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芮國逐君秦虢出兵(2)
在芮國的歷史上曾經有過一段動亂時期。
芮國的封姓是不同的,有姬姓,也有姜姓;甘肅有,山西也有。關於「芮」的由來,「芮」帶草,據《說文解字》釋義:「芮芮,草生皃。」意為草兒初生的樣子。這個字極具象徵意義,他象徵新生命的到來,象徵頑強不息的生命力,更預示著綿綿不斷的生機與力量,使人聯想起「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那種自然生命的循環狀態。所以,這個「芮國」大約就是取其連綿不絕,永生永存之意吧。古芮國有三,一是山西芮城,殷商時屬「方國」,稱「芮國」,西周初分封諸侯,武王封姬姓子弟於此;二是陝西大荔,亦稱「南芮國」;三是陝西韓城,亦稱「北芮國」。
隨著王權的淪落,諸侯對天子的朝拜、貢奉大大減少,王室財政越來越拮据,不得不依賴諸侯的資助,周桓王、周頃王曾先後派人向魯國「求賻(求葬費)」、「告飢」、「求車」、「求金」。天子不僅經濟上有求於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諸侯國的擺布。
周王室勢力擴張的速度遠遠不如隔壁的鄭國。
周桓王一心想著為了壯大自身,來對抗鄭國。但是現在的周桓王缺人口,缺土地,缺威信,幾乎什麼都缺。所以攻打一個不聽話的諸侯並且成功,這對周桓王卻是好事。於是,他想到了芮國。芮國不知道什麼原因,得罪了周天子,周桓王就派兵聯合秦國軍隊一起包圍魏城。
此時,芮國正好發生了「逐君事件」。
芮是一個古姓,關於芮地的位置,大致有山西芮城縣、陝西大荔縣等地。「虞芮爭訟」是發生在商朝末期的故事,虞國和芮國因為領土紛爭,尋求當時西伯侯,以後的周文王評理,這時的虞國和芮國是商朝的附屬國,也有學者認為虞國和芮國請周文王評理是假,真正的目的是政治拜訪,不過最後商朝的虞國和芮國還是被周武文所滅。虞國是春秋時期的唇亡齒寒的主角,晉國假道伐虢,最後回過來把虞國滅了。虞國的大致位置在山西平陸縣,虞國南邊就是三門峽,虢國所在位置,東邊是山西芮城縣,如果虞芮爭訟發生,那山西芮城縣周邊最有可能是商末芮國的土地。今芮城縣、平陸縣交界處的西侯、洪池及嶺底、陌南東部,還留有閒田、讓畔城等古蹟。另外清人雷學淇提過:「蓋周之芮在同(今陝西大荔),殷時之芮在解(今山西解州)。」即周朝時期的芮國在今天的陝西大荔,商朝時期的芮國在今天的山西解州。山西解州也就僅在芮城縣東北30公里,可以推測殷商時芮國有一大部分領土都在今山西境內。
當時芮國的國君芮伯姬萬,被其母芮姜強行遷往魏城(今山西省芮城)居住。究其原因在於,芮伯萬的母親芮姜,因嫌惡芮伯的寵姬太多,苪伯又沉迷其中,因此姬萬被其母廢掉國君之位,並在芮姜的主持下芮國另立新君。
此時正是周桓王在位期間,雖然自周平王東遷後周王朝實力大損,但百年積威,周禮尚存,而芮國又屬於姬姓諸侯國,逐君之事自然引起了周王的不滿。
此時因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得以由為天子養馬的附庸,而一躍為諸侯國的秦國,正處於上升期。在秦憲公的領導下,秦國擊敗犬戎部族,在西錘已無敵手。兵力漸盛的秦憲公為擴大自身的聲威,便作為急先鋒來為天子平息動亂。
秦國擊敗犬戎部族,在西錘已無敵手。
虢國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諸侯封國。周武王滅商後,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分別被封為東、西虢國國君,虢仲封東虢(今河南滎陽市汜水鎮),虢叔封西虢(今陝西寶雞市東),兩虢起著周王室東西兩面屏障的作用。西周晚期周宣王初年,西虢東遷,形成所謂南虢。東虢滅亡,其後裔虢序西遷至山西平陸,子爵,是為北虢,依附於南虢。北虢在平陸,在黃河北岸;南虢在三門峽,在黃河南岸。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其實只是一個虢國(相當於原西虢,只是北虢夏陽邑附於南虢),這是平王東遷後建立的國家」。東虢於公元前767年被鄭國所滅。
為平息動亂,周桓王親自出馬,並聯合秦國、虢國共同出兵。
兵力漸盛的秦憲公為擴大自身的聲威,便作為急先鋒來為天子平息動亂。
秦憲公派人聯繫南虢國一塊行動。
南虢國君主虢公林父本與梁國又老親關係,便有意對秦使說:「秦國和梁國本是一家,這仗可以拉上樑國。」
秦使回覆:「這不關梁國的事。」
南虢國君主虢公林父也知道梁國與芮國有親戚關係,芮國夫人就是梁氏,梁國不會出兵的。
虢公林父自然也就跟隨秦國積極出兵,參加攻打芮國。
梁國、芮國在雍城的東北方向,秦如果一直沿著渭河向東發展,那是不可能和梁國、芮國接觸的。在秦向東擴展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在渭河北岸向北、向東北擴展的過程。憲公二年(前714年)遷居平陽,並出兵討伐盪社,第二年滅了盪社。關於「盪社」的具體位置,《史記正義》引《括地誌》說在始平(今興平)或「三原」。盪社大約在今三原和興平之間。
前709年春,曲沃武公伐翼,駐師陘庭。韓萬御戎,梁弘為車右,在汾水邊追逐晉哀侯。韓萬是晉穆侯之孫,曲沃桓叔之子,曲沃莊伯之弟,曲沃武公的叔叔,因封邑在原韓國,而以韓為氏。原韓國是周武王之子的封國,被晉穆侯所滅。
《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晉哀侯)九年,陘廷與曲沃武公謀,伐晉於汾旁,虜哀侯。晉人乃立哀侯子小子為君,是為小子侯。小子元年,曲沃武公使韓萬殺所虜晉哀侯。曲沃益強,晉無如之何。」「陘廷」,今山西省臨汾市侯馬市東北,或說今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東南75里,舊有熒庭城。「哀侯八年,晉侵陘廷。」「汾旁」,亦稱汾隰,山西洪桐到襄汾一段汾河流域。「韓萬」,姬姓,韓氏,名萬,諡武,故稱韓武子。曲沃桓叔的庶子,曲沃莊伯的異母弟,即曲沃武公的叔父。封地在韓,又稱韓原(韓與韓原並非一地。韓在黃河西岸,韓原在河東)。
公元前709年(晉哀侯九年)春天,陘廷人和曲沃武公共同策劃,到達汾河畔討伐晉國。
曲沃武公進攻翼城,軍隊駐紮在陘庭。曲沃武公的叔叔韓萬負責給曲沃武公駕車,梁弘作為車右。於是晉軍大敗,曲沃武公乘勝追擊,在汾水邊的低洼地追趕晉哀侯,由於驂馬(古代駕在車前兩側的馬)被絆住才停下來。當天夜裡,俘獲晉哀侯和欒共叔。
晉國人於是立晉哀侯的小兒子為國君,是為晉小子侯。
晉小子侯元年(前708年),曲沃武公派韓萬殺害晉哀侯。曲沃由此掌握主動權,在晉國影響力益發強大,晉國對它也無可奈何,晉君的號令已經沒有什麼效力。
芮國的封姓是不同的,有姬姓,也有姜姓;甘肅有,山西也有。關於「芮」的由來,「芮」帶草,據《說文解字》釋義:「芮芮,草生皃。」意為草兒初生的樣子。這個字極具象徵意義,他象徵新生命的到來,象徵頑強不息的生命力,更預示著綿綿不斷的生機與力量,使人聯想起「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那種自然生命的循環狀態。所以,這個「芮國」大約就是取其連綿不絕,永生永存之意吧。古芮國有三,一是山西芮城,殷商時屬「方國」,稱「芮國」,西周初分封諸侯,武王封姬姓子弟於此;二是陝西大荔,亦稱「南芮國」;三是陝西韓城,亦稱「北芮國」。
隨著王權的淪落,諸侯對天子的朝拜、貢奉大大減少,王室財政越來越拮据,不得不依賴諸侯的資助,周桓王、周頃王曾先後派人向魯國「求賻(求葬費)」、「告飢」、「求車」、「求金」。天子不僅經濟上有求於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諸侯國的擺布。
周王室勢力擴張的速度遠遠不如隔壁的鄭國。
周桓王一心想著為了壯大自身,來對抗鄭國。但是現在的周桓王缺人口,缺土地,缺威信,幾乎什麼都缺。所以攻打一個不聽話的諸侯並且成功,這對周桓王卻是好事。於是,他想到了芮國。芮國不知道什麼原因,得罪了周天子,周桓王就派兵聯合秦國軍隊一起包圍魏城。
此時,芮國正好發生了「逐君事件」。
芮是一個古姓,關於芮地的位置,大致有山西芮城縣、陝西大荔縣等地。「虞芮爭訟」是發生在商朝末期的故事,虞國和芮國因為領土紛爭,尋求當時西伯侯,以後的周文王評理,這時的虞國和芮國是商朝的附屬國,也有學者認為虞國和芮國請周文王評理是假,真正的目的是政治拜訪,不過最後商朝的虞國和芮國還是被周武文所滅。虞國是春秋時期的唇亡齒寒的主角,晉國假道伐虢,最後回過來把虞國滅了。虞國的大致位置在山西平陸縣,虞國南邊就是三門峽,虢國所在位置,東邊是山西芮城縣,如果虞芮爭訟發生,那山西芮城縣周邊最有可能是商末芮國的土地。今芮城縣、平陸縣交界處的西侯、洪池及嶺底、陌南東部,還留有閒田、讓畔城等古蹟。另外清人雷學淇提過:「蓋周之芮在同(今陝西大荔),殷時之芮在解(今山西解州)。」即周朝時期的芮國在今天的陝西大荔,商朝時期的芮國在今天的山西解州。山西解州也就僅在芮城縣東北30公里,可以推測殷商時芮國有一大部分領土都在今山西境內。
當時芮國的國君芮伯姬萬,被其母芮姜強行遷往魏城(今山西省芮城)居住。究其原因在於,芮伯萬的母親芮姜,因嫌惡芮伯的寵姬太多,苪伯又沉迷其中,因此姬萬被其母廢掉國君之位,並在芮姜的主持下芮國另立新君。
此時正是周桓王在位期間,雖然自周平王東遷後周王朝實力大損,但百年積威,周禮尚存,而芮國又屬於姬姓諸侯國,逐君之事自然引起了周王的不滿。
此時因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得以由為天子養馬的附庸,而一躍為諸侯國的秦國,正處於上升期。在秦憲公的領導下,秦國擊敗犬戎部族,在西錘已無敵手。兵力漸盛的秦憲公為擴大自身的聲威,便作為急先鋒來為天子平息動亂。
秦國擊敗犬戎部族,在西錘已無敵手。
虢國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諸侯封國。周武王滅商後,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分別被封為東、西虢國國君,虢仲封東虢(今河南滎陽市汜水鎮),虢叔封西虢(今陝西寶雞市東),兩虢起著周王室東西兩面屏障的作用。西周晚期周宣王初年,西虢東遷,形成所謂南虢。東虢滅亡,其後裔虢序西遷至山西平陸,子爵,是為北虢,依附於南虢。北虢在平陸,在黃河北岸;南虢在三門峽,在黃河南岸。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其實只是一個虢國(相當於原西虢,只是北虢夏陽邑附於南虢),這是平王東遷後建立的國家」。東虢於公元前767年被鄭國所滅。
為平息動亂,周桓王親自出馬,並聯合秦國、虢國共同出兵。
兵力漸盛的秦憲公為擴大自身的聲威,便作為急先鋒來為天子平息動亂。
秦憲公派人聯繫南虢國一塊行動。
南虢國君主虢公林父本與梁國又老親關係,便有意對秦使說:「秦國和梁國本是一家,這仗可以拉上樑國。」
秦使回覆:「這不關梁國的事。」
南虢國君主虢公林父也知道梁國與芮國有親戚關係,芮國夫人就是梁氏,梁國不會出兵的。
虢公林父自然也就跟隨秦國積極出兵,參加攻打芮國。
梁國、芮國在雍城的東北方向,秦如果一直沿著渭河向東發展,那是不可能和梁國、芮國接觸的。在秦向東擴展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在渭河北岸向北、向東北擴展的過程。憲公二年(前714年)遷居平陽,並出兵討伐盪社,第二年滅了盪社。關於「盪社」的具體位置,《史記正義》引《括地誌》說在始平(今興平)或「三原」。盪社大約在今三原和興平之間。
前709年春,曲沃武公伐翼,駐師陘庭。韓萬御戎,梁弘為車右,在汾水邊追逐晉哀侯。韓萬是晉穆侯之孫,曲沃桓叔之子,曲沃莊伯之弟,曲沃武公的叔叔,因封邑在原韓國,而以韓為氏。原韓國是周武王之子的封國,被晉穆侯所滅。
《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晉哀侯)九年,陘廷與曲沃武公謀,伐晉於汾旁,虜哀侯。晉人乃立哀侯子小子為君,是為小子侯。小子元年,曲沃武公使韓萬殺所虜晉哀侯。曲沃益強,晉無如之何。」「陘廷」,今山西省臨汾市侯馬市東北,或說今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東南75里,舊有熒庭城。「哀侯八年,晉侵陘廷。」「汾旁」,亦稱汾隰,山西洪桐到襄汾一段汾河流域。「韓萬」,姬姓,韓氏,名萬,諡武,故稱韓武子。曲沃桓叔的庶子,曲沃莊伯的異母弟,即曲沃武公的叔父。封地在韓,又稱韓原(韓與韓原並非一地。韓在黃河西岸,韓原在河東)。
公元前709年(晉哀侯九年)春天,陘廷人和曲沃武公共同策劃,到達汾河畔討伐晉國。
曲沃武公進攻翼城,軍隊駐紮在陘庭。曲沃武公的叔叔韓萬負責給曲沃武公駕車,梁弘作為車右。於是晉軍大敗,曲沃武公乘勝追擊,在汾水邊的低洼地追趕晉哀侯,由於驂馬(古代駕在車前兩側的馬)被絆住才停下來。當天夜裡,俘獲晉哀侯和欒共叔。
晉國人於是立晉哀侯的小兒子為國君,是為晉小子侯。
晉小子侯元年(前708年),曲沃武公派韓萬殺害晉哀侯。曲沃由此掌握主動權,在晉國影響力益發強大,晉國對它也無可奈何,晉君的號令已經沒有什麼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