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 北美的大陸的開拓情況
第423章 北美的大陸的開拓情況
朱簡烜在京師規劃統一的基礎編號系統,朱簡烜的兒子們開始了新一輪的實訓周期。
第十三、十四、十五三個皇子,也在去年底得到了新的安排,要求他們跟著前面十二個哥哥一起去美洲。
三人分別擔任美洲中都太平府、東都紐約府、西都美洲府的知府,都是特殊的正四品知府。
太平府就是當初的太平衛,位於北美大河(密西西比河)與其最大支流美河(俄亥俄河)的交匯處。
紐約府就是原紐約城及周圍地區,美洲府則位於朱簡烜前世的西雅圖和周邊地區。
三個大型城市,分別位於美洲大平原中間和東西兩側海岸線上。
相互之間相隔數千里,正常擔任相應地方官職的話,可能相互之間根本就不會有什麼來往。
但三個皇子的知府職務,只是名義上的對外用的身份,他們的真正職責是與十二個哥哥共同組成美洲事務決策團。
為了讓他們相互之間儘可能熟悉,所以朱簡烜安排他們集中坐船走太平洋航線去美洲。
在廣州煎熬了兩年的十二個皇子,收到宗人府下發的出行安排的時候,才知道皇帝老爹又給他們之間加了三個人。
皇子們沒有表達意見的機會,直接收拾東西乘船去舟山,與新加入的三個兄弟匯合。
到此為止,當初前往歐洲參觀過的十六個皇子,除了最小的十六皇子去了漢諾瓦當國王,其他的皇子再一次聚齊了。
他們這次將一起前往美洲新大陸。
宗人府通過皇家航運公司,安排了兩艘排水量兩萬噸的豪華客輪運送,朱簡烜讓海軍安排了一支雙航母編隊護航。
安排兩艘客輪,是為了以防萬一,一艘客輪路上出故障了,可以讓人集中到另一艘上去。
也可以直接到海軍的戰艦上去,但戰艦上的生活環境顯然不如豪華客輪舒適,而且皇子們也不適合跟海軍過多接觸。
船隊準備妥當之後,出海東北方向航行,穿過東海、對馬海峽、鯨海(日本海)、冰海(鄂霍次克海),走距離最短的北太平洋前往美洲府。
沿途會經過濟州島、北海道島、流鬼半島(勘察加)南端、北洋島鏈(阿留申群島)、美洲府的補給點,成熟安全方便。
航線全程一萬公里出頭,保持每小時三十公里的速度,預計十五天內能夠抵達。
而皇子們與前往廣東的時候一樣,適應了船上的生活之後,就開始提前開會,討論接下來的任務了。
雖然還沒有做調查,現在討論只是紙上談兵,但是這個開會的過程,可以讓新舊成員互相熟悉,適應這種議事的方法。
新加入的三個弟弟,在剛上船開始開會的前幾天,還帶著幾分積極性的性格,想要爭取一些主動地位。
但是連續十幾天的會議下來,三個弟弟就基本被兄長們同化了。
在這種制度下面討論事情,所有人都別想特別的積極主動,只能慢慢積攢其他人的信任度。
還要尋找合適的機會,發揮出自己切實有的特長,才能受到他人的重視。
皇子們抵達美洲府的時候,十五人的團隊就完成了基本的內部整合,最起碼將已經確定的議事規則統一了。
然後皇子們就和隨行人員在美洲府上岸,從美洲府開始他們在北美大陸的考察和調研活動。
整個美洲的規模太大了,特別是美洲府和太平府之間隔著洛基山與北美大平原,直線距離都有將近三千公里。
如果皇子們先去美洲中都太平府,再掉頭回來去美洲府調研,那可就太浪費時間,也太麻煩了。
美洲府最初是清國人開拓的北美大營,位於一片深入陸地的海灣內部,這個海灣一直被稱為美洲灣。
這個美洲灣南北狹長,中部有朱簡烜前世的加拿大西南部的城市溫哥華,南端有美國西北部的城市西雅圖。
現在的美洲灣裡面,與溫哥華和西雅圖相似的位置上,也都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城市建成區。
兩片最大的城區人口都已經超過了五十萬,再加上兩大城區之間的較小規模的聚集區,這裡的城市人口已經超過兩百萬了。
美洲府下屬總共十個縣城,散布在海灣兩側的半島和中間的大型島嶼上。
這片區域的氣候總體上與歐洲西部類似,按照朱簡烜前世的分類方法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
優點總結起來就是冬暖夏涼。
這裡的冬天基本不會太冷,絕大部分地方都不會結冰。
溫哥華位於北緯49度的地方,比鶴崗和齊齊哈爾這些城市還要靠北,與漠河中部區域緯度接近。
但溫哥華的冬季平均低溫在零度以上,很少結冰。
夏天也不會太熱,溫哥華夏季平均高溫只有不到二十三度,幾乎不會有超過三十度的高溫。
但是換個角度看就是終年潮濕陰冷。
冬天也有暖流帶來的水汽,雖然通常不會結冰但是陰冷潮濕。
夏天也沒有足夠的陽光,同樣潮濕而多霧。
雨水分布相對均勻,在不需要雨水的時候也會下,需要雨水的時候水源也不會增多。
這片地方的年降水量接近江淮地區,但是降水是冬季多過夏季。
從第一年十月到第二年三月,連續六個月也就是半年的時間,每個月有半個月以上的時間會下雨。
同時大部分時間的溫度在零度線上徘徊。
雖然大部分時候確實不會結冰,但最高溫度通常不超過十度。
包括英國人在內,出身溫帶海洋性氣候區域的人,很多都有曬太陽的習慣。
因為他們老家真的是潮濕陰冷,出太陽了曬一下屬於享受。
他們老家的太陽也確實不算毒辣,所以暴曬也基本不會影響健康。
同時也由於夏季的水熱條件不足,所以農作物生長速度緩慢,果實積累的速度同樣緩慢。
在化肥普及之前,種子收穫比非常難看,一比五都是大豐收了。
這種地方在農業時代無法承載大量的人口。
清國人開拓美洲府的時候,就發現周圍不是很適合種田,但是適合放牧。
牧草一年四季都能生長,飼養的牲畜容易獲得食物,不會過於炎熱或者寒冷,牲畜也不容易生病。
清國統治集團與蒙古盟友們,分別出身漁獵和遊牧部落,知道怎麼利用這種環境。
大明接管美洲灣之後,朱簡烜也因為了解當地的自然情況,也沒有在這裡搞大規模的傳統農業開發。
但是在繼續發展現代畜牧業的基礎上,同時發展了更多的經濟作物種植業。
所以美洲府周圍的傳統農場很少見,當地的農業主要是牧場、果園、菜園、林場、漁業等。
工業上倒是有了造船、修船、機械製造和農產品加工業。
不過,美洲府這片地方,最為重要的職能,還是面向北美大陸的窗口,是太平洋航線前往美洲各地的中轉站。
可以在這裡停留休整之後,繼續乘船南下前往杉樹谷金杉府,也就是朱簡烜前世的加利福尼亞。
或者改乘火車穿越落基山脈,進入北美大平原,再前往北美內陸其他地區。
大明接管了北美東西兩側的海岸線,完成了內陸地區的基本開發和勘探之後,就開始建設內陸的基礎設施了。
建城了鋼鐵工業中心,有能力在本地生產鋼軌之後,就開始鋪設完橫穿北美大陸的鐵路線了。
經過本地工人和衛所的連續十幾年的努力,完成了第一條兩洋鐵路。
再加上陸續完成了北美大河河谷水庫運河,以及與之相連的五大湖和老河谷運河,北美大陸各個區域已經基本串聯起來了。
在這個交通體系中,美洲府是西海岸的關鍵節點,所以美洲的西都最終變成了美洲府。
而不是朱簡烜最初考慮過的杉樹谷地區。
這個節點的作用,大大加速了美洲府地區的城市化進程。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大量來美洲討生活的人,留在這裡沒有馬上離開,或者乾脆不再離開了。
十五個皇子在美洲灣內巡視了一個多月,對這裡的印象很不錯。
主要是他們最初的心理預期太低,本來都覺得美洲應該是個不毛之地。
現在發現這裡與大明本土的普通府縣相差不大。
特別是美洲府的南北兩個大城,放在大明本土也算是比較繁榮的地方了。
大皇子朱靖坤就幾次在討論會議上感慨:
「畢竟是有六千多萬人口的地方,總該有幾個比較繁榮的地方。
「美洲灣都能達到這樣的程度,太平府和紐約府的情況應該會更好一些。」
其他的皇子們倒也沒有反駁,他們自己也都有類似的想法。
皇子們在美洲府調研等待到了大明曆三月份,西曆已經進入四月份的時候。
這時候北美的天氣已經真正暖和起來了,大平原上的寒潮頻率也已經開始大幅度降低了。
皇子們在美洲府坐專門的火車出發,穿過洛基山山脈進入了北美大平原。
皇子們在各自的車廂裡面,通過窗戶看火車外面的景象,都看到了一望無際的大片農田。
現在是春耕時節,農田中到處都是噴吐著煙霧的拖拉機。
這些農田裡面種植的作物,就基本都是典型的傳統農作物了,主要是種植春小麥、春玉米,以及部分水稻。
基本都是適合使用大規模機械化生產的作物,大部分都是糧食作物或者可以用作飼料。
這些大平原上的農莊能這樣做,首先是本地的自然條件合適。
大平原土地平整寬闊,原始植被是長草草原,肥沃且易於大規模開墾,本來就適合發展大規模農場。
同時夏季的雨熱相對集中,適合發展種植業。
然後是大明在美洲完成了基本的工業建設,紐約府和太平府都有大型農業機械廠,能為本地的衛所和農民提供農業機械。
最後是本地有合適的運輸條件,可以將這裡生產的大批農作物運輸出去,否則種的再多也是浪費。
兩洋鐵路的這部分線路,基本上是順著艄公河(密蘇里河)主河道走的,不過鐵路線要儘可能筆直,而河道是蜿蜒曲折的。
所以鐵路與河道的距離時遠時近,靠近艄公河河道的時候,就經常能看到冒著煙霧的汽船,那些都是內河船舶。
北美大平原上的主要河流,在整個歷史上都基本沒有受到人力的干涉,基本都是純自然發育的狀態。
在水流的持續作用下,河道兩側基本都有規整的槽型河谷,河道在槽型河谷的底部蜿蜒流淌。
只要在這些河谷之中,每隔一段距離修築一道橫向水壩,就能將河谷變成長條形的水庫,同時也會是運載力量巨大的運河。
水庫能夠為農田提供灌溉水源,水運數量龐大而且費用足夠廉價,可以將大規模生產的糧食運輸出去。
艄公河是西北東南流向,越往東南方向的下遊走,流域內的總體降水量越高。
河流本身的徑流量也會不斷增加,運河承載力越高。
河流兩側的農場也越密集。
皇子們在火車上看著這些生機勃勃的景象,對北美大陸的情況有了新的認識。
「這裡竟然這麼多的農田,到處都是一眼望不到邊際的農田,本土的東北內陸也就是這種情況了。」
不過這些景象其實存在一些潛在的誤導性。
無論是當初清國在大平原上的開拓點,開始大明集中力量開發的軍屯衛所,都是沿著大平原上的主要河流分布的。
在遠離河流的真正的內陸地區,大部分地區仍然是比較蠻荒的狀態。
大平原的大部分地方還是長草草原,生活著屬於千萬級的美洲野牛,時不時的會有牛群跑到農業開拓區裡面。
野牛會踐踏農田,破壞農田中的農作物,當然不能讓他們為所欲為。
所以各個開拓區都有專門的打獵隊伍,配有巡邏警戒用的飛機和機動車,應對這些野牛群。
雖然美洲和霖洲的大平原幾乎是最適合農業開發的地方,出現了降水量達到八百毫米左右卻仍然是草原植被。
冬天燒掉枯萎的草場就能作為農田使用了。
但美洲和霖洲畢竟是新大陸,在歐洲人抵達美洲內陸之前,這裡的原住民連鐵器都沒有。
真正把整個大平原都開拓成熟地,還需要漫長的時間。
朱簡烜前世的美國,就算是在北美大陸折騰了一百多年,大陸內部仍然有很多原始森林和草原。
艄公河(密蘇里河)向南轉彎之後,兩洋鐵路沒有跟著河道同步向南轉向,而是稍微調整了方向,向東偏南方向繼續延伸。
鐵路與河道的走向分離之後,開拓區便慢慢變得稀疏,甚至不再連成一片,以至於出現了大片的原始草原。
火車在這樣的環境中行駛了將近一千公里,靠近北美大河(密西西比河)上游區域和玄武湖(蘇必利爾湖)西部區域,才再次發現了大規模的開拓區。
鐵路在這裡有一條支線,繼續向東延伸到玄武湖鐵礦開拓區。
主幹道火車跨過北美大河上游的河道,繼續向東南方向行使了數百公里,終於進入了白虎湖(密西根湖)南部的開拓區。
五大湖以南,直到美河(俄亥俄河)以北,北美大河以東,這片區域是美洲大陸內部規模最大的開拓區。
(本章完)
朱簡烜在京師規劃統一的基礎編號系統,朱簡烜的兒子們開始了新一輪的實訓周期。
第十三、十四、十五三個皇子,也在去年底得到了新的安排,要求他們跟著前面十二個哥哥一起去美洲。
三人分別擔任美洲中都太平府、東都紐約府、西都美洲府的知府,都是特殊的正四品知府。
太平府就是當初的太平衛,位於北美大河(密西西比河)與其最大支流美河(俄亥俄河)的交匯處。
紐約府就是原紐約城及周圍地區,美洲府則位於朱簡烜前世的西雅圖和周邊地區。
三個大型城市,分別位於美洲大平原中間和東西兩側海岸線上。
相互之間相隔數千里,正常擔任相應地方官職的話,可能相互之間根本就不會有什麼來往。
但三個皇子的知府職務,只是名義上的對外用的身份,他們的真正職責是與十二個哥哥共同組成美洲事務決策團。
為了讓他們相互之間儘可能熟悉,所以朱簡烜安排他們集中坐船走太平洋航線去美洲。
在廣州煎熬了兩年的十二個皇子,收到宗人府下發的出行安排的時候,才知道皇帝老爹又給他們之間加了三個人。
皇子們沒有表達意見的機會,直接收拾東西乘船去舟山,與新加入的三個兄弟匯合。
到此為止,當初前往歐洲參觀過的十六個皇子,除了最小的十六皇子去了漢諾瓦當國王,其他的皇子再一次聚齊了。
他們這次將一起前往美洲新大陸。
宗人府通過皇家航運公司,安排了兩艘排水量兩萬噸的豪華客輪運送,朱簡烜讓海軍安排了一支雙航母編隊護航。
安排兩艘客輪,是為了以防萬一,一艘客輪路上出故障了,可以讓人集中到另一艘上去。
也可以直接到海軍的戰艦上去,但戰艦上的生活環境顯然不如豪華客輪舒適,而且皇子們也不適合跟海軍過多接觸。
船隊準備妥當之後,出海東北方向航行,穿過東海、對馬海峽、鯨海(日本海)、冰海(鄂霍次克海),走距離最短的北太平洋前往美洲府。
沿途會經過濟州島、北海道島、流鬼半島(勘察加)南端、北洋島鏈(阿留申群島)、美洲府的補給點,成熟安全方便。
航線全程一萬公里出頭,保持每小時三十公里的速度,預計十五天內能夠抵達。
而皇子們與前往廣東的時候一樣,適應了船上的生活之後,就開始提前開會,討論接下來的任務了。
雖然還沒有做調查,現在討論只是紙上談兵,但是這個開會的過程,可以讓新舊成員互相熟悉,適應這種議事的方法。
新加入的三個弟弟,在剛上船開始開會的前幾天,還帶著幾分積極性的性格,想要爭取一些主動地位。
但是連續十幾天的會議下來,三個弟弟就基本被兄長們同化了。
在這種制度下面討論事情,所有人都別想特別的積極主動,只能慢慢積攢其他人的信任度。
還要尋找合適的機會,發揮出自己切實有的特長,才能受到他人的重視。
皇子們抵達美洲府的時候,十五人的團隊就完成了基本的內部整合,最起碼將已經確定的議事規則統一了。
然後皇子們就和隨行人員在美洲府上岸,從美洲府開始他們在北美大陸的考察和調研活動。
整個美洲的規模太大了,特別是美洲府和太平府之間隔著洛基山與北美大平原,直線距離都有將近三千公里。
如果皇子們先去美洲中都太平府,再掉頭回來去美洲府調研,那可就太浪費時間,也太麻煩了。
美洲府最初是清國人開拓的北美大營,位於一片深入陸地的海灣內部,這個海灣一直被稱為美洲灣。
這個美洲灣南北狹長,中部有朱簡烜前世的加拿大西南部的城市溫哥華,南端有美國西北部的城市西雅圖。
現在的美洲灣裡面,與溫哥華和西雅圖相似的位置上,也都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城市建成區。
兩片最大的城區人口都已經超過了五十萬,再加上兩大城區之間的較小規模的聚集區,這裡的城市人口已經超過兩百萬了。
美洲府下屬總共十個縣城,散布在海灣兩側的半島和中間的大型島嶼上。
這片區域的氣候總體上與歐洲西部類似,按照朱簡烜前世的分類方法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
優點總結起來就是冬暖夏涼。
這裡的冬天基本不會太冷,絕大部分地方都不會結冰。
溫哥華位於北緯49度的地方,比鶴崗和齊齊哈爾這些城市還要靠北,與漠河中部區域緯度接近。
但溫哥華的冬季平均低溫在零度以上,很少結冰。
夏天也不會太熱,溫哥華夏季平均高溫只有不到二十三度,幾乎不會有超過三十度的高溫。
但是換個角度看就是終年潮濕陰冷。
冬天也有暖流帶來的水汽,雖然通常不會結冰但是陰冷潮濕。
夏天也沒有足夠的陽光,同樣潮濕而多霧。
雨水分布相對均勻,在不需要雨水的時候也會下,需要雨水的時候水源也不會增多。
這片地方的年降水量接近江淮地區,但是降水是冬季多過夏季。
從第一年十月到第二年三月,連續六個月也就是半年的時間,每個月有半個月以上的時間會下雨。
同時大部分時間的溫度在零度線上徘徊。
雖然大部分時候確實不會結冰,但最高溫度通常不超過十度。
包括英國人在內,出身溫帶海洋性氣候區域的人,很多都有曬太陽的習慣。
因為他們老家真的是潮濕陰冷,出太陽了曬一下屬於享受。
他們老家的太陽也確實不算毒辣,所以暴曬也基本不會影響健康。
同時也由於夏季的水熱條件不足,所以農作物生長速度緩慢,果實積累的速度同樣緩慢。
在化肥普及之前,種子收穫比非常難看,一比五都是大豐收了。
這種地方在農業時代無法承載大量的人口。
清國人開拓美洲府的時候,就發現周圍不是很適合種田,但是適合放牧。
牧草一年四季都能生長,飼養的牲畜容易獲得食物,不會過於炎熱或者寒冷,牲畜也不容易生病。
清國統治集團與蒙古盟友們,分別出身漁獵和遊牧部落,知道怎麼利用這種環境。
大明接管美洲灣之後,朱簡烜也因為了解當地的自然情況,也沒有在這裡搞大規模的傳統農業開發。
但是在繼續發展現代畜牧業的基礎上,同時發展了更多的經濟作物種植業。
所以美洲府周圍的傳統農場很少見,當地的農業主要是牧場、果園、菜園、林場、漁業等。
工業上倒是有了造船、修船、機械製造和農產品加工業。
不過,美洲府這片地方,最為重要的職能,還是面向北美大陸的窗口,是太平洋航線前往美洲各地的中轉站。
可以在這裡停留休整之後,繼續乘船南下前往杉樹谷金杉府,也就是朱簡烜前世的加利福尼亞。
或者改乘火車穿越落基山脈,進入北美大平原,再前往北美內陸其他地區。
大明接管了北美東西兩側的海岸線,完成了內陸地區的基本開發和勘探之後,就開始建設內陸的基礎設施了。
建城了鋼鐵工業中心,有能力在本地生產鋼軌之後,就開始鋪設完橫穿北美大陸的鐵路線了。
經過本地工人和衛所的連續十幾年的努力,完成了第一條兩洋鐵路。
再加上陸續完成了北美大河河谷水庫運河,以及與之相連的五大湖和老河谷運河,北美大陸各個區域已經基本串聯起來了。
在這個交通體系中,美洲府是西海岸的關鍵節點,所以美洲的西都最終變成了美洲府。
而不是朱簡烜最初考慮過的杉樹谷地區。
這個節點的作用,大大加速了美洲府地區的城市化進程。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大量來美洲討生活的人,留在這裡沒有馬上離開,或者乾脆不再離開了。
十五個皇子在美洲灣內巡視了一個多月,對這裡的印象很不錯。
主要是他們最初的心理預期太低,本來都覺得美洲應該是個不毛之地。
現在發現這裡與大明本土的普通府縣相差不大。
特別是美洲府的南北兩個大城,放在大明本土也算是比較繁榮的地方了。
大皇子朱靖坤就幾次在討論會議上感慨:
「畢竟是有六千多萬人口的地方,總該有幾個比較繁榮的地方。
「美洲灣都能達到這樣的程度,太平府和紐約府的情況應該會更好一些。」
其他的皇子們倒也沒有反駁,他們自己也都有類似的想法。
皇子們在美洲府調研等待到了大明曆三月份,西曆已經進入四月份的時候。
這時候北美的天氣已經真正暖和起來了,大平原上的寒潮頻率也已經開始大幅度降低了。
皇子們在美洲府坐專門的火車出發,穿過洛基山山脈進入了北美大平原。
皇子們在各自的車廂裡面,通過窗戶看火車外面的景象,都看到了一望無際的大片農田。
現在是春耕時節,農田中到處都是噴吐著煙霧的拖拉機。
這些農田裡面種植的作物,就基本都是典型的傳統農作物了,主要是種植春小麥、春玉米,以及部分水稻。
基本都是適合使用大規模機械化生產的作物,大部分都是糧食作物或者可以用作飼料。
這些大平原上的農莊能這樣做,首先是本地的自然條件合適。
大平原土地平整寬闊,原始植被是長草草原,肥沃且易於大規模開墾,本來就適合發展大規模農場。
同時夏季的雨熱相對集中,適合發展種植業。
然後是大明在美洲完成了基本的工業建設,紐約府和太平府都有大型農業機械廠,能為本地的衛所和農民提供農業機械。
最後是本地有合適的運輸條件,可以將這裡生產的大批農作物運輸出去,否則種的再多也是浪費。
兩洋鐵路的這部分線路,基本上是順著艄公河(密蘇里河)主河道走的,不過鐵路線要儘可能筆直,而河道是蜿蜒曲折的。
所以鐵路與河道的距離時遠時近,靠近艄公河河道的時候,就經常能看到冒著煙霧的汽船,那些都是內河船舶。
北美大平原上的主要河流,在整個歷史上都基本沒有受到人力的干涉,基本都是純自然發育的狀態。
在水流的持續作用下,河道兩側基本都有規整的槽型河谷,河道在槽型河谷的底部蜿蜒流淌。
只要在這些河谷之中,每隔一段距離修築一道橫向水壩,就能將河谷變成長條形的水庫,同時也會是運載力量巨大的運河。
水庫能夠為農田提供灌溉水源,水運數量龐大而且費用足夠廉價,可以將大規模生產的糧食運輸出去。
艄公河是西北東南流向,越往東南方向的下遊走,流域內的總體降水量越高。
河流本身的徑流量也會不斷增加,運河承載力越高。
河流兩側的農場也越密集。
皇子們在火車上看著這些生機勃勃的景象,對北美大陸的情況有了新的認識。
「這裡竟然這麼多的農田,到處都是一眼望不到邊際的農田,本土的東北內陸也就是這種情況了。」
不過這些景象其實存在一些潛在的誤導性。
無論是當初清國在大平原上的開拓點,開始大明集中力量開發的軍屯衛所,都是沿著大平原上的主要河流分布的。
在遠離河流的真正的內陸地區,大部分地區仍然是比較蠻荒的狀態。
大平原的大部分地方還是長草草原,生活著屬於千萬級的美洲野牛,時不時的會有牛群跑到農業開拓區裡面。
野牛會踐踏農田,破壞農田中的農作物,當然不能讓他們為所欲為。
所以各個開拓區都有專門的打獵隊伍,配有巡邏警戒用的飛機和機動車,應對這些野牛群。
雖然美洲和霖洲的大平原幾乎是最適合農業開發的地方,出現了降水量達到八百毫米左右卻仍然是草原植被。
冬天燒掉枯萎的草場就能作為農田使用了。
但美洲和霖洲畢竟是新大陸,在歐洲人抵達美洲內陸之前,這裡的原住民連鐵器都沒有。
真正把整個大平原都開拓成熟地,還需要漫長的時間。
朱簡烜前世的美國,就算是在北美大陸折騰了一百多年,大陸內部仍然有很多原始森林和草原。
艄公河(密蘇里河)向南轉彎之後,兩洋鐵路沒有跟著河道同步向南轉向,而是稍微調整了方向,向東偏南方向繼續延伸。
鐵路與河道的走向分離之後,開拓區便慢慢變得稀疏,甚至不再連成一片,以至於出現了大片的原始草原。
火車在這樣的環境中行駛了將近一千公里,靠近北美大河(密西西比河)上游區域和玄武湖(蘇必利爾湖)西部區域,才再次發現了大規模的開拓區。
鐵路在這裡有一條支線,繼續向東延伸到玄武湖鐵礦開拓區。
主幹道火車跨過北美大河上游的河道,繼續向東南方向行使了數百公里,終於進入了白虎湖(密西根湖)南部的開拓區。
五大湖以南,直到美河(俄亥俄河)以北,北美大河以東,這片區域是美洲大陸內部規模最大的開拓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