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令人窒息的三明治式矛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下面我們來補充介紹下一個類型的矛盾—三明治式的矛盾。顧名思義,所謂三明治式的矛盾其實就是主人公或當事人被兩種勢力或兩種人包夾在中間,無法解脫,無法掙脫束縛的現實狀態,而這種現實狀態包括情感,包括民族大義,包括朋友江湖義氣,也包括自身根深蒂固的認知於現實之間的矛盾。而在這種狀態之下,主人公或當事人或堅定選擇一方,或步步墮入深淵,或最終擺脫束縛機智逃脫。可以說主人公或當事人被捲入矛盾漩渦之中,不斷的猶豫,不斷的掙扎,無法自拔的狀態將會為小說故事增添許多精彩的元素,而這種三明治式的矛盾狀態也會凸顯主人公或當事人矛盾複雜的心理活動。下面,我們來舉幾個例子。首先是《射鵰英雄傳》中,在郭靖大俠的感情世界裡,黃蓉與華箏都用濃厚的感情將郭靖重重包裹,華箏與郭靖一起長大,生性可愛善良,對郭靖情深意濃,同時又深受郭母喜愛;而黃蓉機智聰明,靈活變通,與郭靖一同闖蕩江湖,甚至有生死患難之情,對郭靖也是感情深厚。應該說,郭靖在很長一段時間處於情感選擇的兩難狀態,而以郭靖的性格和愚笨的頭腦,選擇華箏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是郭靖這樣一個老實本分、呆頭呆腦的男人最終選擇了精靈古怪的黃蓉,從這個角度來說,筆者也是難以理解的,沒有辦法,這是劇情的需要。但是郭靖畢竟選擇了堅定的站在黃蓉一方,成功逃出了三明治式的矛盾加鎖。然而還有終其一生都沒有逃出這樣的加鎖,最後只能墜入深淵的例子,這就是《天龍八部》中的蕭峰。我們知道,天龍八部中的蕭峰本人為契丹人,是被宋朝的中原武林害得家破人亡,但是卻不知自己身世真相,自幼從南朝長大,受漢族宋人的養育之恩和教導之恩(被傳授武功),由於天資聰明(可能遺傳於蕭遠山)和勤學苦練,最後竟然成為中原武林第一大幫丐幫的幫助,同時幫助大宋對抗遼國契丹,由於真相被揭發後遭到親人(父蕭遠山)和姦人(康敏、全冠清)的迫害而步步遭到宋人唾棄。而與耶律洪基結拜兄弟之後,被耶律洪基封為平南大王並被命令南下攻宋,而蕭峰念及故土之情同時又想避免兩國紛爭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遂言辭拒絕,而身為長兄的耶律洪積立刻反目,對蕭峰步步緊逼。此時的蕭峰縱使有著武林最上層的武功,也無法擺脫這種兩方勢力所給與的桎梏。最後耶律洪基被蕭峰所擒,逼耶律洪基立誓不再有生之年侵犯大宋,而耶律洪積嘲諷蕭峰不仁不義、不忠不孝,被包夾在民族大義之間的蕭峰只能選擇以死解脫這種束縛。可以說這種結局不但有外部環境的原因,也有自身人設的原因,蕭峰為國外民,以民族大義可犧牲自己,而同樣是在兩個民族夾縫之間無法選擇的韋小寶卻成功擺脫束縛,恢復自由。

  在韋小寶天地會青木堂香主的身份被康熙皇帝識破以後,康熙下詔書將殺死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和風際中的行為推給了韋小寶,當天地會青木堂的兄弟抓住韋小寶並脅迫韋小寶刺殺康熙皇帝,並要求引導他們找到大清寶藏和龍脈時,此時此刻的韋小寶完全陷於兩難的境地。對於韋小寶來說,天地會是兄弟,而康熙皇帝也是兄弟,而作為韋小寶夾心層的兩方卻勢不兩立,有兄弟義氣的韋小寶不肯聽命於康熙皇帝而剷除天地會,同樣韋小寶也不會聽命於天地會來殺害康熙皇帝,最終只有通過自己的細緻謀劃徹底擺脫了雙方的糾纏。說到這裡,有的讀者可能會問道,蕭峰和韋小寶心中同樣有義氣,為何蕭峰最終選擇自殺,最終選擇殺身成仁、捨生取義;而韋小寶卻能夠自我解脫呢?我們只能說,這就是金庸先生塑造人物的高明之處。二者心中雖然都有兄弟義氣,但是義氣的種類和程度卻有很大的不同。蕭峰有國家民族大義,而韋小寶沒有;即使在兄弟義氣中,韋小寶自身的特點是傷害兄弟的事情我不能做,但是朋友因為我不為其辦事而指責我缺乏兄弟義氣時,這個對於我來說其實是無所謂的。但是對於蕭峰來說,兄弟和朋友的指責對於他本人來說成為了很大的道義責任,蕭峰的義氣有很強烈的執著性和頑固性。他本人最後的悲慘結局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他本人的認知和性格特徵。

  還有一種三明治式的矛盾就是自我頑固的觀念與殘酷現實之間的矛盾。這種模式的矛盾體現最具有標誌性的就是《天龍八部》中的慕容復。慕容氏一族是鮮卑人士,五胡亂華期間曾經入主中原,可是雄霸天下這個夢幻泡影仍然促使著慕容氏的後代繼續做著皇帝大夢。慕容復就是在這樣一個嚴酷的原生家庭中長大,慕容復的原生家庭的教育有多個,在慕容復少年時期僅僅因為一次跑出去玩耍,就被母親跪地反省,而且還要加以體罰,並規定慕容復從今以後恪守生活規律—四個時辰讀書寫字(一個時辰等於兩個小時),兩個時辰健身練功,兩個時辰吃飯睡覺。長大後的慕容復已經被這種光復慕容氏帝王榮光的思想形成強烈的精神控制而無法自拔。可是慕容復實在沒有劉備的好運氣,劉備起兵之初就有關羽和張飛的鼎力輔佐,而慕容復身邊的家奴包不同與風波惡,一個愛耍嘴皮子,一個魯莽衝撞,平時端茶倒水倒還湊合,做個保鏢可能還會惹是生非,要是讓他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征戰四方,這個能力是斷斷沒有的。其實說白了,劉備以仁義立身,以光復大漢為己任,這種為國為民的胸懷自然能夠得到英雄豪傑的鼎力相助;而慕容復只是為了光宗耀祖,為了一己私利的皇權夢想而不惜挑起事端大動干戈,到最後只能人設全面崩塌,連身邊最近的人王語嫣、包不同、風波惡都看不下去,一個離開慕容復、一個被慕容復所殺,最後一個君子斷交不出惡言,離開慕容復闖蕩江湖。最後的慕容復只能落得一個眾叛親離和孤家寡人。

  而對於慕容復來說,更加要命的是自身的能力與自身的理想實在並不匹配,尤其是他的武功,雖被江湖賜予「北喬峰、南慕容」的美譽,但是其戰力表現有點讓人大跌眼鏡。現實被鳩摩智多次用武力羞辱,再是被段譽的六脈神劍打得丟盔卸甲,被逼得羞辱含憤差點自盡。而就在這種人生理想和殘酷現實的逼迫之下,慕容復失去正常的人格品質,為了能夠當上段延慶的義子,將來繼承王位,借用大理的兵力攻擊大宋最後實現統一中原的夢想,慕容復不惜用卑鄙手段殘殺段正純的各位婚前好友,就連自己的姑母,深愛自己多年王語嫣的母親李青羅都不放過。在這兩種矛盾的不斷殘酷擠壓之下,最終的慕容復只能落得一個精神分裂,拋開現實社會,永遠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之中,而對於慕容復來說,這何嘗不是從這兩種矛盾中解脫的唯一辦法呢。

  有的讀者可能會對《天龍八部》中有一項橋段十分不解,就是為什麼被稱為「北喬峰、南慕容」的江湖武林界的泰山北斗慕容復剛開始的武功卓越超群,而後來的武功卻任人宰割呢?其實這就是金庸先生設置慕容復這個人物的人設所要求的基本理念和初衷。金庸先生就是要讓慕容復和喬峰有著同樣的命運軌跡,從人生的最頂峰逐步摔落無底的深淵,金庸先生就是要讓慕容復在崇高精神幻想和殘酷現實之間(武功無法提升到頂尖水平)不斷受到打壓,不斷掙扎,不斷被折磨,直至將慕容復這個當年武功超群卓越,風流倜儻,人見人愛的男神公子的精神世界和人物人設完全擊垮,以致達到塑造人物鮮明個性和命運曲折的目標,讓人們重新去思考個人理想、現實社會與人物命運之間的關係。

  我們再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鄉村愛情第一部中,謝永強與王小蒙之間的愛情故事。謝永強是一名出身農村的大學生,算是雞窩裡面飛出的金鳳凰,前途是一片的大好。其父謝廣坤也對這個兒子抱有很大的期望,而謝永強卻偏偏與村里賣豆腐的姑娘王小蒙相戀,這個行為遭到了謝廣坤的強烈反對,原因是二者的身份差距過大。在王小蒙受到百般挑釁與羞辱之後,自願退出與謝永強的愛情泥潭,但是謝永強卻愛王小蒙愛得無法自拔。可以說,此時的謝永強所處的三明治式矛盾是他本人夾在了他對王小蒙深厚甚至頑固的感情與現實中其父謝廣坤的強烈反對之中(謝永強並不是夾在王小蒙和謝廣坤中而無法自拔,因為王小蒙並沒有給謝永強施加任何的壓力)。可以說,鄉村愛情的第一部就是在這樣一個三明治式矛盾中不斷展開和推進的。

  至此,所謂三明治式的矛盾就分析和拆解完畢了。有志於成為小說作家的讀者們可以仔細的體會這種矛盾的運用和表達。可以說,如果能在自身的作品中運用好這種矛盾,那麼你的作品可能會從純粹的娛樂性小說提升至有一點思考,有一定文學性和社會性的小說作品了。讀到這裡,有的讀者可能會問道,你說的三明治式矛盾我可能有些些許理解了,那麼王語嫣夾在慕容復和段譽之間,阿珂夾在韋小寶與鄭克爽之間算不算是三明治式的矛盾呢?作者可以肯定的回答,這兩種狀態並不是三明治式的矛盾,主要是因為王語嫣在與慕容復、段譽的前期相處中,她從來都沒有體現過左右為難、猶豫不決的心理狀態。她愛的就是慕容復,她在拒絕段譽所給與的好感中,她根本沒有任何猶豫;而在後期之中,當她真正了解慕容復的所思所想以及他的真實為人之後,她愛段譽便愛得非常徹底,完全斷絕了慕容復的情感關係,這個結果其實也沒有任何的猶豫不決。而對於阿珂來說,她的態度也很鮮明,她就是喜歡鄭克爽,她非常討厭和排斥韋小寶,這兩種狀態都不是三明治式的矛盾。

  以上,我們已經介紹和拆解完畢所有的矛盾種類。那麼接下來,我們將進入小說故事的情節推進和演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