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小說故事的精彩元素(3)—人物面目與個性的大逆轉
我們看到,在人物關係狀態模式的反轉或者變化中,其雙方人物在整個小說故事中,他們各自的人設並沒有明顯的變化,而只是因為環境變化,以及內在或者外在的條件變化之後,雙方的關係狀態模式才開始發生了反轉。比如韋小寶與康熙皇帝,因為韋小寶為他立下了許多功勞,因而他把韋小寶當成了自己最親近的人,但是當韋小寶天地會青木堂香主的身份被揭穿之後,康熙皇帝對他立即反目,在這個過程之中康熙與韋小寶無論在人設、個性、價值觀上面都沒有什麼明顯的改變,但是由於外在環境條件的改變,他們之間的關係狀態模式也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韋小寶與天地會也是一樣的情況,對於天地會來說,誰能帶領他們反清復明,誰就是好朋友,好領導;誰不願意以滿清皇帝為敵,誰就是他們的敵人。他們的價值觀與目標一直都沒有改變,而他們之間的關係狀態模式反轉僅僅是因為外在的環境條件改變而已。但是下面我們所要提到的這種人物面目身份與個性的逆轉,對於讀者與觀眾的感官來說,其身份也好、善惡價值觀也好,都有了完全相反的重大改變。
我們首先要說的是人物善惡價值觀反轉的例子,他們是鄭克爽、劉一舟和風際中,他們的共同特點,在剛出場之後給人的印象是正人君子,俠義之士,但是結尾卻成了只是為了自身利益而不擇手段的艱險小人。我們先來看看鄭克爽,鄭克爽最初是以阿珂戰隊成員的身份出現,應該說鄭克爽剛剛開始出現時,他的人設形象非常光輝。在小說故事的主要矛盾一章中,我們提到過鄭克爽擁有的四大法寶—為人帥氣、風流倜儻;細心體貼、思慮周全;王公貴族、武林名門;見義勇為、護花使者。他是阿珂最強大的戰隊成員,是阿珂仰慕的對象和絕對的男神。我們看看《鹿鼎記》後期鄭克爽發生了哪些變化。首先是他和馮錫范在柴房中暗算陳近南,雖然事出有因,為的是爭奪世子之位,但是背後暗算出手始終非君子所為;在通吃島,陳近南勸降施琅,而卻在背後再次受到鄭克爽和馮錫范的暗殺而身亡;在台灣,鄭克爽知道阿珂懷了韋小寶的孩子之後,便立即與阿珂反目,甚至還要求阿珂生下孩子作為自己爭奪世子的砝碼。當台灣被康熙攻陷之後,鄭克爽頭髮發白,一臉憔悴,被韋小寶追債之時更是縮頭縮尾,失魂落魄,如喪家之犬,沒有一點台灣公子的風度。可以說《鹿鼎記》後期的鄭克爽完全失去了他該有的四大法寶,前後反差巨大。有的讀者可能會問道,鄭克爽前後這樣大的反差是否有些違背常理,還是金庸先生塑造人物形象時刻意而為之?筆者只能說,這樣的設置其實仍然有其相當的合理性,而究其本質原因,是因為鄭克爽本身就是一個內心矛盾,具有強烈的人物兩面性—正面性和反面特徵,只是在不同的外部環境下,他不同的一面占有主導的地位,從而會向讀者展示不同的人物人設形象。
鄭克爽的正面性就是他本人向外所展示的四大法寶,而追究其背後的原因,是來自於他本人的原生家庭。他本人出生於王公貴族,從小接受了非常良好的儒家思想的優秀中國傳統文化,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因此自然表現得溫文爾雅、紳士風度、學富五車、文治武功。而他的另外一面,也就是他的反面卻是極端自私、勢力小人,為了爭奪世子之位,不惜殺害名滿天下的明末棟樑,在滿清勢力範圍內進行反清活動的最大組織天地會的總舵主陳近南,而這個反面性格仍然來自於他的原生家庭,即所謂「不幸生在帝王家」。生在帝王之家(鄭氏家族在台灣就是土皇帝,而且從鄭克爽後來的言語中可知,鄭氏反清,但是卻並不復明),有幸福之處,也有悲哀之處。幸福之處在於從小可以錦衣玉食,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不幸在於天生就被捲入殘酷的政治鬥爭之中。對外來說,一旦反清不成,清朝收復台灣之後,鄭氏家族輕則成為傀儡,中則成為階下之囚,重則將會被滿門抄斬,屠戮殆盡。而對內,世子之位充滿誘惑,不僅各位公子之間會出現你爭我奪(參考袁紹的三個兒子袁譚、袁熙、袁尚),即使想要遠離爭鬥、隔岸觀火,也無法擺脫成為其他公子的眼中之釘、肉中之刺。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鄭克爽必將小心翼翼,步步為營,一旦威脅出現將會如臨大敵,堅決反擊。這在他與陳近南的關係中顯露無疑,畢竟陳近南與他的大哥鄭克臧走的更近。而且陳近南本為漢族人,從小接受儒家思想,是擁護立長不立幼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他個性之中的兩面性在他一個人的內心中既對立又統一,在沒有權力鬥爭的威脅時,他會展現良好家庭教育背景下的仁者風範,而一旦他受到權力威脅時,他會展現心狠手辣的一面。
我們再來說說劉一舟,他原本是沐王府的一個成員,以殺掉吳三桂報國讎家恨為人生目標。但是當他的心上人方怡被韋小寶搶走之後,他便開始怒火中燒,怒不可遏,即使韋小寶對他曾經有過救命之恩,他仍然與韋小寶勢不兩立,不共戴天,甚至最後不惜作為叛徒向吳三桂告密,揭發韋小寶天地會的真實身份。從反清義士到告密叛徒,劉一舟實現了個人身份的重大逆轉,但是他和鄭克爽還不完全一樣,他本人並沒有什麼兩面性,而是他本人內心根本沒有什麼信念、信仰或穩定的價值觀(應該說,方怡是他心中唯一信仰,幹掉韋小寶是他內心唯一的信念),因此隨著外部環境的改變,他的行為也會發生改變,甚至是重大的逆轉。
我們再來看看風際中,他本來是天地會的反清義士,但是最後卻成為叛徒,在《鹿鼎記》之中,風際中的出場次數並不算多,他的人物身份的轉變純屬是《鹿鼎記》故事情節發展的需要,在整部《鹿鼎記》中,他並沒有展現出什麼鮮明的個性與特徵。
在《鹿鼎記》之外,還有一個金庸筆下的人物具有這樣鮮明的個性身份大逆轉的特徵,這個人就是《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岳不群的偽君子形象應該說是在金庸迷眼中根深蒂固。他最初的人設是一個謙虛文雅、正氣凜然的君子形象,江湖上被稱為「君子劍」,但是隨著劇情的不斷發展,他的道貌岸然、陰險狡詐的人物形象逐漸暴露出來,成為一名十足的偽君子,甚至不惜為得到僻邪劍譜而去殺害自己的徒弟和女婿,這樣的人物面目的大逆轉也可算是驚心動魄,令人乍舌的轉變,同時也充分表現了金庸先生刻畫人物形象的高超技巧。
以上幾個人物是人物面目身份與個性逆轉中善惡反轉的典型例子,下面我們要說說人物身份反轉的例子,他們是阿珂,太后和建寧公主。在阿珂初始的人設身份中,她是一個無父無母,由師傅撫養長大的女孩,而且她的師傅對她的管教非常嚴厲,同時也沒有給過她足夠的關懷與呵護,孤苦伶仃,非常可憐。而在《鹿鼎記》結尾之時,阿珂本人的真實身份才被暴露,她本為吳三桂和陳圓圓的女兒。從孤苦伶仃的農家女子,到備受爭議的天下一大美人陳圓圓和千夫所指的天下第一大反賊李自成的女兒,完成了自己身份的重大改變。而假太后和建寧公主的身份轉變筆者不再贅述,請讀者自行理解和體會。
至此,人物面目身份與個性大逆轉我們就講完了,各位讀者,你如何來設置你的小說故事人物的逆轉模式呢?下面我們要講的是小說故事中的精彩元素—生死際遇、對立衝突與巧妙化解
我們首先要說的是人物善惡價值觀反轉的例子,他們是鄭克爽、劉一舟和風際中,他們的共同特點,在剛出場之後給人的印象是正人君子,俠義之士,但是結尾卻成了只是為了自身利益而不擇手段的艱險小人。我們先來看看鄭克爽,鄭克爽最初是以阿珂戰隊成員的身份出現,應該說鄭克爽剛剛開始出現時,他的人設形象非常光輝。在小說故事的主要矛盾一章中,我們提到過鄭克爽擁有的四大法寶—為人帥氣、風流倜儻;細心體貼、思慮周全;王公貴族、武林名門;見義勇為、護花使者。他是阿珂最強大的戰隊成員,是阿珂仰慕的對象和絕對的男神。我們看看《鹿鼎記》後期鄭克爽發生了哪些變化。首先是他和馮錫范在柴房中暗算陳近南,雖然事出有因,為的是爭奪世子之位,但是背後暗算出手始終非君子所為;在通吃島,陳近南勸降施琅,而卻在背後再次受到鄭克爽和馮錫范的暗殺而身亡;在台灣,鄭克爽知道阿珂懷了韋小寶的孩子之後,便立即與阿珂反目,甚至還要求阿珂生下孩子作為自己爭奪世子的砝碼。當台灣被康熙攻陷之後,鄭克爽頭髮發白,一臉憔悴,被韋小寶追債之時更是縮頭縮尾,失魂落魄,如喪家之犬,沒有一點台灣公子的風度。可以說《鹿鼎記》後期的鄭克爽完全失去了他該有的四大法寶,前後反差巨大。有的讀者可能會問道,鄭克爽前後這樣大的反差是否有些違背常理,還是金庸先生塑造人物形象時刻意而為之?筆者只能說,這樣的設置其實仍然有其相當的合理性,而究其本質原因,是因為鄭克爽本身就是一個內心矛盾,具有強烈的人物兩面性—正面性和反面特徵,只是在不同的外部環境下,他不同的一面占有主導的地位,從而會向讀者展示不同的人物人設形象。
鄭克爽的正面性就是他本人向外所展示的四大法寶,而追究其背後的原因,是來自於他本人的原生家庭。他本人出生於王公貴族,從小接受了非常良好的儒家思想的優秀中國傳統文化,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因此自然表現得溫文爾雅、紳士風度、學富五車、文治武功。而他的另外一面,也就是他的反面卻是極端自私、勢力小人,為了爭奪世子之位,不惜殺害名滿天下的明末棟樑,在滿清勢力範圍內進行反清活動的最大組織天地會的總舵主陳近南,而這個反面性格仍然來自於他的原生家庭,即所謂「不幸生在帝王家」。生在帝王之家(鄭氏家族在台灣就是土皇帝,而且從鄭克爽後來的言語中可知,鄭氏反清,但是卻並不復明),有幸福之處,也有悲哀之處。幸福之處在於從小可以錦衣玉食,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不幸在於天生就被捲入殘酷的政治鬥爭之中。對外來說,一旦反清不成,清朝收復台灣之後,鄭氏家族輕則成為傀儡,中則成為階下之囚,重則將會被滿門抄斬,屠戮殆盡。而對內,世子之位充滿誘惑,不僅各位公子之間會出現你爭我奪(參考袁紹的三個兒子袁譚、袁熙、袁尚),即使想要遠離爭鬥、隔岸觀火,也無法擺脫成為其他公子的眼中之釘、肉中之刺。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鄭克爽必將小心翼翼,步步為營,一旦威脅出現將會如臨大敵,堅決反擊。這在他與陳近南的關係中顯露無疑,畢竟陳近南與他的大哥鄭克臧走的更近。而且陳近南本為漢族人,從小接受儒家思想,是擁護立長不立幼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他個性之中的兩面性在他一個人的內心中既對立又統一,在沒有權力鬥爭的威脅時,他會展現良好家庭教育背景下的仁者風範,而一旦他受到權力威脅時,他會展現心狠手辣的一面。
我們再來說說劉一舟,他原本是沐王府的一個成員,以殺掉吳三桂報國讎家恨為人生目標。但是當他的心上人方怡被韋小寶搶走之後,他便開始怒火中燒,怒不可遏,即使韋小寶對他曾經有過救命之恩,他仍然與韋小寶勢不兩立,不共戴天,甚至最後不惜作為叛徒向吳三桂告密,揭發韋小寶天地會的真實身份。從反清義士到告密叛徒,劉一舟實現了個人身份的重大逆轉,但是他和鄭克爽還不完全一樣,他本人並沒有什麼兩面性,而是他本人內心根本沒有什麼信念、信仰或穩定的價值觀(應該說,方怡是他心中唯一信仰,幹掉韋小寶是他內心唯一的信念),因此隨著外部環境的改變,他的行為也會發生改變,甚至是重大的逆轉。
我們再來看看風際中,他本來是天地會的反清義士,但是最後卻成為叛徒,在《鹿鼎記》之中,風際中的出場次數並不算多,他的人物身份的轉變純屬是《鹿鼎記》故事情節發展的需要,在整部《鹿鼎記》中,他並沒有展現出什麼鮮明的個性與特徵。
在《鹿鼎記》之外,還有一個金庸筆下的人物具有這樣鮮明的個性身份大逆轉的特徵,這個人就是《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岳不群的偽君子形象應該說是在金庸迷眼中根深蒂固。他最初的人設是一個謙虛文雅、正氣凜然的君子形象,江湖上被稱為「君子劍」,但是隨著劇情的不斷發展,他的道貌岸然、陰險狡詐的人物形象逐漸暴露出來,成為一名十足的偽君子,甚至不惜為得到僻邪劍譜而去殺害自己的徒弟和女婿,這樣的人物面目的大逆轉也可算是驚心動魄,令人乍舌的轉變,同時也充分表現了金庸先生刻畫人物形象的高超技巧。
以上幾個人物是人物面目身份與個性逆轉中善惡反轉的典型例子,下面我們要說說人物身份反轉的例子,他們是阿珂,太后和建寧公主。在阿珂初始的人設身份中,她是一個無父無母,由師傅撫養長大的女孩,而且她的師傅對她的管教非常嚴厲,同時也沒有給過她足夠的關懷與呵護,孤苦伶仃,非常可憐。而在《鹿鼎記》結尾之時,阿珂本人的真實身份才被暴露,她本為吳三桂和陳圓圓的女兒。從孤苦伶仃的農家女子,到備受爭議的天下一大美人陳圓圓和千夫所指的天下第一大反賊李自成的女兒,完成了自己身份的重大改變。而假太后和建寧公主的身份轉變筆者不再贅述,請讀者自行理解和體會。
至此,人物面目身份與個性大逆轉我們就講完了,各位讀者,你如何來設置你的小說故事人物的逆轉模式呢?下面我們要講的是小說故事中的精彩元素—生死際遇、對立衝突與巧妙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