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情節設置的制約性因素
在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內部矛盾和工具性矛盾設置完畢之後,我們就開始下一步來設計具體情節,所謂小說故事的情節,本質上就是矛盾雙作戰的過程。如果說矛盾是小說的靈魂和骨架,那麼情節就是在靈魂與骨架的基礎之上增加血液循環系統、神經網絡系統、肉體皮膚系統等等,它將矛盾對立的雙方連接起來,用一個個場景模塊做為載體,以矛盾雙方人物的思想、語言、行動為驅動力,實現矛盾的不斷深化、演化與轉變的過程,最終實現矛盾雙方對戰的結論和結果。在後面我們將對情節的一些重要元素做詳細的拆解和說明。這裡面包括情節設置的制約因素、情節的精彩設置技巧、情節的推進演化流程技巧等等。其目的就是幫助讀者能夠更加合理、更加精彩的配置相關情節,從而為小說的精彩來增色。接下來我們來討論小說故事情節的第一個重要因素,也就是情節設置的制約性因素,這兩個因素分別是人物人設的制約性因素和故事結局的制約性因素。
有的讀者可能不是很容易理解,情節不是作者來設置的嗎?難道不是作者想怎麼配置就怎麼配置的嗎?其實這個說法不能說不對,小說就是作者寫的,作者對小說的矛盾、情節、人物都有絕對的控制權,這句話看起來不錯,但是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至少說是不完全準確和全面的,這裡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
首先是,小說是作者寫的沒有錯,作者對小說也擁有絕對的控制權,但是如果作者想寫出一部精彩的小說,受讀者喜歡的小說,那麼讀者一定不可以為所欲為。世間萬物都有著自身的發展規律,小說其實也並不例外,想要寫出精彩的小說也要遵循自身的內在規律。如果不按照小說內在的手法、技巧規律,那麼失敗或者平庸的概率是非常大的。我們看到很多作者在小說平台發表的作品寫了幾十萬、幾百萬字仍然無法簽約,最後斷更或者撲街,只能自我安慰、美其名曰的說寫給自己的小說。而筆者之所以寫這篇文章,就是希望能夠在不同種類、不同風格的精彩小說中提煉一般性的規律告知大家,期待大家能夠按照這樣普遍性的規律寫出更為精彩的作品。
第二個層面就是作者在寫小說故事時,將會設置很多重要的環節和因素,而這些環節和因素設置的出發點卻不盡相同。而存在一個明顯的問題是,這些環節與因素之間,它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也就是它們之間互相存在制約的關係。如果小說作者不去關注這些制約因素而刻意用情節將各個環節與因素強硬連接起來,這樣會導致內部的邏輯鏈條會坍塌斷裂,所產生的過多、過強烈的違和感會大大降低小說的質量。我們看到,很多在網絡平台發表的小說成為爆款搬上熒幕之後,能夠受到好評高分的作品寥寥無幾,而這些作品多大幾百萬、上千萬字,能夠做到日更上萬或幾千字,且保證每天定時更新。應該說這種小說的成功主要依賴於利用了讀者們的生理、和心理特徵,無論小說質量如何,只要每天都能看到小說的更新內容就會或多或少的產生依賴感或者愉悅感。筆者曾經問過幾個網文小說的愛好者,他們追過的網文小說已經完結,那麼你是否會重新再看一次這個網文小說。幾乎所有的網絡文學愛好者都會斬釘截鐵的回答,「不會。」甚至有的網絡文學愛好者還會進一步告知如果這個網文小說即使拍成動畫、拍成影視劇,也不會再去看。這個現象我們可以打個比喻,就像一個女子對所追求者並不好感,但是只要追求者每天定時出現、定時陪伴,雖然這個追求者相貌才華並無半點進步,但是日長夜久,女子對追求者的好感度還會日漸增加,但是如果是要談婚論嫁,硬體和軟體不過關的話,光靠日久生情還是很難做到的。
所以,很多網絡爆款的小說,只要一拍成影視劇,撲街的絕對不是少數。更多觀眾的評價是邏輯混亂,情節轉換生硬,人物性格前後不一致等等問題,和金庸先生的作品能夠數十年來連續翻拍所取得的成績實在不可同日而語。那麼緊接著我們剛才提到的第二個層面,也就是小說的情節受到了眾多因素與環節的相互制約,這裡筆者重點分析和拆解兩個重要元素對小說故事情節的制約,第一個是人物人設的因素,第二個重要因素是結局與結論對小說情節的制約。那麼,我們來具體說說第一個情節重要制約因素—人設。
有的讀者會問道,小說的情節設置受到矛盾主體雙方人物人設的影響,那麼人物的人設不也是作者設定的嗎?通過設置作者的人設,從而作者能夠最終間接設置情節哦。其實這句話說的也不錯,但是還沒有達到完善。這裡提到的人物人設,它的主體人物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歷史性小說的人物,小說中的人物在歷史中是真實存在的,《鹿鼎記》和《三國演義》就是這一類的小說;另外一種是純虛構的小說,雖然小說也是放在了某種歷史背景之下,但是小說中的人物和故事情節幾乎完全是作者臆想出來的,典型的例子是琅琊榜。我們先來說說歷史性小說的人物人設是如何限定小說情節的設置的。
在歷史性小說的主要人物中,這些人物是歷史上真實存在並且被詳細記載的人物。人物的性格、價值觀、認知能力、愛好特長都是在歷史中已經發生並明確記載的。在這種情況下,寫歷史性小說一定要牢牢謹記,這種人物在小說中一定不能隨便改變他的人設,或者說一定不能較大的改動其中人物的人設。比如說在《鹿鼎記》中的康熙皇帝,從最開始的年輕衝動,到後來的大智若愚、沉著謹慎,以及勵精圖治、深謀遠慮,這和歷史中真實的康熙皇帝並無兩樣。而小說中的鰲拜也是那個權傾朝野、欺君罔上、飛揚跋扈,自己主動作死的鰲拜。吳三桂也是一樣,謹小慎微、口蜜腹劍,像狐狸一樣精明。而剛才我們所提到的索爾圖,金庸先生確實對他的人設做了較大的人物加工改造,但是這裡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是,他不是一個主要人物,他是一個小人物,再說一遍,他是一個小人物。
當歷史性小說人物的人設被圈定之後,作者當然可以自行設計小說情節,而情節之中的人物的語言、思想、行為一定要符合歷史性小說的人設。我們來舉個例子,在康熙皇帝與鰲拜的對戰中,鰲拜殺馬、殺侍衛這樣的情節橋段就充分表現出鰲拜生性魯莽、飛揚跋扈的性格特徵;而鰲拜私制龍袍,又表現出鰲拜的不知隱忍、欺君罔上、頭腦簡單的性格特徵。而反觀吳三桂呢,坐擁雲南獨霸一方,其能力和實力遠勝於鰲拜,但是他本人卻並不張揚,採用賄賂群臣、潛伏試探、表面忠心而背地擴大勢力等方式與康熙周旋,充分的表現了他老謀深算、笑裡藏刀、老奸巨猾的人設特點。所以筆者仍然要不斷強調的一點是,情節橋段可以自行設計,但是裡面的情節橋段中所要展現和所能展現的人物人設一定要與歷史真實人物高度統一。
在說完歷史性小說人物之後,我們再來談談虛構性小說的人物人設。虛構性小說人物不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而完全是作者自己臆想出來的人物。那讀者們可能會問道,既然是虛構性小說人物,人物並非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那麼當然作者可以隨意設置小說中的情節橋段嘍。這個說法也不是很準確的。而虛構式小說人物的人設設定,他本質上來源於作者想要表達故事的意圖和目的。在第三章主要矛盾一章中,我們提到在作者設置矛盾之前,作者一定要立意說明在這樣一部小說中,作者想要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比如說在《鹿鼎記》中,金庸先生想要表達小說的立意構思是「一個出身卑微的市井小無賴通過一些運氣、一些小聰明、一些努力獲得了大量財富、權力、美色和江湖人設的故事。」而這個構思立意就決定矛盾雙方經歷什麼樣的過程發展,而這種過程發展要決定矛盾主體的人設。這個說來有些太理論化了,我們來舉一個例子。比如韋小寶追阿珂的故事。作者想講的就是一個韋小寶經歷無數坎坷、無數惡搞的事件之後,最後成功追美的故事。這是作者對這對矛盾雙方主體總體發展定下的方向和基調。那麼在這種方向和發展基調之下,我們需要對阿珂的人設進行合理化的設置,如果阿珂溫存善良,如果阿珂傻白甜,如果阿珂愛慕虛榮,愛財如命,如果阿珂行為不端,腳踩兩隻船,那麼相信以韋小寶的身家財富、死皮賴臉、連蒙帶騙,那麼阿珂可能早就淪陷了。所以這種設置之下阿珂的人設是斷不可能實現金庸先生在這個故事中的構思意圖的。如何設置阿珂的人設呢,為了能夠抵禦韋小寶的種種攻勢,性情剛烈、理想純潔、不受利誘才是阿珂應該具備的基本人設,而在後續阿珂與韋小寶的故事情節橋段中,阿珂的思維方式、行動語言都要表現這種人設的特點。
而我們反觀韋小寶的人物個性,從金庸先生對整部小說的構思立意中可以看出,「出身卑微」、「無賴混混」、「有點小聰明」這些就是韋小寶的人物人設。我們發現在這個人物人設之下,韋小寶的語言、神態、行為舉止、思維方式也都定了下來。而「收穫了很多江湖人設」也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了除「出身卑微」、「無賴混混」這兩種人物人設之外,還有這自身的性格優點,而這兩種性格有點同時也影響著韋小寶的日常表現。而進一步深入思考可以得出結論,「出身卑微」、「無賴混混」是韋小寶的身份現狀和外在特性,而「有些小聰明」、「收穫江湖人設」是他本人自身的內涵特徵。有人說「無賴混混」和「收穫江湖人設」這本身就是一對矛盾,又怎麼能夠在同一主體上體現出來呢?可能讀者們會覺得不可思議,其實這正是表現金庸先生設計人物的高明之處。其實每個人都是矛盾體,都是好與壞、優與良的結合。只是在不同情景、不同場合,面對不同種類的人而表現出不一樣的特徵。當這個矛盾體在正常善惡是非的環境中,他的行為處事便非常的清晰明確,但是這個矛盾在面對並非非黑即白的灰色境地中,處於一個灰色地帶,那麼在同一個人物主體中的兩個矛盾便開始發生激烈的衝突和碰撞,而外在表現就是主人公向左不是,向右也不是,向前一步不是,向後一步也不是,時時刻刻處於兩難之中。而觀眾面對主人公所處的狀態也是眾說紛紜、各執一詞。當然這個問題我們會在小說精彩元素一張中還會繼續深入詳解。
說到這裡,讀者可能會問道,為什麼情節推演之前一定要設定好矛盾雙方人物的個性特徵呢。這是因為人物個性、特徵他直接反應在人物對待不同外在環境處理方式上。比如說郭靖,他本人行俠仗義、愛國愛民、因此他具有的人設在處理國恨家仇的矛盾時,就不會像楊康一樣賣國求榮、認賊作父。因此情節的推演走向就是雙方矛盾體各自性格以及自身特徵(智商、情商、認知水平)所決定。
當然情節的推進走向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運氣的成分。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文、不同的偶然事件都會引起情節的改變。那麼讀者可能會問道,這麼說,情節受到這麼多因素的決定,那麼在這種不確定的外在環境和運氣之下,情節的走向會變得隨機和不可控制哦。其實不是這樣,這裡我們要拆解一下情節的走向,到底是什麼來決定的。其實說白了,情節的走向最終還是由小說作者決定的,但是運氣又是由什麼來決定的呢。說到這裡,我們就要提到制約情節設置的第二個重要因素,也就是小說的結局和結論。讀者們可能又會感到驚訝,按照小說的寫作流程,不是先有人物,後有情節,最後才推演出來結論和結局的嗎?讀者讀小說的時候的確是這個流程,但是作者寫小說的時候卻恰恰相反,作者是先設置人物和矛盾,再設置結論,最後再推演情節。而結論又是如何引導和制約情節的呢,它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制約情節的推進方向呢。是的,有些讀者可能已經猜測到了,偶發事件是用來引導和制約情節的主要工具,集中表現為「運氣」,沒錯,就是那種天上掉餡餅,能夠直接掉到嘴裡,而且連奪都躲不掉的超級好運氣。
我們上面提到,偶然事件是決定情節走向的重要因素和載體。那麼其實對於作者來說,這個運氣也好,偶然因素也罷,它其實對情節的影響和推進都有非常強烈的指向性特徵。也就是說,作者一定是為了某種結果的目的而故意設置這樣的偶然事件。而這種結論一定有它的內在的邏輯自洽性,同時也有它的邏輯意外性,而意外性就是這個偶發性事件所導致的結果。還是回到作者寫作之前對整個小說的立意構思,在這個立意構思中,我們提到「韋小寶在財富、權力、感情以及江湖人設(包括權力與名譽)獲得了飛躍。」那麼財富、權力、情感、江湖地位都是小說中意外性的結果,而金庸先生為了實現這種意外性的結果,必然要在故事當中安插偶發性事件來使韋小寶獲得這些寶貝(女人、金錢、地位、寶物),從而實現韋小寶身份的劇烈轉變和人生的飛躍。筆者再總結以下,作者需要從已經設定好的結果出發來設置偶然性事件,從而來影響情節的推演過程。但是筆者還要說明的一點是,偶發性事件雖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無論如何也要融入整個小說的體系結構和鏈條中去,不可天馬行空,自行想像來隨意創造不合理的偶然事件,這樣的偶然事件無法推進情節合理的、有邏輯的進展。
我們舉個例子進一步說明。金庸先生為了增加韋小寶的財富,而可以說想到了很多的辦法,其中的第一桶金就是對鰲拜的抄家。而對鰲拜抄家的情節橋段本質上的目的就是增加韋小寶的財富,同時為韋小寶配備防身(寶甲)和攻擊性(匕首)武器。而抄家這件事情能夠實現,本身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鰲拜貪污受賄,二是共同抄家的官員也是貪心旺盛,並深諳職場的潛規則。而這兩個條件無論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還是在小說所設計的人性特徵中,都是非常邏輯自洽的。首先說說鰲拜,四大輔政大臣之一,絕對權臣,手握絕對的權力,貪污大量的錢財對於鰲拜來說絕對有這樣的實力和資本。有讀者可能會問道,有實力的權臣一定會貪污嗎?在劉備死前向諸葛亮託孤之後,劉備也是權傾朝野、一手遮天,在崗幾十年不也是清正廉潔、兩袖清風嘛。讀者說的沒錯,一個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一個是欺君罔上的奸臣。在《鹿鼎記》中,作者也交代了鰲拜是如何的飛揚跋扈、目無君上;而在與蘇克薩哈的較量中,蘇克薩哈也指出鰲拜圈地的罪行,因此鰲拜家中有著大量的資產也就不足為奇了。
那麼第二是共同抄家的官員也是貪心旺盛,並深諳官場的潛規則。在《鹿鼎記》小說之中,主管抄家工作的官員是索爾圖,歷史上索爾圖是否是一個貪慾旺盛的官員我們不去關心,但是在這部劇中,金庸先生對索爾圖這個人物還是做了一些戲劇化的加工。有的讀者可能會問道,這樣的加工是不是改變了歷史真實的人設,如果這樣去操作人設,是不是有著隨意改變歷史不嚴肅的態度。筆者認為,金庸在處理這個問題上還是比較謹慎的,其手法和應用也都是自己的底線。其原因就在於索爾圖本人並非小說《鹿鼎記》中的主要人物,其人物的曝光率可能排名在二十之外。另外《鹿鼎記》本身就是一部娛樂性的小說,而非歷史性的小說,對於索爾圖這樣一個非重點人物做適當性的娛樂性加工也是可以接受的。
有的讀者可能不是很容易理解,情節不是作者來設置的嗎?難道不是作者想怎麼配置就怎麼配置的嗎?其實這個說法不能說不對,小說就是作者寫的,作者對小說的矛盾、情節、人物都有絕對的控制權,這句話看起來不錯,但是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至少說是不完全準確和全面的,這裡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
首先是,小說是作者寫的沒有錯,作者對小說也擁有絕對的控制權,但是如果作者想寫出一部精彩的小說,受讀者喜歡的小說,那麼讀者一定不可以為所欲為。世間萬物都有著自身的發展規律,小說其實也並不例外,想要寫出精彩的小說也要遵循自身的內在規律。如果不按照小說內在的手法、技巧規律,那麼失敗或者平庸的概率是非常大的。我們看到很多作者在小說平台發表的作品寫了幾十萬、幾百萬字仍然無法簽約,最後斷更或者撲街,只能自我安慰、美其名曰的說寫給自己的小說。而筆者之所以寫這篇文章,就是希望能夠在不同種類、不同風格的精彩小說中提煉一般性的規律告知大家,期待大家能夠按照這樣普遍性的規律寫出更為精彩的作品。
第二個層面就是作者在寫小說故事時,將會設置很多重要的環節和因素,而這些環節和因素設置的出發點卻不盡相同。而存在一個明顯的問題是,這些環節與因素之間,它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也就是它們之間互相存在制約的關係。如果小說作者不去關注這些制約因素而刻意用情節將各個環節與因素強硬連接起來,這樣會導致內部的邏輯鏈條會坍塌斷裂,所產生的過多、過強烈的違和感會大大降低小說的質量。我們看到,很多在網絡平台發表的小說成為爆款搬上熒幕之後,能夠受到好評高分的作品寥寥無幾,而這些作品多大幾百萬、上千萬字,能夠做到日更上萬或幾千字,且保證每天定時更新。應該說這種小說的成功主要依賴於利用了讀者們的生理、和心理特徵,無論小說質量如何,只要每天都能看到小說的更新內容就會或多或少的產生依賴感或者愉悅感。筆者曾經問過幾個網文小說的愛好者,他們追過的網文小說已經完結,那麼你是否會重新再看一次這個網文小說。幾乎所有的網絡文學愛好者都會斬釘截鐵的回答,「不會。」甚至有的網絡文學愛好者還會進一步告知如果這個網文小說即使拍成動畫、拍成影視劇,也不會再去看。這個現象我們可以打個比喻,就像一個女子對所追求者並不好感,但是只要追求者每天定時出現、定時陪伴,雖然這個追求者相貌才華並無半點進步,但是日長夜久,女子對追求者的好感度還會日漸增加,但是如果是要談婚論嫁,硬體和軟體不過關的話,光靠日久生情還是很難做到的。
所以,很多網絡爆款的小說,只要一拍成影視劇,撲街的絕對不是少數。更多觀眾的評價是邏輯混亂,情節轉換生硬,人物性格前後不一致等等問題,和金庸先生的作品能夠數十年來連續翻拍所取得的成績實在不可同日而語。那麼緊接著我們剛才提到的第二個層面,也就是小說的情節受到了眾多因素與環節的相互制約,這裡筆者重點分析和拆解兩個重要元素對小說故事情節的制約,第一個是人物人設的因素,第二個重要因素是結局與結論對小說情節的制約。那麼,我們來具體說說第一個情節重要制約因素—人設。
有的讀者會問道,小說的情節設置受到矛盾主體雙方人物人設的影響,那麼人物的人設不也是作者設定的嗎?通過設置作者的人設,從而作者能夠最終間接設置情節哦。其實這句話說的也不錯,但是還沒有達到完善。這裡提到的人物人設,它的主體人物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歷史性小說的人物,小說中的人物在歷史中是真實存在的,《鹿鼎記》和《三國演義》就是這一類的小說;另外一種是純虛構的小說,雖然小說也是放在了某種歷史背景之下,但是小說中的人物和故事情節幾乎完全是作者臆想出來的,典型的例子是琅琊榜。我們先來說說歷史性小說的人物人設是如何限定小說情節的設置的。
在歷史性小說的主要人物中,這些人物是歷史上真實存在並且被詳細記載的人物。人物的性格、價值觀、認知能力、愛好特長都是在歷史中已經發生並明確記載的。在這種情況下,寫歷史性小說一定要牢牢謹記,這種人物在小說中一定不能隨便改變他的人設,或者說一定不能較大的改動其中人物的人設。比如說在《鹿鼎記》中的康熙皇帝,從最開始的年輕衝動,到後來的大智若愚、沉著謹慎,以及勵精圖治、深謀遠慮,這和歷史中真實的康熙皇帝並無兩樣。而小說中的鰲拜也是那個權傾朝野、欺君罔上、飛揚跋扈,自己主動作死的鰲拜。吳三桂也是一樣,謹小慎微、口蜜腹劍,像狐狸一樣精明。而剛才我們所提到的索爾圖,金庸先生確實對他的人設做了較大的人物加工改造,但是這裡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是,他不是一個主要人物,他是一個小人物,再說一遍,他是一個小人物。
當歷史性小說人物的人設被圈定之後,作者當然可以自行設計小說情節,而情節之中的人物的語言、思想、行為一定要符合歷史性小說的人設。我們來舉個例子,在康熙皇帝與鰲拜的對戰中,鰲拜殺馬、殺侍衛這樣的情節橋段就充分表現出鰲拜生性魯莽、飛揚跋扈的性格特徵;而鰲拜私制龍袍,又表現出鰲拜的不知隱忍、欺君罔上、頭腦簡單的性格特徵。而反觀吳三桂呢,坐擁雲南獨霸一方,其能力和實力遠勝於鰲拜,但是他本人卻並不張揚,採用賄賂群臣、潛伏試探、表面忠心而背地擴大勢力等方式與康熙周旋,充分的表現了他老謀深算、笑裡藏刀、老奸巨猾的人設特點。所以筆者仍然要不斷強調的一點是,情節橋段可以自行設計,但是裡面的情節橋段中所要展現和所能展現的人物人設一定要與歷史真實人物高度統一。
在說完歷史性小說人物之後,我們再來談談虛構性小說的人物人設。虛構性小說人物不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而完全是作者自己臆想出來的人物。那讀者們可能會問道,既然是虛構性小說人物,人物並非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那麼當然作者可以隨意設置小說中的情節橋段嘍。這個說法也不是很準確的。而虛構式小說人物的人設設定,他本質上來源於作者想要表達故事的意圖和目的。在第三章主要矛盾一章中,我們提到在作者設置矛盾之前,作者一定要立意說明在這樣一部小說中,作者想要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比如說在《鹿鼎記》中,金庸先生想要表達小說的立意構思是「一個出身卑微的市井小無賴通過一些運氣、一些小聰明、一些努力獲得了大量財富、權力、美色和江湖人設的故事。」而這個構思立意就決定矛盾雙方經歷什麼樣的過程發展,而這種過程發展要決定矛盾主體的人設。這個說來有些太理論化了,我們來舉一個例子。比如韋小寶追阿珂的故事。作者想講的就是一個韋小寶經歷無數坎坷、無數惡搞的事件之後,最後成功追美的故事。這是作者對這對矛盾雙方主體總體發展定下的方向和基調。那麼在這種方向和發展基調之下,我們需要對阿珂的人設進行合理化的設置,如果阿珂溫存善良,如果阿珂傻白甜,如果阿珂愛慕虛榮,愛財如命,如果阿珂行為不端,腳踩兩隻船,那麼相信以韋小寶的身家財富、死皮賴臉、連蒙帶騙,那麼阿珂可能早就淪陷了。所以這種設置之下阿珂的人設是斷不可能實現金庸先生在這個故事中的構思意圖的。如何設置阿珂的人設呢,為了能夠抵禦韋小寶的種種攻勢,性情剛烈、理想純潔、不受利誘才是阿珂應該具備的基本人設,而在後續阿珂與韋小寶的故事情節橋段中,阿珂的思維方式、行動語言都要表現這種人設的特點。
而我們反觀韋小寶的人物個性,從金庸先生對整部小說的構思立意中可以看出,「出身卑微」、「無賴混混」、「有點小聰明」這些就是韋小寶的人物人設。我們發現在這個人物人設之下,韋小寶的語言、神態、行為舉止、思維方式也都定了下來。而「收穫了很多江湖人設」也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了除「出身卑微」、「無賴混混」這兩種人物人設之外,還有這自身的性格優點,而這兩種性格有點同時也影響著韋小寶的日常表現。而進一步深入思考可以得出結論,「出身卑微」、「無賴混混」是韋小寶的身份現狀和外在特性,而「有些小聰明」、「收穫江湖人設」是他本人自身的內涵特徵。有人說「無賴混混」和「收穫江湖人設」這本身就是一對矛盾,又怎麼能夠在同一主體上體現出來呢?可能讀者們會覺得不可思議,其實這正是表現金庸先生設計人物的高明之處。其實每個人都是矛盾體,都是好與壞、優與良的結合。只是在不同情景、不同場合,面對不同種類的人而表現出不一樣的特徵。當這個矛盾體在正常善惡是非的環境中,他的行為處事便非常的清晰明確,但是這個矛盾在面對並非非黑即白的灰色境地中,處於一個灰色地帶,那麼在同一個人物主體中的兩個矛盾便開始發生激烈的衝突和碰撞,而外在表現就是主人公向左不是,向右也不是,向前一步不是,向後一步也不是,時時刻刻處於兩難之中。而觀眾面對主人公所處的狀態也是眾說紛紜、各執一詞。當然這個問題我們會在小說精彩元素一張中還會繼續深入詳解。
說到這裡,讀者可能會問道,為什麼情節推演之前一定要設定好矛盾雙方人物的個性特徵呢。這是因為人物個性、特徵他直接反應在人物對待不同外在環境處理方式上。比如說郭靖,他本人行俠仗義、愛國愛民、因此他具有的人設在處理國恨家仇的矛盾時,就不會像楊康一樣賣國求榮、認賊作父。因此情節的推演走向就是雙方矛盾體各自性格以及自身特徵(智商、情商、認知水平)所決定。
當然情節的推進走向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運氣的成分。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文、不同的偶然事件都會引起情節的改變。那麼讀者可能會問道,這麼說,情節受到這麼多因素的決定,那麼在這種不確定的外在環境和運氣之下,情節的走向會變得隨機和不可控制哦。其實不是這樣,這裡我們要拆解一下情節的走向,到底是什麼來決定的。其實說白了,情節的走向最終還是由小說作者決定的,但是運氣又是由什麼來決定的呢。說到這裡,我們就要提到制約情節設置的第二個重要因素,也就是小說的結局和結論。讀者們可能又會感到驚訝,按照小說的寫作流程,不是先有人物,後有情節,最後才推演出來結論和結局的嗎?讀者讀小說的時候的確是這個流程,但是作者寫小說的時候卻恰恰相反,作者是先設置人物和矛盾,再設置結論,最後再推演情節。而結論又是如何引導和制約情節的呢,它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制約情節的推進方向呢。是的,有些讀者可能已經猜測到了,偶發事件是用來引導和制約情節的主要工具,集中表現為「運氣」,沒錯,就是那種天上掉餡餅,能夠直接掉到嘴裡,而且連奪都躲不掉的超級好運氣。
我們上面提到,偶然事件是決定情節走向的重要因素和載體。那麼其實對於作者來說,這個運氣也好,偶然因素也罷,它其實對情節的影響和推進都有非常強烈的指向性特徵。也就是說,作者一定是為了某種結果的目的而故意設置這樣的偶然事件。而這種結論一定有它的內在的邏輯自洽性,同時也有它的邏輯意外性,而意外性就是這個偶發性事件所導致的結果。還是回到作者寫作之前對整個小說的立意構思,在這個立意構思中,我們提到「韋小寶在財富、權力、感情以及江湖人設(包括權力與名譽)獲得了飛躍。」那麼財富、權力、情感、江湖地位都是小說中意外性的結果,而金庸先生為了實現這種意外性的結果,必然要在故事當中安插偶發性事件來使韋小寶獲得這些寶貝(女人、金錢、地位、寶物),從而實現韋小寶身份的劇烈轉變和人生的飛躍。筆者再總結以下,作者需要從已經設定好的結果出發來設置偶然性事件,從而來影響情節的推演過程。但是筆者還要說明的一點是,偶發性事件雖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無論如何也要融入整個小說的體系結構和鏈條中去,不可天馬行空,自行想像來隨意創造不合理的偶然事件,這樣的偶然事件無法推進情節合理的、有邏輯的進展。
我們舉個例子進一步說明。金庸先生為了增加韋小寶的財富,而可以說想到了很多的辦法,其中的第一桶金就是對鰲拜的抄家。而對鰲拜抄家的情節橋段本質上的目的就是增加韋小寶的財富,同時為韋小寶配備防身(寶甲)和攻擊性(匕首)武器。而抄家這件事情能夠實現,本身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鰲拜貪污受賄,二是共同抄家的官員也是貪心旺盛,並深諳職場的潛規則。而這兩個條件無論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還是在小說所設計的人性特徵中,都是非常邏輯自洽的。首先說說鰲拜,四大輔政大臣之一,絕對權臣,手握絕對的權力,貪污大量的錢財對於鰲拜來說絕對有這樣的實力和資本。有讀者可能會問道,有實力的權臣一定會貪污嗎?在劉備死前向諸葛亮託孤之後,劉備也是權傾朝野、一手遮天,在崗幾十年不也是清正廉潔、兩袖清風嘛。讀者說的沒錯,一個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一個是欺君罔上的奸臣。在《鹿鼎記》中,作者也交代了鰲拜是如何的飛揚跋扈、目無君上;而在與蘇克薩哈的較量中,蘇克薩哈也指出鰲拜圈地的罪行,因此鰲拜家中有著大量的資產也就不足為奇了。
那麼第二是共同抄家的官員也是貪心旺盛,並深諳官場的潛規則。在《鹿鼎記》小說之中,主管抄家工作的官員是索爾圖,歷史上索爾圖是否是一個貪慾旺盛的官員我們不去關心,但是在這部劇中,金庸先生對索爾圖這個人物還是做了一些戲劇化的加工。有的讀者可能會問道,這樣的加工是不是改變了歷史真實的人設,如果這樣去操作人設,是不是有著隨意改變歷史不嚴肅的態度。筆者認為,金庸在處理這個問題上還是比較謹慎的,其手法和應用也都是自己的底線。其原因就在於索爾圖本人並非小說《鹿鼎記》中的主要人物,其人物的曝光率可能排名在二十之外。另外《鹿鼎記》本身就是一部娛樂性的小說,而非歷史性的小說,對於索爾圖這樣一個非重點人物做適當性的娛樂性加工也是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