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周王室與鄭國交質
周平王政權東遷後,能依賴的就只有兩個強國:鄭國和晉國。周平王二十五年(前746年),晉文侯去世,隨後晉國陷入曲沃與晉侯之爭,長達六十七年。這使得周王室所依賴的「一條腿」折了。
鄭桓公曾經是周朝朝廷的司徒,鄭武公也在周平王時出任卿士。鄭莊公繼承父親為鄭國國君時,也承襲了父親在朝廷的卿士職位。
周平王二十七年(前744年),鄭武公突也去世了,十三歲的鄭莊公成為國君。少年國君鄭莊公顯然無法在如此微妙的政治環境中替周王室擴大政治版圖。因此,周王室所依賴的「另一條腿」也不行了。
公元前731年,祿甫的父親齊前莊公去世,祿甫繼位,是為齊僖公。公元前720年冬天,齊僖公與鄭國國君鄭莊公在石門會盟,此次會盟是為重溫在廬地結盟的友好關係。
鄭國原是鄭伯友的封國,由於鄭伯友(即鄭桓公)及其子掘突(即鄭武公)浴血奮戰,力保周王室江山,而受到周王的器重。在平王東遷後,掘突繼任司徒六卿一職,掌管朝中大權。早在鄭桓公時期,他就親見王室政治腐敗、諸侯叛離的傾向日益滋長,於是他利用東方鄶、東虢兩個小國的統治者貪財好利、百姓多不歸附的時機,把自己的財產和奴隸預先寄存到那裡,準備一旦時機成熟就取而代之。後來,他的兒子鄭武公滅掉了鄶和東虢,建都於新鄭(今新鄭市境內)。武公子莊公繼續做東周的重臣,舉起「以王命討不廷」的旗幟,聯合齊、魯,進攻宋、陳等十幾個諸侯國,並積極擴張勢力,打敗了北戎,鄭國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周平王二十年戰勝了周攜王政權,成為天下唯一的王,這時他第一次政治上的大勝利。可大勝之後,由於周平王政權的弒父嫌疑,並未得到天下諸侯的一致認可。周王室的政治勢力範圍,局限於嵩山以西以及晉西南一帶。渭河平原雖然有秦,但大部分處於戎狄控制之下。傳統中原諸侯國,宋、齊、魯、衛、曹、蔡、陳、邢、北燕等,此時都還沒有承認周平王政權的合法性。
周王室的政治勢力範圍一直保持在洛陽盆地周邊一帶,無法再向東擴張。造成這種局面,都不是晉國和鄭國主觀不努力,而是國內確實存在客觀困難:晉國是內亂不斷,鄭國則是少年國君執政。可對周王室來說,周平王卻耗不起了。
為了能加快周王室在中原政治勢力範圍的擴張,周平王便想扶持另一位能幹之士,來填補晉、鄭兩國的空白。考慮了數年,周平王終於決心提拔西虢公為執政卿。鄭莊公已長大成人。見周王室想分鄭國之政,鄭莊公立刻向周王室發出了抗議聲。鄭國一發聲,周平王立刻認慫,發誓沒有這回事,並主動提出交換質子,以換取鄭國的信任。由於鄭莊公與弟弟姬段之間的權力鬥爭,不幸引發了鄭國與周邊魯、宋、衛、蔡、陳等等諸侯國的大混戰,持續長達十一年之久!對於鄭國,為了生存,必須打破周邊國家建立起的強大「反鄭聯盟」;可對周王室而言,為了儘快得到天下諸侯的認可,這些與鄭國敵對的諸侯國,卻都是不可或缺的「統戰」對象。鄭國與周邊諸侯國的矛盾鬧得越大,就與周王室政治目標越來越背離,當然與周王室的矛盾也就越來越大。
鄭莊公不聽周平王召喚,久不朝見周平王。一次,派虢公忌父來朝,周平王與虢公言語相投,遂對虢公說道:「鄭侯父子秉政有年。今久不供職,朕欲卿權理政務,卿不可辭!」
分明是有意準備委任虢公執政,取代鄭莊公。
虢公慌忙叩首道:「鄭伯不來,必國中有事故也。臣若代之,鄭伯不惟怨臣,且將怨及王矣!臣不敢奉命。」再三謝辭,退歸本國。
鄭莊公說周平王偏心。
周平王說:「沒有的事,朕沒有偏心於虢公。」
在鄭國強大武力威脅下,周桓王不得不收回了成命,並以王子狐在鄭國做人質。
周平王說:「卿治國有方,朕欲使太子觀風於鄭,因以釋目下之疑。卿若固辭,是罪朕也!」
鄭莊公再三不敢受旨。
有臣奏道:「依臣等公議,王不委質,無以釋鄭伯之疑;若獨委質,又使鄭伯乖臣子之義。莫若君臣交質,兩釋猜忌,方可全上下之恩。」
周平王笑道:「這個辦法甚好。」
鄭莊公這才接受。
鄭國也不示弱,遂派遣世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質,周太子狐,亦入鄭國為質。證明互信。史稱「周鄭交質」。
公元前728年,梁伯輈去世,長子梁弘(一作梁宏)襲伯爵位,是為梁伯宏,梁國第三任國君。梁伯宏,號梁季,字秦幽,曾經為為晉武公之大夫,周平王讓繼襲伯爵位。梁伯宏配左氏,有二子:梁繇異、梁繇諸。繇異一作瑤余,乳名阿勇,號繇異,字秦集,妣屠氏,生二子:益耳(名昭)益遜(名望)。繇諸名五,字秦志,為晉惠公東關侯,救奚齊卓子二太子。妣膝、姜氏,生二子:梁琴、梁弦。
前720年,宋穆公病重,於是召見司馬孔父嘉對他說:「先君宋宣公捨棄太子與夷而立我為君,我不敢忘記。我死後,一定要立與夷為君。「
孔父嘉說:「可群臣都願立公子馮(宋穆公之子)。」
宋穆公說:「不要立公子馮,我不能對不起宋宣公。」
於是,宋穆公不負兄恩,決定捨棄兒子公子馮,傳位給與夷。宋穆公又命令公子馮離開宋國到鄭國居住。
同年八月初五日,宋穆公去世,與夷繼位,是為宋殤公。
宋殤公以孔父嘉為司馬,華督為太宰。
宋殤公繼位後,鄭國人想送公子馮回宋國。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諡號平王。周平王的太子姬泄父(姬洩父)很早去世,故由周平王之孫、姬泄父之子姬林繼位,是為周桓王。
時鄭莊公與周公黑肩同攝朝政。周王室與鄭國之間的矛盾,已經由最初政治目標的不一致,發展成了周桓王與鄭莊公之間的私人恩怨。
繼位的周桓王立刻就要任命西虢公為新執政卿,為將來全面取代鄭莊公作準備。
周公黑肩使世子忽歸鄭,迎回太子狐來周嗣位。太子狐痛父之死,未得侍疾含殮,哀痛過甚,到周而薨。其子林嗣立,是為周桓王。周桓公是周公旦後裔,孝王之弟,姬姓,名揭。眾諸侯俱來奔喪,並謁新天子。
周桓王傷其父以質鄭身死,且見鄭伯久專朝政,心中疑懼,私與周公黑肩商議:「鄭伯曾質先太子於國,意必輕朕,君臣之間,恐不相安。虢公執事甚恭,朕欲畀之以政,卿意以為何如?」
周公黑肩說:「我周東遷洛邑,晉、鄭功勞甚大,今改元之日,遽奪鄭政,付於他手,假如鄭伯憤怒,必有跋扈之舉,不可不慮。」
周桓王說:「朕不能坐而受制,朕意決矣。」
次日早朝,周桓王對鄭莊公說:「卿乃先王之臣,朕不敢屈在班僚,卿其自安。」
鄭莊公馬上道:「臣久當謝政,今即拜辭。」遂忿忿出朝,逢人就說:「孺子負心,不足輔也。」
當天,鄭莊公駕車回國。
王室既然已經徹底放棄了鄭國,鄭莊公也就不再願意與周王室維持面子上的和諧了——從此,鄭莊公不再去王室朝覲。
鄭莊公此舉,正好落入了周桓王圈套。
周桓王派人出訪魯國,而魯國在當時是一個大國,而且跟宗周關係密切,恰巧魯國在鄭國背後很有影響力。這其實是一個結盟活動。
魯國沒把周桓王放在眼裡。魯桓公謀殺其兄魯隱公,自立為君,而且不向周桓王請求冊封。這是周朝建立以來第一次國君繼位不經過周王的冊封流程的,而且魯國這個時候是鄭國的盟友,共同打擊宋國。所以周桓王向魯桓公拋出橄欖枝的時候被無視了。
宋殤公元年(魯隱公四年,前719年),衛國公子州吁殺害其兄衛桓公,自立為君。
州吁準備向鄭國報復前代國君結下的怨恨,想以此拉攏和討好諸侯,來安定國內人心。
州吁派人告訴宋國說:「公子馮在鄭國,一定會作亂,可以同我一道討伐他。」
宋殤公同意,於是與陳國、蔡國、衛國聯合攻打鄭國,包圍鄭國都城東門,圍困五日後才退兵。
鄭桓公曾經是周朝朝廷的司徒,鄭武公也在周平王時出任卿士。鄭莊公繼承父親為鄭國國君時,也承襲了父親在朝廷的卿士職位。
周平王二十七年(前744年),鄭武公突也去世了,十三歲的鄭莊公成為國君。少年國君鄭莊公顯然無法在如此微妙的政治環境中替周王室擴大政治版圖。因此,周王室所依賴的「另一條腿」也不行了。
公元前731年,祿甫的父親齊前莊公去世,祿甫繼位,是為齊僖公。公元前720年冬天,齊僖公與鄭國國君鄭莊公在石門會盟,此次會盟是為重溫在廬地結盟的友好關係。
鄭國原是鄭伯友的封國,由於鄭伯友(即鄭桓公)及其子掘突(即鄭武公)浴血奮戰,力保周王室江山,而受到周王的器重。在平王東遷後,掘突繼任司徒六卿一職,掌管朝中大權。早在鄭桓公時期,他就親見王室政治腐敗、諸侯叛離的傾向日益滋長,於是他利用東方鄶、東虢兩個小國的統治者貪財好利、百姓多不歸附的時機,把自己的財產和奴隸預先寄存到那裡,準備一旦時機成熟就取而代之。後來,他的兒子鄭武公滅掉了鄶和東虢,建都於新鄭(今新鄭市境內)。武公子莊公繼續做東周的重臣,舉起「以王命討不廷」的旗幟,聯合齊、魯,進攻宋、陳等十幾個諸侯國,並積極擴張勢力,打敗了北戎,鄭國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周平王二十年戰勝了周攜王政權,成為天下唯一的王,這時他第一次政治上的大勝利。可大勝之後,由於周平王政權的弒父嫌疑,並未得到天下諸侯的一致認可。周王室的政治勢力範圍,局限於嵩山以西以及晉西南一帶。渭河平原雖然有秦,但大部分處於戎狄控制之下。傳統中原諸侯國,宋、齊、魯、衛、曹、蔡、陳、邢、北燕等,此時都還沒有承認周平王政權的合法性。
周王室的政治勢力範圍一直保持在洛陽盆地周邊一帶,無法再向東擴張。造成這種局面,都不是晉國和鄭國主觀不努力,而是國內確實存在客觀困難:晉國是內亂不斷,鄭國則是少年國君執政。可對周王室來說,周平王卻耗不起了。
為了能加快周王室在中原政治勢力範圍的擴張,周平王便想扶持另一位能幹之士,來填補晉、鄭兩國的空白。考慮了數年,周平王終於決心提拔西虢公為執政卿。鄭莊公已長大成人。見周王室想分鄭國之政,鄭莊公立刻向周王室發出了抗議聲。鄭國一發聲,周平王立刻認慫,發誓沒有這回事,並主動提出交換質子,以換取鄭國的信任。由於鄭莊公與弟弟姬段之間的權力鬥爭,不幸引發了鄭國與周邊魯、宋、衛、蔡、陳等等諸侯國的大混戰,持續長達十一年之久!對於鄭國,為了生存,必須打破周邊國家建立起的強大「反鄭聯盟」;可對周王室而言,為了儘快得到天下諸侯的認可,這些與鄭國敵對的諸侯國,卻都是不可或缺的「統戰」對象。鄭國與周邊諸侯國的矛盾鬧得越大,就與周王室政治目標越來越背離,當然與周王室的矛盾也就越來越大。
鄭莊公不聽周平王召喚,久不朝見周平王。一次,派虢公忌父來朝,周平王與虢公言語相投,遂對虢公說道:「鄭侯父子秉政有年。今久不供職,朕欲卿權理政務,卿不可辭!」
分明是有意準備委任虢公執政,取代鄭莊公。
虢公慌忙叩首道:「鄭伯不來,必國中有事故也。臣若代之,鄭伯不惟怨臣,且將怨及王矣!臣不敢奉命。」再三謝辭,退歸本國。
鄭莊公說周平王偏心。
周平王說:「沒有的事,朕沒有偏心於虢公。」
在鄭國強大武力威脅下,周桓王不得不收回了成命,並以王子狐在鄭國做人質。
周平王說:「卿治國有方,朕欲使太子觀風於鄭,因以釋目下之疑。卿若固辭,是罪朕也!」
鄭莊公再三不敢受旨。
有臣奏道:「依臣等公議,王不委質,無以釋鄭伯之疑;若獨委質,又使鄭伯乖臣子之義。莫若君臣交質,兩釋猜忌,方可全上下之恩。」
周平王笑道:「這個辦法甚好。」
鄭莊公這才接受。
鄭國也不示弱,遂派遣世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質,周太子狐,亦入鄭國為質。證明互信。史稱「周鄭交質」。
公元前728年,梁伯輈去世,長子梁弘(一作梁宏)襲伯爵位,是為梁伯宏,梁國第三任國君。梁伯宏,號梁季,字秦幽,曾經為為晉武公之大夫,周平王讓繼襲伯爵位。梁伯宏配左氏,有二子:梁繇異、梁繇諸。繇異一作瑤余,乳名阿勇,號繇異,字秦集,妣屠氏,生二子:益耳(名昭)益遜(名望)。繇諸名五,字秦志,為晉惠公東關侯,救奚齊卓子二太子。妣膝、姜氏,生二子:梁琴、梁弦。
前720年,宋穆公病重,於是召見司馬孔父嘉對他說:「先君宋宣公捨棄太子與夷而立我為君,我不敢忘記。我死後,一定要立與夷為君。「
孔父嘉說:「可群臣都願立公子馮(宋穆公之子)。」
宋穆公說:「不要立公子馮,我不能對不起宋宣公。」
於是,宋穆公不負兄恩,決定捨棄兒子公子馮,傳位給與夷。宋穆公又命令公子馮離開宋國到鄭國居住。
同年八月初五日,宋穆公去世,與夷繼位,是為宋殤公。
宋殤公以孔父嘉為司馬,華督為太宰。
宋殤公繼位後,鄭國人想送公子馮回宋國。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諡號平王。周平王的太子姬泄父(姬洩父)很早去世,故由周平王之孫、姬泄父之子姬林繼位,是為周桓王。
時鄭莊公與周公黑肩同攝朝政。周王室與鄭國之間的矛盾,已經由最初政治目標的不一致,發展成了周桓王與鄭莊公之間的私人恩怨。
繼位的周桓王立刻就要任命西虢公為新執政卿,為將來全面取代鄭莊公作準備。
周公黑肩使世子忽歸鄭,迎回太子狐來周嗣位。太子狐痛父之死,未得侍疾含殮,哀痛過甚,到周而薨。其子林嗣立,是為周桓王。周桓公是周公旦後裔,孝王之弟,姬姓,名揭。眾諸侯俱來奔喪,並謁新天子。
周桓王傷其父以質鄭身死,且見鄭伯久專朝政,心中疑懼,私與周公黑肩商議:「鄭伯曾質先太子於國,意必輕朕,君臣之間,恐不相安。虢公執事甚恭,朕欲畀之以政,卿意以為何如?」
周公黑肩說:「我周東遷洛邑,晉、鄭功勞甚大,今改元之日,遽奪鄭政,付於他手,假如鄭伯憤怒,必有跋扈之舉,不可不慮。」
周桓王說:「朕不能坐而受制,朕意決矣。」
次日早朝,周桓王對鄭莊公說:「卿乃先王之臣,朕不敢屈在班僚,卿其自安。」
鄭莊公馬上道:「臣久當謝政,今即拜辭。」遂忿忿出朝,逢人就說:「孺子負心,不足輔也。」
當天,鄭莊公駕車回國。
王室既然已經徹底放棄了鄭國,鄭莊公也就不再願意與周王室維持面子上的和諧了——從此,鄭莊公不再去王室朝覲。
鄭莊公此舉,正好落入了周桓王圈套。
周桓王派人出訪魯國,而魯國在當時是一個大國,而且跟宗周關係密切,恰巧魯國在鄭國背後很有影響力。這其實是一個結盟活動。
魯國沒把周桓王放在眼裡。魯桓公謀殺其兄魯隱公,自立為君,而且不向周桓王請求冊封。這是周朝建立以來第一次國君繼位不經過周王的冊封流程的,而且魯國這個時候是鄭國的盟友,共同打擊宋國。所以周桓王向魯桓公拋出橄欖枝的時候被無視了。
宋殤公元年(魯隱公四年,前719年),衛國公子州吁殺害其兄衛桓公,自立為君。
州吁準備向鄭國報復前代國君結下的怨恨,想以此拉攏和討好諸侯,來安定國內人心。
州吁派人告訴宋國說:「公子馮在鄭國,一定會作亂,可以同我一道討伐他。」
宋殤公同意,於是與陳國、蔡國、衛國聯合攻打鄭國,包圍鄭國都城東門,圍困五日後才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