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 計算機與網際網路與戶籍編號
第422章 計算機與網際網路與戶籍編號
不過相比核爆試驗場的準備而言,更重要的事情其實是核武器的升級安排。
在朱簡烜所知道的各種武器之中,在當前階段人類能夠掌握的武器中,能夠釋放的能量最大的武器可不是原子彈。
而是把原子彈當做「引信」的氫彈。
原子彈雖然是氫彈的引信,必須要做出原子彈,才能引爆氫彈。
但是,氫彈的相關理論研究和技術準備,並不一定要等到原子彈實驗成功再去從頭開始。
完全可以在在原子彈實驗之前就開始準備,朱簡烜前世歷史上神洲也是那麼做的。
就像家裡做飯的時候,可以先用一個鍋蒸上米飯,然後用另一個鍋去炒菜。
米飯蒸好,菜也出鍋了,正好放到一起吃,這種安排可以節省時間。
與此同時,投彈用的運輸工具,也已經提前開始準備了,大型火箭項目也已經開工兩年了。
實際上,原子彈、氫彈、飛彈這三項重要軍事技術中,其本身的科研難度和生產難度其實都不是特別的高。
畢竟是四十年代就已經初具端倪,畢竟剛剛完成基本工業化的某國在六十年代就能做出來。
關鍵是要有一個中等以上規模的工業國,有足夠的工業生產能力和資源。
並提供持續的穩定的人力、金錢、物資、能源供應。
如果再有確定的方向,那把這些東西做出來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現在的大明正好什麼都不缺,朱簡烜能夠提供這些工程所需的所有條件。
所以一切也都按部就班的向前推進。
天工二十八年結束,天工二十九年到來,朱簡烜過了生日之後,在正月二十一日舉行例行的開年朝會。
然後各部衙門、機構恢復日常的工作。
朱簡烜批閱了新年肇始的各種例行事務之後,就繼續把精力放到了科研事務上。
正月二十五日,朱簡烜在汪萊和李銳的陪同下,去了北苑新宮內的原子能實驗室,把原子能相關項目負責人召集起來。
首先現場詢問了項目進展,表示自己的關心和重視。
然後現場親自宣布,正式啟動離心式濃縮鈾工廠建設,以及第九十四號元素的生產堆建設。
最後讓李銳和汪萊從現有相關研究人員中選人,另外組織一個聚變實驗室。
詢問他們對聚變反應的了解程度,然後提出以裂變反應誘發聚變反應的方向,讓他們沿著這個方向去研究。
大明科技最前沿的工匠們,特別是本來就參與相關研究的工匠們,對這些理論都有基本的了解。
甚至有人已經考慮過,聚變理論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能夠應用到軍事和工業上。
只是有相關設想的人,並不確定這個思路是否有意義,畢竟裂變還有潛在的可觀察對象,還可以在自然狀態下發生。
而聚變理論上的條件太過苛刻了。
現在朱簡烜提出了這個項目,永遠正確的偉大的天工皇帝直接提出了,有過相關設想的工匠立刻就有了充分的信心。
天工皇帝覺得值得專門研究,那這個項目大概率就是能成的。
朱簡烜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隔三差五的都會到新成立的聚變實驗室來,親眼看著實驗室組建起來。
然後就隨時把自己能想到的,可能有用的經驗都說出來,讓工匠們去做具體的理論分析。
相關的工作安排的差不多了,朱簡烜又抽空去了一趟外面的公開的科學院。
讓鄭復光陪著自己,科學院和工程院的各個實驗室產承認,特別去看了眼計算機互聯工程的進度。
鄭復光給朱簡烜展示操作一套已經聯網的計算機,給朱簡烜介紹現在實驗室的情況:
「我們已經按照陛下的指示,將各個實驗室的計算機和硬碟連接了起來。
「我們擬定了一套通用的信息交換規則,讓各個實驗室的計算能力和數據能夠共享。
「在這樣的基礎上,就算是規模較小的計算機,也可以調用其他的大型計算機的算力和數據。
「現在工匠們正在擴大網絡的規模,為對算力和數據有特殊需求的衙門提供技術支持。」
朱簡烜看著鄭復光簡單操作了眼前的那套計算機,用那個帶有鍵盤、滑鼠、顯示屏的小型計算機獲取主機的數據。
朱簡烜頗為滿意的點了點頭,然後又特別提醒鄭復光和周圍的工匠們:
「做的不錯,在這個計算力和數據互聯的網絡上,網絡設備的地址空間記得留長一點,留出足夠的餘量。」
鄭復光馬上笑著說:
「我們記得陛下的提醒,給設備地址留出了八位十六進位數空間,相當於三十二位二進位數的容量。
「總共有將近四十三億個地址,無論怎麼樣都絕對夠用了。」
朱簡烜腦海中過了一下,這個將近四十三億的數據,應該是42,9496,7296。
朱簡烜有印象,因為它就是三十二位系統的尋址空間容量,也就是前世的IPv4的地址池的容量。
普通用戶在電腦和手機上看到的IPv4地址,是類似192.168.1.255的格式。
看上去似乎是四組三位數字,但每一組數字的範圍都是0到255,255以上的數字打不出來。
因為實際上是從二進位翻譯過來的數字,實際範圍是二進位下的00000000到11111111。
這樣每一組都是一個八位的二進位數,數字容量就是2的8次冪,總共就是256個。
總共四組八位二進位數,總容量就是2的32次冪,地址總數不到43億。
這個容量,在計算機和網際網路時代早期,當然是綽綽有餘的。
早期計算機數量太少了,而且主要是各大國家實驗室,各大高校的實驗室中的大型設備。
當時的研究人員根本想像不到,這將近四十三億地址能用完。
那意味著全世界有四十三億台計算機。
就算是到了個人計算機開始進入市場的時候,這個地址池的容量仍然不算特別的緊張。
當初的科研人員根據自己的想像留留足了空間。
但是到了網際網路時代,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到來的時候,這個地址池的容量就不太夠用了。
因為全世界有幾十億台手機,每個手機都要一個占用一個地址。
這些手機就能把地址池直接耗光了。
況且這個地址容量的分配是不均衡的,早期參與網際網路建設的機構,直接占用了絕大部分地址段。
後發國家的網際網路建設起來之後,就沒有足夠的地址可以用了。
不得不整出了共享的可變的IP位址,同時給末端網絡增加網絡層級,讓一片區域內的用戶變成一個大型區域網。
讓幾百甚至幾千家用戶共用一個公網地址。
當移動網際網路規模不斷擴張,特別是物聯網也開始興起的時候,共享的IP位址也變得捉襟見肘了。
關鍵是因為沒有固定的網際網路地址,很多典型的網際網路技術難以簡單的應用。
固定的IP位址也成了只能租賃使用的特殊商品。
所以業內有很多人推動升級版本的IPv6,將地址容量增加到了六十四位十六進位數,實際上是128位八進位數。
理論上擁有3.4×10^38億個網絡地址。
但是IPv4持續存在了十幾年,在整個行業內形成了異常的頑固使用慣性。
同時還有既得利益者群體,特別是早期參與網際網路建設拿了大量地址的機構,自己的地址數量仍然足夠。
他們並不想淘汰掉簡單方便的IPv4,不想為了遷就其他國家而改用IPv6。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這些地址本身也是一種利益,他們不想放棄。
同時IPv6的組織團隊好大喜功,意圖同時兼容IPv4地址和網卡的物理地址。
結果總共總共128位的地址,有80位都拿出來做兼容了。
大明現在從頭建設自己的網際網路,還有朱簡烜在旁邊監督和提醒,當然不能重蹈覆轍。
朱簡烜早就提醒過鄭復光等人,讓他們給網絡地址露出足夠的長度。
結果他們才放寬到了四組八位二進位數的級別。
如果沒有朱簡烜專門提醒過,工匠們自己擬定的標準可能會更低。
朱簡烜聽完鄭復光的回答就有些無奈的明確提醒:
「這個長度還不夠,地址容量還要再增加,欄位長度至少再翻一倍吧。
「可以做成四組十六進位數,相當於六十四位二進位數,總共1844億億個地址容量。」
如果是別的人提這種要求,鄭復光等工匠可能會直接無視他,覺得對方完全是在跟自己開玩笑。
三十二位二進位數,總共將近四十三億個地址,仍然還不夠?
現在還要直接加到1844億億個!
鄭復光其實聽清楚了,皇帝專門說了兩個億字,算上前面的四位數,總共是一個二十位數。
鄭復光嘴唇微微哆嗦了一下,小心翼翼的試探著確認:
「陛下……您的意思是,未來我們……真的……需要一千八百億億個地址?臣無法想像……」
朱簡烜稍微整理了一下思緒,給鄭復光和現場的工匠們描繪了未來的場景:
「你可以這樣想像,未來全世界會有一百億甚至幾百億人,每個人都有好幾台計算機,甚至幾百幾千台計算機。
「每一台計算機都至少要有一個網際網路地址,甚至可能會有多個。
「這個地址池容量,並不是給計算機的,而是給專門的網絡硬體的地址,一台計算機可能會有多個網絡硬體。
「一個人的名下可能擁有成百上千甚至是上萬個網絡硬體。
「一個人的家裡面,所有的家具、電器,甚至是玩具、衣服上,可能都會有一個網絡硬體。
「一個工廠裡面,所有的機器、所有的工人、所有的工具,上面也都帶上一個硬體。
「這樣所有的物品和所有的人,都能通過網絡直接連接起來,也都能通過網絡直接找到,直接定位到位置。
「這樣算起來的話,單純實際需要的網絡地址,都要數以萬億來計算。
「再加上額外留出的餘量,以及用於特殊用途的,無法向下分發的地址,把地址長度加到六十四位二進位數是合適的。」
周圍的工匠們聽著朱簡烜的這些描述,全都陷入了愣神深思幻想的狀態。
他們努力的讓自己發散思維,想像朱簡烜描述的那個畫面,會是怎樣的一種獨特景象。
關鍵是,要如何實現,以及能產生什麼效果。
而朱簡烜說了這麼一段之後,似乎又想到了另外的事情,一些可以也應該提前做好安排的事情。
朱簡烜給跟在身邊的通政司舍人和中書舍人去打電話,把內閣的幾個大學士和尚書台負責民政的尚書,以及對應部門的侍郎都叫過來。
帶著科學院負責計算機、網際網路的工匠們一起,就在科學院開了一個辦公會議。
所有人到齊之後,朱簡烜直接開腔講話:
「我現在做一個針對未來十到二十年的辦公改革計劃。
「我準備在未來,將所有官方的文書傳遞和處理,民間的資料登記和管理等事項,都有計算機系統來處理。
「當然,現在我們的計算機不具備這個能力和條件,但要為未來做這種改造而做好相應的準備。
「所以科學院和工程院,要與對應的部門做好協調,首先完成戶籍編號的分配。
「為所有的在籍人員,分配一個十二位的戶籍編號,作為當事人現在的身份編號,以及未來登記各種信息的帳戶。
「同時將其個人名下的重要資產,比如土地、房屋、車船、飛機、工廠、商行等,做對應的編號和登記。
「這些資產編號可以占用四位,加上戶籍編號總共十六位,與未來的網際網路硬體編號對應。
「當計算機和網際網路對個人開放之後,他們的戶籍編號就是他們的默認帳號。
「與此同時,所有的官方和民間機構,包括政府部門、公司、工廠、商行,也都要有一個統一編號。
「現在的計算機實驗室內部,以及其他正在使用計算機,即將加入互聯繫統的機構,以及目前的政府部門機構。
「全部都要陸續完成編號登記,確保後續的應用過程中按照這個標準執行。」
朱簡烜說著看向了鄭復光和網際網路的工匠們一眼:
「這樣已安排,十六位數字似乎也不太夠了,記得留好升級的規劃。」
而現場的官員和工匠們都感覺驚愕和迷茫。
朱簡烜說的那些規劃和安排,他們倒是能夠勉強聽明白,關鍵就是編號登記方便管理。
但是關於用計算機和網際網路辦公,關於個人的編號與什麼帳戶之類的事情,還有什麼網際網路地址之類的事情,就是一頭霧水了。
朱簡烜看出了現場人員們的迷茫,就進一步提醒說:
「如果想不明白具體怎麼會是,就先去做我安排的事情吧,不知道怎麼做就來直接問我。」
(本章完)
不過相比核爆試驗場的準備而言,更重要的事情其實是核武器的升級安排。
在朱簡烜所知道的各種武器之中,在當前階段人類能夠掌握的武器中,能夠釋放的能量最大的武器可不是原子彈。
而是把原子彈當做「引信」的氫彈。
原子彈雖然是氫彈的引信,必須要做出原子彈,才能引爆氫彈。
但是,氫彈的相關理論研究和技術準備,並不一定要等到原子彈實驗成功再去從頭開始。
完全可以在在原子彈實驗之前就開始準備,朱簡烜前世歷史上神洲也是那麼做的。
就像家裡做飯的時候,可以先用一個鍋蒸上米飯,然後用另一個鍋去炒菜。
米飯蒸好,菜也出鍋了,正好放到一起吃,這種安排可以節省時間。
與此同時,投彈用的運輸工具,也已經提前開始準備了,大型火箭項目也已經開工兩年了。
實際上,原子彈、氫彈、飛彈這三項重要軍事技術中,其本身的科研難度和生產難度其實都不是特別的高。
畢竟是四十年代就已經初具端倪,畢竟剛剛完成基本工業化的某國在六十年代就能做出來。
關鍵是要有一個中等以上規模的工業國,有足夠的工業生產能力和資源。
並提供持續的穩定的人力、金錢、物資、能源供應。
如果再有確定的方向,那把這些東西做出來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現在的大明正好什麼都不缺,朱簡烜能夠提供這些工程所需的所有條件。
所以一切也都按部就班的向前推進。
天工二十八年結束,天工二十九年到來,朱簡烜過了生日之後,在正月二十一日舉行例行的開年朝會。
然後各部衙門、機構恢復日常的工作。
朱簡烜批閱了新年肇始的各種例行事務之後,就繼續把精力放到了科研事務上。
正月二十五日,朱簡烜在汪萊和李銳的陪同下,去了北苑新宮內的原子能實驗室,把原子能相關項目負責人召集起來。
首先現場詢問了項目進展,表示自己的關心和重視。
然後現場親自宣布,正式啟動離心式濃縮鈾工廠建設,以及第九十四號元素的生產堆建設。
最後讓李銳和汪萊從現有相關研究人員中選人,另外組織一個聚變實驗室。
詢問他們對聚變反應的了解程度,然後提出以裂變反應誘發聚變反應的方向,讓他們沿著這個方向去研究。
大明科技最前沿的工匠們,特別是本來就參與相關研究的工匠們,對這些理論都有基本的了解。
甚至有人已經考慮過,聚變理論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能夠應用到軍事和工業上。
只是有相關設想的人,並不確定這個思路是否有意義,畢竟裂變還有潛在的可觀察對象,還可以在自然狀態下發生。
而聚變理論上的條件太過苛刻了。
現在朱簡烜提出了這個項目,永遠正確的偉大的天工皇帝直接提出了,有過相關設想的工匠立刻就有了充分的信心。
天工皇帝覺得值得專門研究,那這個項目大概率就是能成的。
朱簡烜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隔三差五的都會到新成立的聚變實驗室來,親眼看著實驗室組建起來。
然後就隨時把自己能想到的,可能有用的經驗都說出來,讓工匠們去做具體的理論分析。
相關的工作安排的差不多了,朱簡烜又抽空去了一趟外面的公開的科學院。
讓鄭復光陪著自己,科學院和工程院的各個實驗室產承認,特別去看了眼計算機互聯工程的進度。
鄭復光給朱簡烜展示操作一套已經聯網的計算機,給朱簡烜介紹現在實驗室的情況:
「我們已經按照陛下的指示,將各個實驗室的計算機和硬碟連接了起來。
「我們擬定了一套通用的信息交換規則,讓各個實驗室的計算能力和數據能夠共享。
「在這樣的基礎上,就算是規模較小的計算機,也可以調用其他的大型計算機的算力和數據。
「現在工匠們正在擴大網絡的規模,為對算力和數據有特殊需求的衙門提供技術支持。」
朱簡烜看著鄭復光簡單操作了眼前的那套計算機,用那個帶有鍵盤、滑鼠、顯示屏的小型計算機獲取主機的數據。
朱簡烜頗為滿意的點了點頭,然後又特別提醒鄭復光和周圍的工匠們:
「做的不錯,在這個計算力和數據互聯的網絡上,網絡設備的地址空間記得留長一點,留出足夠的餘量。」
鄭復光馬上笑著說:
「我們記得陛下的提醒,給設備地址留出了八位十六進位數空間,相當於三十二位二進位數的容量。
「總共有將近四十三億個地址,無論怎麼樣都絕對夠用了。」
朱簡烜腦海中過了一下,這個將近四十三億的數據,應該是42,9496,7296。
朱簡烜有印象,因為它就是三十二位系統的尋址空間容量,也就是前世的IPv4的地址池的容量。
普通用戶在電腦和手機上看到的IPv4地址,是類似192.168.1.255的格式。
看上去似乎是四組三位數字,但每一組數字的範圍都是0到255,255以上的數字打不出來。
因為實際上是從二進位翻譯過來的數字,實際範圍是二進位下的00000000到11111111。
這樣每一組都是一個八位的二進位數,數字容量就是2的8次冪,總共就是256個。
總共四組八位二進位數,總容量就是2的32次冪,地址總數不到43億。
這個容量,在計算機和網際網路時代早期,當然是綽綽有餘的。
早期計算機數量太少了,而且主要是各大國家實驗室,各大高校的實驗室中的大型設備。
當時的研究人員根本想像不到,這將近四十三億地址能用完。
那意味著全世界有四十三億台計算機。
就算是到了個人計算機開始進入市場的時候,這個地址池的容量仍然不算特別的緊張。
當初的科研人員根據自己的想像留留足了空間。
但是到了網際網路時代,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到來的時候,這個地址池的容量就不太夠用了。
因為全世界有幾十億台手機,每個手機都要一個占用一個地址。
這些手機就能把地址池直接耗光了。
況且這個地址容量的分配是不均衡的,早期參與網際網路建設的機構,直接占用了絕大部分地址段。
後發國家的網際網路建設起來之後,就沒有足夠的地址可以用了。
不得不整出了共享的可變的IP位址,同時給末端網絡增加網絡層級,讓一片區域內的用戶變成一個大型區域網。
讓幾百甚至幾千家用戶共用一個公網地址。
當移動網際網路規模不斷擴張,特別是物聯網也開始興起的時候,共享的IP位址也變得捉襟見肘了。
關鍵是因為沒有固定的網際網路地址,很多典型的網際網路技術難以簡單的應用。
固定的IP位址也成了只能租賃使用的特殊商品。
所以業內有很多人推動升級版本的IPv6,將地址容量增加到了六十四位十六進位數,實際上是128位八進位數。
理論上擁有3.4×10^38億個網絡地址。
但是IPv4持續存在了十幾年,在整個行業內形成了異常的頑固使用慣性。
同時還有既得利益者群體,特別是早期參與網際網路建設拿了大量地址的機構,自己的地址數量仍然足夠。
他們並不想淘汰掉簡單方便的IPv4,不想為了遷就其他國家而改用IPv6。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這些地址本身也是一種利益,他們不想放棄。
同時IPv6的組織團隊好大喜功,意圖同時兼容IPv4地址和網卡的物理地址。
結果總共總共128位的地址,有80位都拿出來做兼容了。
大明現在從頭建設自己的網際網路,還有朱簡烜在旁邊監督和提醒,當然不能重蹈覆轍。
朱簡烜早就提醒過鄭復光等人,讓他們給網絡地址露出足夠的長度。
結果他們才放寬到了四組八位二進位數的級別。
如果沒有朱簡烜專門提醒過,工匠們自己擬定的標準可能會更低。
朱簡烜聽完鄭復光的回答就有些無奈的明確提醒:
「這個長度還不夠,地址容量還要再增加,欄位長度至少再翻一倍吧。
「可以做成四組十六進位數,相當於六十四位二進位數,總共1844億億個地址容量。」
如果是別的人提這種要求,鄭復光等工匠可能會直接無視他,覺得對方完全是在跟自己開玩笑。
三十二位二進位數,總共將近四十三億個地址,仍然還不夠?
現在還要直接加到1844億億個!
鄭復光其實聽清楚了,皇帝專門說了兩個億字,算上前面的四位數,總共是一個二十位數。
鄭復光嘴唇微微哆嗦了一下,小心翼翼的試探著確認:
「陛下……您的意思是,未來我們……真的……需要一千八百億億個地址?臣無法想像……」
朱簡烜稍微整理了一下思緒,給鄭復光和現場的工匠們描繪了未來的場景:
「你可以這樣想像,未來全世界會有一百億甚至幾百億人,每個人都有好幾台計算機,甚至幾百幾千台計算機。
「每一台計算機都至少要有一個網際網路地址,甚至可能會有多個。
「這個地址池容量,並不是給計算機的,而是給專門的網絡硬體的地址,一台計算機可能會有多個網絡硬體。
「一個人的名下可能擁有成百上千甚至是上萬個網絡硬體。
「一個人的家裡面,所有的家具、電器,甚至是玩具、衣服上,可能都會有一個網絡硬體。
「一個工廠裡面,所有的機器、所有的工人、所有的工具,上面也都帶上一個硬體。
「這樣所有的物品和所有的人,都能通過網絡直接連接起來,也都能通過網絡直接找到,直接定位到位置。
「這樣算起來的話,單純實際需要的網絡地址,都要數以萬億來計算。
「再加上額外留出的餘量,以及用於特殊用途的,無法向下分發的地址,把地址長度加到六十四位二進位數是合適的。」
周圍的工匠們聽著朱簡烜的這些描述,全都陷入了愣神深思幻想的狀態。
他們努力的讓自己發散思維,想像朱簡烜描述的那個畫面,會是怎樣的一種獨特景象。
關鍵是,要如何實現,以及能產生什麼效果。
而朱簡烜說了這麼一段之後,似乎又想到了另外的事情,一些可以也應該提前做好安排的事情。
朱簡烜給跟在身邊的通政司舍人和中書舍人去打電話,把內閣的幾個大學士和尚書台負責民政的尚書,以及對應部門的侍郎都叫過來。
帶著科學院負責計算機、網際網路的工匠們一起,就在科學院開了一個辦公會議。
所有人到齊之後,朱簡烜直接開腔講話:
「我現在做一個針對未來十到二十年的辦公改革計劃。
「我準備在未來,將所有官方的文書傳遞和處理,民間的資料登記和管理等事項,都有計算機系統來處理。
「當然,現在我們的計算機不具備這個能力和條件,但要為未來做這種改造而做好相應的準備。
「所以科學院和工程院,要與對應的部門做好協調,首先完成戶籍編號的分配。
「為所有的在籍人員,分配一個十二位的戶籍編號,作為當事人現在的身份編號,以及未來登記各種信息的帳戶。
「同時將其個人名下的重要資產,比如土地、房屋、車船、飛機、工廠、商行等,做對應的編號和登記。
「這些資產編號可以占用四位,加上戶籍編號總共十六位,與未來的網際網路硬體編號對應。
「當計算機和網際網路對個人開放之後,他們的戶籍編號就是他們的默認帳號。
「與此同時,所有的官方和民間機構,包括政府部門、公司、工廠、商行,也都要有一個統一編號。
「現在的計算機實驗室內部,以及其他正在使用計算機,即將加入互聯繫統的機構,以及目前的政府部門機構。
「全部都要陸續完成編號登記,確保後續的應用過程中按照這個標準執行。」
朱簡烜說著看向了鄭復光和網際網路的工匠們一眼:
「這樣已安排,十六位數字似乎也不太夠了,記得留好升級的規劃。」
而現場的官員和工匠們都感覺驚愕和迷茫。
朱簡烜說的那些規劃和安排,他們倒是能夠勉強聽明白,關鍵就是編號登記方便管理。
但是關於用計算機和網際網路辦公,關於個人的編號與什麼帳戶之類的事情,還有什麼網際網路地址之類的事情,就是一頭霧水了。
朱簡烜看出了現場人員們的迷茫,就進一步提醒說:
「如果想不明白具體怎麼會是,就先去做我安排的事情吧,不知道怎麼做就來直接問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