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李學智的婚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農曆的八月初九,榮州府雙石鎮的劉家大院裡熱鬧非凡,為淑昭的嫁妝進行最後的檢查、裝車。

  因為李家在春節後就把「聘書」、「彩禮」送了過來,做為榮州府有名的「鹽商」,劉世洪面對李家給的八萬大洋的「彩禮」不敢怠慢,自然是要把女兒的嫁妝置辦的漂漂亮亮而且上檔次,不然淑昭嫁到李家是會抬不起頭的。

  驚蟄之後,萬物復甦,春意盎然。劉世洪請來當地最好的木匠,開始為女兒打造嫁妝。木料是二年前就請伐木工從犍為府那邊的深山老林里採伐,運回榮州城的,都是直徑八吋以上柏木料。經過近二年的自然風乾,柏木會變得更加緊實,做出的傢俱、傢妝才不會變形。

  淑昭的嫁妝傢俱一應為當地最有名的木匠選用柏木製作,劉世洪親赴榮州城與親家公商議:在浮雕四柱龍鳳床、大小衣櫃、梳妝檯、八仙桌、太師椅、茶几等大件傢俱散件做好後,全部運往榮州城的《李家花園》,在「翠涵居」的新房裡組裝、油漆,這樣才能保證傢俱的完整和油漆表面不受損傷。李光榮想這樣也能讓新房的布置更為合理,所以就同意了劉世洪的提議。在所有傢俱木工製作完工後,劉世洪聘請了榮州城最有名的「吳漆匠」親手漆飾。

  吳建光是榮州城最有名的漆匠,他的父親吳德強是當年清末時期的宮庭御用漆匠,民國後回到榮州。吳建光從十六歲起跟隨父親學習,從對木器的打磨、刮灰、上漆的工藝流程無一不潛心鑽研。特別是父親教給他的如何識別、熬製土漆手藝尤為刻苦,因為父親曾親口告訴他:土漆的熬製是整個油漆傢俱的關鍵,熬製太嫩的土漆上色沒有亮度,熬的太老的土漆上色後會在短時間變色。因此土漆的熬製只能憑藉對原漆的色澤、稠度來掌握熬製時間,在熬製的過程中還要根據土漆的變色、起泡度來確定什麼時候熄火,才能得到最好的土漆。

  由於吳家是宮庭御用漆匠的名聲,所以吳建光在榮州城傢俱行業要價是最高的,沒有二千大洋的底價是請不動他的。而劉家在雙石鎮是做了幾十年製鹽、販鹽的大戶人家,淑昭的這批嫁妝是劉世洪親自上門談的工價,由於需要在榮州城的《李家花園》和雙石鎮《劉家大院》兩地油漆,吳建光提出要價六千大洋,才能為劉淑昭的陪嫁木器上漆,劉世洪只能答應。吳漆匠帶領四個徒弟,用了二個半月的時間,才將淑昭的陪嫁傢俱油漆製作完畢。

  在淑昭的陪嫁品中,無論傢俱大小,均由吳建光按傳家手法上漆。那浮雕四柱龍鳳床、大小衣櫃和十六箱共分四種:一種為單色朱漆、一種為彩繪描金、第三種為雕漆、第四種則是吳建光祖傳的看家活:填漆描金——以黑色為底,用細銅絲或刻或刷,如同作畫中的勾法與皴法,然後戧上金銀粉,所調配方來自宮中秘藏,不可示人。完工之後的木器表面黑漆底上呈現玟飾:風起、雲湧、水漫、霧罩,連在一起竟是一幅長卷,像似《淮南子、天文訓》中的「天之偏氣、怒者為風;天地之氣,和者為雨。」八具櫃櫥則式樣考究,漆技全是吳建光用傳自爪畦國的嵌螺鈿漆,四具厚螺鈿、四具薄螺鈿,那厚螺鈿為玉白,嵌於綠漆之上;薄螺鈿深青閃藍光,嵌於紫漆;圖式一律花和鳥,花中以牡丹為魁,鳥中則首鳳凰。

  淑昭的陪嫁中,除去浮雕四柱龍鳳床、大小衣櫃,還有諸如:四桌中一為八仙桌,一為梳妝桌,再是琴桌與書畫桌,桌上各有一對燭台,一對鳳燈。八仙桌上有呆金、暖碗、茶、酒杯具各一套,銀筷四付;梳妝桌上擺黃揚木梳妝奩琉璃盒、琉璃鏡台、玟瑰胭脂、茉莉花粉;琴桌上是一具新琴,綠沉漆琴嵌螺鈿微;畫桌上是五彩龍鳳紋管羊毫毛一筒、歙硯一方、紫檀木筆架一座、白玉筆洗一具、龍腦香一盒;再有各色信箋:貴州箋、蜀箋、廣都箋、薛濤箋、謝師厚十箋等……與十六箱八櫥四桌所配。又有衣架、臉盆架、琴凳、春凳、機凳、手爐、腳爐、熨斗升斗、大小浴盆、各色提桶、什錦攢盒等等。

  除了鋪、籠、罩、被和以上陪嫁,淑昭的母親還特意為她備了一箱籠白綾、一箱籠藕色綾、一箱籠天青色的絹、再有一箱籠各色的絲線。還另備有一個扁匣,裝的是一疊花樣,內中一個最小的花梨木匣子,放的是大大小小的繡花針。做娘的最了解女兒的心事,知道淑昭最喜歡刺繡,因此為她準備了原料、花樣和工具。

  農曆八月初十早上辰時到時,淑昭的母親劉朱氏親自為自己的女兒梳了最後一次頭,並監督伴娘為淑昭穿衣、化妝,在女兒穿戴好鳳冠霞帔後,劉朱氏從首飾盒裡拿出一對精緻的耳環為淑昭帶上,提醒她要記得「兒還!」,定期回家探望父母。

  辰時四刻巳到,劉家大院門口點燃了十八掛五百響鞭炮,四輛喜車上分別坐著淑昭、淑昭的大哥、三妹、四弟和媒婆、伴娘及送親的娘家人以及二十人的「川戲班子」,緊跟在喜車後面的八輛車裝滿陪嫁,十二輛大車浩浩蕩蕩向榮州府出發,新郎李學智身穿紫紅色綢緞長袍馬卦,一朵大紅綢花斜挎在肩上,騎著一匹高大的棕色駿馬緊跟在劉淑昭的喜車旁邊。送親隊伍一路上鑼鼓喧天,嗩吶聲、馬蹄聲和大車碾壓在碎石路上的吱吱嘎嘎聲交匯,引得不少路人駐足觀看。


  上午午時四刻,淑昭的送親隊伍到達榮州府「李家花園」大門口。八十掛五百響的鞭炮聲再次響起,在媒婆的攙扶下,蓋著紅蓋頭,身著鳳冠霞披的劉淑昭下了婚車,把手中的紅綢交給了新郎李學智,然後沿著長達八十米的紅地毯走到了堂屋之中,李光榮兩夫婦坐在堂屋正中,兩旁分立著李家兄弟及他們的家眷。

  在媒婆的主持下,行過跪拜天地、跪拜父母、對拜禮之後,李學智又帶著劉淑昭拜見了祖父祖母和四伯爺、六伯爺及嬸娘,然後牽引著她來到位於「翠涵居」的新房之中,在為她取下風冠之後,吩咐小翠、曉燕兩個丫鬟照顧好淑昭。李學智又轉身來到擺了四十座酒席的園子裡,隨父親一起逐桌給親朋好友敬酒,感謝他們前來參加婚禮。這場婚宴,從中午十二點開席,一直到下午三點多才結束……。

  到晚上華燈初上時,學智的弟弟妹妹和親友們把學智、淑昭擁進了新房,開始了「鬧新房」。他(她)們拿來蘋果,用細繩拴住,讓小倆口從兩個方向咬住蘋果;拿一條長條凳,要小倆口從凳子的兩頭過「橋」;最後又讓學智背起淑昭跨過裝滿清水的木盆「過河」。

  鬧完洞房,送走了親朋好友,學智略有醉意地回到了新房中。丫環小翠、曉燕打來二盆溫水,然後走出去帶上了房門。學智先洗了臉,然後走到婚床前,等待著卸裝的淑昭。

  淑昭坐在梳妝檯前,卸下鳳冠霞披、簪子、耳環和衣服、洗漱之後只穿了肚兜和底褲躺在了床上,蓋上了薄薄的棉被。

  學智脫了衣褲,緊挨著淑昭躺下,用左手攬過淑昭的頭靠在自己的肩上,用右手拉開肚兜的繫繩,撫摸起她豐滿而堅挺的乳房……。

  第二天早上辰時三刻,吃完早餐後的學智帶著淑昭來到父母房中請安,李光榮夫婦在接受兒子、媳婦的請安後,李光榮發了話:

  「學智你今天帶淑昭在園子走走,熟悉一下這裡的環境,記得路過祖父、四伯爺、六伯爺和其他幾位伯娘的房屋時,要進屋請安!如果時間充裕,也可帶她去各個作坊走走。」

  「回父親大人,我記住了。」

  「學智、明天是你和淑昭去雙石鎮娘家「回門」的日子,禮物和馬車我巳讓管家安排好了,你倆明天記得早點起床,不要耽誤了回去探望父母的事才好!」

  「回父親大人,我們記住了!」學智,淑昭幾乎異口同聲地應道

  學智帶著淑昭,開始在《李家花園》漫步閒聊起來。李家花園已不是當年李老太爺七十大壽時的繁華,但仍保留著當時的規模和布局。

  深宅大院,三進的宅子,瓦房三十餘間分布在園子的東,西、北三個方位,而南面是一口約六十餘畝的漁塘。《李家花園》的門廊是剛翻新過的,清一色的青磚到頂白灰抹縫,寬闊的大門上端鑲嵌著精美的花魚磚雕,高高的門檻上浮鐫花草雲紋,大門正面楣額上一塊大匾,燙金的《李家花園》四個大字依舊熠熠生輝,兩側渾厚的門扇上茶盤大的鋪首,獸面錚獰、扣齒銜環、鋥亮拋光;門前階石如玉、平滑如案、光可鑑人;一對坐鼓石獅蹲在雕有花草的石鼓上,卷尾昂首、露齒探爪,呈現出一副滑稽而又喜悅的樣子,很是氣派;兩扇厚重的朱紅大漆門內側,鐫刻著李家先祖當年親筆書寫的:「忠厚傳家、詩書繼世」楹聯,筆力蒼勁,俊逸灑脫;跨進半尺高的門檻,影璧上用形石拼砌的五隻張開翅膀的蝙蝠,圍在一個斗大的「福」字四周,預示著「五福臨門」的美好寓意。最為壯觀的,還要屬於前院裡的兩棵四人都摟不過來的黃桷樹,傳說是當年李氏先祖買下這片宅基地後,在修建第一幢房屋時,便栽下這兩棵樹。如今黃桷樹巳風風雨雨經歷了好幾百年的歷史,顯出了一副老態龍鐘的模樣。其中一棵黃桷樹的樹心不知從什麼年代就已開始枯空的能藏進兩個人,而枝葉卻依然繁茂。兩棵老樹一左一右,像兩位神勇的武士一樣守護著「李家花園」,鋪開的樹冠幾乎遮住了前半個院子。每年春天,當黃桷樹新芽嫩發時,一股淡淡的清香溢滿整個園子。學智領著淑昭沿石板路,把花圃,假山、桃李林,漁塘都一一遊遍。

  走出李家花園的大門,學智又領著淑昭向位於榮州城東街的《李裹兜》織襪作坊走去。

  在《李裹兜》店裡做學徒可不比在其他的小鋪子。掌柜的對學徒要求極其嚴格,一要長相端正,讓顧客看上去順眼,那些歪瓜裂棗往鋪子外面一站,嚇得顧客都不敢進門的主,就是倒貼大洋掌柜的也堅決不要;二要腿腳利索、能說會道、機機靈靈的把顧客伺候的舒坦了,生意才有可能做成;第三點最重要,人必須忠厚老實、手腳乾淨,沒有歪歪毛病。掌柜的對學徒進店的要求也十分嚴格,除了要鄉、保、甲的證明,還要求在榮州城裡有擔保人,然後立下字據才能進店當學徒。

  學徒在進入店鋪、作坊當學徒之後,被要求必須遵守店鋪、作坊的規矩:不能和掌柜、師傅頂嘴、吵架,假如掌柜、師傅有錯,也要先按他們說的去做,那叫做「錯了不錯」。學徒每天早上雞叫三遍必須起床,先要把水缸的水挑滿,再拿掃帚把店鋪、作坊的里里外外打掃乾淨。每天早晚各洗一次臉,春秋季節每隔一天洗一次澡,夏天每天晚上洗一次澡,冬天則每隔二至三天洗一次澡。洗臉、洗澡時要用東家提供的香胰子,冬天洗完臉要搽雪花膏,夏天要用花露水。店鋪開門之後,學徒要面帶微笑,身體呈前傾身姿站在門口,人要精神,雙腳呈外八字形,腳後跟對齊站立。當顧客上門時要笑臉相迎,顧客出門離開時,不論購物與否。均要笑臉相送並說:「請走好,歡迎下次光臨!」。學徒期間如有經濟損失賠償不了,須由擔保人代為賠償,而且學徒不能以任何藉口辭工不干,只能是東家因故辭退學徒。以上這些店規,在《李裹兜》店鋪、作坊里巳傳了好幾代人。

  李裹兜店從祖上傳業伊始,就遵循孔孟之道,以仁、義、禮、智、信做為經營之本。李光榮在掌管李裹兜之後,更是把孟子的言論用條幅懸掛在顯眼處,到處都顯出一副儒商氣息。特別是在自家祠堂的牆上,請本城的書法名家趙熙題寫了一幅「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千心、衡於慮、而後作、微於色、發於聲、而後喻。」用來懸掛在祠堂左面牆上。右面牆上也是由趙熙題寫的:「萬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乃我固之有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信徒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也。」!

  在位於東街街口的《李裹兜》總店大堂牆上有一塊匾額,上書:「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八個大字。以此讓每位夥計都切記凡事以誠信為首要,不能因一筆不誠實或欺詐的生意敗壞李家的名聲。

  《李裹兜》總店開門之前,所有夥計、師傅都要集中到大堂里,在掌柜的帶領下背誦《朱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灑掃庭院,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宜未雨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留連。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三姑六婆、突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童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艷妝……。

  學智和淑昭從雙石鎮探望岳父母,回到榮州城《李家花園》後的第二天早上,吃完早餐,劉淑昭打開了陪嫁品中的絹、綾、絲線以及繡花工具箱,開始了她的刺繡工藝。做為進入李家的第一幅刺繡作品,淑昭準備製作一幅蜀繡《龍鳳呈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