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芮國逐君秦虢出兵(1)
秦憲公遷都後,百廢俱興,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支撐秦國的跨越式發展。往來四周,便只有犬戎部族可以掠奪。
公元前713年,秦憲公就派兵攻打犬戎部族裡的亳戎(西戎一支)的盪社(一作湯杜)。
亳戎戰敗,首領亳王逃亡西戎。屬於亳戎的地區和人口,便自此歸入秦國。
史書載,「烈烈文公、靜公、憲公不墜於上,昭合皇天,以虩事蠻方。」也就是說,至少到秦憲公時期,犬戎部族對秦國就已有敬畏之意。這跟秦憲公的作戰方略是有關係的,所謂對外兩手抓,一方面親近周天子,與周桓王建立聯盟關係。一方面掠奪犬戎部族,豐富秦國資源。秦國自此在西垂,基本已無敵手。當年秦國先祖秦仲與犬戎部族交戰,竟然陣亡的諸如此類事情,在秦國後世再也未曾發生。
年輕而漸漸有些兵力的秦憲公,自也不滿足於現狀,開始幫助周天子教訓起一些不聽話的小諸侯國。
此時的秦國,倒像是周天子的維和先鋒,其在中原列國的眼中,雖依然是西垂小國,但自此也不能輕視之了。
秦憲公的眼睛盯上了芮國。
芮國的封姓是不同的,有姬姓,也有姜姓;甘肅有,山西也有。關於「芮」的由來,「芮」帶草,據《說文解字》釋義:「芮芮,草生皃。」意為草兒初生的樣子。這個字極具象徵意義,他象徵新生命的到來,象徵頑強不息的生命力,更預示著綿綿不斷的生機與力量,使人聯想起「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那種自然生命的循環狀態。所以,這個「芮國」大約就是取其連綿不絕,永生永存之意吧。古芮國有三,一是山西芮城,殷商時屬「方國」,稱「芮國」,西周初分封諸侯,武王封姬姓子弟於此;二是陝西大荔,亦稱「南芮國」;三是陝西韓城,亦稱「北芮國」。
姬姓芮國在武王或成王時期被重封,而且封地並不完全在姜姓芮國的故地上,姬姓芮國為伯爵,其首封君已不可考,芮國歷代國君在周王室長期扮演重要角色,地位顯赫,從這點推測,芮國首封君不是文王之子就是武王之兄弟,嫡系宗親無疑。關於「芮」的由來,「芮」帶草,但它並非指特定的某種植物,而是作為一個讚美詞被創造出來的。《說文解字》釋義:「芮芮,草生皃。」意為草兒初生的樣子。這個字極具象徵意義,他象徵新生命的到來,象徵頑強不息的生命力,更預示著綿綿不斷的生機與力量,使人聯想起「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那種自然生命的循環狀態。因此,「芮」字又引申出「綿絮」、「柔軟」之意,「柔」就是草兒初生而嫩的樣子。《呂氏春秋》云:「不食穀食,不衣芮溫。」這裡的「芮」就是柔軟之意。古人云:「太強必折,太張必缺」,反之,「柔滑溫順」則能長久。遠古時期,人們因為缺少娛樂活動,生活單調乏味,只好整天關注著大自然,欣賞大自然的花花草草,一山一水,春去秋來,年復一年,久而久之,觀察得多了,琢磨得多了,便從大自然一草一木的興衰特性中汲取了為人處世的道理。「芮」便是由此而來。
關於芮國故地有多種說法,一說在今山西芮城,一說在今陝西韓城,或陝西大荔,三個地方相近,為陝西山西河南三地交界。陝西韓城說是因為在2007年時,這裡曾出土了大量芮國墓葬群,還發掘出不少芮國青銅器,從青銅器銘文來看,韓城當為春秋時的芮國封地。商朝時的姜姓芮國有可能就在山西芮城,當時附近有個虞國(商朝諸侯,後改姬姓,見虞國篇),在今山西夏縣以南和平陸以北一帶,這個位置正好與山西芮城的姜姓芮國相鄰。據《史記·周本紀》記載:「於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說得是在周文王時,虞國和芮國為了爭奪一塊地皮,互不相讓,最後請求文王出面調理。該事件在《詩經-綿》中也被提到:「虞芮質厥成,文王蹶厥生。」意思是虞芮因爭地興訟﹐到周求西伯姬昌平斷。說明虞國和芮國當時是歸順周國的,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當時虞芮兩國並非姬姓,文王是因為德高望重的威望而介入的。但後來周武王滅商興周后,去南方吳地找到仲雍之後周章,當時周章已為吳王,便將周章弟弟封於虞國故地,建立北虞(見虞國篇)。既然虞國重建,那商朝虞國必定已被周武王滅掉,有可能傍邊的姜姓芮國也是在那個時候一併被武王滅掉的。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把卿士芮伯良夫封在芮邑,位置在山西省芮城縣,當時還不能稱之為是諸侯國,直至周成王在位時正式建立芮國,國君被稱為芮伯,曾在周王室擔任司徒的職務。
據《左傳·昭公九年》記載:「我自夏以后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意思是夏朝時由於后稷對我們的功德,魏國、駘國、芮國、岐國、畢國,成為我們的西部領土。說明古芮國在夏商時就已經存在,而且方位也說得很清楚,在西部。北宋《廣韻》記載:「神農居姜水,以為姓。其後為齊、甫、申、呂、紀、許、向、芮。」很有可能,最早的芮國為姜姓,作為商朝的遺留方國,當時已經成為周朝諸侯。但不知為何,後來武王或成王時期又另外分封了一個姬姓芮國,當然,也有可能這時姜姓芮國已不存在,成王早期發生過「三監之亂」,不知道是不是牽累到了姜姓芮國,因而姜姓芮國被滅,然後封給周室姬姓。不過,這是猜測,也不排除同時存在兩個不同姓氏的芮國的可能。
《尚書》,最早書名為《書》,約成書於前五世紀,傳統《尚書》由伏生傳下來。考證為上古文化《三墳五典》遺留著作。《尚書》列為重要核心儒家經典之一,「尚」即「上」,《尚書》就是上古的書,它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彙編。《尚書》章節目錄:《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其中《尚書·周書》記載:
巢伯來朝,殷之諸侯。伯,爵也。南方遠國。武王克商,慕義來朝。
○巢,仕交反,徐呂交反。芮伯作《旅巢命》。芮伯,周同姓,圻內之國,為卿大夫。陳威德以命巢。亡。
○芮,如銳反。圻音祁。[疏]「巢伯」至「巢命」。
○正義曰:「巢伯」,國爵之君,南方遠國也。以武王克商,乃慕義來朝。王之卿大夫有芮伯者,陳王威德以命巢君。史敘其事,作《旅巢命》之篇。
○傳「殷之」至「來朝」。
○正義曰:武王克商,即來受周之王命,知是「殷之諸侯」。「伯」是爵也。《仲虺之誥》雲「成湯放桀於南巢」,或此「巢」是也,故先儒相傳皆以為南方之國。今聞武王克商,慕義而來朝也。鄭玄以為「南方世一見者」。孔以夷狄之爵不過子,此君伯爵,夷夏未明,故直言「遠國」也。
○傳「芮伯」至「巢亡」。
○正義曰:《世本》雲「芮伯,姬姓」,是「周同姓」也。杜預云:「芮,馮翊臨晉縣芮鄉是也。」知是「圻內之國」者,芮伯在朝作命,必是王臣。不得其官,故「卿」與「大夫」並言之。「旅」訓為陳,陳王威德以命巢。
《周書》的《旅巢命》只有《序》無正文。《周書序》:「芮伯稽古作訓納王於善。暨執政小臣咸省厥躬作《芮良夫》。」上文說得是周武王時,南方的巢伯覲見周王,命芮伯作《旅巢命》。《旅巢命》編在《周書》成王向芮公托以顧命大事康王向芮伯等發布誥詞反映了芮人在西周武、成、康王時期的地位和影響。《序》:「巢伯來朝芮伯作《旅巢命》。」《旅巢命》是周武王讚美巢伯的誥命。《旅巢命》是古代一種詠贊謳歌的形式,類似《詩經》的「頌」,沒有一定地位的大臣,是沒有資格作這種讚美詩的。
吳闓生《詩義會通》:「今考詩明言『天降喪亂,滅我立王』,必非無故而為此危悚之詞,其為厲王流彘後作甚明。其時天下已亂,芮伯蓋憂亂亡之至,而追源禍本,作為此詩。」此芮伯即芮良夫。芮良夫擅長詩歌,故作《桑柔》,用詩歌體。在擅長作詩這一點上,簡文所反映的芮良夫和文獻所反映的芮良夫也是高度一致的。《大雅·桑柔》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詩經·大雅》有《桑柔》篇,《詩序》:「《桑柔》,芮伯刺厲王也。」這是一首反覆勸諫君王要安民保民的長詩,相傳為周大夫芮良夫因譴責周厲王用小人、行暴政、招外侮、禍人民的罪行,陳述救國之道而作,詩中顯示出一種沉鬱和憂傷的情調。全詩十六章,前八章每章八句,後八章每章六句,語言樸直而多變化,運用了比喻、反詰、襯托、誇張、對比等多種手法,顯示出詩人高超的文字操縱能力:
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劉,瘼此下民。不殄心憂,倉兄填兮。倬彼昊天,寧不我矜?
四牡騤騤,旟旐有翩。亂生不夷,靡國不泯。民靡有黎,具禍以燼。於乎有哀,國步斯頻。
國步蔑資,天不我將。靡所止疑,雲徂何往?君子實維,秉心無競。誰生厲階,至今為梗?
憂心慇慇,念我土宇。我生不辰,逢天僤怒。自西徂東,靡所定處。多我覯痻,孔棘我圉。
為謀為毖,亂況斯削。告爾憂恤,誨爾序爵。誰能執熱,逝不以濯?其何能淑,載胥及溺。
如彼遡風,亦孔之僾。民有肅心,荓雲不逮。好是稼穡,力民代食。稼穡維寶,代食維好?
天降喪亂,滅我立王。降此蟊賊,稼穡卒癢。哀恫中國,具贅卒荒。靡有旅力,以念穹蒼。
維此惠君,民人所瞻。秉心宣猶,考慎其相。維彼不順,自獨俾臧。自有肺腸,俾民卒狂。
瞻彼中林,甡甡其鹿。朋友已譖,不胥以谷。人亦有言:進退維谷。維此聖人,瞻言百里。
維彼愚人,覆狂以喜。匪言不能,胡斯畏忌?維此良人,弗求弗迪。維彼忍心,是顧是復。
民之貪亂,寧為荼毒。大風有隧,有空大谷。維此良人,作為式谷。維彼不順,征以中垢。
大風有隧,貪人敗類。聽言則對,誦言如醉。匪用其良,復俾我悖。
嗟爾朋友,予豈不知而作。如彼飛蟲,時亦弋獲。既之陰女,反予來赫。
民之罔極,職涼善背。為民不利,如雲不克。民之回遹,職競用力。
民之未戾,職盜為寇。涼曰不可,覆背善詈。雖曰匪予,既作爾歌!
這是西周卿士芮良夫(芮伯)譴責周厲王暴虐昏庸,任用非人,終於亂政而作的詩。周厲王被流放於彘在其三十七年(前842年),這首詩當作於此年前後。《左傳·文公元年》有秦伯賦周芮良夫之詩的記載,而所賦的詩句就是此詩第十三章。《毛詩序》云:「《桑柔》,芮伯刺厲王也。」《史記·周本紀》載厲王事云:「厲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榮夷公,芮良夫諫,厲王不聽,卒用榮公為卿士用事。王行暴虐侈傲,三十四年王益嚴,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三年,乃相與畔襲厲王,王出奔彘。」王符《潛夫論·遏利篇》引魯詩說云:「昔周厲王好專利,芮良夫諫而不入,退賦《桑柔》之詩以諷,言是大風也,必將有遂,是貪民也,必將敗其類。王又不悟,故遂流王於彘。」有人據此認為此詩之作當在榮公為卿士後,去周厲王流彘之年不甚遠;也有人認為此詩大約寫在周厲王流彘之後,當時大亂未已,百姓流亡,朝臣仍然為非作歹。此詩所責執政之臣,當為榮夷公。他與芮伯為同時人。
《顧命》:「甲子王(成王)乃洮頮水。相彼冕服憑王幾。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畢公、衛侯、毛公、師氏、虎臣、百尹、御事。」
《周書康王之誥》第二十五:
康王既屍天子,遂誥諸侯,作《康王之誥》。王出,在應門之內。太保率西方諸侯,入應門左;畢公率東方諸侯,入應門右。皆布乘黃朱。賓稱奉圭兼幣,曰:「一二臣衛,敢執壤奠。」皆再拜稽首。王義嗣德,答拜。太保暨芮伯,咸進,相揖,皆再拜稽首。曰:「敢敬告天子,皇天改大邦殷之命,惟周文武誕受羑若,克恤西土,惟新陟王,畢協賞罰,咸茂厥功,用敷遺後人休。今王敬之哉!張皇六師,無壞我高祖寡命。」王若曰:「庶邦侯、甸、男、衛!惟予一人釗報誥:昔君文武,丕平富,不務咎,厎至齊,信用昭明於天下。則亦有熊羆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乂王家,用端命於上帝;皇天用訓厥道,付畀四方。乃命建侯樹屏,在我後之人。今予一二伯父,尚胥暨顧,綏爾先公之臣服於先王。雖爾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用奉恤厥若,無遺鞠子羞。」群公既皆聽命,相揖趨出。王釋冕,反喪服。
《逸周書》卷九有《芮良夫解》。《芮良夫解》第六十三有記芮伯良夫目睹厲王失道對厲王及「執政小子」所作的訓戒:
芮伯若曰:予小臣良夫,稽道謀告,天子惟民父母,致厥道,無遠不服,無道,左右臣妾乃違。民歸於德,德則民戴,否則民讎。茲言允效與前不遠。商紂不道,夏桀之虐肆無有家。嗚呼,惟爾天子嗣文武業,惟爾執政小子同先王之臣昏行□顧道,王不若,專利作威,佐亂進禍,民將弗堪。治亂信乎,其行惟王,暨而執政小子攸聞。古人求多聞以監戒,不聞是惟弗知。除民害不惟民害,害民乃非後,惟其讎。後作類,後弗類,民不知後,惟其怨。民至億兆,後一而已,寡不敵眾,後其危哉。
嗚呼!□□□如之。今爾執政小子,惟以貪諛為事,不勤德以備難。下民胥怨,財力單竭,手足靡措,弗堪上,不其亂而。以予小臣良夫,觀天下有土之君,厥德不遠,罔有代德。時為王之患,其惟國人。嗚呼!惟爾執政朋友小子其惟洗爾心、改爾行,克憂往愆,以保爾居。爾乃聵禍玩烖,遂弗悛,余未知王之所定,矧乃□□。惟禍發於人之攸忽,於人之攸輕,□不存焉。變之攸伏。爾執政小子不圖善,偷生苟安,爵以賄成,賢智箝口,小人鼓舌,逃害要利,並得厥求,唯曰哀哉。
我聞曰,以言取人,人飾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飾言無庸,竭行有成。惟爾小子,飾言事王,黶蕃有徒。王貌受之,終弗獲用,面相誣蒙,及爾顛覆。爾自謂有餘,予謂爾弗足。敬思以德,備乃禍難。難至而悔,悔將安及,無曰予為惟爾之禍也。
《芮良夫咇》和《芮良夫解》一樣反映了芮人在厲王時期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影響。由於芮伯在整個西周時代的地位鞏固與周王室關係良好所以芮伯的子弟能在周王的序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公元前713年,秦憲公就派兵攻打犬戎部族裡的亳戎(西戎一支)的盪社(一作湯杜)。
亳戎戰敗,首領亳王逃亡西戎。屬於亳戎的地區和人口,便自此歸入秦國。
史書載,「烈烈文公、靜公、憲公不墜於上,昭合皇天,以虩事蠻方。」也就是說,至少到秦憲公時期,犬戎部族對秦國就已有敬畏之意。這跟秦憲公的作戰方略是有關係的,所謂對外兩手抓,一方面親近周天子,與周桓王建立聯盟關係。一方面掠奪犬戎部族,豐富秦國資源。秦國自此在西垂,基本已無敵手。當年秦國先祖秦仲與犬戎部族交戰,竟然陣亡的諸如此類事情,在秦國後世再也未曾發生。
年輕而漸漸有些兵力的秦憲公,自也不滿足於現狀,開始幫助周天子教訓起一些不聽話的小諸侯國。
此時的秦國,倒像是周天子的維和先鋒,其在中原列國的眼中,雖依然是西垂小國,但自此也不能輕視之了。
秦憲公的眼睛盯上了芮國。
芮國的封姓是不同的,有姬姓,也有姜姓;甘肅有,山西也有。關於「芮」的由來,「芮」帶草,據《說文解字》釋義:「芮芮,草生皃。」意為草兒初生的樣子。這個字極具象徵意義,他象徵新生命的到來,象徵頑強不息的生命力,更預示著綿綿不斷的生機與力量,使人聯想起「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那種自然生命的循環狀態。所以,這個「芮國」大約就是取其連綿不絕,永生永存之意吧。古芮國有三,一是山西芮城,殷商時屬「方國」,稱「芮國」,西周初分封諸侯,武王封姬姓子弟於此;二是陝西大荔,亦稱「南芮國」;三是陝西韓城,亦稱「北芮國」。
姬姓芮國在武王或成王時期被重封,而且封地並不完全在姜姓芮國的故地上,姬姓芮國為伯爵,其首封君已不可考,芮國歷代國君在周王室長期扮演重要角色,地位顯赫,從這點推測,芮國首封君不是文王之子就是武王之兄弟,嫡系宗親無疑。關於「芮」的由來,「芮」帶草,但它並非指特定的某種植物,而是作為一個讚美詞被創造出來的。《說文解字》釋義:「芮芮,草生皃。」意為草兒初生的樣子。這個字極具象徵意義,他象徵新生命的到來,象徵頑強不息的生命力,更預示著綿綿不斷的生機與力量,使人聯想起「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那種自然生命的循環狀態。因此,「芮」字又引申出「綿絮」、「柔軟」之意,「柔」就是草兒初生而嫩的樣子。《呂氏春秋》云:「不食穀食,不衣芮溫。」這裡的「芮」就是柔軟之意。古人云:「太強必折,太張必缺」,反之,「柔滑溫順」則能長久。遠古時期,人們因為缺少娛樂活動,生活單調乏味,只好整天關注著大自然,欣賞大自然的花花草草,一山一水,春去秋來,年復一年,久而久之,觀察得多了,琢磨得多了,便從大自然一草一木的興衰特性中汲取了為人處世的道理。「芮」便是由此而來。
關於芮國故地有多種說法,一說在今山西芮城,一說在今陝西韓城,或陝西大荔,三個地方相近,為陝西山西河南三地交界。陝西韓城說是因為在2007年時,這裡曾出土了大量芮國墓葬群,還發掘出不少芮國青銅器,從青銅器銘文來看,韓城當為春秋時的芮國封地。商朝時的姜姓芮國有可能就在山西芮城,當時附近有個虞國(商朝諸侯,後改姬姓,見虞國篇),在今山西夏縣以南和平陸以北一帶,這個位置正好與山西芮城的姜姓芮國相鄰。據《史記·周本紀》記載:「於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說得是在周文王時,虞國和芮國為了爭奪一塊地皮,互不相讓,最後請求文王出面調理。該事件在《詩經-綿》中也被提到:「虞芮質厥成,文王蹶厥生。」意思是虞芮因爭地興訟﹐到周求西伯姬昌平斷。說明虞國和芮國當時是歸順周國的,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當時虞芮兩國並非姬姓,文王是因為德高望重的威望而介入的。但後來周武王滅商興周后,去南方吳地找到仲雍之後周章,當時周章已為吳王,便將周章弟弟封於虞國故地,建立北虞(見虞國篇)。既然虞國重建,那商朝虞國必定已被周武王滅掉,有可能傍邊的姜姓芮國也是在那個時候一併被武王滅掉的。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把卿士芮伯良夫封在芮邑,位置在山西省芮城縣,當時還不能稱之為是諸侯國,直至周成王在位時正式建立芮國,國君被稱為芮伯,曾在周王室擔任司徒的職務。
據《左傳·昭公九年》記載:「我自夏以后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意思是夏朝時由於后稷對我們的功德,魏國、駘國、芮國、岐國、畢國,成為我們的西部領土。說明古芮國在夏商時就已經存在,而且方位也說得很清楚,在西部。北宋《廣韻》記載:「神農居姜水,以為姓。其後為齊、甫、申、呂、紀、許、向、芮。」很有可能,最早的芮國為姜姓,作為商朝的遺留方國,當時已經成為周朝諸侯。但不知為何,後來武王或成王時期又另外分封了一個姬姓芮國,當然,也有可能這時姜姓芮國已不存在,成王早期發生過「三監之亂」,不知道是不是牽累到了姜姓芮國,因而姜姓芮國被滅,然後封給周室姬姓。不過,這是猜測,也不排除同時存在兩個不同姓氏的芮國的可能。
《尚書》,最早書名為《書》,約成書於前五世紀,傳統《尚書》由伏生傳下來。考證為上古文化《三墳五典》遺留著作。《尚書》列為重要核心儒家經典之一,「尚」即「上」,《尚書》就是上古的書,它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彙編。《尚書》章節目錄:《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其中《尚書·周書》記載:
巢伯來朝,殷之諸侯。伯,爵也。南方遠國。武王克商,慕義來朝。
○巢,仕交反,徐呂交反。芮伯作《旅巢命》。芮伯,周同姓,圻內之國,為卿大夫。陳威德以命巢。亡。
○芮,如銳反。圻音祁。[疏]「巢伯」至「巢命」。
○正義曰:「巢伯」,國爵之君,南方遠國也。以武王克商,乃慕義來朝。王之卿大夫有芮伯者,陳王威德以命巢君。史敘其事,作《旅巢命》之篇。
○傳「殷之」至「來朝」。
○正義曰:武王克商,即來受周之王命,知是「殷之諸侯」。「伯」是爵也。《仲虺之誥》雲「成湯放桀於南巢」,或此「巢」是也,故先儒相傳皆以為南方之國。今聞武王克商,慕義而來朝也。鄭玄以為「南方世一見者」。孔以夷狄之爵不過子,此君伯爵,夷夏未明,故直言「遠國」也。
○傳「芮伯」至「巢亡」。
○正義曰:《世本》雲「芮伯,姬姓」,是「周同姓」也。杜預云:「芮,馮翊臨晉縣芮鄉是也。」知是「圻內之國」者,芮伯在朝作命,必是王臣。不得其官,故「卿」與「大夫」並言之。「旅」訓為陳,陳王威德以命巢。
《周書》的《旅巢命》只有《序》無正文。《周書序》:「芮伯稽古作訓納王於善。暨執政小臣咸省厥躬作《芮良夫》。」上文說得是周武王時,南方的巢伯覲見周王,命芮伯作《旅巢命》。《旅巢命》編在《周書》成王向芮公托以顧命大事康王向芮伯等發布誥詞反映了芮人在西周武、成、康王時期的地位和影響。《序》:「巢伯來朝芮伯作《旅巢命》。」《旅巢命》是周武王讚美巢伯的誥命。《旅巢命》是古代一種詠贊謳歌的形式,類似《詩經》的「頌」,沒有一定地位的大臣,是沒有資格作這種讚美詩的。
吳闓生《詩義會通》:「今考詩明言『天降喪亂,滅我立王』,必非無故而為此危悚之詞,其為厲王流彘後作甚明。其時天下已亂,芮伯蓋憂亂亡之至,而追源禍本,作為此詩。」此芮伯即芮良夫。芮良夫擅長詩歌,故作《桑柔》,用詩歌體。在擅長作詩這一點上,簡文所反映的芮良夫和文獻所反映的芮良夫也是高度一致的。《大雅·桑柔》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詩經·大雅》有《桑柔》篇,《詩序》:「《桑柔》,芮伯刺厲王也。」這是一首反覆勸諫君王要安民保民的長詩,相傳為周大夫芮良夫因譴責周厲王用小人、行暴政、招外侮、禍人民的罪行,陳述救國之道而作,詩中顯示出一種沉鬱和憂傷的情調。全詩十六章,前八章每章八句,後八章每章六句,語言樸直而多變化,運用了比喻、反詰、襯托、誇張、對比等多種手法,顯示出詩人高超的文字操縱能力:
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劉,瘼此下民。不殄心憂,倉兄填兮。倬彼昊天,寧不我矜?
四牡騤騤,旟旐有翩。亂生不夷,靡國不泯。民靡有黎,具禍以燼。於乎有哀,國步斯頻。
國步蔑資,天不我將。靡所止疑,雲徂何往?君子實維,秉心無競。誰生厲階,至今為梗?
憂心慇慇,念我土宇。我生不辰,逢天僤怒。自西徂東,靡所定處。多我覯痻,孔棘我圉。
為謀為毖,亂況斯削。告爾憂恤,誨爾序爵。誰能執熱,逝不以濯?其何能淑,載胥及溺。
如彼遡風,亦孔之僾。民有肅心,荓雲不逮。好是稼穡,力民代食。稼穡維寶,代食維好?
天降喪亂,滅我立王。降此蟊賊,稼穡卒癢。哀恫中國,具贅卒荒。靡有旅力,以念穹蒼。
維此惠君,民人所瞻。秉心宣猶,考慎其相。維彼不順,自獨俾臧。自有肺腸,俾民卒狂。
瞻彼中林,甡甡其鹿。朋友已譖,不胥以谷。人亦有言:進退維谷。維此聖人,瞻言百里。
維彼愚人,覆狂以喜。匪言不能,胡斯畏忌?維此良人,弗求弗迪。維彼忍心,是顧是復。
民之貪亂,寧為荼毒。大風有隧,有空大谷。維此良人,作為式谷。維彼不順,征以中垢。
大風有隧,貪人敗類。聽言則對,誦言如醉。匪用其良,復俾我悖。
嗟爾朋友,予豈不知而作。如彼飛蟲,時亦弋獲。既之陰女,反予來赫。
民之罔極,職涼善背。為民不利,如雲不克。民之回遹,職競用力。
民之未戾,職盜為寇。涼曰不可,覆背善詈。雖曰匪予,既作爾歌!
這是西周卿士芮良夫(芮伯)譴責周厲王暴虐昏庸,任用非人,終於亂政而作的詩。周厲王被流放於彘在其三十七年(前842年),這首詩當作於此年前後。《左傳·文公元年》有秦伯賦周芮良夫之詩的記載,而所賦的詩句就是此詩第十三章。《毛詩序》云:「《桑柔》,芮伯刺厲王也。」《史記·周本紀》載厲王事云:「厲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榮夷公,芮良夫諫,厲王不聽,卒用榮公為卿士用事。王行暴虐侈傲,三十四年王益嚴,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三年,乃相與畔襲厲王,王出奔彘。」王符《潛夫論·遏利篇》引魯詩說云:「昔周厲王好專利,芮良夫諫而不入,退賦《桑柔》之詩以諷,言是大風也,必將有遂,是貪民也,必將敗其類。王又不悟,故遂流王於彘。」有人據此認為此詩之作當在榮公為卿士後,去周厲王流彘之年不甚遠;也有人認為此詩大約寫在周厲王流彘之後,當時大亂未已,百姓流亡,朝臣仍然為非作歹。此詩所責執政之臣,當為榮夷公。他與芮伯為同時人。
《顧命》:「甲子王(成王)乃洮頮水。相彼冕服憑王幾。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畢公、衛侯、毛公、師氏、虎臣、百尹、御事。」
《周書康王之誥》第二十五:
康王既屍天子,遂誥諸侯,作《康王之誥》。王出,在應門之內。太保率西方諸侯,入應門左;畢公率東方諸侯,入應門右。皆布乘黃朱。賓稱奉圭兼幣,曰:「一二臣衛,敢執壤奠。」皆再拜稽首。王義嗣德,答拜。太保暨芮伯,咸進,相揖,皆再拜稽首。曰:「敢敬告天子,皇天改大邦殷之命,惟周文武誕受羑若,克恤西土,惟新陟王,畢協賞罰,咸茂厥功,用敷遺後人休。今王敬之哉!張皇六師,無壞我高祖寡命。」王若曰:「庶邦侯、甸、男、衛!惟予一人釗報誥:昔君文武,丕平富,不務咎,厎至齊,信用昭明於天下。則亦有熊羆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乂王家,用端命於上帝;皇天用訓厥道,付畀四方。乃命建侯樹屏,在我後之人。今予一二伯父,尚胥暨顧,綏爾先公之臣服於先王。雖爾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用奉恤厥若,無遺鞠子羞。」群公既皆聽命,相揖趨出。王釋冕,反喪服。
《逸周書》卷九有《芮良夫解》。《芮良夫解》第六十三有記芮伯良夫目睹厲王失道對厲王及「執政小子」所作的訓戒:
芮伯若曰:予小臣良夫,稽道謀告,天子惟民父母,致厥道,無遠不服,無道,左右臣妾乃違。民歸於德,德則民戴,否則民讎。茲言允效與前不遠。商紂不道,夏桀之虐肆無有家。嗚呼,惟爾天子嗣文武業,惟爾執政小子同先王之臣昏行□顧道,王不若,專利作威,佐亂進禍,民將弗堪。治亂信乎,其行惟王,暨而執政小子攸聞。古人求多聞以監戒,不聞是惟弗知。除民害不惟民害,害民乃非後,惟其讎。後作類,後弗類,民不知後,惟其怨。民至億兆,後一而已,寡不敵眾,後其危哉。
嗚呼!□□□如之。今爾執政小子,惟以貪諛為事,不勤德以備難。下民胥怨,財力單竭,手足靡措,弗堪上,不其亂而。以予小臣良夫,觀天下有土之君,厥德不遠,罔有代德。時為王之患,其惟國人。嗚呼!惟爾執政朋友小子其惟洗爾心、改爾行,克憂往愆,以保爾居。爾乃聵禍玩烖,遂弗悛,余未知王之所定,矧乃□□。惟禍發於人之攸忽,於人之攸輕,□不存焉。變之攸伏。爾執政小子不圖善,偷生苟安,爵以賄成,賢智箝口,小人鼓舌,逃害要利,並得厥求,唯曰哀哉。
我聞曰,以言取人,人飾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飾言無庸,竭行有成。惟爾小子,飾言事王,黶蕃有徒。王貌受之,終弗獲用,面相誣蒙,及爾顛覆。爾自謂有餘,予謂爾弗足。敬思以德,備乃禍難。難至而悔,悔將安及,無曰予為惟爾之禍也。
《芮良夫咇》和《芮良夫解》一樣反映了芮人在厲王時期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影響。由於芮伯在整個西周時代的地位鞏固與周王室關係良好所以芮伯的子弟能在周王的序中受到良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