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兩宋——中華第三帝國的繁榮與開放
隋一統,唐宋繼之,遼夏金亂之。
這一時期,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空前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楊堅稱帝,建立隋朝,楊堅即為隋文帝。公元589年,楊堅發兵滅陳,統一全國。從此結束了魏晉南北朝以來長達近四個世紀之久的分裂局面,為後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隋文帝在位期間,創立科舉制,頒布《開皇律》,興建義倉,簡化地方官制。這一時期,國家繁榮強盛,政治清明,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大好局面,被後世稱為「開皇之治」。隋煬帝繼位後,狂征暴斂,大興土木,三征遼東,導致民不聊生,百姓大規模起義,戰亂四起,人口銳減。最終,隋煬帝南巡時,被叛軍縊弒於江都,僅存在了三十七年的隋朝至此宣告滅亡。
歷史的周期總是驚人地相似:同樣開闢了統一的局面,同樣是因暴政短命而亡,隋朝與秦朝是兩個曇花一現的王朝,但都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隋末天下群雄並起,唐國公李淵趁勢在晉陽起兵,於公元618年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唐太宗繼位後開創「貞觀之治」,為盛唐奠定基礎。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公元705年神龍革命後,恢復唐國號。唐玄宗時期出現「開元盛世」,唐朝國力至此達到全盛。天寶末年,全國人口達八千萬左右。安史之亂後接連出現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現象,國力漸衰。歷經唐憲宗元和中興、唐武宗會昌中興及唐宣宗大中之治,國勢復振。隨之而來的唐末農民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並使藩鎮勢力大增。皇帝成為軍閥爭奪的對象,唐朝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公元907年,藩鎮將領朱溫篡唐,唐朝滅亡。歷國289年。
唐朝時期是中國古代史上最為繁榮與強大的時代。唐太宗時,以李靖為將,先後攻滅東突厥、吐谷渾;唐高宗時,命大將蘇定方西滅西突厥、大將薛仁貴東滅高句麗,至此奠定了唐朝前期空前遼闊的版圖。
唐玄宗天寶年間爆發的怛羅斯之戰,安西大都護高仙芝率三萬唐軍鏖戰二十萬阿拉伯帝國聯軍。遠離國土作戰,又遭對方突然襲擊,兵力明顯處於劣勢,卻能殺敵數萬,堅守數日,只因自身內部出現叛變而被迫敗退,此戰可謂雖敗猶榮。阿拉伯帝國也由此戰意識到唐軍的強大,從此不敢東進。唐朝軍事力量的強大,是唐朝國力繁盛的重要體現。
唐朝疆域極盛時期,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鹹海、北逾貝加爾湖。唐朝對周邊民族採用羈縻政策,並通過冊封、和親等多種方式,與各族建立密切的政治、經濟上的聯繫。日本、南詔、新羅、渤海等國遣人學習唐朝制度、文化,邊疆、內地各民族呈現大交融局面。唐朝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聲譽遠播,與亞歐國家多有往來。因此,唐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
唐朝滅亡後,中國迎來了五代十國時期分裂割據、政權林立的時代,終於在宋朝再一次走向了統一。公元960年,後周禁軍將領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奪取帝位,定都開封府,建立宋朝。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的亂象,採取崇文抑武方針,加強中央集權,剝奪武將兵權,同時發起統一戰爭,使北宋逐漸統一中原與江南。宋太宗繼位後攻滅北漢,結束了分裂割據局面。公元1004年宋遼達成澶淵之盟,宋朝逐漸步入治世。宋仁宗以後,宋朝社會危機日益嚴重。宋神宗即位後,任用王安石等進行變法活動,取得一定成效,但使宋朝深陷新舊黨爭之中。公元1125年起,金軍大舉南侵,至公元1127年攻陷東京開封府,北宋滅亡。同年,康王趙構於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南宋。紹興和議簽訂後,南宋以秦嶺-淮河為界,得以偏安一隅。宋孝宗、寧宗時兩度北伐,均以失敗告終。公元1234年南宋聯蒙滅金,隨後宋元戰爭爆發。公元1276年元軍攻占臨安府。公元1279年崖山海戰後,南宋正式滅亡。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發達、文化教育繁榮的時代。這一時期,儒學復興,形成程朱理學,科技發展迅速,政治相對開明。有學者稱讚「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宋朝歷國三百餘年,最終的滅亡由多重因素所致,主要有:內部政治鬥爭、外族入侵、軍隊衰弱、缺乏外交手段、社會矛盾激化、政治體制疆化、中央集權過於集中。
宋朝時期,由於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導致軍隊戰鬥力衰弱,對外戰爭往往以失敗告終。公元1004年,遼軍大舉南下,宋朝軍民奮起反抗,終不敵遼軍,最終簽訂了「澶淵之盟」,北宋每年向遼國交納大筆財物,稱「歲幣」;宋仁宗年間,北宋的藩屬党項政權首領李元昊脫宋自立,建立西夏,與宋朝爆發戰爭,宋朝屢戰屢敗,後來西夏因國力消耗巨大,於是與北宋達成「慶曆和議」,西夏向宋稱臣,北宋每年向西夏交納大筆財物,稱「歲賜」。然而,以財物換取的和平並無法長久維持,公元1127年爆發「靖康之恥」,宋徽宗、宋欽宗被金國擄去,北宋滅亡。至於南宋退居江南,偏安一隅,更是成為了華夏之恥。儘管期間出現了岳飛抗金、文天祥抗元的壯舉,但朝廷軟弱無能、統治腐敗、重文輕武,對外割地賠款以求和平,最終反而加速了滅亡。正所謂「苟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宋朝的滅亡對後世具有重大的警示意義,一個國家想要長久發展,走向強大,應堅守領土、捍衛主權,對於外敵的入侵應全力抵抗,對於每一寸土地都不可輕易放棄,應做到「寸土不讓」。用財物換來的和平稱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和平,只有國家發展強大起來,才能迎來真正意義上的和平。然而,割地賠款的事例在後代反覆出現,宋朝覆亡的悲劇在後世反覆上演,正所謂「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宋朝時期,戰亂不斷,朝廷軟弱,對外割地賠款以求和。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朝代,經濟卻是全球第一,從人民的生活水平來看,更是無比祥和與幸福。百姓安居樂業,科技空前發展。宋朝時期,對外開放,海外貿易空前繁盛,經濟高速發展,這一時期出現了歷史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可見,宋朝的軟弱與經濟的發展形成鮮明對比,由此說明,經濟水平的高低與百姓的幸福指數,是評價一個國家是否繁榮的重要標準。
隋唐兩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繁盛的時代。這一歷史時期對後世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堅守領土、抵禦外敵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前提,對外開放、與時俱進是一個國家走向繁榮的根本,而使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則是一個國家得以長久發展的強大動力。
這一時期,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空前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楊堅稱帝,建立隋朝,楊堅即為隋文帝。公元589年,楊堅發兵滅陳,統一全國。從此結束了魏晉南北朝以來長達近四個世紀之久的分裂局面,為後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隋文帝在位期間,創立科舉制,頒布《開皇律》,興建義倉,簡化地方官制。這一時期,國家繁榮強盛,政治清明,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大好局面,被後世稱為「開皇之治」。隋煬帝繼位後,狂征暴斂,大興土木,三征遼東,導致民不聊生,百姓大規模起義,戰亂四起,人口銳減。最終,隋煬帝南巡時,被叛軍縊弒於江都,僅存在了三十七年的隋朝至此宣告滅亡。
歷史的周期總是驚人地相似:同樣開闢了統一的局面,同樣是因暴政短命而亡,隋朝與秦朝是兩個曇花一現的王朝,但都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隋末天下群雄並起,唐國公李淵趁勢在晉陽起兵,於公元618年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唐太宗繼位後開創「貞觀之治」,為盛唐奠定基礎。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公元705年神龍革命後,恢復唐國號。唐玄宗時期出現「開元盛世」,唐朝國力至此達到全盛。天寶末年,全國人口達八千萬左右。安史之亂後接連出現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現象,國力漸衰。歷經唐憲宗元和中興、唐武宗會昌中興及唐宣宗大中之治,國勢復振。隨之而來的唐末農民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並使藩鎮勢力大增。皇帝成為軍閥爭奪的對象,唐朝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公元907年,藩鎮將領朱溫篡唐,唐朝滅亡。歷國289年。
唐朝時期是中國古代史上最為繁榮與強大的時代。唐太宗時,以李靖為將,先後攻滅東突厥、吐谷渾;唐高宗時,命大將蘇定方西滅西突厥、大將薛仁貴東滅高句麗,至此奠定了唐朝前期空前遼闊的版圖。
唐玄宗天寶年間爆發的怛羅斯之戰,安西大都護高仙芝率三萬唐軍鏖戰二十萬阿拉伯帝國聯軍。遠離國土作戰,又遭對方突然襲擊,兵力明顯處於劣勢,卻能殺敵數萬,堅守數日,只因自身內部出現叛變而被迫敗退,此戰可謂雖敗猶榮。阿拉伯帝國也由此戰意識到唐軍的強大,從此不敢東進。唐朝軍事力量的強大,是唐朝國力繁盛的重要體現。
唐朝疆域極盛時期,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鹹海、北逾貝加爾湖。唐朝對周邊民族採用羈縻政策,並通過冊封、和親等多種方式,與各族建立密切的政治、經濟上的聯繫。日本、南詔、新羅、渤海等國遣人學習唐朝制度、文化,邊疆、內地各民族呈現大交融局面。唐朝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聲譽遠播,與亞歐國家多有往來。因此,唐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
唐朝滅亡後,中國迎來了五代十國時期分裂割據、政權林立的時代,終於在宋朝再一次走向了統一。公元960年,後周禁軍將領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奪取帝位,定都開封府,建立宋朝。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的亂象,採取崇文抑武方針,加強中央集權,剝奪武將兵權,同時發起統一戰爭,使北宋逐漸統一中原與江南。宋太宗繼位後攻滅北漢,結束了分裂割據局面。公元1004年宋遼達成澶淵之盟,宋朝逐漸步入治世。宋仁宗以後,宋朝社會危機日益嚴重。宋神宗即位後,任用王安石等進行變法活動,取得一定成效,但使宋朝深陷新舊黨爭之中。公元1125年起,金軍大舉南侵,至公元1127年攻陷東京開封府,北宋滅亡。同年,康王趙構於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南宋。紹興和議簽訂後,南宋以秦嶺-淮河為界,得以偏安一隅。宋孝宗、寧宗時兩度北伐,均以失敗告終。公元1234年南宋聯蒙滅金,隨後宋元戰爭爆發。公元1276年元軍攻占臨安府。公元1279年崖山海戰後,南宋正式滅亡。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發達、文化教育繁榮的時代。這一時期,儒學復興,形成程朱理學,科技發展迅速,政治相對開明。有學者稱讚「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宋朝歷國三百餘年,最終的滅亡由多重因素所致,主要有:內部政治鬥爭、外族入侵、軍隊衰弱、缺乏外交手段、社會矛盾激化、政治體制疆化、中央集權過於集中。
宋朝時期,由於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導致軍隊戰鬥力衰弱,對外戰爭往往以失敗告終。公元1004年,遼軍大舉南下,宋朝軍民奮起反抗,終不敵遼軍,最終簽訂了「澶淵之盟」,北宋每年向遼國交納大筆財物,稱「歲幣」;宋仁宗年間,北宋的藩屬党項政權首領李元昊脫宋自立,建立西夏,與宋朝爆發戰爭,宋朝屢戰屢敗,後來西夏因國力消耗巨大,於是與北宋達成「慶曆和議」,西夏向宋稱臣,北宋每年向西夏交納大筆財物,稱「歲賜」。然而,以財物換取的和平並無法長久維持,公元1127年爆發「靖康之恥」,宋徽宗、宋欽宗被金國擄去,北宋滅亡。至於南宋退居江南,偏安一隅,更是成為了華夏之恥。儘管期間出現了岳飛抗金、文天祥抗元的壯舉,但朝廷軟弱無能、統治腐敗、重文輕武,對外割地賠款以求和平,最終反而加速了滅亡。正所謂「苟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宋朝的滅亡對後世具有重大的警示意義,一個國家想要長久發展,走向強大,應堅守領土、捍衛主權,對於外敵的入侵應全力抵抗,對於每一寸土地都不可輕易放棄,應做到「寸土不讓」。用財物換來的和平稱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和平,只有國家發展強大起來,才能迎來真正意義上的和平。然而,割地賠款的事例在後代反覆出現,宋朝覆亡的悲劇在後世反覆上演,正所謂「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宋朝時期,戰亂不斷,朝廷軟弱,對外割地賠款以求和。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朝代,經濟卻是全球第一,從人民的生活水平來看,更是無比祥和與幸福。百姓安居樂業,科技空前發展。宋朝時期,對外開放,海外貿易空前繁盛,經濟高速發展,這一時期出現了歷史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可見,宋朝的軟弱與經濟的發展形成鮮明對比,由此說明,經濟水平的高低與百姓的幸福指數,是評價一個國家是否繁榮的重要標準。
隋唐兩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繁盛的時代。這一歷史時期對後世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堅守領土、抵禦外敵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前提,對外開放、與時俱進是一個國家走向繁榮的根本,而使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則是一個國家得以長久發展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