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社會構想與未來發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古今中外的歷史上,誕生了無數個盛極一時的強大帝國,留下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印記。然而,它們在經歷了短暫的繁榮後,無一走向了滅亡。究竟什麼樣的國家,才能實現長久而穩定的發展?

  自古以來,人們不乏產生許多對理想社會的構想,中國早在春秋時代,孔子在《禮記·禮運》中,便提出了對「大同社會」的構想;東晉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構想出一個與世隔絕、人民安居樂業的「世外桃源」。空想社會主義的創始人托馬斯·莫爾對「烏托邦」的構想,使「理想社會」這一概念更加深入人心。在那裡,財產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實行著按需分配的原則,大家穿統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廳就餐,官吏由民眾選舉產生。它認為,私有制是萬惡之源,必須消滅它。烏托邦的構想反映了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人們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它鼓勵人們追求理想和完美,激發人們的創造力和進取心,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方向和目標,同時反映了社會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為社會改革提供了思路和借鑑。但「烏托邦」這一構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缺乏實踐基礎,忽略了人性的本質,同時與落後的生產力不相適應,從而使這一美好的構想成為了空想。

  近代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人們對現實社會的反思,從而促使了「理想社會」由空想轉為了實踐。英國著名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建立的「新和諧公社」,便實現了這一點。1824年,歐文變賣了自己的財產,帶著家人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友人來到美國,買下了印第安納州1214公頃的土地,這裡美麗安寧,歐文帶領大家一起勞動,工廠、道路、學校、醫院、村落等陸續建立起來。新和諧公社像一個世外桃源,吸引了許多人前去參觀,其中很多人加入公社成為新的成員。然而,其中混雜了很多投機者甚至無賴之徒,也帶進來各種各樣的思想,普通勞動者和社會上層之間產生了矛盾。同時,公社只要求成員生產滿足成員基本生活需求的產品,缺乏個人權利和個人財產,導致越來越多的人逃避勞動,物資滿足不了成員的日常所需。最終,「新和諧公社」僅僅存在了四年的時間便宣告破產。「新和諧公社」雖然失敗了,但以歐文為代表的空想思想家們,在資本主義統治下對人人平等的理想社會進行了一次有意義的嘗試。這種嘗試及其思想,為後來馬克思主義的產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曾在小說中,構想出了一個仿若世外桃源般的「聖城」——天啟之境。那裡風景優美、資源充足、物產豐厚。天啟之境的人們一心學習,衣食住行均由機器人負責,學習便是他們終身的追求。這一理想社會,是存在於按需分配、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前提之下的。在小說中,人們憑藉著「虛空」的力量,為天啟之境提供了無盡的能源與需求,但在現實世界中,並不存在「虛空」這一概念。能夠取而代之的,唯有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因此,生產力的發展對社會的進步起著決定性作用,只有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高度,理想社會才可能變為現實。

  理想社會雖好,但唯有我們一代又一代接力的奮鬥,才能真正將理想變為現實。否則,一切皆為空談。一個國家唯有做到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百姓幸福,才能實現長久而穩定的發展,迎來真正的繁榮與昌盛,實現「天下大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