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中華第二帝國的建立與鞏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秦一統,兩漢繼之,三國兩晉南北朝亂之。

  這一時期,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鞏固和發展的時代。

  秦朝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而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費是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舜賜其嬴姓。西周時期,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封為附庸國,治都於秦邑,號日「秦嬴」。秦國最初只是一個邊陲小國。秦穆公時,任賢使能,虛心納諫,滅國二十,開地千里,國力日盛。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繼位,重用商鞅實行變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增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公元前247年,嬴政繼位。他先後攻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統一大業。公元前221年,嬴政稱帝,史稱「秦始皇」。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統一中國,建立秦朝,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五個半世紀之久的分裂局面,開啟了中國歷史上長達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國時代。

  秦朝在中央設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築長城以拒外敵,鑿靈渠以通水系。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了中國2000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了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對中國後世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遊途中病死於沙丘。其子胡亥即位,為秦二世。秦王朝雖在歷史上擁有巨大影響,但濫用民力,實行嚴刑峻法,逐漸激起了人們的反抗。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而起,天下響應,劉邦、項羽起兵江淮共抗秦。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

  縱橫於世的秦朝僅統治了十五年便走向了滅亡,究其原因,主要歸結為以下幾點:政治隱患、皇帝昏庸、奸臣亂政、痛失民心。

  秦末天下大亂,劉邦在推翻秦朝後被封為漢王。公元前202年,劉邦在楚漢之爭中取得勝利後稱帝,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漢朝是繼秦朝之後的第二個大一統王朝,主要分為西漢、東漢時期,共24帝,享國四百零七年。漢初吸取前代教訓,實行郡國並行制;漢文帝、漢景帝推行休養生息政策,開創了「文景之治」;漢武帝繼位後頒布「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儒學統治地位,隨後開闢絲路、攘夷拓土成就「漢武盛世」;至漢宣帝時期國力達到極盛,設立「西域都護府」,史稱「昭宣中興」。公元8年,王莽篡漢稱帝,定都長安,史稱新朝,西漢滅亡。綠林軍於地皇四年二月即公元23年擁立漢宗室劉玄為帝,恢復漢朝國號,定都南陽,史稱玄漢。

  公元25年,劉秀統一全國,仍沿用漢作為國號,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統一天下後息兵養民,國力得以恢復和發展,史稱「光武中興」;漢明帝、漢章帝沿襲輕徭薄賦,開創「明章之治」;漢和帝繼位後大破北匈奴、收復西域,開創「永元之隆」,東漢國力達到極盛。公元184年爆發黃巾起義,雖剿滅民亂卻導致地方擁兵自重,公元191年董卓遷都長安後東漢名存實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至此,秦漢統一時代結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開始,中國歷史迎來了近四個世紀之久的分裂與對峙的局面。

  秦漢時期的中國,在當時的世界上具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漢朝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最強大的帝國。兩漢極盛時東並朝鮮、南包越南、西逾蔥嶺、北達漠北,國土面積約609萬平方公里。華夏族自漢朝以後逐漸被稱為漢族,初步奠定了後世的民族格局。

  秦漢時期,國家統一、國力強盛的一個重要表現,便是為抵禦蠻夷、開疆拓土而進行的一系列戰爭。秦始皇北築長城以守藩籬,派蒙恬北擊匈奴七百餘里,使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漢匈百年戰爭時期,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奪取河套,設河西四郡;霍去病出兵漠北,封狼居胥,登臨瀚海,大勝而歸;漢元帝時期,將領陳湯斬殺北匈奴單于,發出「敢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時代強音;東漢時期,大將軍竇憲北擊匈奴,大破匈奴於稽落山,隨後在燕然山刻石勒功,紀漢威德而還。漢匈百年戰爭迫使北匈奴向西遷徙,從而改變了歐洲歷史格局:北匈奴遷至歐洲,原歐洲的日耳曼人無力抵抗,於是南下進占羅馬帝國的土地,從而加速了羅馬帝國的分裂與滅亡。由此可見,漢匈戰爭對當時乃至後世的世界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軍事力量的強大,無疑是一個國家總體實力強盛的重要表現之一。

  秦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輝煌時期,這一時期國家統一、疆域遼闊、對外交往密切,漢朝開闢絲綢之路,中華文化從此走向世界。秦漢時期對領土的堅守、對外敵的抵禦造就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對後世而言,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和文化交流是一個國家得以強大的基礎,而令人民生活安定,從而造就一個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則是一個國家得以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