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梁國與晉國交好
秦國又經過幾十年與諸戎的鬥爭,至秦武公滅戎人彭戲和小虢,於是東至華山。隨著秦國逐漸強大起來,國強君尊,變得越來越蠻橫、傲慢起來。
如今,梁康伯已經去世,罩在秦國頭上的威嚴長輩不在了,自然是對梁國置之不理了。秦國雖然與梁國是同宗兄弟之國,但久不走動交往,早已生疏,情斷義絕了。
梁康伯的葬禮上,秦國君主並沒到場,只是派使者前往弔唁。這讓秦國於梁國之間更加疏遠了。
梁康伯去世後,梁伯輈由於一心討好晉國,在國際事務處理上,均無條件站在晉國一邊,因此也就嚴重戳傷了秦國的尊嚴,大大地得罪了秦國。
在多次受到秦國警告、威脅的情況下,梁伯輈為了防範秦國的進攻,不得不違心地加大軍費開支和軍事工程基本建設規模,修高城牆、挖深戰壕,同時還建了一座前衛防禦堡壘新城——新里。
公元前750年,周平王二十一年,秦文公擊敗西戎,「於是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實際上岐以東仍為諸戎所占據。
秦國在梁國建國初期,也是個弱國,又原本是親兄弟之國,兩國之間出梁國國君的後代子孫為懷念故土先祖,沿用原來的國名「梁」作為為姓氏,形現點矛盾,秦國也不深究,梁國也不計較,喝一頓酒就化解了,無刀兵相見之憂。
梁國需要在夾縫中求得生存,更需要需求夥伴,自然也就想到了晉國。
原因很簡單,梁伯國畢竟是個小國,並且是個交通要道,為了生存下來,就必須有些特別的國策。以當時最普遍的做法,就是依附於某一大國,也好來個「大樹底下好乘涼」!
從梁國向西望去,秦國是原來同姓同宗的兄弟之國,當然是個不錯的選擇,但秦國當時還並不是個特別強大的國家,加上中間還阻隔了芮國、周朝國都(現西安)等等,交通並不方便。
從梁國抬頭東望,一河之隔的晉國無疑是梁國友好鄰邦的最好、最近、最方便、最省事的必然之選。梁伯輈也確實這樣做了,一直與晉國交好。
晉國的開國國君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
周成王即位時還很年幼,由周公旦輔政。有一天,周成王和弟弟叔虞在宮中玩耍,隨手撿起了一片落在地上的桐葉,把它剪成玉圭形,送給了叔虞,並對他說:「這個玉圭是我送給你的,我要封你到唐國去做諸侯。「周公聽說此事,就問周成王:「你要把唐國分封給叔虞嗎?」周成王回答道:「哪有的事,我只是和弟弟開玩笑呢。」周公正色說:「天子無戲言!」
周成王只好把叔虞分封到唐國,史稱唐叔虞。
古唐國位於汾河以東,是個方圓百里的小國。長大後,叔虞勵精圖治,採用「啟以夏政,韁以戎索「的治國方針,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
叔虞的兒子燮父即位後,將國都遷於晉水旁邊,在徵得周王室同意後,改國號為「晉」。後來晉國國君歷經武侯、成侯、厲侯、靖侯、僖侯、獻侯傳到晉穆侯。王位的繼承都是父死子繼,嚴格遵守西周的宗法制度。
晉國當時周圍有許多戎狄部落,晉侯的一大使命就是征討戎狄,開疆闢土。公元前805年,晉穆侯征討條戎,卻大敗而歸。恰逢夫人齊姜生下他們的第一個兒子,就取名「仇」,以示不忘條戎戰敗之恥。幾年後,晉穆侯在千畝之戰中獲勝,正好次子出生,就取名成師。
長子名惡,次子名美,這在當時是於禮不合的,而「違禮不詳」。當時就有人認為晉穆侯對兩子的命名為以後晉亂埋下了隱患。
晉穆侯死後,他的弟弟殤叔篡位自立。四年後,公子仇帶人回國推翻了殤叔,奪回了政權,是為晉文侯。
晉文侯是個有作為的國君,他復國後,勵精圖治,晉國的工農商都有較大的發展。國家強盛了,在處理周王室內部事務上就有了更多的話語權。
公元前750年(晉文侯二十一年),晉文侯殺了周攜王,結束周王室長達二十一年的二王並立局面,穩定了東周初年的局勢。西周末年,周王室內亂,晉文侯在平定周亂和平王東遷中立下了不朽功勳,後世的史學家評價他「對周有再造之功「。
周平王為了感激他的勤王之功,把河西之地賞賜給他,晉國藉此擴張,成為春秋時期的諸侯強國。
晉文侯是晉國一位里程碑式的君主,他在位的時候,擁護周平王東遷,又殺死了周平王的死對頭周攜王,使晉國一躍而成為周王室的得力依柱。同時晉文侯又聯合東邊的齊國,討伐北邊的狄人,把晉國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可是,在晉文侯死後,他的國家便陷入長達幾十年的分裂局面。
晉文侯的弟弟成師一直覬覦國君的位置,在暗中發展自己的政治勢力,
晉文公和弟弟成師都是伴隨著戰火而降生的。公元前805年,他的父親晉穆侯跟隨周王討伐晉國西南活動的條戎和奔戎,結果大敗而歸,為了銘記戰敗的屈辱,晉穆侯給晉文公取名為仇。公元前789年,晉穆侯再次征伐位於晉國以北的千畝之戎,取得了大捷,於是興之所至,為這年剛出生的兒子取名為成師。
當時,大夫師服的聽說之後直搖頭說:「太子的名字叫做仇,太不吉利;而公子成師的名字顯得富貴,這樣對國家會很不利的。」他認為嫡長子與嫡次子取的名字正相反,晉國遲早會出大亂。
果然,不到四年,晉穆侯就死了。其弟殤叔自立,太子仇出奔。
太子仇沒有順利繼位,被自己的叔父搶去了君位,算是部分應驗了師服的話。
公元前746年,春秋的紀年剛剛進入第三個十年,整個中原依舊處於一片沉寂之中,一股不安分的氣息已經開始在空氣中瀰漫。在這個暴風驟雨即將來臨的前夜,中原諸侯都在靜靜地擴充自己的實力,準備醞釀一場伴隨著禮崩樂壞的歷史劇變。處在中原北鄙的晉國,剛剛失去了他們有史以來最為雄才大略的一位君主——晉文公。他的突然去世,讓所有人到感到猝不及防,慘澹而哀傷的氣氛,瀰漫了晉國的每一個城邑。
朝堂中的貴族們回顧著這位君主戎馬倥傯的一生,就是在他的帶領下,晉國才在西戎為害宗周的浩劫中得以倖免,在戎狄環伺的險惡局面中發展壯大。於是他們一致同意讓這位偉大的君主以晉文公的美諡入住宗廟,享受後人的祭祀。
然而,此時沉浸在悲傷憂愁中的人們也許還沒有意識到,一場建國以來最大的危機正在等待著他們。
公元前745年,晉文侯死後,其子伯繼位,是為晉昭侯。此時的成師,已經成了一個多謀善斷的老政治家了。他德才兼備,而且年越老越有德,頗有點先帝周文王的風範。
晉文侯死了,按照周禮的約定,成師該開始分宗立祀了,可他對這個事情又很是憂慮。
為了掌握主動,他搶先要求到曲沃駐守,替公室防範來自南部蠻族的侵擾。
晉文侯死後,其子晉昭侯立。晉昭侯即位第一年,就封叔父成師於曲沃(今山西聞喜),並由靖侯之庶孫欒賓輔佐。
曲沃的面積遠大於晉國的都城翼,這在當時是與禮法不合的。
曲沃是一個很大的軍事重鎮。一直以來晉國都面臨著來自南部的蠻族的侵擾,他的父親穆侯就曾經敗在他們的手下。為了對付這些強悍的敵人,文侯時代一直都在加固曲沃的城防和戰備器械,因此曲沃的城池面積比國都翼城的還要大。如果掌握了這個城邑作為根據地,進可攻退可守,是一個極佳的選擇。他的這個想法和後來鄭國叔段的想法不謀而合,只不過鄭莊公出於戰略安全的考慮沒有同意。晉國也同樣,這樣的城池自然要掌握的國君的手中,否則封臣的城池比君主的城池還要大,就會很危險。
晉昭侯非常喜歡他這個成師叔叔,以致喜歡到不顧禮法。為什麼說不顧禮法?因為當時分封土地是有嚴格規定的,越往下面積越小,但是曲沃的面積卻要大於晉國都城翼城。把曲沃這個地方封給了成師。於是,成師就成了曲沃的第一代君主,稱為「曲沃桓叔」。
當時有人暗地裡說:「晉國之亂將要從曲沃發生了。」這分明是又提起了師服的預言。
曲沃桓叔很快在晉國的大邑曲沃另外形成了一個政治中心,改晉號曰翼,謂之二晉。《左傳》云:「曲沃莊伯以鄭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隨。」桓叔形同「二君」。
公元前745年,晉國開始動亂,主要是因為曲沃的緣故。
晉昭侯七年(前739),晉國大臣潘父裡應外合殺掉晉昭侯,準備迎立曲沃桓叔即晉國國君之位。《唐風•揚之水》這一詩歌正是產生在這一事件發生之前:
激揚的河水奮湧向前,河岸的白石清晰明顯。
您身著白衣紅衣領來裝點,我追隨您來到曲沃地界邊。
已經看到君子您了,還有什麼不快樂呢?
激揚的河水奮湧向前,河岸的白石潔白明顯。
您身著白衣紅色衣袖來裝點,我追隨您來到鵠邑地界邊。
已經看到君子您了,還有什麼憂愁呢?
激揚的河水奮湧向前,河岸的白石清澈明顯。
我知道了進攻的命令,不敢把它告訴別人。
從西周的宗法制度來講,周天子的天下的「大宗」,天子的繼承者也世代保持著大宗的地位,其餘的子孫被封為諸侯,他們對於周天子是小宗,而在封國之內又是本國本族的大宗。其他卿大夫皆為小宗。在各個相對關係中,小宗應服從大宗。
晉文侯的子孫繼承了晉國的君位,是為晉國的大宗一支;他的弟弟曲沃桓叔建立了另一個政權,是為晉國小宗一支。由於小宗的勢力龐大,起了覬覦之心,便公開和大宗對抗、分庭抗禮。隨著鬥爭的進一步發展,原本占有優勢和處於正統地位的大宗反而變得越來越弱勢,大夫們開始紛紛向小宗這邊倒戈,逐漸形成了一邊倒的態勢。晉國眼看著就要落入小宗的手中。
這時,周桓王為了從晉國撈到好處,並達到控制晉國的目的,開始支持處於劣勢的大宗。
自晉文侯之後,發生了長達60多年的內亂,晉文侯的子孫(晉國大宗)基本上被屠戮殆盡,晉文侯的弟弟曲沃桓叔一族(晉國小宗)逐漸走上了晉國的政治舞台。他們只經過了曲沃桓叔、曲沃莊伯、曲沃武公三代,就戰勝了晉文侯的六位子孫,成為了晉國的新主人。
如今,梁康伯已經去世,罩在秦國頭上的威嚴長輩不在了,自然是對梁國置之不理了。秦國雖然與梁國是同宗兄弟之國,但久不走動交往,早已生疏,情斷義絕了。
梁康伯的葬禮上,秦國君主並沒到場,只是派使者前往弔唁。這讓秦國於梁國之間更加疏遠了。
梁康伯去世後,梁伯輈由於一心討好晉國,在國際事務處理上,均無條件站在晉國一邊,因此也就嚴重戳傷了秦國的尊嚴,大大地得罪了秦國。
在多次受到秦國警告、威脅的情況下,梁伯輈為了防範秦國的進攻,不得不違心地加大軍費開支和軍事工程基本建設規模,修高城牆、挖深戰壕,同時還建了一座前衛防禦堡壘新城——新里。
公元前750年,周平王二十一年,秦文公擊敗西戎,「於是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實際上岐以東仍為諸戎所占據。
秦國在梁國建國初期,也是個弱國,又原本是親兄弟之國,兩國之間出梁國國君的後代子孫為懷念故土先祖,沿用原來的國名「梁」作為為姓氏,形現點矛盾,秦國也不深究,梁國也不計較,喝一頓酒就化解了,無刀兵相見之憂。
梁國需要在夾縫中求得生存,更需要需求夥伴,自然也就想到了晉國。
原因很簡單,梁伯國畢竟是個小國,並且是個交通要道,為了生存下來,就必須有些特別的國策。以當時最普遍的做法,就是依附於某一大國,也好來個「大樹底下好乘涼」!
從梁國向西望去,秦國是原來同姓同宗的兄弟之國,當然是個不錯的選擇,但秦國當時還並不是個特別強大的國家,加上中間還阻隔了芮國、周朝國都(現西安)等等,交通並不方便。
從梁國抬頭東望,一河之隔的晉國無疑是梁國友好鄰邦的最好、最近、最方便、最省事的必然之選。梁伯輈也確實這樣做了,一直與晉國交好。
晉國的開國國君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
周成王即位時還很年幼,由周公旦輔政。有一天,周成王和弟弟叔虞在宮中玩耍,隨手撿起了一片落在地上的桐葉,把它剪成玉圭形,送給了叔虞,並對他說:「這個玉圭是我送給你的,我要封你到唐國去做諸侯。「周公聽說此事,就問周成王:「你要把唐國分封給叔虞嗎?」周成王回答道:「哪有的事,我只是和弟弟開玩笑呢。」周公正色說:「天子無戲言!」
周成王只好把叔虞分封到唐國,史稱唐叔虞。
古唐國位於汾河以東,是個方圓百里的小國。長大後,叔虞勵精圖治,採用「啟以夏政,韁以戎索「的治國方針,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
叔虞的兒子燮父即位後,將國都遷於晉水旁邊,在徵得周王室同意後,改國號為「晉」。後來晉國國君歷經武侯、成侯、厲侯、靖侯、僖侯、獻侯傳到晉穆侯。王位的繼承都是父死子繼,嚴格遵守西周的宗法制度。
晉國當時周圍有許多戎狄部落,晉侯的一大使命就是征討戎狄,開疆闢土。公元前805年,晉穆侯征討條戎,卻大敗而歸。恰逢夫人齊姜生下他們的第一個兒子,就取名「仇」,以示不忘條戎戰敗之恥。幾年後,晉穆侯在千畝之戰中獲勝,正好次子出生,就取名成師。
長子名惡,次子名美,這在當時是於禮不合的,而「違禮不詳」。當時就有人認為晉穆侯對兩子的命名為以後晉亂埋下了隱患。
晉穆侯死後,他的弟弟殤叔篡位自立。四年後,公子仇帶人回國推翻了殤叔,奪回了政權,是為晉文侯。
晉文侯是個有作為的國君,他復國後,勵精圖治,晉國的工農商都有較大的發展。國家強盛了,在處理周王室內部事務上就有了更多的話語權。
公元前750年(晉文侯二十一年),晉文侯殺了周攜王,結束周王室長達二十一年的二王並立局面,穩定了東周初年的局勢。西周末年,周王室內亂,晉文侯在平定周亂和平王東遷中立下了不朽功勳,後世的史學家評價他「對周有再造之功「。
周平王為了感激他的勤王之功,把河西之地賞賜給他,晉國藉此擴張,成為春秋時期的諸侯強國。
晉文侯是晉國一位里程碑式的君主,他在位的時候,擁護周平王東遷,又殺死了周平王的死對頭周攜王,使晉國一躍而成為周王室的得力依柱。同時晉文侯又聯合東邊的齊國,討伐北邊的狄人,把晉國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可是,在晉文侯死後,他的國家便陷入長達幾十年的分裂局面。
晉文侯的弟弟成師一直覬覦國君的位置,在暗中發展自己的政治勢力,
晉文公和弟弟成師都是伴隨著戰火而降生的。公元前805年,他的父親晉穆侯跟隨周王討伐晉國西南活動的條戎和奔戎,結果大敗而歸,為了銘記戰敗的屈辱,晉穆侯給晉文公取名為仇。公元前789年,晉穆侯再次征伐位於晉國以北的千畝之戎,取得了大捷,於是興之所至,為這年剛出生的兒子取名為成師。
當時,大夫師服的聽說之後直搖頭說:「太子的名字叫做仇,太不吉利;而公子成師的名字顯得富貴,這樣對國家會很不利的。」他認為嫡長子與嫡次子取的名字正相反,晉國遲早會出大亂。
果然,不到四年,晉穆侯就死了。其弟殤叔自立,太子仇出奔。
太子仇沒有順利繼位,被自己的叔父搶去了君位,算是部分應驗了師服的話。
公元前746年,春秋的紀年剛剛進入第三個十年,整個中原依舊處於一片沉寂之中,一股不安分的氣息已經開始在空氣中瀰漫。在這個暴風驟雨即將來臨的前夜,中原諸侯都在靜靜地擴充自己的實力,準備醞釀一場伴隨著禮崩樂壞的歷史劇變。處在中原北鄙的晉國,剛剛失去了他們有史以來最為雄才大略的一位君主——晉文公。他的突然去世,讓所有人到感到猝不及防,慘澹而哀傷的氣氛,瀰漫了晉國的每一個城邑。
朝堂中的貴族們回顧著這位君主戎馬倥傯的一生,就是在他的帶領下,晉國才在西戎為害宗周的浩劫中得以倖免,在戎狄環伺的險惡局面中發展壯大。於是他們一致同意讓這位偉大的君主以晉文公的美諡入住宗廟,享受後人的祭祀。
然而,此時沉浸在悲傷憂愁中的人們也許還沒有意識到,一場建國以來最大的危機正在等待著他們。
公元前745年,晉文侯死後,其子伯繼位,是為晉昭侯。此時的成師,已經成了一個多謀善斷的老政治家了。他德才兼備,而且年越老越有德,頗有點先帝周文王的風範。
晉文侯死了,按照周禮的約定,成師該開始分宗立祀了,可他對這個事情又很是憂慮。
為了掌握主動,他搶先要求到曲沃駐守,替公室防範來自南部蠻族的侵擾。
晉文侯死後,其子晉昭侯立。晉昭侯即位第一年,就封叔父成師於曲沃(今山西聞喜),並由靖侯之庶孫欒賓輔佐。
曲沃的面積遠大於晉國的都城翼,這在當時是與禮法不合的。
曲沃是一個很大的軍事重鎮。一直以來晉國都面臨著來自南部的蠻族的侵擾,他的父親穆侯就曾經敗在他們的手下。為了對付這些強悍的敵人,文侯時代一直都在加固曲沃的城防和戰備器械,因此曲沃的城池面積比國都翼城的還要大。如果掌握了這個城邑作為根據地,進可攻退可守,是一個極佳的選擇。他的這個想法和後來鄭國叔段的想法不謀而合,只不過鄭莊公出於戰略安全的考慮沒有同意。晉國也同樣,這樣的城池自然要掌握的國君的手中,否則封臣的城池比君主的城池還要大,就會很危險。
晉昭侯非常喜歡他這個成師叔叔,以致喜歡到不顧禮法。為什麼說不顧禮法?因為當時分封土地是有嚴格規定的,越往下面積越小,但是曲沃的面積卻要大於晉國都城翼城。把曲沃這個地方封給了成師。於是,成師就成了曲沃的第一代君主,稱為「曲沃桓叔」。
當時有人暗地裡說:「晉國之亂將要從曲沃發生了。」這分明是又提起了師服的預言。
曲沃桓叔很快在晉國的大邑曲沃另外形成了一個政治中心,改晉號曰翼,謂之二晉。《左傳》云:「曲沃莊伯以鄭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隨。」桓叔形同「二君」。
公元前745年,晉國開始動亂,主要是因為曲沃的緣故。
晉昭侯七年(前739),晉國大臣潘父裡應外合殺掉晉昭侯,準備迎立曲沃桓叔即晉國國君之位。《唐風•揚之水》這一詩歌正是產生在這一事件發生之前:
激揚的河水奮湧向前,河岸的白石清晰明顯。
您身著白衣紅衣領來裝點,我追隨您來到曲沃地界邊。
已經看到君子您了,還有什麼不快樂呢?
激揚的河水奮湧向前,河岸的白石潔白明顯。
您身著白衣紅色衣袖來裝點,我追隨您來到鵠邑地界邊。
已經看到君子您了,還有什麼憂愁呢?
激揚的河水奮湧向前,河岸的白石清澈明顯。
我知道了進攻的命令,不敢把它告訴別人。
從西周的宗法制度來講,周天子的天下的「大宗」,天子的繼承者也世代保持著大宗的地位,其餘的子孫被封為諸侯,他們對於周天子是小宗,而在封國之內又是本國本族的大宗。其他卿大夫皆為小宗。在各個相對關係中,小宗應服從大宗。
晉文侯的子孫繼承了晉國的君位,是為晉國的大宗一支;他的弟弟曲沃桓叔建立了另一個政權,是為晉國小宗一支。由於小宗的勢力龐大,起了覬覦之心,便公開和大宗對抗、分庭抗禮。隨著鬥爭的進一步發展,原本占有優勢和處於正統地位的大宗反而變得越來越弱勢,大夫們開始紛紛向小宗這邊倒戈,逐漸形成了一邊倒的態勢。晉國眼看著就要落入小宗的手中。
這時,周桓王為了從晉國撈到好處,並達到控制晉國的目的,開始支持處於劣勢的大宗。
自晉文侯之後,發生了長達60多年的內亂,晉文侯的子孫(晉國大宗)基本上被屠戮殆盡,晉文侯的弟弟曲沃桓叔一族(晉國小宗)逐漸走上了晉國的政治舞台。他們只經過了曲沃桓叔、曲沃莊伯、曲沃武公三代,就戰勝了晉文侯的六位子孫,成為了晉國的新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