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齊楚秦晉始強大
公元前770周平王遷都洛邑,周室衰弱,齊、楚、秦、晉始強大。
首先說齊國。本來齊國很亂,癸公死後,公子山的同母兄長公子不辰繼位,是為齊哀公。當時紀國國君紀煬侯向周夷王進讒言陷害齊哀公,周夷王於是烹殺(古代一種酷刑,施刑者將犯人衣服脫光,推入一個如成人般高的大鍋中,放在柴火上烹煮。犯人大多因灼傷而死,有些甚至全身燒焦)齊哀公,並改立齊哀公異母弟公子靜為君,是為齊胡公。齊胡公繼位後,將都城從營丘(在今山東省臨淄區)遷到薄姑(今山東省臨淄區西北五十里處)。公子山怨恨齊胡公,便與自己的黨徒率領營丘人襲擊攻殺齊胡公,自立為君,是為齊獻公。齊獻公元年(公元前859年),齊獻公將齊胡公諸子盡數驅逐出齊國,就此將都城由薄姑遷回營丘,並擴建營丘城,因營丘臨靠淄水,故改名為臨淄。齊獻公九年(公元前851年),齊獻公去世,其子公子壽繼位,是為齊武公。公元前795年,齊成公九年(丙午,),齊成公死後,其兒子呂購繼承君位,為齊莊公。齊前莊公繼位之彰,齊國內廷動盪不安,曾兩度遷都(薄姑、臨淄),使得齊國元氣大傷。齊莊公時期,齊國開始進入休養生息,不安的局面才得以改觀。呂購在位期間,齊國漸強,為其孫齊桓公稱霸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再說楚國。楚國的祖先出自顓頊帝高陽。高陽是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高陽生下了稱,稱生下了卷章,卷章生下了重黎。重黎成為帝嚳高辛氏的火正,很有功績,能使光照天下,帝嚳賜予他祝融的稱號。共工氏發動內亂,帝嚳讓重黎誅殺作亂者但未殺盡。帝嚳就在庚寅那一天殺死了重黎,讓他的弟弟吳回接替重黎,也去任火正之職,仍稱之為祝融。吳回生下陸終。陸終有六個兒子,都是母親腹裂而生。長子叫昆吾,次子叫參胡,三子叫彭祖,四子叫會人,五子叫曹姓,六子叫季連。季連姓羋,上古時代中國傳說中的人物,是楚國王族的祖先。昆吾在夏商時曾經做侯伯,桀時被湯滅亡。彭祖在殷朝時曾經做侯伯,殷朝末年,彭祖被滅。季連生下了附沮,附沮生下了穴熊。他的後代中途衰落。有的在中原,有的在蠻夷,史書未能記載下他們的世系。季連是少典的八世孫、黃帝的七世孫、昌意的六世孫、顓頊的五世孫、稱的玄孫、老童的曾孫、吳回(祝融)的孫子、陸終的第六子。周文王的時候,季連的後代有一支叫鬻熊。楚人祖先鬻熊的妻子妣厲,因生子時難產剖腹而死。生卒年月不詳,大約生活於公元前11世紀。鬻熊如同兒子般侍奉文王,早死。他的兒子叫熊麗。熊麗(生卒年不詳),羋姓,鬻熊之子,母親為妣厲,西周時期楚人首領。熊麗生下了熊狂。熊狂(生卒年不詳),羋姓,熊麗之子,西周時期楚人首領。熊狂生下了熊繹。熊繹(生卒年不詳),羋姓,熊氏,名繹,鬻熊曾孫,西周諸侯國楚國始封君。周成王時,在周都鎬京的熊繹,受周天子分封南蠻之地,建立楚國,熊繹是《清華簡·楚居》記載的,在鄀國盜牛祭祀一事的主要參與人。熊繹在位時期,發展生產,擴大疆土,乘柴車、穿破衣開闢荊山,跋山涉水向周天子進貢,並與齊、魯等國國君輔佐周康王。經過熊繹至熊渠數代君主的努力,使楚國疆域不斷擴展,國力不斷增強,由一個方圓僅有五十里的小國發展成泱泱大國。周成王時代,成王要舉用文王、武王功臣的後代,於是把熊繹封到楚蠻,封給他子男爵位的田地,姓羋,住在丹陽。楚子熊繹和魯公伯禽、衛康叔子牟、晉侯燮、齊太公子呂伋共同侍奉成王。熊繹生下了熊艾,熊繹去世,熊艾繼承楚君之位。熊艾死後,其子熊䵣繼承楚君之位。熊艾,羋姓,熊氏,熊繹之子,西周時期楚國第二任君主。他的祖父是先楚首領熊狂,他的父親熊繹於公元前1042年受周成王姬誦封於楚地,是為第一任君主。
楚國建國之初,一方面卑事周王室,一方面「篳路藍縷」,辛勤開發,國家已呈勃興之勢。到周昭王時期(約前1000年),虎方、荊楚和揚越等部落在廣闊的江漢平原南部開始不安分起來,又毗鄰鄂國和曾國東產銅區,有優越的自然生產條件和豐富的礦產資源。然而,商代開闢的南方銅路,到周初又分封漢陽眾多同姓諸侯國如曾國、鄖國、息國等加以保護,使源源不斷的銅料運到王室的手工業基地。勢力壯大起來的虎方、荊楚和揚越等部落,必然要和周朝分封諸侯國爭奪銅料,這可從後來周宣王賞賜給晉國的楚公逆鐘銘文得到印證。
在江漢地區以南的虎方、荊楚和揚越等部落開始叛亂,昭王十六年,周昭王一怒之下,以曾國、鄧國和鄂國等諸侯國為先鋒,率領大軍,渡漢水,跨過長江南征,取得了一系列戰果,從昭王十六年開始,親率大軍南征虎方、荊楚、揚粵等地,經由唐(今隨州)、厲、曾、夔(今秭歸),直至江漢地區,大獲財寶,鑄器銘功。周昭王十九年,昭王第三次親帥六師南征,當時的南夷(漢水流域諸國)、東夷(淮水流域諸國)的二十六邦國均來朝見。周昭王取得南征勝利。凱旋迴師渡漢水時,因攜帶俘獲的大量青銅,導致橋樑垮塌,墜入水中,死於漢水之濱。這就是所謂的「昭王南征而不復」。
周穆王西征時,東土的徐偃王聯合徐奄諸部乘機發動叛亂,舉兵伐周。
楚國聽從周天子號令,與其諸侯國一起出兵攻打徐偃諸部,徐偃王敗亡。
熊繹下傳四代至熊渠時,楚國已鞏固了自己的根據地,開始向周圍地區開拓。周夷王時,各諸侯開始輕慢周天子,而楚君熊渠在江漢一帶的民心和威望很高,遂興兵伐庸,楊粵,至於鄂。並立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周厲王時,強化國家機器,壟斷國家資源,對周邊「荒服」地區,不斷攻伐,荊楚亦不例外。
熊渠為了保存實力,避免與周王朝正面衝突,於是自動去其王位,取消對兒子的分封,繼續臣服於周。熊渠的這一方針,對後來楚國國君影響很大,奠定了後來楚國立足於江漢、爭霸中原的戰略基礎。熊渠自稱「蠻夷」,「不與中國之號諡」,成為楚人一大精神支柱。
楚人長期以來師夏師夷、以夏變夷,創造出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荊楚文明,與這一戰略思想是分不開的。熊渠不愧是楚國歷史上的重要開拓者之一。
周桓王時,熊通不滿自己爵小,以其先祖鬻熊子事文王,通過漢陽諸姬向周天子討要更高級的爵位。遭拒後在前704年自稱為王(後諡武)。
熊繹(生卒年不詳),羋姓,熊氏,名繹,鬻熊曾孫,西周諸侯國楚國始封君。周成王時,在周都鎬京的熊繹,受周天子分封南蠻之地,建立楚國,熊繹是《清華簡·楚居》記載的,在鄀國盜牛祭祀一事的主要參與人。熊繹在位時期,發展生產,擴大疆土,乘柴車、穿破衣開闢荊山,跋山涉水向周天子進貢,並與齊、魯等國國君輔佐周康王。
熊繹去世,其子熊艾繼承楚君之位。《史記集解》:服虔曰:「周昭王南巡狩,涉漢未濟,船解而溺昭王,王室諱之,不以赴,諸侯不知其故,故桓公以為辭責問楚也。」《史記索隱》:宋衷云:「昭王南伐楚,辛由靡為右,涉漢中流而隕,由靡逐王,遂卒不復,周乃侯其後於西翟。」這件事可能發生在熊艾至熊楊在位期間。也就是說,西周昭王曾有兩次南征楚國,但都被熊艾擊敗。這不僅是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也是楚國強大到足以與周王朝抗衡的一個標誌。至此,熊艾時期雄踞南方,楚國開始強大起來。
楚熊艾死後,其兒子熊䵣繼承楚君之位,楚國的第三任君王。熊艾生下了熊黵,熊黵生下了熊勝。熊勝是楚國的第四任君王。熊勝讓弟弟熊楊作繼承者。楚熊楊(生卒年不詳),《史記·三代世表》作「熊煬」,《漢書·古今人表》作「熊錫」,羋姓,熊氏,楚國的第五任君王。在位期間,主要活動範圍,仍限於荊山及古沮、漳河上游地區。楚熊楊生下了熊渠。楚熊渠是楚國第六任君主(前886年—前877年在位)。楚熊渠繼位後,趁周王室衰弱和中原動亂之機,開始開疆拓土的進程,相繼攻打庸國(今湖北竹山縣)、揚越(今湖北中部)、鄂國(今湖北鄂州、武漢一帶),將楚國勢力推進至江漢平原,使楚國逐漸興盛起來。此後,熊渠更是離經叛道,僭越封長子熊毋康為句亶王、次子熊摯紅為鄂王,少子熊執疵為越章王,鎮守長江中游的三個要地。周厲王繼位後,以暴虐著稱,熊渠擔心受到周朝討伐,便取消他們的王號。
首先說齊國。本來齊國很亂,癸公死後,公子山的同母兄長公子不辰繼位,是為齊哀公。當時紀國國君紀煬侯向周夷王進讒言陷害齊哀公,周夷王於是烹殺(古代一種酷刑,施刑者將犯人衣服脫光,推入一個如成人般高的大鍋中,放在柴火上烹煮。犯人大多因灼傷而死,有些甚至全身燒焦)齊哀公,並改立齊哀公異母弟公子靜為君,是為齊胡公。齊胡公繼位後,將都城從營丘(在今山東省臨淄區)遷到薄姑(今山東省臨淄區西北五十里處)。公子山怨恨齊胡公,便與自己的黨徒率領營丘人襲擊攻殺齊胡公,自立為君,是為齊獻公。齊獻公元年(公元前859年),齊獻公將齊胡公諸子盡數驅逐出齊國,就此將都城由薄姑遷回營丘,並擴建營丘城,因營丘臨靠淄水,故改名為臨淄。齊獻公九年(公元前851年),齊獻公去世,其子公子壽繼位,是為齊武公。公元前795年,齊成公九年(丙午,),齊成公死後,其兒子呂購繼承君位,為齊莊公。齊前莊公繼位之彰,齊國內廷動盪不安,曾兩度遷都(薄姑、臨淄),使得齊國元氣大傷。齊莊公時期,齊國開始進入休養生息,不安的局面才得以改觀。呂購在位期間,齊國漸強,為其孫齊桓公稱霸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再說楚國。楚國的祖先出自顓頊帝高陽。高陽是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高陽生下了稱,稱生下了卷章,卷章生下了重黎。重黎成為帝嚳高辛氏的火正,很有功績,能使光照天下,帝嚳賜予他祝融的稱號。共工氏發動內亂,帝嚳讓重黎誅殺作亂者但未殺盡。帝嚳就在庚寅那一天殺死了重黎,讓他的弟弟吳回接替重黎,也去任火正之職,仍稱之為祝融。吳回生下陸終。陸終有六個兒子,都是母親腹裂而生。長子叫昆吾,次子叫參胡,三子叫彭祖,四子叫會人,五子叫曹姓,六子叫季連。季連姓羋,上古時代中國傳說中的人物,是楚國王族的祖先。昆吾在夏商時曾經做侯伯,桀時被湯滅亡。彭祖在殷朝時曾經做侯伯,殷朝末年,彭祖被滅。季連生下了附沮,附沮生下了穴熊。他的後代中途衰落。有的在中原,有的在蠻夷,史書未能記載下他們的世系。季連是少典的八世孫、黃帝的七世孫、昌意的六世孫、顓頊的五世孫、稱的玄孫、老童的曾孫、吳回(祝融)的孫子、陸終的第六子。周文王的時候,季連的後代有一支叫鬻熊。楚人祖先鬻熊的妻子妣厲,因生子時難產剖腹而死。生卒年月不詳,大約生活於公元前11世紀。鬻熊如同兒子般侍奉文王,早死。他的兒子叫熊麗。熊麗(生卒年不詳),羋姓,鬻熊之子,母親為妣厲,西周時期楚人首領。熊麗生下了熊狂。熊狂(生卒年不詳),羋姓,熊麗之子,西周時期楚人首領。熊狂生下了熊繹。熊繹(生卒年不詳),羋姓,熊氏,名繹,鬻熊曾孫,西周諸侯國楚國始封君。周成王時,在周都鎬京的熊繹,受周天子分封南蠻之地,建立楚國,熊繹是《清華簡·楚居》記載的,在鄀國盜牛祭祀一事的主要參與人。熊繹在位時期,發展生產,擴大疆土,乘柴車、穿破衣開闢荊山,跋山涉水向周天子進貢,並與齊、魯等國國君輔佐周康王。經過熊繹至熊渠數代君主的努力,使楚國疆域不斷擴展,國力不斷增強,由一個方圓僅有五十里的小國發展成泱泱大國。周成王時代,成王要舉用文王、武王功臣的後代,於是把熊繹封到楚蠻,封給他子男爵位的田地,姓羋,住在丹陽。楚子熊繹和魯公伯禽、衛康叔子牟、晉侯燮、齊太公子呂伋共同侍奉成王。熊繹生下了熊艾,熊繹去世,熊艾繼承楚君之位。熊艾死後,其子熊䵣繼承楚君之位。熊艾,羋姓,熊氏,熊繹之子,西周時期楚國第二任君主。他的祖父是先楚首領熊狂,他的父親熊繹於公元前1042年受周成王姬誦封於楚地,是為第一任君主。
楚國建國之初,一方面卑事周王室,一方面「篳路藍縷」,辛勤開發,國家已呈勃興之勢。到周昭王時期(約前1000年),虎方、荊楚和揚越等部落在廣闊的江漢平原南部開始不安分起來,又毗鄰鄂國和曾國東產銅區,有優越的自然生產條件和豐富的礦產資源。然而,商代開闢的南方銅路,到周初又分封漢陽眾多同姓諸侯國如曾國、鄖國、息國等加以保護,使源源不斷的銅料運到王室的手工業基地。勢力壯大起來的虎方、荊楚和揚越等部落,必然要和周朝分封諸侯國爭奪銅料,這可從後來周宣王賞賜給晉國的楚公逆鐘銘文得到印證。
在江漢地區以南的虎方、荊楚和揚越等部落開始叛亂,昭王十六年,周昭王一怒之下,以曾國、鄧國和鄂國等諸侯國為先鋒,率領大軍,渡漢水,跨過長江南征,取得了一系列戰果,從昭王十六年開始,親率大軍南征虎方、荊楚、揚粵等地,經由唐(今隨州)、厲、曾、夔(今秭歸),直至江漢地區,大獲財寶,鑄器銘功。周昭王十九年,昭王第三次親帥六師南征,當時的南夷(漢水流域諸國)、東夷(淮水流域諸國)的二十六邦國均來朝見。周昭王取得南征勝利。凱旋迴師渡漢水時,因攜帶俘獲的大量青銅,導致橋樑垮塌,墜入水中,死於漢水之濱。這就是所謂的「昭王南征而不復」。
周穆王西征時,東土的徐偃王聯合徐奄諸部乘機發動叛亂,舉兵伐周。
楚國聽從周天子號令,與其諸侯國一起出兵攻打徐偃諸部,徐偃王敗亡。
熊繹下傳四代至熊渠時,楚國已鞏固了自己的根據地,開始向周圍地區開拓。周夷王時,各諸侯開始輕慢周天子,而楚君熊渠在江漢一帶的民心和威望很高,遂興兵伐庸,楊粵,至於鄂。並立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周厲王時,強化國家機器,壟斷國家資源,對周邊「荒服」地區,不斷攻伐,荊楚亦不例外。
熊渠為了保存實力,避免與周王朝正面衝突,於是自動去其王位,取消對兒子的分封,繼續臣服於周。熊渠的這一方針,對後來楚國國君影響很大,奠定了後來楚國立足於江漢、爭霸中原的戰略基礎。熊渠自稱「蠻夷」,「不與中國之號諡」,成為楚人一大精神支柱。
楚人長期以來師夏師夷、以夏變夷,創造出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荊楚文明,與這一戰略思想是分不開的。熊渠不愧是楚國歷史上的重要開拓者之一。
周桓王時,熊通不滿自己爵小,以其先祖鬻熊子事文王,通過漢陽諸姬向周天子討要更高級的爵位。遭拒後在前704年自稱為王(後諡武)。
熊繹(生卒年不詳),羋姓,熊氏,名繹,鬻熊曾孫,西周諸侯國楚國始封君。周成王時,在周都鎬京的熊繹,受周天子分封南蠻之地,建立楚國,熊繹是《清華簡·楚居》記載的,在鄀國盜牛祭祀一事的主要參與人。熊繹在位時期,發展生產,擴大疆土,乘柴車、穿破衣開闢荊山,跋山涉水向周天子進貢,並與齊、魯等國國君輔佐周康王。
熊繹去世,其子熊艾繼承楚君之位。《史記集解》:服虔曰:「周昭王南巡狩,涉漢未濟,船解而溺昭王,王室諱之,不以赴,諸侯不知其故,故桓公以為辭責問楚也。」《史記索隱》:宋衷云:「昭王南伐楚,辛由靡為右,涉漢中流而隕,由靡逐王,遂卒不復,周乃侯其後於西翟。」這件事可能發生在熊艾至熊楊在位期間。也就是說,西周昭王曾有兩次南征楚國,但都被熊艾擊敗。這不僅是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也是楚國強大到足以與周王朝抗衡的一個標誌。至此,熊艾時期雄踞南方,楚國開始強大起來。
楚熊艾死後,其兒子熊䵣繼承楚君之位,楚國的第三任君王。熊艾生下了熊黵,熊黵生下了熊勝。熊勝是楚國的第四任君王。熊勝讓弟弟熊楊作繼承者。楚熊楊(生卒年不詳),《史記·三代世表》作「熊煬」,《漢書·古今人表》作「熊錫」,羋姓,熊氏,楚國的第五任君王。在位期間,主要活動範圍,仍限於荊山及古沮、漳河上游地區。楚熊楊生下了熊渠。楚熊渠是楚國第六任君主(前886年—前877年在位)。楚熊渠繼位後,趁周王室衰弱和中原動亂之機,開始開疆拓土的進程,相繼攻打庸國(今湖北竹山縣)、揚越(今湖北中部)、鄂國(今湖北鄂州、武漢一帶),將楚國勢力推進至江漢平原,使楚國逐漸興盛起來。此後,熊渠更是離經叛道,僭越封長子熊毋康為句亶王、次子熊摯紅為鄂王,少子熊執疵為越章王,鎮守長江中游的三個要地。周厲王繼位後,以暴虐著稱,熊渠擔心受到周朝討伐,便取消他們的王號。