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時期——中華第四帝國的復興與沒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元一統,明清繼之,民國亂之。

  這一時期,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由繁榮逐漸走向衰落,是中國歷史上最後的封建帝國時代。

  提起元朝,首先要提到的便是元朝的前身——橫掃亞歐大陸、雄居一世的龐大帝國——蒙古帝國。公元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國,尊汗號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以哲別、速不台為將,親自出征,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蒙古第一次西征,滅亡花剌子模國。成吉思汗死後,其第三子窩闊台繼位,隨後以朮赤次子拔都為主帥,發動第二次西征,橫掃東歐。窩闊台死後,拖雷長子蒙哥即位,以其弟旭烈兀為將,發動第三次西征,攻占巴格達,滅亡阿拉伯帝國。鐵木真、窩闊台、蒙哥在位期間,蒙古帝國先後攻滅西遼、西夏、金朝、大理等政權,招降吐蕃諸部,建立起世界歷史上空前龐大的帝國,領土超過3000萬平方千米。蒙古西征後,在被征服地區建立了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和伊利汗國。公元1259年蒙哥汗去世後,引發了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促使蒙古帝國逐漸分裂為元朝和四大汗國,但四大汗國名義上仍將元朝尊為宗主國。

  公元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府稱汗,建元「中統」,將上都作為新的都城。公元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公元1279年,元朝滅亡南宋流亡政權,結束了自唐末以來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元朝中期,皇位繼承紊亂、政變頻繁、漢化遲滯,發展不前。元朝後期,政治腐敗,權臣干政,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加劇,導致元末農民起義。公元1368年,明朝攻占大都和上都,元廷退守漠北,史稱「北元」,成為與明朝對峙的政權。北元一直持續到公元1635年,為後金所滅。

  元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疆域超越歷代。元朝疆域東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貝加爾湖,元史稱「東盡遼左西極流沙,北逾陰山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時不及也」。在行政制度方面,元朝保留中書省,與樞密院、御史台分掌政、軍、監察三權,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開中國行省制度之先河。元朝的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也較為繁榮,與各國外交往來頻繁。

  縱觀世界帝國史,元朝與其他興盛一時的軍事帝國不同。從古至今,龐大的軍事帝國,往往隨著軍事領袖的死而迅速分裂、滅亡,但自公元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至公元1368年元朝滅亡,蒙古帝國整整統治了一個半世紀之久。究其原因,蒙古帝國並非僅僅是一個強大的軍事帝國,同時也是一個空前龐大的商業帝國。蒙古帝國的崛起,讓東西方第一次享受到了真正的「一站式」購物,奠定了全球化商業霸權的開端。當時的世界格局僅限於歐亞非,但蒙古帝國卻可以讓整個歐亞大陸,甚至北非地區成為了一個經濟共同體,以如此雄厚的經濟力量做支撐,從而使這一龐大的帝國得以維持了較長時間的統治。

  元朝的統一,開闢了元、明、清三朝六百餘年的統一局面。但這一時期,是新舊世界更替、西方資本主義逐漸崛起的時代,相較唐宋而言,這一時期的中國,在總體趨勢上已經走向了衰落。

  元末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1364年稱吳王,史稱西吳。1368年初,朱元璋稱帝,國號大明,定都南京,朱元璋即明太祖。1421年,朱棣遷都至BJ,以南京為陪都。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1449年經土木堡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政治腐敗、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BJ,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清兵入關。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多個政權,史稱南明。清軍陸續擊敗弘光、隆武、紹武等政權。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覆滅。1683年,清軍攻占台灣,奉明正朔的明鄭覆滅。至此,明朝時代最終結束。

  明朝時期,君主專製得到空前加強,統一多民族國家也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明初廢丞相、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但同時也為明朝中後期宦官專權埋下了伏筆。明朝時期農民反封建鬥爭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明代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繁榮,大量商業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然而,明朝實行海禁政策,導致經濟發展與對外貿易受到了嚴重阻礙。

  這一時期,中國已逐步落後於世界的潮流,朝貢貿易體系無法適應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強化的中央集權則註定了帝國必將走向崩潰。這一時期雖然經歷了「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的復興時代,開創了「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中國的衰落,反而正是從「鄭和下西洋」這一壯舉中開始逐漸顯現了出來。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共計七次。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到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東非、紅海一帶。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領先西方「新航路開闢」半個世紀之久,無疑是一個壯舉。然而,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卻是宣揚大明國威、擴大朝貢貿易體系。明朝將大量財物贈予他國,不求回報,看似有大國雄風,卻因此大大消耗了國力,喪失了建立海上霸權的機會。反觀歐洲國家,開闢新航路、建立大量海外殖民地,進行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從而建立了之後數百年的世界霸權。中國自古以來作為「禮儀之邦」,講究「華夷之辨」,自恃「天朝上國」,然而在整個世界文明的交流與碰撞中,中國真的應當如此嗎?假如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並非宣揚國威,而是開闢殖民地、建立霸權,那麼世界歷史是否會因此改寫呢?事實證明,只有處理好「名」與「實」的關係,讓國家自身發展強大起來,讓百姓的生活富裕起來,讓廣大民眾幸福起來,才是一個國家發展取得成功的真諦。

  明朝滅亡後,中國迎來了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清朝。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國,建元天命,國號金,史稱後金。1636年,其子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多爾袞率領清兵入關。入關後20年的時間裡,清軍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康熙帝時期統一台灣,完成了全國的統一。康雍乾三朝時期,清朝迎來了鼎盛的局面。在此期間,中國的傳統社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土地增墾,物產盈豐,小農經濟的社會生活繁榮穩定,綜合國力強盛。然而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清朝多次遭到列強入侵,兩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政府皆以失敗告終,為此簽訂了大量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逐漸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此期間,有識之士先後進行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等近代化的探索和改革,然而無力挽救統治危機。1912年2月12日,溥儀退位,頒布了清帝退位詔書,清朝自此滅亡。自順治帝時清兵入關,到宣統帝退位,清朝歷國268年。

  清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清朝統治者統一蒙古諸部,將XJ和XZ納入版圖。乾隆年間,中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國的格局最終確定。極盛時期的清朝,西抵蔥嶺和巴爾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烏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亞,東到太平洋,南達南沙群島。包括50多個民族,國家空前統一。期間中國古代的專制主義也推向了最高峰。清朝前期農業和商業發達,江南出現密集的商業城市,並在全國出現大商幫。在此基礎上,人口突破四億大關,占世界總人口十億的近一半。

  清朝在對現代中國版圖的奠定上,無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同一時期的歐美國家,已經確立了發達的資本主義制度,相繼完成了工業革命,建立起了世界霸權。但清朝時期的中國仍然以小農經濟為基礎,君主專制中央集權不斷強化。封建制度下的中國,早已遠遠落後於時代的潮流。

  晚清時期政治腐敗、思想落後、經濟發展停滯、軍事力量衰弱,使中國處於內憂外患的局面。慈禧太后長達半個世紀的專權,更是使中國落後於世界數十年。但實際上,清朝的統治危機,早在「康乾盛世」時期已經凸顯,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被激化了。清朝以「天朝上國」自居,不思進取,閉關自守,殊不知世界早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漢唐自恃「天朝上國」,靠的是「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清朝自恃「天朝上國」,靠的卻是閉關鎖國、紙碎金迷;宋朝割地賠款以求和,換來的是經濟持續的發展,清朝割地賠款以求和,卻使中國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由此可見,時代是在不斷發展與變化的,正所謂「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清朝的歷史,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屈辱史,是一部中華封建帝國的衰落史,亦是一部中國人民的抗爭史。在救亡圖存的時代背景下,各階級人民紛紛掀起了挽救國家危亡的抗爭,「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雖然未能從根本上挽救中國,但為中國開闢了一條走向近代化的道路。

  清朝的興亡,對後世具有重要的警示意義。凡益之道,與時偕行。一個國家想要取得真正的發展,必須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而一個國家想要走向繁榮與強大,應當主動引領時代的潮流。中華民族惟有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才能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中,誕生了無數個強大的帝國。期間既有漢唐的盛世,又有明清的衰落。五千年的崢嶸歲月如今已成為歷史,但它無時無刻不指導著後人:政治清明、經濟發展、與時俱進、保障民生,是國家取得發展、走向繁榮的必要前提。以史為鑑,方能明得失,繼往開來,方能再創輝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