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周天子的維和先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晉文侯的子孫繼承了晉國的君位,是為晉國的大宗一支;他的弟弟曲沃桓叔建立了另一個政權,是為晉國小宗一支。由於小宗的勢力龐大,起了覬覦之心,便公開和大宗對抗、分庭抗禮。隨著鬥爭的進一步發展,原本占有優勢和處於正統地位的大宗反而變得越來越弱勢,大夫們開始紛紛向小宗這邊倒戈,逐漸形成了一邊倒的態勢。晉國眼看著就要落入小宗的手中。

  周桓王為了從晉國撈到好處,並達到控制晉國的目的,開始支持處於劣勢的大宗,先後派虢公攻打晉國小宗,以支持晉國大宗,並先後立了晉國國君晉哀侯、晉小子侯。

  曲沃武公是一個很有策略的人。他攻打大宗並不是一味的使用武力,而是採用了多種手段。首先,曲沃武公故意挑起大宗和晉國邊境陘庭周邊的人的矛盾,然後再聯合陘庭勢力一起攻打晉國的都城翼城,以此來削弱大宗的勢力。其次,曲沃武公還採用哄騙的手段將第五代大宗晉小子侯誘殺,害得大宗只得再次換主,立晉小子侯的叔叔姬緡為晉君,是為晉侯緡。

  晉侯緡即位後不久,他的最大支持者周桓王便與虢公鬧翻了,虢公逃到了虞國,周桓王便失去了一個左膀右臂,無力支持晉國了。曲沃武公就利用這個機會發兵攻下了晉國的都城翼城,晉侯緡出逃。

  公元前718年,春秋時期,晉國曾遷都於翼(今山西省翼城縣),故亦稱翼國。

  翼國緊靠梁國。

  梁伯宏受了周桓王的命令,與虢仲、芮伯、荀侯、賈伯聯合率師伐晉國的曲沃武公,晉侯緡又得以復國。

  可是沒過幾年,周桓王便去逝了,他的兒子周莊王即位,周桓王的另一個兒子王子克發動了叛亂,周王室亂作一團,在加之當時的中原諸國齊、魯、衛、宋等國,也打成一鍋粥,周莊王根本無暇顧及晉國的事了。

  公元前718年,宋國攻占邾國(今山東滕縣西北)土地,邾國即向宋國的仇敵鄭國求援。

  鄭莊公率周王軍隊與邾軍聯合攻宋,直入宋都(今河南商丘南)外城,然後退軍。宋國為了報復,於周桓王三年(前717年)乃派軍包圍鄭國之長葛(今屬河南),將城攻破,占領長葛。次年,宋、鄭兩國在宿結盟,遂罷兵。

  公元前717年五月辛酉日,齊僖公與魯國國君魯隱公在艾地結盟,開始和魯國結好。次年夏天,齊僖公派遣同母弟夷仲年訪問魯國,以鞏固艾地結盟之事。公元前715年春天,齊僖公準備要宋國、衛國兩國和鄭國講和,已經確定結盟日期。同年七月庚午,齊僖公與宋國國君宋殤公、衛國國君衛宣公在溫地會見,並在瓦屋結盟,使其丟棄東門戰役的舊怨。八月丙戌天,鄭莊公帶著齊國使者到洛邑朝拜天子周桓王,想藉機緩和一下同王室的矛盾,但受到周桓王的冷落。

  鄭莊公憤然道:「首次來朝見天子,居然王不禮焉!」

  鄭莊公遂拒絕朝覲周桓王。

  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去世。即位五十年的秦文公走完了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永遠閉上了雙眼,歸葬於西山。縱觀秦文公的一生,向東遷都、討伐戎狄、教化人民、凝聚人心、設立刑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看起來並沒有多麼驚天地泣鬼神,但對秦國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秦文公死後,他的孫子即位,是為秦憲公。秦憲公因其父秦靜公早逝,故被其祖父秦文公立為繼承人。秦憲公繼位後,為打破秦國固有格局和思維,推進秦國的強盛,便再次將都城從西新邑遷居到了平陽地區,第一更接近周天子,第二此地更為富饒。

  秦國便在此地開始繁衍生息,並於犬戎部族繼續作戰。秦國王族是個很有意思的家族,數百年都與犬戎爭鬥不休,也從犬戎的手中搶到許多土地和人口。這種血與刀的歷練,為秦國未來的強軍之夢奠定堅實基礎。

  當然,秦國與犬戎作戰,在刀口下過日子,也是源於周天子分封列國的歧視和封殺。秦國本就崛起於西垂,屬於當時的核心政權較為偏遠的地區,中原列國的天朝上國思維可謂根深蒂固,對於西邊的這個小國,尚且不在眼中。列國們有這個本事,當時的秦國若與列國作戰,自然容易被直接滅國,也就沒有後來的大秦帝國了。

  宋殤公六年(魯隱公九年,前714年),由於宋殤公不去朝見周桓王,當時擔任周桓王卿士的鄭國國君鄭莊公以周天子的名義討伐宋國。第二年6月,魯國聯合齊國、鄭國在菅地打敗宋軍。7月,鄭國的軍隊停留在魯國的遠郊,宋軍、衛軍趁此攻進鄭國,又聯合蔡軍攻打戴地。8月,由於宋、衛、蔡三國軍隊不合,而被鄭國擊敗。9月,鄭莊公率軍攻進宋國。冬天,齊僖公和魯隱公在防地會面,策劃攻打宋國。

  公元前713年2月(一作正月),齊僖公在中丘會見魯隱公、鄭莊公。三方在鄧地結盟,決定出兵日期十月壬午日,齊僖公與鄭莊公因郕國違背周天子會師攻打宋國的命令,於是派出聯軍攻打並攻進郕國。


  公元前712年7月,齊僖公會合魯隱公、鄭莊公攻打許國。

  七月初一日,軍隊匯合攻打許城。七月初三日,便占領許國。許國國君許莊公逃亡到衛國。齊僖公把許國讓給魯隱公,魯隱公沒有接受,而是把許國的領土送給鄭莊公。

  10月,鄭莊公帶著虢國的軍隊攻打宋國,把宋軍打得大敗。

  宋殤公九年(前711年),司馬孔父嘉有一位妻子魏氏容色美艷,太宰華督喜歡她的美貌。

  一天,魏氏歸寧省墓,在路上碰見華督。

  華督目迎她從對面走過來,然後回頭從後面盯著她走過去說:「你不但美麗,而且光彩動人。」

  於是派人在京城散布謠言說:「宋殤公繼位不過十年,卻發生十一次戰事,百姓苦不堪言,都是孔父嘉導致的結果,我要殺死孔父嘉來讓百姓安寧。」

  眼見鄭國的力量越來越強大,太宰華督想改善宋國與鄭國的關係,但他得不到宋殤公的支持,主政的大司馬孔父嘉也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華督對士兵們說:「孔司馬主張用兵,殃民毒眾。主君偏於信任,不從吾諫,三日之內,又要大舉伐鄭。宋國百姓何罪,受此勞苦!」飽經戰爭之苦的士兵們咬牙切齒,深感華督言之有理,於是在華督有計劃的鼓動下,發生譁變。華督率領他們圍攻毫無準備的孔父嘉。

  宋殤公十年(魯桓公二年,公元前710年),華督果然攻殺孔父嘉,搶奪了他的妻子魏氏。

  宋殤公得知後大怒。因為宋穆公臨死時把宋殤公託付給了孔父嘉,所以孔父嘉算是宋殤公的保護人。華督擅殺司馬孔父嘉,自然引起了宋殤公的震怒。

  華督害怕遭到宋殤公的誅殺,在勸說不成的情況下,華督一不做二不休,把宋殤公也給殺了。

  宋國與鄭國連年交戰,宋國戰事屢屢不利。宋殤公雖然在位只有十年,但在這十年時間裡,居然發生十一次大規模戰役,哀鴻遍野,屍骸滿地,村莊城邑多成荒墟。戰亂為百姓帶來了苦難,引起了國人的強烈不滿。

  那時與夷的堂弟公子馮正流亡鄭國,華督從鄭國接回了公子馮回國繼位,藉此親近鄭國。公子馮繼位了,史稱宋莊公。

  身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華督首先遊說周邊國家,讓大家來承認和肯定新君地位的合理合法。

  為獲得魯國的支持,華督把宋國傳世的寶鼎「郜大鼎」送給魯國。魯桓公把「郜大鼎」放在太廟裡來展示。

  華督對齊、陳、鄭諸國都饋送財禮,因此華督於宋莊公元年(魯桓公三年,公元前710年)當上國相。

  德高望重的鄭伯姬寤生也非常支持華督。鄭莊公邀約一向對自己言聽計從的齊國和魯國,在稷這個地方搞了一場加冕儀式,正式承認公子馮的宋公地位。

  當時的宋國國君公子馮講策略、分輕重,於是宋國又得到了一段時間的安寧,幾年裡再也沒有發生過戰事。

  公元前710年3月,齊僖公和魯國國君魯桓公、陳國國君陳桓公、鄭莊公在稷地會見,商討平定宋國的內亂。

  齊僖公生有二女,皆絕色也。長女宣姜,次女文姜。這文姜生得秋水為神,芙蓉如面,兼且通今博古,出口成文,因此號為文姜。世子諸兒,原是個酒色之徒,與文姜雖為兄妹,各自一母。諸兒長於文姜只兩歲,生得長身偉干,自小在宮中同行同坐,覷耍頑皮,見文姜如此才貌,每有調戲之意。文姜也是妖淫成性、不顧禮義的人,語言戲謔,時及閭巷穢褻,全不避忌。

  一日,齊僖公偶到文姜處看視,見諸兒在房,責之曰:「汝雖則兄妹,禮宜避嫌。今後但遣宮人致候,不必自到。」諸兒唯唯而出,自此相見遂稀。

  公元前709年正月,齊僖公和魯桓公在嬴地會見,與魯桓公訂婚,將女兒文姜嫁給他。

  諸兒心中不悅。

  齊僖公命諸兒守國,親送文姜至,與魯侯相見。魯侯敘甥舅之禮,設席款待,從人皆有厚賜。僖公辭歸,魯侯引文姜到國成親。這一來,卻為後來埋下禍端,此是後話。

  晉哀侯九年(公元前709年)曲沃武公率軍攻翼(今山西翼城東南),俘獲哀侯,並殺之。晉武公伐翼,春秋早期晉國內部發生的一次君位之爭。晉武公繼而滅掉翼地之晉侯後代,取代之。

  梁伯宏弟梁宗,字秦傑,號梁干,在晉武公伐翼中有功,諡寬信。妣姜氏,生二子:梁繇塗、梁繇忠。一女:仲姜。

  梁伯宏二弟梁安,字秦俊,號梁夙,在晉武公伐翼中有功,諡壽德。妣杜氏,生一子:梁繇池。


  話說鄭國,鄭莊公在沒有得到周桓王許可的情況下,私自同魯、許等國交換土地。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一怒之下免去鄭莊公左卿士職務,廢除了鄭莊公的封號,革去了其在周朝中的卿士一職,並親自率周與陳、蔡、衛三諸侯聯合的大軍討伐鄭國,結果王師慘敗,連桓王也被亂箭射中了肩膀,天子的威嚴掃地,從此一蹶不振,鄭國的地位卻比以前更加顯赫,儼然成了春秋初年的一個霸主。是年秋,周桓王為維護王室尊嚴,周桓王立刻高調宣布討伐鄭國的「不王」!

  周桓王親率王師並徵調陳國、蔡國、衛國三國之軍聯合進攻鄭國,鄭莊公則率軍迎戰。

  於是,周桓王王室大軍與鄭國大軍在鄭地繻葛(長葛)遭遇。

  針對周聯軍的布陣形勢和特點,鄭莊公採納鄭大夫子元(公子突)的建議:陳軍因國內動亂而士無鬥志,蔡、衛軍戰鬥力不強,先攻周聯軍兩翼薄弱部分,造成周左、右軍混亂而敗,爾後集中兵力合擊周中軍。

  鄭莊公命令大夫曼伯(公子忽)率一軍為右翼的方形軍陣,攻周軍左翼;大夫祭足率一軍為左翼的方形軍陣,攻周軍右翼;大夫原繁、高渠彌合率一軍為中軍,隨鄭莊公配置於左右兩個方陣中間,稍後相機出擊。

  鄭莊公又採納高渠彌的建議:改變傳統的車戰戰鬥隊形,將通常配置於戰車之後的隸屬徒兵,以伍(五個人)為單位,分散配置於每乘戰車的左、右、後方,填補車與車間的空隙,形成徒兵與戰車相互掩護,密切協同、攻防自如的「魚麗之陣」。魚麗之陣,也稱魚麗陣,這就是說,古代將步卒隊形環繞戰車進行疏散配置的一種陣法。《左傳·桓公五年》載:鄭國以「曼伯為右拒,祭仲足為左拒,原繁、高渠彌以中軍奉公為魚麗之陣。先偏後伍,伍承彌縫,戰於儒葛。杜預註:「《司馬法》:『車戰二十五乘為偏。』以車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隙而彌縫闕漏也。五人為伍,此蓋魚麗陣法。」也就是說,鄭國的軍隊一軍五偏,一偏五隊,一隊五車,五偏五方為一方陣,以偏師居前,讓伍隊在後跟隨,彌補空隙。這樣的編隊如魚隊,故名魚麗之陣。這是先秦戰爭史上,最早在具體戰役中使用陣法的記載。

  鄭大夫曼伯指揮鄭右軍方陣首先攻擊周室聯軍左翼的陳軍。

  陳軍一觸即潰,逃離戰場,周室聯軍左翼即告解體。

  與此同時,祭仲也指揮鄭軍左方陣進攻蔡、衛兩軍所在的周右翼部隊,稍經交鋒,蔡、衛軍便紛紛敗退。

  周中軍為潰兵所擾,陣勢頓時大亂。

  鄭莊公見狀,立即搖旗指揮原繁的中軍向周中軍發動攻擊。

  祭仲、曼伯所分別指揮的鄭左右兩方陣也乘勢合擊,猛攻周中軍。

  失去左右兩翼掩護協同的周中軍無法抵擋鄭三軍的合擊,大敗後撤,周桓王本人也身負箭傷,被迫下令脫離戰鬥。

  鄭軍的指揮者見周師潰退,十分振奮。

  祝聃等人建議:「可以立即追擊,擴大戰果。」

  鄭莊公阻止道:「周天子地位雖已今非昔比,但威望猶在,不可過分冒犯,以致引起其他諸侯國的敵視和作對。」

  當晚,鄭莊公委派祭仲前去周營慰問負傷的周桓王及其將領,以示與王室和好之意,並用以緩和兩國間的尖銳矛盾。

  周桓王懼怕鄭國的軍隊再次襲擊,於是拔寨返回周室。

  鄭莊公恐得「弒君之罪」於列侯,於是也不追趕周桓王。

  繻葛之戰使周天子的威嚴一落千丈,戰後周王室開始衰弱,諸侯國勢力大增,競相爭霸。

  繼鄭國之後,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先後興起。諸侯爭霸,周王室無力征討,天子之位,形同虛設。

  前704年春,曲沃武公攻取晉都翼。冬,周桓王命虢仲立晉哀侯之弟緡,是為晉侯緡。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