突厥人,波斯人之類的伊斯蘭教徒高很多,哪怕在略有歧視的社會環境下,也能憑藉自己的努力過上不錯的生活,攻擊性沒那麼強,由於他們的溫順,主流伊斯蘭世界甚至將他們斥為異端,威脅著將他們開除教籍。
在漫長的歲月中,不少穆德哈爾人已經逐漸被西班牙主流基督教社會所同化,成為了「摩里斯科人」,明面上信仰基督教,但仍保留阿拉伯文化,背地裡或許還是個穆斯林。
不過,隨著基督教工商業的興起和基督徒人口的增多,穆德哈爾人的重要性有所降低,威脅性有所提高,矛盾首先發源於經濟,而非宗教信仰。
西班牙幾個王國對穆斯林的同化政策是循序漸進的,從最開始的溫和同化,到後來的強制皈依,到最後,連文化排斥都不夠了,甚至還推出了「血統論」,把基督徒分為「新基督徒」和「老基督徒」,凡是跟穆斯林文化和穆斯林血統沾點邊的全都驅除出境。
從溫和到極端,再到最後的趕盡殺絕,通過「溫水煮青蛙」的方式一步步消磨他們的鬥志,就在穆斯林們以為自己可以和平地融入社會時,災難降臨了。
在這個過程中,穆斯林的地位逐步降低,權力逐漸減少,從可以保留信仰的「穆德哈爾人」變為了被強迫皈依的「摩里斯科人」,最後成為了不可接觸者,從半島的歷史中徹底消失。
塞法迪希伯來人的命運和穆德哈爾人十分相像,只不過針對他們的迫害和驅除更早,在15世紀初期就已經出現了苗頭。
希伯來人也有很多群體,義大利和德意志的希伯來人已經出現了家族寡頭的苗頭,勢力發展很快,但西班牙的塞法迪希伯來人遠遠比不上他們,大部分都屬於無產者,溫順而不極端,超過一半人已經受洗為基督徒。
原時空中的大驅除運動固然跟伊莎貝拉一世本人的宗教極端情緒和羅馬教廷的隔空干涉分不開關係,但社會層面的大規模排斥卻是出於經濟和利益,新興的基督教工商業者對穆德哈爾人及希伯來人的蛋糕起了貪念,引發矛盾,最後又將這種風氣吹向整個社會,以至於毫不在乎他們到底有沒有皈依。
如果你皈依了基督教,那就從文化上排斥你,如果文化也改變了,那就從血統上挑事,罪名這種東西,只要想找,總能找到。
彌合矛盾很難,挑起矛盾卻再容易不過了。
原時空中西班牙人對非基督徒和「疑似非基督徒」的大驅除對整個地區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災難,局勢徹底失去了控制,到處都是混亂,本應屬於國王和政府的審判權力被濫用,西班牙因此失去了幾十萬的熟練工,對資本主義的發展帶來了難以磨滅的損失。
但是,客觀上來說,這場運動對西班牙的民族構建起到了加速作用,宗教狂熱的社會風氣不僅有助於基督教各王國之間的團結,還促進了大航海的開展。
在黑暗的大海上,冒險者們面對無盡的恐懼,所能依賴的除了心中的貪慾,就只有神聖的信仰了。
截止到1475年初,半島上的宗教矛盾進入了新的高潮,東羅馬帝國對格拉納達的聖戰無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由於南部通道被徹底堵死,大量格拉納達摩爾人逃往北邊,加入當地的穆德哈爾人社群,造成了持續不斷的社會動盪。
在此背景下,曾經遊歷底層的胡安娜看到了一些機會,在她看來,既然主流的貴族和教士都不太喜歡她,不如從邊緣群體著手,號召平民,關注弱小,保護穆德哈爾人和希伯來人的合法權利,獲取他們的支持。
雖然西班牙歷史上的大驅除十分殘忍,但大多出於上層,穆德哈爾人和摩里斯科人都是被「逼反」的,這些溫順者受到了鄰里鄉親們的同情,不少基督徒社區甚至會為他們提供庇護。
胡安娜見識過底層社會,認為無論是穆德哈爾人還是塞法迪希伯來人都沒有對王國帶來什麼威脅,底層民眾相處融洽,敵對關係全是貴族,教士和商人的鼓動起來的,底層民眾都是被剝削者,反而沒什麼你死我活的理由。
於是,她將自己的「救國」計劃分為兩步,第一是接納北逃難民,承諾為他們提供庇護,要求他們提供資金和兵員,第二則是著眼民眾,用減輕稅賦和分配田產之類的措施來獲取他們的支持,抵抗外來干涉。
胡安娜認為,她的血統無疑是一生的污點,貴族和教士們永遠不會真心接納她,但百姓是不一樣的,他們只會記住恩德,而非血脈。
於是,這幾個月里,胡安娜在僅剩不多的王室領地中抽出了很大一部分,分給摩爾難民,提拔品德高尚,思想進步的下級官員,要求他們開展慈善活動,為貧窮者提供庇護棚屋和簡單救濟。
她也想過改革政府,從制度上贏取人民的支持,但她父親留下全是一團亂麻,實在是無從下手。
胡安娜的行動讓教士階級和貴族階級十分憤怒,原本支持她的勢力也變得游移不定,托萊多大主教豐塞卡更是直接稱病不朝,忙著向羅馬教廷匯報情況。
「唐璜,一個月前,我去南邊視察流民營地,為他們提供糧食和柴火,在那裡,基督徒,穆斯林和希伯來人友善相處,沒有什麼爭鬥。」
胡安娜輕聲說道。
「他們說,我是個好國王,願意為我而戰,自發組建了三百人的民兵。」
「你說,我會成為一個好國王嗎?」
「一定會的,我的陛下。」
唐璜堅定地說。
「我相信您。」
「不,我沒有機會了。」
胡安娜苦笑一聲。
「就在我去探望後的第三天,一些地主和貴族就來到了營地,硬是要說流民們是他們的私人財產,把他們強迫著拉到了自己的土地和工坊里。」
「現在,我沒有士兵,沒有金錢,沒有支援,什麼都沒有。」
「越來越多的貴族和主教開始在費爾南多和卡洛斯之間選邊站隊,我這個正統國王反而成為了他們的背景板。」
「現在,我真的無能為力了。」
胡安娜閉上眼睛,疲憊地揮了揮手。
「去踐行你的職責吧,我們都得踐行到最後一刻。」
唐璜凝視著少女瘦小的身軀,心中有些悲哀,恭敬鞠躬後,轉身離開,準備執勤。
這時,腳步聲傳來,教會的衛士直接趕走了王室的衛兵,氣勢囂張地步入大殿,牢牢守住每一處通道。
接著,大主教豐塞卡的身影出現在胡安娜面前,眼裡閃爍著不懷好意的光。
「你想做什麼?!」
唐璜見自己的屬下被推得東倒西歪,當即發怒,一把抽出寶劍,護在胡安娜身前。
「這裡是王室的領地!」
胡安娜伸出手,讓唐璜把劍放下,努力挺直腰杆,面向豐塞卡。
「尊敬的大主教,很高興看到您恢復如初,不知今日前來,是有什麼事情嗎?」
「呵呵,陛下,作為您的大主教,我自認為有責任糾正您的錯誤,並向聖座冕下寄去了申請,得到了許可。」
豐塞卡隨意笑了笑,將一份文件遞給胡安娜,文件上繪有教廷的紋章。
「在東帝國皇后伊莎貝拉的建議下,聖座冕下決定在卡斯蒂利亞,阿拉貢和格拉納達設置宗教裁判所,並頒布法令,將穆斯林和希伯來人全部趕走。」
豐塞卡嚴肅起來。
「對於那些「新基督徒」,我們也會進行嚴格審查,凡是信仰不純粹的都得真心悔改,包括摩里斯科人和希伯來歸正者。」
「為什麼?我們與他們有過協約!」
胡安娜頓時急了。
「無論是穆德哈爾人還是希伯來人,他們都是工商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您這樣只會讓本就脆弱的經濟徹底崩盤!」
「竟然還有阿拉貢?阿拉貢的瓦倫西亞一樣是穆德哈爾人聚集區,他們的溫順和善良是眾人皆知的,阿拉貢國王怎麼會願意驅逐他們!」
胡安娜的胸膛上下起伏。
「您難道準備向東帝國低頭嗎?!」
「不,我是大主教,只會虔誠於上帝,誰來當國王與我無關。」
豐塞卡搖了搖頭。
「您的舉動實在出格了,不止是您,您的祖父和父親對那些邪惡者也不夠強硬。」
「大部分貴族和商人都同意了,您簽署之後,我會組織審判,不會幹涉王位爭端。」
「不行,這是多少代先王的決定,我不能簽!」
胡安娜的聲音帶著哭腔。
「您不要逼我!」
「您擁有很長的思考時間,我的衛兵會留在這裡,直到您回心轉意。」
豐塞卡沒有多說,扭頭而去,留下目眥盡裂的唐璜和泫然欲泣的胡安娜。
「陛下……」
唐璜看著胡安娜,不知從何安慰。
「你看到了,他們都是這樣。」
胡安娜抹乾眼淚,喃喃說道。
「權臣震主,竟視國王於無物……」
「您的那位姑姑,伊莎貝拉,當真是好手段。」
唐璜長嘆一聲。
「她這樣一來,實際上是把教會拉到了自己一邊,矛盾集中爆發後,底層人民的和睦也將消失,到時候,如果您和費爾南多還是為了金錢利益而死保穆斯林,基督徒們就得轉向卡洛斯了。」
「而東帝國,他們壓根就不差錢。」
「陛下,您不必擔心,無論如何,我都會保住您的生命。」
見胡安娜還是哭泣,老騎士只能搖搖頭,步入王宮的陰影。
……
1475年初,東羅馬皇后伊莎貝拉在馬拉加城發表講話,認為要將聖戰進行到底,提出設立宗教裁判所,對非基督徒群體進行審判,為自己的兒子爭取教會的支持。
3月10日,來自羅維雷家族的西斯都四世認可了伊莎貝拉的提議,開始在西班牙設立宗教裁判所,對異教徒進行大規模審判,同時為教子卡洛斯授予了「聖戰者」的名號,要求卡斯蒂利亞的各大騎士團向他效忠。
3月15日,聖地亞哥騎士團發生分裂,一部分選擇支持阿拉貢王子費爾南多,一部分選擇支持聖戰者卡洛斯,並於一周後來到格拉納達圍城營地,加入對穆斯林政權的最後決戰。
於是,從那一天開始,伊比利亞半島的宗教包容政策被徹底撕碎,混亂之年即將到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